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 高一统编语文必修上_第1页
《百合花》 高一统编语文必修上_第2页
《百合花》 高一统编语文必修上_第3页
《百合花》 高一统编语文必修上_第4页
《百合花》 高一统编语文必修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茹志鹃知人论世PART01军人作家——茹志鹃

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曾用笔名阿如、初旭。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王安忆的母亲。

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98年10月7日逝世。其代表作有《百合花》。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写作背景文本分析PART0102文本分析【阅读任务】(1)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

(2)理清全文的线索、情节。概括情节要点。

(3)文章为什么要以“百合花”为题?标注与百合花相关的情节。(1)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2)理清全文的线索、情节。概括情节要点。开端(1-23):带路(小通讯员带我到前沿包扎所)发展(24-43):(“我”和通讯员到新媳妇家)借被

高潮(44-57):(通讯员为救担架队员)牺牲/新媳妇(为牺牲的通讯员擦洗身体,缝衣服)献被。结局(58-59):(新媳妇为通讯员)盖被“我”、通讯员、新媳妇【问题解决】提示: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3)小说为什么以“百合花”为题?1)画出文中与“百合花被”相关的情节,并朗读。第一处:“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背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洒满白色百合花。”第二处:“我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第三处:“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和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发现:“百合花被”是情节的一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百合花被子还和人物性格有关系。提示:

分析小说题目的作用,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2.有助于彰显人物形象;3.凝聚小说主题;4.定下小说的语言风格;等等①题目串起小说的主要情节。百合花是小说中新媳妇新被子上的图案,新被子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作者借助新被子串起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如借被子和献被子,同时也把两个主要人物联系了起来。②题目是人物美好心灵和品格的象征。年轻的通讯员舍身救人,漂亮的新媳妇为支持革命舍弃自己唯一的嫁妆——新被子,他们都有着纯真、高洁、美好的心灵,具有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③题目是主题的象征。小说表现出革命战争时期军民之间、战士之间高尚又纯洁的感情,题目象征着小说的人情美,这也恰恰是小说的主题。④题目使小说在表达上文雅、含蓄。小说题目一语双关(借代),使表达文雅、含蓄,体现出小说清新、俊逸的风格,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业1、细致阅读小说内容。初步领会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特点。2、发现并划出小说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形象分析PART0103讨论:快速阅读文本,我眼中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是怎样的人?

要求抓住各方面的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提示:正面描写:动作、语言、神态、

肖像、心理、细节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手法侧面描写:衬托、对比、环境描写思考1:《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性格特征相关情节憨厚朴实拘谨腼腆“带路”情节中“张皇”“数摸”这两个动词突出了小通讯员那种忸怩的神态、拘谨局促的心理。另外还有“借被”的情节也能体现这一点。天真纯洁充满朝气热爱生活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刻,还在枪筒上插上几根树枝和野菊花。善解人意关心他人当他意识到自己借东西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可能会给群众造成不良影响时,就马上跟“我”前去解释。而借到被子以后,知道这是人家新婚时唯一的嫁妆,心里又立刻感到不安,又要把被子再送回去。不畏牺牲舍己为人他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革命责任感。为了保护担架队员英勇捐躯。

原文情节描写手法形象特征“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头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的新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阿......那我们再送回去吧”“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掏出两个馒头,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这都是为了我们......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子扑在那个东西上了动作描写神态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高度的革命意识善良、纯朴体贴舍己为人不畏牺牲

小通讯员是一个天真活泼,充满朝气,善解人意、体贴入微,憨厚朴实、拘谨腼腆,热爱生活、不畏牺牲,舍己为人的军人形象。他的牺牲,让我和新媳妇无限感伤,也引起了读者对战士的尊敬,更引起我们对青春、对生命的思考和怜悯。形象小结原文情节描写手法形象特征思考2:文中的新媳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的?“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外貌描写漂亮、质朴“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低头咬着嘴唇”细节描写娴静、羞涩、腼腆“这一次,他不笑了,一边听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动作心理描写通情达理深明大义那媳妇一边笑着,一边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神态动作描写关心他人原文情节描写手法形象特征“笑眯眯地抿着嘴”,东张西望要找那位“同志弟”;得知“同志弟”已去前沿就“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完“他可受我的气了”,又“抿着嘴笑着”“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温柔纯真质朴高尚①“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了,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②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着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③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身上。”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尊重战士形象小结

她是过门剛三天的农村媳妇,长得很妤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领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善良、纯朴、开朗,也有着新嫁娘的矜持和羞涩。

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描写是由淡而浓的,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她的外形,也看到了她的内心。细节一:情节作用“伪装”赏析《百合花》的细节描写第一次是在去包扎所的路上,“我”看见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是装饰点缀。”第二次是“我”目送他走远了,“看见他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把小通讯员那纯朴、自然的情趣表现了出来。还显出这个小战士的天真、孩子气或是涉世不深,体现了小通讯员的青春活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细节二:“馒头”情节作用第一次是在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的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二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的石头上,对我说:‘给你开饭啦。’”塑造他体贴、关心他人的好品德。同时,也激起了读者对这个小通讯员的喜爱之情,从而为下文失去这么好的战友而悲痛蓄势。第二次当小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还一针一线的为缝补衣肩上的破洞,“我”实在忍受不了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的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二个干硬的馒头……”“我”睹物思人,勾起“我”对小通讯员的深切思念。通过这“饱含着战友之情”的二个馒头,深切表达了“我”痛失战友的内心悲痛之情,“立片言而居要”,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细节三:情节作用“衣肩上的破洞”第一次是在借被时,由于羞涩、慌张,小通讯员在接过新媳妇递过来的新被转身走时,不小心,衣肩上挂破了个洞,而且高低不肯让新媳妇缝补。这既照应了前文写的小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又表现了他的执拗,当然还带有一点对新媳妇的愠意。第二次是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我”看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现在至少要裸露一个晚上肩膀了。”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也写了“我”后悔的心情,细腻地渲染了“我”对小通讯员的惦念、关怀,为下文写小通讯员负伤牺牲埋下伏笔。细节三:“衣肩上的破洞”情节作用第三次,小通讯员躺在门板上,新媳妇看见衣肩上的破洞,发出惊叹。这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队抬回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小通讯员,而且还说明他从包扎所回到团部后,一直都无暇顾及这个破洞,使小通讯员的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愈加高大起来。第四次,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可新媳妇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劝她不要缝了”,她却异样地瞟了“我”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着”。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感情:有对当初小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饱含着对烈士的敬佩和痛悼。文字跌岩起伏,并唤起了读者的种种回忆:借被子,门钩挂破衣服,高低不肯让人缝补……思考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的“我”不仅是一个线索人物,更是一个主要人物,“我”和通讯员一样,是小说中重要的人物形象,是读者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从小说的结构线索来看,小说始终围绕着“我”和通讯员之间的交往这个线索,作者巧妙地把“我”对通讯员的感情变化融入其中。

这样,“我”的感情始终贯串在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之中,“我”的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一个热情大方、活泼开朗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正是由于“我”这一角色的凸显,才有了这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作者正是以此建构了小说最基本的框架。(1)选材上,运用女性视角,可以以小见大,小说正是通过借被子这件小事,来引入主题的。(2)主旨上,以女性视角来描写战爭,弱化了战争场景,突出表现人情美与人性美。(3)手法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