论李清照词中的情与情_第1页
论李清照词中的情与情_第2页
论李清照词中的情与情_第3页
论李清照词中的情与情_第4页
论李清照词中的情与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李清照词中的情与情

李清照是宋代语言学界的“独特使者”(陈廷翠白玉斋词)。她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无与伦比、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她具有高度的文学艺术修养和学术研究才能。尤其在词的创作上,她以深厚的造诣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占据了文学史重要的一页,对宋词的发展和后来的许多词人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一情感上:强调爱情的教育意蕴,坚定下的爱情之深李清照的词之所以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首先就在于她能直抒个人胸臆,自写性情,有真情实感。她完全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出发,敢说敢写,敢爱敢恨,敢写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性格,把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真情、深情、纯情全部倾注于词中。读了她的词,我们可以窥见她各个时期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看到她幸福的笑容和悲苦的眼泪。她的词就是她心底的歌,是她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内心情志的产物。这是她的词一个最独具的特色,也是感人至深的一个基本因素。比如她写少女时代的欢乐: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飞檐环廊的凉亭,清且涟猗的湖水,风姿绰约的荷花和桨声、小船争渡的喧笑声以及鸥鹭骤然惊飞的拍翅声,融成一体,构成一幅生动有趣,动荡迷人的画面,表现出一种十分强烈的欢快情绪。荡舟少女热情好胜、爽朗活泼的天然情志,任性尽情的性格都跃然纸上。全词给人以新鲜愉快的美的享受。这位少女豪爽好强,富于理想,热爱生活,珍惜美好事物,迷恋自然风光。对着家乡的千佛山、大明湖的水光山色,她流连忘返,无限喜悦。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一词,词人采取移情于物的手法,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水光山色都有生命和感情,与人亲近;眠沙的鸥鹭,不愿与人离开,为游人的“归早”而惆怅。虽然写的是晚秋景物,却生意盎然,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诗情画意。大自然是美的,词人的心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爱。从艺术形象里,我们可以看到少女时代的词人陶醉美景、无限欣喜的内心,可以看到她热情爽朗、积极向上的朝气和青春的活力。随着岁月的推移,李清照由天真无邪的少女,走向了多情的盛年。她深于情、专于情,强烈地追求爱情,大胆地表露爱情。《点绛唇》和《减字木兰花》,就真率地坦露了她的心曲。前者写她“见有人来”,又羞又喜的情态。先是“和羞走”,连鞋子也来不及穿。金钗滑脱,显得很惊慌。既而是“倚门回首”,但又怕人笑话,于是灵机一动,“却把青梅嗅”,真率地表露自己“见有人来”的喜中含羞的心理。后者写于已婚之后,借一枝春花的娇艳欲滴,极写少妇的年轻貌美,并直接说出她的心事:“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情不自禁地要在丈夫前面和春花比美,你看她是何等的妩媚娇憨,对美满幸福的新婚生活是何等热爱,又是怎样由衷的喜悦啊!新婚燕尔,相亲相爱,“夫妇擅朋友之胜”(赵世杰《古今女史》卷一),感情尤笃。生活丰富多彩,或共相考究金石,抚摩字画,传写古书;或诗词唱和,争奇斗胜;或“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金石录后序》)或郊外游乐,欢宴亲朋。这些赏心乐事,使他们的新婚生活更美满、更充实,使夫妇的伉俪之情,更纯洁,更深挚。然而,夫妻间总难免有分离的时候。有团聚的欢乐,必然有离别的痛苦。李清照写闺阁生活的词,抒发了对丈夫的爱情之深,吐露了不忍离别的相思之苦。此类词作,在李清照前期词中所见甚多。这种强烈的爱情思念,委婉动人的情感和热望的火焰,本是女性内心的隐秘,一般是不示之于人的。可是在李清照词中却熊熊燃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多深啊!她因思念丈夫,到了深夜还是浓愁不减,不能入睡:“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她忍受不了这种深闺的寂寞,“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她盼望丈夫早点归来:“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闺中独居的痛苦和对远方情人的日夜思念,使她面容憔悴,消瘦不堪:“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些作品,字字深情,跳动着对生活,对爱情热望着的心灵,曲尽了相思离别之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哪位象李清照这样的女子将自己内心的隐秘,热烈的情感如此坦率、真实地剖白过呢?