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考试:历年
常考知识点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2、 “风者百病之始也”一一出自《素问•骨空论》3、 ‘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4、 ‘辛温'与‘辛凉'的立论一一出自《丹溪心法》5、 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一一前者少传变、热度低。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6、 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一一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咳嗽:肺气上逆。7、 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一一有表证则属于感冒。8、 ‘咳嗽'一词一一出自《内经》。9、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一一出自《素问•咳论》。10、 “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此立论首先提出者一一明•张介宾)11、 咳嗽一一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12、 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一一痰;火。(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13、 明确‘哮'与‘喘'的鉴别一一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的鉴别特点。14、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一一出自《金匮要略》。一一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2‘咳喘'、‘哮喘')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个;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个个;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19、 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20、 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喘病——多责于肺、肾。21、 喘病的虚实鉴别: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肺气上逆。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肺气上逆。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22、 喘病——始见于《内经》。“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上气'指喘证症状。23、 “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出自《景岳全书》。24、 “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指喘证病机。出自《临证指南医案》(清•叶天士)25、“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喘证治疗原则。出自《类证治裁》(清•林佩琴)26、‘肺痈'——始见于《金匮要略》。27、 治疗肺痈的代表方剂——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提出‘活血消痈'之说。28、 ‘肺痨'归纳于传染病范畴——始见于《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提出‘肺虫'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体??”。29、 肺痨的治疗原则一一滋阴降火。始于元•朱丹溪。30、 我国现存首部肺痨专著——《十药神书》(葛可久)31、 ‘杀虫'与‘补虚'的治疗肺痨原则——始见于《医学正传》。32、 肺痨与虚劳的鉴别要点——肺痨病位在肺,阴虚为主。虚劳病位在五脏,阴阳俱虚,肾虚为要。33、 ‘肺胀'一一始见于《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34、 痰瘀互结,阻碍肺气——肺胀的病机,始见于《丹溪心法》。35、 肺胀——本虚标实;多与肺、心、脾、肾有关。36、 ‘心悸'——始见于《伤寒杂病论》。37、 心悸与怔忡的鉴别:惊悸:症状轻;有诱因;多实;自行缓解;病位浅;功能性。泻实:镇惊安神。怔忡:症状重;无诱因;多虚;持续发作;病位深;器质性。•■■4补虚:扶正安神。38、“邪在心,则病心痛”——见于《灵枢?五邪》——指胸痹。39、“真心痛,手足青至节??”——见于《灵枢?厥病》。40、提出胸痹分虚、实的分证治疗——《玉机微义?心痛》。41、‘胸痹'一词——始见于《金匮要略》。提出‘本虚标实'学说。42、胸痹——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43、治疗胸痹的原则——先标后本;先去邪后扶正。44、不寐——《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45、‘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46、明?李中梓提出不寐五大病机“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47、不寐的病机:实证:心火旺盛。——肝郁化火;痰热扰心;心火旺盛。虚症: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48、‘癫狂'——出自《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49、区分‘癫'与‘狂'——《难经?二十难》“重阴者癫”、“重阳者狂”。50、提出癫狂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癫狂》。51、提出癫狂‘瘀血学说'——“气血凝滞脑气”《医林改错》清?王清任。•■■552、‘癫'与‘狂'的区别:癫:痰气郁结,蒙蔽心窍。心脾气血两虚。狂:痰火上扰,心神不安。心肾失调。53、痫病始见于《内经》,别称‘胎病'、‘癫疾'。指出具有先天因素。54、提出痫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痫》。55、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充。其病性为本虚标实。56、厥证在《内经》《伤寒论》中分为:暴厥;寒厥。57、《诸病源候论》提出‘尸厥'一词,指出病机——‘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58、近代临床对于厥证的治则——辨虚、实为主,源于《景岳全书》。