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源流新考_第1页
锡伯族源流新考_第2页
锡伯族源流新考_第3页
锡伯族源流新考_第4页
锡伯族源流新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锡伯族源流新考

在清朝中期之前,只有一个说法说西伯利亚来自女真,并与满族有着相同的祖先。清太宗、圣祖、康熙时的学者杨宾等的认识都是一致的。道光以后,何秋涛(1824—1862)《朔方备乘》中说:“臣秋涛谨按:锡伯利路,本鲜卑旧壤,故有锡伯之名……。据此知鲜卑音近锡伯。今黑龙江有锡伯一种,亦作席北,既非索伦,亦非蒙古,即鲜卑遗民。”何秋涛没有任何史实根据,只凭音相近的个人臆测,就断定锡伯为鲜卑遗民,实在过于武断。他只活了三十多岁就死了,史地知识很少,对他在世时锡伯人已是八旗满洲的成员,也一无所知。他一开始把西伯利路说成是“鲜卑旧壤”就错了。按鲜卑人自东汉和帝(89—104)时檀石槐建国,演变到北魏、东西魏至隋统一的五百年间的史实。其活动范围只限于蒙古高原东部、南部与东北、华北地区,与西伯利亚无关。西伯利亚得名于16世纪建立的“西伯利亚汗国”。而西伯利亚一词,蒙古语为“沼泽地”之义,非鲜卑之音转。徐恒晋、马协弟二同志已于其《锡伯族考略》(载《锡伯族史论考》)中详论之矣。有些初步研究民族史者,被何秋涛的观点所误,又写出不少臆测附会的文章,即如笔者在1979年给辽师大历史系讲授民族史的讲义中,也沿用了何秋涛的看法,把锡伯写成“鲜卑遗民”。近来有些民族史学者也仍继承何秋涛的观点,写出一些没有史实根据的臆测性的文章。但随着近年来民族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已为锡伯族源的研究增添了一些更有力的史实证据:如新宾满族自治县发现的《满族苏完部瓜尔佳氏全族宗谱》(下面简称“新宾谱”)、开原大湾屯关宗绪家发现的《尼雅哈齐后世宗谱》(下简称《开原谱》)、《沈阳锡伯族志》刊载的《关氏宗谱》(下简称《沈阳谱》)等。这三部新发现的谱书,与二百六十年前写成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下简称《通谱》)中所记的满族费英东的家谱相对照,则今天锡伯族系出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已朗若观火矣。我把四部宗谱的要点摆出,与同好诸公共同切磋。(一)苏完部诸族及锡伯这部书共80卷,是保和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兼军机大臣鄂尔泰(1688—1743)等学者奉旨撰写的。其中详记八旗满洲各姓氏的源流、世系、最初住地、归附皇室的时间、地点、情由等,为研究满族的重要参考典籍。其一帙二册记:费英东·札尔固齐、锒黄人,苏完部长索尔果之次子也,国初率五百户来归,太祖喜之,授一等大臣,以孙女妻焉。……瓜尔佳氏:瓜尔佳本系地名,因以为姓,其氏族甚繁,散处苏完、叶赫、纳殷、哈达、乌拉、安楚拉库、斐悠城、瓦尔喀、嘉木瑚、尼马察、辉发、长白山各场方。苏完瓜尔佳氏:瓜尔佳为满族著姓,而居苏完者尤甚。