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中国学者对劳伦斯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第1页
世纪之交中国学者对劳伦斯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第2页
世纪之交中国学者对劳伦斯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第3页
世纪之交中国学者对劳伦斯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第4页
世纪之交中国学者对劳伦斯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纪之交中国学者对劳伦斯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1989年10月,上海第一个邵氏国际研讨会举行,表明邵氏研究已受到中国科学家的关注。最近几年,国内较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先后发表了20余篇研究劳伦斯及其作品的论文。论文作者主要是高等院校教学研究人员——大部分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一部分从事汉语语言文学研究——可以说他们的成果是较具有代表性的。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涵盖劳伦斯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和文艺随笔。有的论文集中研究某一小说的某个特点,如:《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对话结构,《儿子与情人》中的精神之爱、理智与情感、俄底普斯情节、社会背景、现实主义及其影响;《彩虹》中有关社会发展、人性堕落以及劳伦斯理想世界等诸方面的问题。有的论文着重研究劳伦斯的几部小说的某一特点,如:作为领袖问题小说的《袋鼠》、《羽蛇》和《亚伦的魔杖》;《彩虹》、《儿子与情人》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意象和象征;劳伦斯小说创作的主题思想演变等。对劳伦斯诗歌、文艺随笔和短篇小说的研究却较少:有对劳伦斯的诗歌的概括性的介绍;有对诗歌《死亡之船》、短篇小说《逾矩的罪人》的集中研究;有对短篇小说《太阳》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比较研究;只有两篇论文是以研究劳伦斯的文艺随笔为基础的。通过这些论文,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近期对劳伦斯的研究基本上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的:1.0从“劳动”到“经济”:从运输关系到阶级关系的转变和变革对作家生平的研究有助于研究作家的作品,而对作品的兴趣又会激起人们对作家生平的兴趣,对劳伦斯的研究也不例外。在对《儿子与情人》的研究中,这点尤为突出,因为这部小说本身就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较新颖的是徐崇亮的文章《不是我,而是风……——读D.H.劳伦斯的诗》。他以劳伦斯的妻子弗莉达·劳伦斯的书名《不是我,而是风……》为题目,把劳伦斯在各个阶段的感情和思想发展与其诗歌创作联系起来,指出:劳伦斯的诗反映了他与几个女性(包括他母亲)、家庭、社会、自然、战争、道德的关系,了解其生平对于读懂他的诗有很大的帮助。徐告诉读者要有选择地读劳伦斯的诗,要正确理解劳伦斯的“非韵律诗”,因为在“韵律诗”里,劳伦斯也使用了不连贯的韵律,而在“非韵律诗”里他又常运用连贯一致的韵律结构,这对我们理解、研究他的诗歌有很大帮助。作者指出,两个对立的题目暗示了从第1册到第2册的诗歌创作有根本的价值判断上的变化:是诗人从传统的年轻人脱胎换骨成为有灵气的自由人的真实写照。刘须明在论文《荒诞人生的最早感应者》中,叙述了劳伦斯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时期与几个女性的情感纠葛,指出《逾矩的罪人》反映的就是劳伦斯本人的矛盾心理。2.0俄底浦斯情结对其社会因素的研究对于劳伦斯的哲学社会观研究也是这些论文集中研究的一个方面。在这方面研究较独特的是何颖。她通过研究劳伦斯的《美国古典文学研究》一书,特别是《地灵》、《富兰克林》、《克里夫库尔》等文,探讨了劳伦斯的自我观——人的自我和自然的本质都是神秘的、不可知的,个人要发现真实的自我,必须脱离“陈旧的、死亡的社会模式”(何颖,2000:147),可是人的意识发展必然把人拖入一个群体即社会里,而社会又是具有毁灭力的;何颖还分析了小说《虹》里的厄秀拉和《恋爱中的女人》中的伯金作为劳伦斯生长、认同、抛弃旧我的自我体现,最后,她又回到《美国古典文学研究》一书,指出劳伦斯通过小说阐述了“活生生的人”的观点。在关于《儿子与情人》的三篇论文中,作者都对人物进行了心理分析,葛丽娟和张礼龙都认为,俄底浦斯情结不足以解释保罗和他母亲的关系,他们探索了导致保罗爱情悲剧的其他社会因素。万莉则认为,俄底浦斯情结对保罗的生活和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葛认为,用俄底浦斯情结来解释《儿子与情人》中保罗和他母亲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关系:母亲是伟大的又是可怜的——尽管婚姻不幸,她却努力把孩子抚养成人,并且努力使他们有教养、体面;作为儿子,保罗对母亲的感激和敬慕是自然的,他有责任对母亲的付出做出回报——报以同样深挚的爱。