59、胃痛始见于《内经》,强调了胃痛与‘肝'、‘脾'的有关。60、将胃脘痛与心痛明确区分——始见于《兰室秘藏》。61、胃痛与真心痛鉴别特点:胃痛:胃脘胀痛;时间长;伴消化道症状;硝甘无效;心电图正常。心痛:胸部闷痛;时间短;伴胸闷放射痛;硝甘可缓解;心电图异常。62、‘痞满'始见于《内经》,见通假‘否塞'。《伤寒论》中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63、‘呕吐'病名始见于《内经》“诸呕吐酸??皆属于热。”•B«664、‘噎嗝'病名始见于《景岳全书》。65、噎嗝病机——责于痰、气、瘀、虚,与肝、脾、肾关系密切。66、 ‘呃逆'病名始见于《格致余论》元•朱丹溪。“呃,病气逆也,”67、 呃逆,《内经》谓之‘哕'(古音yue)68、 《金匮要略》将呃逆分为三种——实证;寒证;虚热证。69、 ‘腹痛'始见于《内经》。70、 “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也。”——李东垣。提出三阴经辨证腹痛。71、 ‘泄泻'始见于《内经》。72、 《难经?第五十七难》提出五种泄泻——“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73、《医宗必读》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74、 泄泻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75、 痢疾始见于《内经》。《难经》称为‘大瘕泄'。《伤寒论》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76、 痢疾病名始见于《肘后备急方》‘痢'。77、 《丹溪心法》首先提出痢疾具有传染性、流行性。——“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提出‘通因通用'原则。78、 痢疾三大特征——腹痛泄泻;里急后重;赤白脓血。•■■779、便秘始见于《伤寒论》。提出‘阳结'、‘阴结'学说。80、《圣济总录》首先提出‘寒'‘热'‘虚'‘实'辨证分类,沿用至今。81、胁痛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胁在肝,则两胁中痛。”82、胁痛的病机特点——肝气郁结,络脉失养。83、胁痛特点:肝郁气滞——胀痛。肝胆湿热——口苦恶心。肝血瘀滞——刺痛。肝阴不足——隐痛。84、‘黄疸'病名始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85、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茵陈蒿汤'——出自《金匮要略》。总体治则:祛湿、利小便。86、记载‘急黄'、‘阴黄'证的是《诸病源候论》和《圣济总录》。87、‘茵陈术附汤'——出自《医学心悟》(程钟龄)。88、《沈氏尊生书》提出‘瘟黄'概念,“天行疫疠,以至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89、‘积聚'始见于《内经》。90、首先区别‘积'与‘聚'的是《难经?第五十五难》“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积属有形,聚属无形。91、‘鼓胀'病名始见于《内经》。92、《金匮要略》指出有‘肝水'、‘脾水'、‘肾水'。93、《医学入门》首先提出控制食盐摄入——“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894、《医门法律》指出“凡有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95、鼓胀的病位:早期在肝脾,后期及肾。96、头痛经脉分布:太阳(前);少阳(两侧);阳明;太阴(后);少阴;厥阴(颠顶)。97、关于‘头痛'的特殊名称:真头痛(脑出血);暑温头痛(流行性脑炎);春温(乙型脑炎)。98、‘头痛'病名始见于《内经》。《素问?风论》中谓之‘首风'、‘脑风'。99、眩晕的五大病因——风、火、痰、瘀、虚。100、眩晕始见于《内经》,谓之‘眩冒'。101、“无痰则不作眩”——出自《丹溪心法》。102、“无虚不能作眩”——出自《景岳全书》。103、“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104、“眩运者,中风之渐也。”——出自《医学正传》。105、中风始见于《内经》,以别名而论。106、提出“络脉空虚”为本的始于张仲景。107、“外风”学说、“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前。108、“内风”立论——金元时期。109、四大流派——张元素:病因为热。刘河间:“心火暴盛”。李东垣:“正气自虚”。朱丹溪:“湿痰生热”。110、中风病因——风、火、痰、虚、气逆、血瘀。•■■9111、中风病机——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112、中风与其他疾病的鉴别:中风:(主证)口舌歪斜。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口辟:(面部症状)口眼歪斜。 风寒痹阻络脉。痫证:(发作性)口吐白沫。无后遗症。肝风逆乱。痉证:抽搐强直;重者昏迷。 邪壅经络;筋脉挛急。痿证:(发病缓慢)无精神症状。 筋脉失养;弛缓不收。厥证: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无后遗症。气机逆乱;阴阳气血不能顺接。113、‘疟疾'病名始见于《素问?疟论》。114、《神农本草经》记载:常山、蜀漆可治疗疟疾。115、《肘后备急方》提出‘瘴气'说,指出青蒿为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116、“一岁之间,夫幼相苦,若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17、“使邪气溃散,速离募原”——达原饮,出自《温疫论》(吴有性)。•Bfl10118、疟疾的病位——半表半里,营卫之间,属少阳经。119、‘水肿'始见于《内经》,称为‘水'。分类‘风水'、‘石水'、‘涌水'。120、《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水肿与肺、肾的关系——“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121、“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122、“开鬼门,洁净腑。”——指水肿的治疗原则。123、《金匮要略》提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的水肿分类。124、“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出自《金匮要略》125、《济生方》(宋?严用和)提出‘阴水'‘阳水'说。倡导‘温脾暖肾'治法。126、《丹溪心法?水肿》“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127、水肿病机要点——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128、阴水、阳水辨证要点:阴水:缓、虚、内伤。由下而上;按之如泥;兼: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脾、肾。阳水:急、实、外邪。