相思离别,本是宋词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两宋爱情词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离别,多是男性和歌舞女子的情事,这是一种“畸形爱情”。而且女性的心灵和欲望,又总是由男作家代庖。其中虽也不乏佳作,但总难免给人以终隔一层的感觉。而李清照以女性身份填词,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内心情志,倾吐对爱情的热烈执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想和不懈的追求。她词中的相思离别之情,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这种“情”,是以夫妻双方的真挚感情为内容的。我们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既是互敬互爱的夫妻,又是志同道合的诗友、学友。由于夫妻情投意合,有共同的爱好,有融洽的意趣,有亲密的合作,有互相支援、共同成就事业的抱负和理想,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高尚、诚挚、浓烈。李清照所写的“情”,就是这种纯洁、深笃的伉俪之情。这种“情”,是清照词中所独有。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第一次以一个女诗人深挚动人的抒情而占据了一个崇高的地位。靖康之难,给李清照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和不幸。她的故乡沦陷,青州的老家付之一炬,十余屋书全部毁于战火。南渡后的第二年,明诚病亡。接着金兵南下,浙中大乱。李清照从一个“位卑名高”的书香门宦之女,沦为“飘零遂与流人伍”的“闾阎嫠妇”(《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奔走逃难,颠蹶困顿,孤苦无依。这种惨痛的经历,使她不能不发为无边的哀愁: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断肠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真是痛折肝肠,万般无奈的呼声!作者在这些词句里,投入了极其强烈的感情,声泪俱下地倾吐了积压在心中许许多多的忧愁和最大的悲哀,不由人不一掬同情之泪。然而处在国破、家亡、夫死、身世飘零中的李清照,并没有被苦难和不幸所折服,并未忘情时事,绝望人生,她在痛苦中挣扎呼号,虽沉重感叹“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临江仙》),“今日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但她心中热烈的感情之火仍在孤寂地燃烧。她一刻也没有忘记家国,一刻也没有忘记被金人践踏蹂躏了的山河:“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她因为“空梦长安”,而“永夜恹恹欢意少”(《蝶恋花》);登上层楼,却萌故国之思:“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鹧鸪天》)张端义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贵耳集》)。这种怀念故国的崇高的爱国感情,的确象一根红线贯穿在她南渡后的词作中。这类词作的特点是,紧密结合个人生活境遇的变化和漂泊沦落之苦,去反映时代的动乱和国家的不幸;通过对往事的追怀和美好的回忆,抒发现实的国破家亡之恨;用对日常生活的真切感受,表现深沉的故国之思。如雨打芭蕉,本系生活细事,但对流落异地,家山万里的词人来说,却另有一番滋味,“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凄凉的异乡之音,顿使流徙南方的“北人”,乡思盈怀,愁不可言。故乡沦陷,举目有山河之恸。对于词人来说,思乡即念国,盼回故乡,就是盼望早日光复祖国山河。《永遇乐》、《声声慢》就最明显地体现了这个特点。《永遇乐》通过对眼前景象的描写和对当年汴京热闹场面的回忆,抒发了深沉的悲己忧国的感情,突出了良辰佳节与国家命运、个人遭遇的尖锐矛盾。灯节夜晚的华灯笑语,只能引起她流亡异乡的无限悲痛,引起她对故国家园的深切怀念。因而辞谢了“酒朋诗侣”的邀请,独自含悲枯坐,沉浸在故国沦亡的忧愁忧思里。全词把深切的故国之思与强烈的个人身世之悲融合在一起,既表现了词人的不幸,又体现了时代特点。无怪南宋末年的爱国词人刘辰翁“每闻此词,辄不自堪”,“为之涕下”,并“倚其声”填词。在刘词中象这样标明效法前人的仅此一首,足见此词的爱国思想感人之深。《声声慢》更是满纸鸣咽,反映了词人遭到浩劫之后,在零丁孤苦的日子里煎熬的悲惨情景。起首连用七对迭字,自述心情。接着以一系列冷清的景物,衬托她悲惨凄切的心境,真挚而深切地表现她只身无依,走投无路的处境和百计不解,欲说还休的国难家愁。