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沪科版)_第1页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沪科版)_第2页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沪科版)_第3页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沪科版)_第4页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沪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同步练习题2.1动与静一、随堂练习1.小英喜欢玩滑板车,他站在滑板车上滑行时,发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她是以为参照物,路旁的人说小英是静止的是以为参照物。2.小英坐在行驶的轿车里,她静靠在椅背上,欣赏着窗外的景物,只见路旁的树木急速地向后退去其中“行驶”“后退”分别是以_______和_______为参照物而言的。

3.李白的《望天门山》的诗中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诗句,前句是以为参照物,后一句是以为参照物。4.下列现象中,哪一种是机械运动()A.在空中飞行的飞机B.冰化成水C.五四运动D.铁锅生锈5.关于参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择参照物B.同一物体的运动静止情况与选择的参照物无关C.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可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为参照物D.研究机械运动时,必须先选定参照物6.小英在平直公路的人行道上向南散步,小轿车在公路上向南快速行驶,如果以小轿车为参照物,则小英()A.向北运动B.向南运动C.静止不动D.无法确定7.小英坐轮船在长江上逆流而上,若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A.长江水

B.岸边的树木C.她乘坐的轮船

D.迎面驶来的游艇8.据报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名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里,发现身旁有个“小虫子”顺手抓来一看,吓一跳原来是一颗子弹,如图所示,则子弹可能是从飞行员的哪个方向飞来的()A.前方B.后方C.侧边D.上方9.如图所示,“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下列有关对对接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是静止的B.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C.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与地球是运动的

D.神舟飞船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10.在市运动会上,小英参加了400米接力,小英与另一位同学怎样才能顺利接棒?请用你所学的知识帮助她们。二、能力提升1.2013年12月2日,搭载着“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在刚刚发射升空时,探测器相对运载火箭是的,相对于发射中心是的,到达一定高度后,箭器分离,这时探测器相对运载火箭是的(以上两空均选填“运动”或“静止”)。2.人造地球同步卫星以_____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_____为参照物是运动的。3.有一首词是这样写的“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4.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在平直公路上同时向北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逆风,丙感觉无风,由此可以判定风是向刮,三人中骑车速度最快的是