由上而下;皮肤光亮;兼:实热证。•■■11肺、脾。129、水肿与鼓胀鉴别要点:水肿:眼睑、下肢先肿。无腹胀及腹部血管异常。肺、脾、肾。鼓胀:腹部肿大,四肢不肿。可有脐周静脉怒张。肝、脾、肾。130、水肿三大治则:上下分治:腰以上发汗。腰以下利小便。阴阳异治:阴水扶正、温脾肾。阳水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活血化瘀:“血不利则为水”。131、‘淋证'始见于《内经》。132、《金匮要略》称之为‘淋秘',归纳其病机为‘热在下焦'133、《中藏经》(华佗)八种分类:冷、热、气、劳、膏、砂、虚、实。134、《外台秘要》《千金要方》五种分类:石、气、膏、劳、热。135、《济生方》的五种分类:石、气、血、膏、劳。136、近代六种分类:热、石、血、气、膏、劳。137、淋证三大特征——尿频;尿急;尿痛。138、淋证、癃闭、尿血的鉴别要点:淋证:小便总量正常。痛。癃闭:小便总量少或无。不痛。尿血:小便带血。不痛。139、‘尿浊'(《大纲》新增内容,实属无聊)——本证为了应和西医‘乳糜尿'特点,其本质属于膏淋一证。其辨证、治法、方药一概相同。140、‘癃闭'始见于《内经》。141、‘导尿术'记载——见于孙思邈《千金要方》。142、郁证始见于《内经》,有五郁之说——“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143、‘脏燥'与‘梅核气'两病——始见于《金匮要略》。144、《丹溪心法》提出六郁之说:气、血、痰、火、湿、食。创立‘六郁汤'‘越鞠丸'。145、郁证病位在肝,与心、脾、肾关系密切。146、血证始见于《内经》。‘血证'病名始见于《医学正传》。147、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出自《金匮要略》。148、治疗吐血三要法——‘行血'‘补肝'‘降气'出自《先醒斋医学广记》149、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出自《血证论》150、《景岳全书》强调血证病机为‘火盛'和‘气虚'。151、血证病机“惟火惟气耳”的意义:火:实火——迫血妄行。虚火——灼伤脉络。气:气逆——迫血妄行。气虚——气不摄血;脾不统血。•■■13152、咳血与吐血的鉴别要点:咳血:咽痒而咳;呼吸道疾病、症状;伴气管分泌物;血色鲜红;血中有泡沫吐血:恶心而吐;消化道疾病、症状;伴胃内容物;色深暗;或鲜;大便色黑;153、血淋与尿血的鉴别要点:血淋:——淋漓涩痛。尿血:——不痛。154、‘痰饮'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并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类。155、治疗痰饮的基本原则——“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156、提出‘清者为饮,浊者为痰'的分类概念始于《仁斋直指方》。157、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概念是叶天士。158、痰饮病位在三焦,责于肺、脾、肾三脏。159、痰、悬、溢、支的辨别要点:痰——胃肠。悬——胸胁。溢——肢体。支——胸肺。160、‘消渴'病名始见于《素问?奇病论》。《金匮要略》立有专篇。161、将消渴明确分类为三消的始于《证治准绳》。——“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162、消渴责于肺、胃、肾三脏。•■■14163、消渴三多一少分类特征: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尿多为下消;消瘦为后期。164、汗证始见于《内经》。‘盗汗'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165、区别自汗与盗汗始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66、“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出自《临证指南医案》167、内伤发热的记载始于《内经》,侧重描述阴虚发热。‘内伤发热'病名始见于《症因脉治》168、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甘温除热法。出自《金匮要略》。169、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甘温除热法。(李东垣)。170、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治疗五脏热证《小儿药证直诀》。171、用右归饮、理中汤、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治疗阳虚发热——《景岳全书》172、‘虚劳'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173、《难经?十四难》提出‘五损'的概念。174、《诸病源候论》提出‘五劳'‘六极'‘七伤'概念。175、《理虚元鉴》(绮石)——虚劳专著。176、“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出自《理虚元鉴》。•Bfl15177、‘痹证'病名始见于《内经》。178、“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业务发展与战略风险应对策略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二级VB考试范围的试题及答案归纳
- 医疗设备设计的人性化与数字化融合
- 软件设计师考试实务与试题及答案讲解
- 校招白酒销售笔试题目及答案
- 校招:云计算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校招:网络工程师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商业智能与风险管理试题及答案
- 校招机械类面试题目及答案
- 商业办公空间的数字化营销策略
- 2024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山东赛区预赛试卷(含解析)
- 2024年中国家具电商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智研咨询)
- 导数(30题)-2024年考前15天高考数学冲刺大题训练(新高考)含答案
- 高层建筑一栋一册消防安全档案
-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大连理工大学
- 外科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疗法
-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 2024年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安徽省初中(八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初二会考地理试卷真题
- 小学二年级数学100以内三数加减混合运算综合测验试题大全附答案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中测试题-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