其先有同胞兄弟三人,长曰佛尔和、次曰尼雅哈齐、三曰珠察。后离居:佛尔和仍居苏完,尼雅哈齐迁席北、珠察由瓦尔喀再迁西尔希昂阿济河渡口。珠察生索尔达。索尔达生二子,长曰王沙鲁、次曰王扎达拉。王扎达拉生莽喀尼。莽喀尼生罗罗墨佛尔。罗罗墨尔根生常喀尼墨尔根。长喀尼墨尔根生二子:长曰尼堪,次曰索尔果。索尔果为苏完部长,有子十人,其族最盛。日本三田春泰勒所著的《清朝前史研究》第二章《明末清初满族氏族的源流》中,列出了苏完部兄弟三人分手以后到费英东的世系表(这张表没什么新东西,只是满洲与锡伯同祖的关系,在表上一目了然)。其表如下:日本藤田春元所著的《满洲历史地理》第二卷《苏完部》条说:“苏完在伊通州东刷烟河流域。苏完、刷烟、苏瓦烟等都是满语Suwayan(黄色)的同音异译”。就是今双阳县。《满洲历史地理》明确了“苏完部”的历史地理位置。与其后苏完部的历史活动相符。我们又到双阳去核实过。现在我校大连大学师范学院,又来了一位苏完瓜尔佳氏(关)的满族教授谈其故乡双阳的情况甚详,确证双阳即苏完无讹。(二)瓜尔佳氏全族图谱据《满族大辞典》806页所记:《满洲苏完部瓜尔佳氏全族宗谱》一册。为手抄本。辽宁大学历史系有藏本。族人宝泰、苏崇阿据旧谱于1915年始修,1921年修成。内有谱序、世系。记载瓜尔佳氏为满洲巨族,八大家之一,族繁时有“关朝”之说,居苏完者尤著。始祖原居苏阿里乌拉达林苏完沃野阿拉哈哈达。其子三:佛尔和、尼雅雅哈齐、珠察,因翎争气离居。长仍居苏完,次迁居西伯,三迁瓦尔喀。珠察六世孙索尔果为苏完部长。世系颇详。这是满洲苏完部瓜尔佳氏全族宗谱,也就是总谱。其他一切该族分谱都应向本谱归宗。(三)兄弟关系和下材料此谱载《满族研究》1990年第4期,题为《开原大湾屯锡伯族关氏谱及其涉及的有关问题》。其谱的重要部分如下:(一)该谱的世系表此谱表前面记有:我辈发源之处名曰多尔吉逼拉束湾哈达。由一祖所生兄弟三人,长名佛尔果,次名尼(雅)哈齐,三弟曰朱撤。兄弟三人经征大明时已不随意。长兄在束湾尼哈达留住(落后),次弟迁往西伯(地方),三弟朱撤(来)到西尔卡西口处驻防。该谱又记有二世祖尼雅哈齐,正是我等散居在开原、铁岭、沈阳等地锡伯瓜尔佳氏之直系祖先。该谱又记有他们的祖先是:于康熙年间,从吉林省扶余县伯都讷移居开原正西,正黄旗界大湾屯。于明初到伯都讷(现吉林扶余县,同卦勒察族同以该地为部落根据地)清康熙间,奉令迁于盛京、辽阳、海城、开原、铁岭、凤凰城,抚顺、熊岳、广宁、锦州、义州等十(几)处分散各旗。乾隆二十九年又迁往新疆伊犁部分。这部谱的价值和作用,均详见注文。(四)锡伯前三古部落据《满族研究》1991第1期第14页所记:始祖长房、佛尔胡(此祖仍在苏湾哈达地方居住)。次房、尼雅哈琪→尼堪达→郭端→多伙伦→长子蒙库奔、次子都都,三子载锡,四子塔什奔。三房,珠琪→苏拉他→扎里达→阿奈→维罗莫尔根。沈阳谱中多伙伦的次子“都都”显示讹误,乃长子蒙库奔的官号“都督”之误。与《开原谱》相对照自明。《沈阳谱》只是《开原谱》的前六世,和《通谱》的前六世。我们细看这四份谱,讲的都是满洲苏完部瓜尔佳氏一家的事。《开原谱》、《沈阳谱》都同《新宾谱》、《通谱》对上了“号”,符节相合,只是译用的汉字有所差异,和修谱者们的文化水平相差悬殊,因而产生些差异,但这全在情理中,民间修谱者谁能与大学士鄂尔泰相比呢!