歇拍震撼人心地喊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南渡以降,时局冷热多变,国家风雨飘摇,自己身世浮沉,块然独处,思绪方端,又岂是一个“愁”字所能涵括?梁启超说:“那种黄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综上所述,李情照以她许多优美的抒情诃篇,写出了她各个不同时期的具体生活感受,写出了特定的环境下所产生的特殊的思想感情。她的词同她的生活紧紧结合在一起,先论少女的欢乐,少妇的离思,嫠妇的凄苦,以至她的笑和泪、欢与悲、爱与恨,无一不在词中得到真实的再现和深刻的反映。她的全部词作无一不是来自她对生活的亲切感受,无一不以真情出之。尤其是她后期的作品,都是用血泪写成的。这种感情,既是她个人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反映了乱离时代动荡不安的社会面貌和人民普遍的不幸。她是当日一个受难者的代表,她的生活情感,正是无数难民的生活情感。她的笔下,虽没有直接反映现实重大事件,但她所表现的却是众多遭受民族灾难,辗转流徙,无家可归的人们的痛苦精神。她的身世之感,乡关之念,山河之恸,是跟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寓强烈的爱国感情于个人的独特感受之中,形成自己作品的独特风貌,这就是《漱玉词》产生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李清照的词不仅饱和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而且字里行间跳动着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特别是鲜明的自我形象。从她的词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是:一个欢快活泼,心胸开朗,豪爽可爱,热情好胜的少女;一个有才华、有志气,富于理想,追求个性自由,积极进取的年轻妇女;一个多愁善感,情思如缕,苗条消瘦的少妇;一个蓬首粗服,流寓他乡,备尝艰辛,哀老憔悴,忧愁煎心,连元夕之夜都怕出去的流亡者。李清照具有那种塑造自我形象的惊人艺术手腕,她往往只把人物的眼神变化和外部表情稍加勾画,或通过一、二个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和动作,就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体态仪容、风韵神情和内心活动。比如在《浣溪沙》中,她仅用“眼波才动被人猜”七个字,就刻划了这位年轻女子目光流盼,脉脉含情的娇态。《点绛唇》通过“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嗅青梅”几个细节,生动地描绘了闺门少女怕见外客的阁闺心理。它象电影的一个个特写镜头有次序地连续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透过所描写的人物妩媚婀娜的外貌形态而窥见其多情的内心世界。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巧妙的比喻和艺术夸张,把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化作有形的,具体的物体,使之形象化,是李清照塑造形象的又一手段。哀愁和幽怨本是抽象的,但在词人笔下,却具体可感,有形可触。“愁”有长度和浓度:“从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正人间天上愁浓”(《行香子》);它还有容量可以盛装泪水,有形体可以拥抱:“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生查子》),“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它可以上眉头,入心头(《一剪梅》),有一股力量损伤人:“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船能载重,却载不动“愁”,这一奇警的想象,使无边的抽象的哀愁,顿时变成可以捉摸的形象。后来董《西厢》中“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王《西厢》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就是从李词中脱胎出来的。李清照运用比喻,奇警新鲜,富于独创。她善于把不相关的事物与幽渺的感情巧妙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使物态人情,表里一致,栩栩传神。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黄花来比人物形容的消瘦,把花的风韵神态和人的外貌、心灵、气质,交织在一起,创造诗的艺术美和形象美。花瘦,是因为秋风萧瑟,百卉凋零;人瘦、是因为芳思难理,愁绪万端。瘦比黄花,妙在一笔两写。她还用梅花来比喻自己的高洁:“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渔家傲》)她的《鹧鸪天》词咏桂,高度赞美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托物言志,以花喻人。