张则提出,莫瑞尔夫人和她的孩子们的悲剧还由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所致:莫瑞尔夫人渴望上流社会的生活却被丈夫欺骗,失去了那种机会,所以她要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努力使孩子们体面。同时,由于婚姻的不幸,她只能从孩子身上得到感情安慰,不料却造成了儿子爱情生活中的障碍,造成了他们爱情生活的不幸。胡亚敏则认为,保罗的生活表现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压抑,这种压抑源于一个被理智所控制的社会对精神生活的忽视。莫瑞尔夫妇婚姻的失败是由他们的性格差异所致的,他们二人实际上分别代表着理智和情感;另外,莫瑞尔夫人的不幸还在于她的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的特点和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以丈夫和孩子为中心。马文丽认为《彩虹》表现了社会的进步与人性的堕落:工业革命给人们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使人类更有智慧。但是,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提高,他们对自己所面临的矛盾更加困惑,更难实现个人幸福。孙兵通过对《死亡之船》的分析,解释了劳伦斯的宗教和哲学观点。他认为,劳伦斯信仰的是他自己的宗教——人,正因为如此,人被劳伦斯描写成在死亡之后在黑暗中再生的。对生、死、再生的表现使得《死亡之船》成了一个启示——它揭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中的事物之间的新型关系的确立。曾大伟则研究了被西方劳伦斯研究者看作是领袖小说的《艾伦的藜杖》、《袋鼠》和《羽蛇》,对劳伦斯的思想观点进行了探索。他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劳伦斯对工业文明、西方民主和宗教感到失望,所以试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来拯救世界。在《艾伦的藜杖》中,人物表现出了对伟大灵魂的需要,对权利的渴望;在《袋鼠》中,劳伦斯进一步探索人们对权利的渴望,并对领袖的品质进行了分析,这表现了劳伦斯拯救世界的愿望;在《羽蛇》中,劳伦斯通过凯特这个人物表现了一种矛盾:拉蒙对西方文明及其价值观的放弃和对原始的新的“宗教”的信仰吸引着她,但是同时她又对他们的落后的物质生活感到厌恶,尤其让她难以接受的是他们对个人价值的忽略。曾认为,通过这些领袖小说,劳伦斯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人类思想的理性化是西方社会衰败的根源。他的观点虽然未能拯救世界,他对社会和人类的探索却是深刻的。曾还指出,从深层看,劳伦斯对生命、生命力和如何达到生命之源的探求才是这三部小说的潜在主题。3.0对性、情、爱的研究一些学者集中探讨了《恋爱中的女人》、《彩虹》、《儿子与情人》、《白孔雀》、《查特莱夫人的情人》、《逾矩的罪人》和《太阳》等作品中反映的劳伦斯的性爱情爱观,他们都认为爱情与两性关系是劳伦斯写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劳伦斯的性爱情爱观。蒋承勇和灵剑认为,《彩虹》的主题就是对男人女人两性和谐关系的探索,而《恋爱中的女人》则在探索两性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了同性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论文中,厄秀拉和伯金之间的关系被分析为有矛盾的和谐关系,古德兰和杰拉德的关系是一种幻灭;厄秀拉和古德兰的关系表现了女性之间的关系,而伯金和杰拉德间的关系则表现了男性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关系与他们对自由、意志和现实的态度紧密相关,互相影响。《逾矩的罪人》被看作主人公由于婚姻的失败去寻求婚姻之外的和谐的爱情与性爱,由于违背道德常理,结果以失败告终。万莉在对《儿子与情人》的分析中分析了保罗和密丽安之间的精神恋爱、保罗与母亲之间的精神依附关系,指出《儿子与情人》不仅仅描写两性爱情,密丽安和母亲是保罗人生路上的老师,他们与保罗之间的精神生活帮助了保罗的成熟。刘介民在对《性爱与情感的灵魂——劳伦斯和他的散论》一书的序里,通过对劳伦斯的作品《恋爱中的女人》、《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儿子与情人》、《看,我们走过来了!》等分析了劳伦斯对性、情、爱的艺术观点。通过对《爱情的牧师:劳伦斯的生活》的研究,刘发现了劳伦斯的观点:在机器文明和道德观念中,性爱被压抑,但它是纯真感情所不可或缺的。刘还指出,为了在作品中探索人与人的关系,劳伦斯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肉体方面的关系,所以他作品中关于性爱的描写是艺术创作的需要,没有淫秽的成分。刘认为,探讨劳伦斯的哲学观念,以研究他的散文、论著为最佳入门;《性爱与情感的灵魂——劳伦斯和他的散论》探讨的正是男女两性关系、自然神秘主义的原始宗教和哲学,表现了劳伦斯对人性、性爱的探究和对人类文明的深邃关切。胡亚敏认为人性是由意识和下意识感觉构成的。有意识的感觉通过意志、智力和决心实现,由社会的承认和精神的满足构成,这些是人的个体存在的一部分;下意识的感觉则通过本能实现,这也是人的个体存在的一部分。