但只有综观这些谱,才说明和证实了今天锡伯族瓜尔佳氏的始祖是满洲苏完部的二世二祖“尼雅哈齐”。二世一祖佛尔和,三祖珠察的后人则都成了今天的满族,但他们不都姓关。有的姓金,今大连市庄河蓉花山乡金家屯金姓都是清康熙帝辅政大臣鳌拜的后人。鳌拜乃费英东之侄、珠察的八世孙也。鳌拜后裔家谱笔者与都兴智教授合写的已刊载于《满族研究》1989年第2期第86页。我们说“锡伯与满族同祖”是对的。为了使读者对锡伯族的来龙去脉有个系统的概念,再介绍其简史如下:“锡伯”,原是地方名,是指今黑龙江省西南境,以泰来县为中心的,嫩江下游、绰儿河下游、洮儿河中下游、霍林河下游一带地方而言,地图上画得很清楚,这一带多河流、湖泊与沼泽。三百年前这里的环境是“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游猎渔”生活的天然乐园。这块地方明初是在兀良哈蒙古控制中,明初先后在这一带设置了泰宁(今吉林洮安县附近)、朵颜(今绰尔河流域的朵颜山附近)、福余(今呼裕尔河流域)三卫,合称“兀良哈三卫”,地广人稀,除三卫蒙古人外,还有少数女真人生活其间。前四谱共同说明,尼雅哈齐与兄弟分手后,自故乡苏完(今吉林双阳县)向西北迁于锡伯地方,时间大约在明洪武末年(1397)顷,尼雅哈齐的苏完部落到达锡伯后,即与当地的女真人融合在一起,后分成两部分,大部分游猎于洮儿河、绰儿河下游地带,即以地名称部落,以今泰来县西北50公里许的塔子城为活动中心,清代称此地为“绰尔城”(绰尔门);另一部分游猎于今肇源县一带,以原姓氏称部落为“瓜尔佳部”,后讹为卦勒察部。两部中都混有达斡尔人。大约在明洪熙年(1425)顷,元太祖弟合撤儿的十四世孙奎蒙克,因避难率部落由原牧地今海拉尔河以北,向南迁于兀良哈三卫控制地,成为兀良哈蒙古的属部,号称“科尔沁蒙古”。大约在明正统(1436-1448)年间,兀良哈三卫南迁于今内蒙古宁城县以西地带,科尔沁蒙古继承了兀良哈的原牧地。到明正德年间(1506—1521),科尔沁强盛起来,锡伯人、卦勒察人沦为科尔沁的属部。然“锡伯部”之名,实首见于《满洲实录》所载的“哈达世系”中,约当明嘉靖元年(1522)顷。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女真族的叶赫首领那林布禄纠合哈达、乌拉、辉发、朱舍里、讷殷等女真部落及蒙古科尔沁及其所属的锡伯、卦勒察两个女真部共九部(锡伯部名二见于此,卦勒察部名首于此)共攻建州。被努尔哈赤军击败之于古勒山(今新宾西北古楼村)。战后,锡伯、卦勒察的部落名即消逝。此后即有锡伯人先后投向努尔哈赤。后金天聪六年(1630)科尔沁蒙古归服于后金。崇德元年(1636)到顺治六年(1649)将科尔沁蒙古先后编为十旗(不属八旗制度),命原在科尔沁属下的锡伯、卦勒察人也按姓氏编成牛录分属于各旗,类似八旗制中“包衣牛录”。康熙三十年(1691)初,帝以锡伯、卦勒察人与帝室同族,沦为科尔沁奴役为可耻,乃命科尔沁人最敬重的活佛乃济陀音二世为使,往科尔沁交涉。于次年初以每丁80两白银的赏格,将锡伯、卦勒察、达斡尔等1448人全部赎出,分别编为84牛录,分属于镶黄、正黄、正白等上三旗满洲旗分。佐领均用锡伯人,故其后不再提卦勒察、达斡尔之名,通称为锡伯。分驻于齐齐哈尔24佐领(牛录)、伯都纳40佐领,乌拉20佐领。