桂花既无引人注目的光泽,又无“浅碧深红”的颜色,她淡妆素服,体性柔和,情怀疏淡,远离世俗,唯溢清香于人间,实为“花中第一流”。词人也是“人中第一流”的,作为一个贵族妇女,她年轻时便“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穷”(《金石录后序》)。这种高洁情操和素甘淡泊的志趣,实可誉为“第一流”。李清照在词作上的成就特别表现在高超的语言艺术上。《漱玉词》“别是一家”的艺术美,最令人赞不绝口地是“别是一家”的语言美。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强调“乐府声诗并著”,歌词必须与音乐密切配合,严格区分五声、五音、六律和清浊轻重,并指出前辈名家在这方面的不足。虽然要求过高,但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由于她熟谙词的规律,晓畅音律,因此她的词深得歌词之妙,极富于音乐美。如《声声慢》,宋词诸家多押平声,李清照却有意选用入声,这是因为急促的入声,更有利于表现她顿挫凄绝和“咬着牙根咽下”的痛苦之情。她善于运用双声迭字,利用语言本身的自然音响和节奏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感情。《声声慢》首句连下十四个迭字,运用舌齿抽泣的音调,造成凄冷的音响效果,形成高低起伏,顿挫凄绝的节奏,回荡着哽咽的悲声,有效地表达出女词人忧心惝况、凄苦徬徨的心境和如泣如诉的愁情。不仅“创意出奇”(罗大经《鹤林玉露》),而且造成的音乐节奏“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徐《词苑丛谈》)。其他如“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行香子》),“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添字采桑子·芭蕉》),“旧时天气旧时衣”(《南歌子》),“知否?知否?”等,都“口气宛然”(卓人月《古今词统》),妙语浑成,既构成了写景状物,表情达意的绝唱,又显示了和谐悠扬的声律音韵美,充分说明了李清照的音律造诣和语言功力之深。李清照词的语言,既富于音乐美,又特具明白如话,自然朴素美。北宋以后,有不少人和她的词,但没有一个人的和词赶上或超过她的原作,其奥妙之处,就在语言艺术上。语言的通俗化是词的又一特点,也是李清照有别于其他词人的独具之处。词本起于民间,广大人民群众用通俗语言来创作,深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试看敦煌曲子词,一般都具自然朴素的风格,感情真挚而明快,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许多口语入词,读来使人感到特别亲切有味。可是词的发展由民间转到文人手中之后,至晚唐五代,以《花间集》为代表,走上了“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花间集序》)的雕琢晦涩的道路。南唐李后主以白描手法,创造出那些人人懂得的通俗的而同时又是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真实而深刻地抒写亡国破家之恨,达到了前人所未达到的成就。但这种好的词风并没有在北宋初期的词坛上得到发扬,相反又回到了达官贵人的酒筵歌场和温庭筠等人“蹙金结绣”的老路上去了。苏轼大胆地革新了词的内容和形式,把词带上了广阔的天地,但他“以诗为词”,未能恢复民间词听得懂的乐章本色。柳永、黄庭坚始以“俚言俗语”入词,但未能摒弃其中杂芜庸俗的成分。故李清照批评柳永“词语尘下”。秦观能提炼优美的文学语言作词,但缺少民间口语的生动活泼。而当北宋末年大晟词人的形式主义逆流开始泛滥的时候,李清照却继承发扬了李煜的白描手法和民间词的本色,从民间口语中吸收有生命力、有表现力的成分,不用浮辞艳藻,反见言真意切,显示出如话家常的语言趣味。这对发扬民间词的优良传统,促进词的健康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贡献。现存《漱玉词》,看不到那种矫揉堆砌、陈腐晦涩的语言,很少僻字、难字和生冷古奥的典故,有的只是新鲜明丽,明白如话,流转如珠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她从生活中发掘富有诗意的情感、场景,而又从口语中挑选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在平易中显现功力,浅近中显现精美。她遣词用句,看似矢口而发,率意而出,不甚经意,实则是经过苦心锤炼得来的。她的许多有名的句子都臻于“极炼而不炼,出色而本色”(刘熙载《艺概》)的境界,如“载不动,许多愁”,“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等,或者辞出于己,新颖独创;或者融会旧句,更出新意,都妙在“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古典诗词中常用的对偶句,一般文人都细心雕琢,刻意求工,但李清照却是若不经意,用得极为自然,如“秋已尽,日犹长”,“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等,不仅平仄对仗工整协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