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鼓胀_第1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_第2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_第3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内科学—肝胆系病症:鼓胀【定义】鼓胀是指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又名 “单腹胀”“臌”“蜘蛛蛊”。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与西医学所指的各种疾病导致的腹水密切相关,常见的有肝硬化腹水,此外还有结核性腹膜炎、腹腔内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丝虫病、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等疾病导致的腹水。【病因病机】鼓胀病因复杂,主要是由酒食不节、虫毒感染、他病继发转化、情志刺激等因素引发致肝脾肾俱损或功能失调,气血搏结,水湿内停。病位】病变脏腑先于肝脾,久及肾。【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初期脘腹作胀,食后尤甚,叩之如鼓。继而腹部胀大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常伴有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征象,可见面色萎黄、皮肤或巩膜黄染、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本病常有情志内伤、酒食不节、虫毒感染或黄疸、积聚久病不愈等病史。常用检查有B超、CT,发现腹水有助于本病诊断。(二)鉴别诊断水肿鼓胀主要因肝、脾、肾受损,气、血、水瘀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可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水肿主要因肺、脾、肾三脏失调,水液泛滥肌肤,引起局部或全身浮肿。初期浮肿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肠蕈肠蕈主要因湿热瘀毒留连肠道,阻滞气机,常见下腹部有肿块,早期肿块局限于下腹部,大如鸡卵,以后逐渐增大,可如怀胎之状,按之坚硬,推之可移,无水液波动感。早期以实证居多,肠蕈为慢性耗损性疾病,若不积极治疗,预后不佳。鼓胀虽同见腹部胀大,但触之常未见有形肿块,但常伴水液停聚。积聚积聚主要因情志不畅或湿邪食滞致肝脾失调,气滞血瘀,常见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腹部可扪及包块。初期,常在气分,多为腑病,病情较轻,常见痛无定处,攻窜走动,得矢气则舒。后期常及血分,多为脏病,病情较重,常伴腹内结块不散,痛有定处。积聚迁延日久可转变为鼓胀。4.气鼓气鼓主要因情志失调,肝郁气滞,常见腹部膨隆,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辨证论治】(一)常证气滞湿阻临床表现: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代表方:胃苓汤合用柴胡舒肝散。加减:若胸脘痞闷,腹胀,噫气为快,气滞偏甚者,可酌加佛手、木香、沉香;如尿少,腹胀,苔腻者,可加砂仁、大腹皮、泽泻、车前子;若神倦,便溏,舌质淡者,宜加党参、黄芪、附片、干姜、川椒;若兼胁下刺痛,舌紫,脉涩者,可加延胡索、莪术、丹参、鳖甲等。水湿困脾临床表现: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代表方:实脾饮。加减:若浮肿较甚,小便短少,可加肉桂、猪苓、车前子;若兼胸闷咳喘,可加葶苈子、苏子、半夏;若胁腹胀痛,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砂仁;若脘闷纳呆,神疲,便溏,下肢浮肿,可加党参、黄芪、山药、泽泻、白术、茯苓等。湿热蕴结临床表现: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代表方:中满分消丸。加减:若热势较重,加连翘、龙胆草、半边莲、半枝莲;小便赤涩不利者,加陈葫芦、蟋蟀粉;若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若见面、目、皮肤发黄,可合用茵陈蒿汤。肝脾血瘀临床表现: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代表方:调营饮。加减:若胁下癥积肿大明显,可加穿山甲、地鳖虫、牡蛎;如病久体虚,气血不足,或攻逐之后,正气受损,可加当归、黄芪、党参;如大便色黑,可加三七、茜草、侧柏叶;如病势恶化,大量吐血、下血,或出现神志昏迷等危象,当辨阴阳之衰脱予以生脉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滴注。脾肾阳虚临床表现: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苍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代表方:附子理苓汤。加减: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者,可加黄芪、山药、薏苡仁、扁豆;若面色苍白,怯寒肢冷,腰膝酸冷疼痛者,酌加肉桂、仙茅、仙灵脾。肝肾阴虚临床表现: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代表方:一贯煎合六味地黄丸。加减:若津伤口干明显者,可加石斛、玄参、芦根;如青筋显露,唇舌紫暗,小便短少,可加丹参、益母草、泽兰、马鞭草;如腹胀甚,加枳壳、大腹皮、槟榔;兼有潮热、烦躁,酌加地骨皮、白薇、栀子;齿鼻衄血,加鲜茅根、藕节、仙鹤草;如阴虚阳浮,症见耳鸣、面赤、颧红,宜加龟甲、鳖甲、牡蛎;湿热留恋不清,溲赤涩少,酌加知母、黄柏、金钱草、茵陈。若兼腹内积聚痞块,痛不移处,卧则腹坠,肾虚久泻者,可加用膈下逐瘀汤。(二)变证1.黄疸临床表现:身目黄染如金,倦怠乏力,烦躁不宁,纳食欠佳或不欲食,恶心厌油,肝区胀痛,腹部膨隆,双下肢水肿,尿少如浓茶,大便溏;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若兼有神志不清,目不识人者,可加犀角(用水牛角代)、菖蒲、郁金;若气虚乏力,少气懒言者,可加黄芪、党参、山药、白术;腹部胀大、小便不出者,可酌情加以车前子、通草、猪苓、泽泻。临证可参见黄疸病证进行辨治。2.出血临床表现:轻者可见牙龈出血、鼻衄或肤下瘀斑,重者病势突变,大量呕吐鲜血或大便下血;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泻火解毒,凉血止血。代表方:犀角地黄汤。若实热较甚者,可加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出血不止,血色鲜红者,可加白茅根、侧柏叶、茜草;若疾病后期,气阴两虚者,可加沙参、西洋参、太子参、山药。临证可参见血证病证进行辨治。神昏临床表现:神昏谵语,昏不识人,发热,黄疸,烦躁不宁,口臭便秘,溲赤尿少;舌质红绛,苔黄燥,脉细数。治法:清热解毒,醒脑开窍。代表方: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若神志昏迷较甚者,可加郁金、菖蒲;出血严重者,加大蓟、栀子炭、血余炭;若痰涎壅盛,可加竹沥、瓜蒌、胆南星。若邪热偏盛而身热较重者,选用安宫牛黄丸;若热动肝风而痉厥抽搐者,可改用紫雪丹;若痰浊偏盛而昏迷较重者,可改用至宝丹。【预防调护】平时应增强体质,使机体足以抵抗邪气入侵,同时避免与血吸虫疫水接触,免受邪毒侵袭。注重保护胃气,避免饮酒、食用生冷寒凉伤胃之品。舒缓情志,保持身心愉悦,免受精神刺激,使气机调畅,百脉和调。此外,起居上,做到起居有常,不妄劳作,顺应四时,以养身心。饮食上,宜进清淡、低盐、富含营养且易于消化的食物。生冷寒凉不洁食物损伤脾阳,辛辣油腻助生湿热,粗硬食物易损络动血,故应少食甚至禁食。此外,要低盐饮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