是年底科尔沁王公续献出因病漏查的家丁等锡伯七名。对其原主人仍各赏银80两。锡伯等编入八旗满洲后,社会文明向前推进一大步,由游猎进入农耕的定居生活,开始读书习满文。每年生产的粮食除交官粮及私人支用外,尚多有盈余。如康熙三十八年(1699)驻齐齐哈尔的协领瓦尔达奏称:“我等锡伯原系科尔沁之奴,蒙皇上垂佑赎出为兵,食俸饷赐生计,故历年足获粮食。今将迁往归化(后实迁往盛京)请将我等迁移十二佐领官兵之私粮一千斛贮入本地粮仓”。可见彼等当时丰衣足食。自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1702)清政府对锡伯人作了一次大调动,分别迁往各地,如后表所示。迁移的原因,如康熙三十九年(1700)内务府衙门奏称:锡伯等原系科尔沁之奴,为科尔沁纳贡奴役不堪生存。蒙皇上眷佑,不惜钱粮,支银数百万两,将伊等自科尔沁赎出,安置于乌拉等地。驾临乌拉时,锡伯等本应致死效力,以报皇上大恩。但锡伯等并不效力,丝毫不懂道理,故迁至盛京、锦州等地及京师诸城,均分至八旗兼管,令其披甲,俾学道理。因此迁至盛京、北京后的锡伯兵,不再单编牛录,均混编于八旗满洲诸牛录中。从此凡获得八旗满洲籍的锡伯等族人,都渐与满洲人融和。因系军队驻防,故其后又屡有调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在盛京的锡伯族人自动集资修建了太平市“锡伯家庙”,开始只有青砖瓦房五间,后经逐次增修了正门、中殿、大殿、配殿等,文革时被全部破坏,其故址在今沈阳市和平区站前街实胜寺西邻。据说此“锡伯家庙”内原有石碑两块,一为汉文,一为满文,今只存满文一块,现藏沈阳故宫博物院,经赵展教授译成汉文如下:集三世诸佛之大成,广开三乘之教义,弘扬释迦牟尼佛法。历史载明世传之锡.伯部族,原居海拉尔东南扎托罗河一带。其后,移居齐齐哈尔、墨尔根、伯都纳等、处,编为七十四牛录,凡四十余载。康熙三十六年,荷蒙圣祖仁皇帝施以高厚仁恩,将锡伯部众分为三批,于康熙三十六、七、八年,迁入盛京,并分置各省驻防效力。康熙四十六年众锡伯筹集白银六十两,购房五间,建立太平寺。自京师虔请甘珠尔经一百零八部,每年四季,集众喇嘛,诵经不绝,永偿所愿。乾隆十七年,协领巴岱、佐领音德布、阿富等众锡伯协力共建三大殿、两侧配庑原各三间、正门三间,恭塑三世佛。至四十一年,协领罗卜桑、拉锡、德固苏绰地等锡伯修茸全寺,立宗喀巴、五护法、观世音,四天王诸佛,增请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每年四季,不断诵经,永不休止。嘉庆八年七月十六日,梨树沟边门章京加一级记录二十一次花沙布谨立。此碑文因原汉文无抄本,由于满文译本有几种,内容颇有出入。又碑中所言多与史实有出入,应以前面简史文为主,勿为碑文所误。乾隆二十九年因国防需要又从盛京、凤凰城、辽阳、开原、牛庄、广宁、熊岳、复州、金州、岫岩、盖州、锦州、义州、兴京、抚顺等地共抽调兵丁1010名,带兵官10员,连同眷属共4,295人,分两梯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四月十日、十九日先后于盛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