在此理论基础上,胡把保罗与母亲的关系看作社会的承认,把保罗与密丽安的关系看作是精神满足,把保罗与克拉拉的关系看作下意识的感觉。这种分析肯定了劳伦斯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对人性的探索。金益云把劳伦斯的短篇小说《太阳》和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进行了比较,发现女主人公都是“睡美人”,等待着爱人来唤醒。金认为她们“睡”的原因是现代文明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扼杀。杨中举也提到了劳伦斯对人的下意识的本能和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摧残,他肯定,劳伦斯的作品是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探索。4.0象征人物与自然交流的媒体在对劳伦斯文体风格的研究上,蒋承勇和灵剑对《恋爱中的女人》的研究最突出。首先,他们研究了小说的深度对话——表层结构看似松散、反传统,内在结构却很稳固——有些对话是出于交际需要、是关于日常生活的,另一些则属于深度对话,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和对性、爱、婚姻、意志、自由及人类实现等问题的态度。通过分析6组人物的对话框架,蒋和灵认为这种结构与小说主题保持一致,有助于人物的揭示,并且赋予人物一定的象征意义。其他论文分析了劳伦斯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刘须明主要分析了《逾越者》中的月亮和十字架,认为把月亮反复与云和太阳一起描写,表现了月亮的美丽和孤独,从而有助于人物感情的描写;而十字架则是一个死亡和忏悔的象征。李汝成和路玉坤把象征看作人物与自然交流的媒体。他们引用了《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夫人在月光下观赏百合花的片段,通过分析月亮、花儿和花香来分析人物内心感情——她对青春和生活的向往;他们引用了保罗和密丽安在白玫瑰前的片段,认为白玫瑰是爱情和纯洁的象征;他们还分析了《查特来夫人的情人》中的一些象征:树林、母鸡、小鸡、雨等。通过这些分析,他们肯定了劳伦斯把象征作为人物与自然交流的媒体的成功运用:“借助有声、有色、有形的物象来暗示人内心的微妙感受、瞬息的印象、飘忽不定的幻觉、朦胧飘渺的意识,展露人的内心隐秘,显现人的情绪流动、变化,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交流的艺术境界,产生一种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李汝成、路玉坤,1998:76)刘维荣写了两篇关于劳伦斯的象征的论文。在其中一篇中,他把《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树林看作是一种神秘、抽象,却赋予查特莱夫人以生命的东西;把《彩虹》中的马看作是男性美和力量的象征,厄秀拉为之吸引却不能得到满足;把《儿子与情人》中的白玫瑰看作是密丽安的纯洁,而把百合花看作是分开保罗和密丽安的东西;把《恋爱中的女人》里的月亮看作是女性的心——颤抖着、很神秘、起着统治作用。在另一篇论文中,他把彩虹解释为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分析了《儿子与情人》里的各种花的不同作用,提出《恋爱中的女人》中的人物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还指出,劳伦斯写作的最突出特点是运用象征表现人性。在孙兵的论文中,他把黑暗看作是死亡的象征,把洪水看作是破坏力的象征,同时又具有重建的力量,把这与《圣经》中的洪水联系起来,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神圣气氛。5.0对英国化学文学研究的贡献在这些论文的参考书目中,仅一人参考了1996年的书目,一人参考了1993年美国学者的研究资料,其他的参考资料均是更早以前的。可见,我们研究英国作家时很难发现最新的资料,这是中国学者研究英国作家的一个难题。通过美国的D.H.LawrenceReview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劳伦斯的研究在95-98年间集中在劳伦斯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战争书信、新墨西哥、对加拿大作家的影响、文化女性主义、现代派手法、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和宗教等方面。早在1992年英国诺丁汉大学劳伦斯研究所成立时,KeithSagar就指出,在英国劳伦斯研究界,对劳伦斯作品中的性爱情爱研究已经成为过去,人们开始关注他的泛神论和他对生态的关心,英国的劳伦斯研究集中在生平、心理、劳伦斯作品的电影版本和后殖民主义等方面。2003年诺丁汉大学劳伦斯研究所的活动主题是:他的生平、他作为诺丁汉本土作家的价值,以及他的作品与儿童等方面。在诺丁汉大学英语学院,一些研究生们对劳伦斯作品中的象征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或许与该学院教学中对文学文体学的重视有关。在诺丁汉,还有一个面向社会各界人士的劳伦斯学会(D.H.LawrenceSocie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