。5.小英和妈妈一起回国探亲,当飞机快飞到北京首都机场时,小英激动得大声说:“我终于回到了北京的怀抱!”她妈妈却说:“北京终于来到了我面前!”这两种说法中小英是以为参照物,她妈妈是以为参照物。6.在中俄两国军舰举行中俄“海上联合-2015(I)”告别仪式上。中俄双方参演舰艇列队完毕。中方舰艇以临沂舰为基准舰,潍坊舰、微山湖舰紧跟其后,呈单纵队列阵。俄方舰艇以“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为基准舰,“顺利”号护卫舰、“西蒙风”号导弹气垫艇、MB-31海洋拖船依次排列。中俄双方舰艇编队相向机动,舰员位船舷列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临沂舰相对于“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是静止的B.坐在舰艇中的战士相对于舰艇是运动的C.微山湖舰相对于“西蒙风”号导弹气垫艇是运动的D.坐在舰艇中的战士相对于海岸是静止的7.如图所示,河岸上的旗帜迎风飘扬。在河面上甲、乙两艘小船上的旗帜如图状态,则关于两条小船的运动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A.乙船肯定是向左运动的B.甲船肯定是向左运动的C.甲船肯定是向右运动的D.乙船肯定是静止的8.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强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强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B.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坐在旁边的小红为参照物C.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坐在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D.小强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造成的9.小英在公路上同一个地点先后拍了两张照片,如图所示,左图是先拍的,右图是后拍的。从两张照片中可判断两车的运动情况是()A.卡车运动,轿车静止B.卡车静止,轿车运动C.两车都运动D.两车都静止10.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南运动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C.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D.甲车一定在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11.夜晚,小英与妈妈在散步,小英抬头望见“月亮躲到云彩中去了”,这时小英所选的参照物是()妈妈确说“乌云遮住了月亮”,这时妈妈所选的参照物是()A.地面B.云C.观看的人D.月亮12.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气流对飞机的阻力和升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取得气流与飞机飞行之间联系的数据,本应驾飞机飞行进行实验。但是,这样做既危险又浪费。于是人们根据相对性原理,把飞机悬吊在大型管道--风洞中不动,然后让空气从风洞中向后高速流去,以此代替飞机在高空的飞行,如图所示。这种试验方法,大大方便了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大大促进了飞机制造工业的发展。阅读后请回答:(1)研制飞机时使用的风洞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2)这个原理在现代科学技术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除了风洞,请你再举一例说说该原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参考答案一、随堂练习1.滑板车滑板车2.地面(或路旁的树木)轿车3.小船青山(河岸)4.A5.D6.A解析:小轿车是向南快速行驶的,而小英的速度小于汽车的,因此以小骄车作为参照物则小英是向相反方向走,所以小英向北运动,A正确。7.C解析:参照物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所选的参照标准。参照物选择不同,对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也不同。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化,物体是运动的,没有变化就是静止的。小英相对于所乘坐的轮船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以乘坐的轮船为参照物,小英是静止的。应选C。8.B9.B解析:“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对接后,“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一起同向同速运动,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飞行器来说是静止的。“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故选B。10.小英与另一位同学应该同向同速,相对静止时接棒。二、能力提升1.静止运动运动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判断。在刚刚发射升空时,探测器和运载火箭还没有分离,即探测器相对于运载火箭位置没有改变,是静止的。在刚刚发射升空时,探测器离发射中心越来越远,相对于发射中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探测器到达一定高度后,箭器分离,探测器逐渐远离运载火箭,位置发生了改变,故探测器是运动的。2.地球太阳解析: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同向同速,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静止的。地球同步卫星与太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以太阳为参照物是运动的。3.船山解析:“看山恰似走来迎”描述的是山在运动,山相对于船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选船为参照物。“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描述的是船在运动,船相对于山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选山为参照物。4.北乙解析:丙感觉无风,说明丙与风是同向同速相对静止,丙是向北行驶的,所以说风是向北刮的;向一个方向行驶的三人,甲感觉顺风,乙感觉逆风,丙感觉无风,则说明甲的速度小于风速,乙的速度大于风速,丙的速度等于风速;即骑车速度最快的是乙。5.北京自己解析:“我终于回到了北京的怀抱!”描述的是小英来到了北京,小英是运动的,小英相对于北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选择北京为参照物;“北京终于来到了我面前!”描述的是北京是运动的,北京相对于小英的妈妈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选择小英妈妈自己为参照物。6.C解析:临沂舰与“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是相向机动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临沂舰相对于“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是运动的,A错。坐在舰艇中的战士与舰艇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B错。微山湖舰与“西蒙风”号导弹气垫艇相向运动,位置发生改变是运动的,C正确。坐在舰艇中的战士相对于海岸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D错。7.C解析:图中河岸上的旗杆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国旗向右飘,说明此时风是向右吹的。乙船上旗帜向右,有三种可能:一是乙船静止,风把旗帜刮向右;二是乙船向左运动,风相对于旗帜向右,把旗帜刮向右;三是乙船向右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此时风仍能把旗帜刮向右。对于甲船来讲,风向右刮,要使甲船的旗帜向左飘,只有使甲船向右运动。选C。8.D解析:在判断物体运动情况时,应首先选择参照物,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同一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同。故本题正确选项是D。9.A解析:以路标为参照物,轿车和路标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所以轿车是静止的。卡车和路标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卡车是向左行驶的,是运动的。故选A。10.B解析: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乙车上的乘客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南运动,说明乙车向北运动;甲车上的乘客看到乙车向北运动,此时有两种可能:一是甲车向南运动;二是也向北运动,但比乙车慢。所以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故选B。11.BD12.(1)根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拍摄武打片时的“飞檐走壁”,孙悟空中的“腾云架雾”解析:(1)把飞机悬吊在大型管道--风洞中不动,然后让空气从风洞中向后高速流去,飞机相对于空气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以空气为参照物,飞机是运动的,所以是根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武打片时的“飞檐走壁”孙悟空中的“腾云架雾”等都是片中人物不动,景物在运动。以景物为参照物人物就是运动的了。2.2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一、夯实基础1.在国际单位中长度的主单位是____________,长度的基本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__,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在测量长度时,要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测量要达到的_______________,然后再根据测量要求选__________。测量结果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2.关于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书写一个数字所用的时间约为1sB.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2sC.升旗唱国歌用时约3minD.普通中学生跑lOOm用时约10s3.一个物体的长度是180.0mm,若选用cm作单位,应是()A.18cm B.18.0cmC.18.00cm D.180cm4.关于测量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B.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C.测量误差偏大,表示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D.测量误差不能绝对避免,但可尽量减小5.如图是某同学测量一块木板的长度,他的测量结果是()A.3.81dm B.38.1cm C.38.1mm D.0.381m二、能力提升6.甲、乙两人用两个刻度尺,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甲测得的结果是6.50dm,乙测得的结果是0.6480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相同B.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C.两人结果中必定有一个是错误的D.甲读数比乙准确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尺子B.测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使物体的左边线跟尺的零刻度线对齐C.测量长度时,要使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D.测量长度时,站在哪个位置方便,就从哪个角度读数8.如图所示,用甲、乙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其测量结果分别为:甲测量的结果是,甲尺的分度值是;乙测量的结果是,乙尺的分度值是,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准确。在使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注意什么?(写出一条即可)答:。秒表的读数为。三、课外拓展9.林强同学用一把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图中A是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林强同学测量中的四个错误之处。(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给你提供刻度尺、三角板、棉线或其他你认为需要的器材,请说出两种测量乒乓球直径的方法。11.为了探究误差产生的原因,小名和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1)找出几把不同的刻度尺(可以是分度值不同,也可以是制作材料不同),从中取出两把不同的刻度尺,将它们的零刻度线对齐,再看看它们的10cm或15cm刻度线是否还对齐;换用其他尺子仿照上述方法再做两次。(2)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根直线,由几个同学独立测量直线的长度,注意:使用的是同一把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直线的起点。现在请回答下列几个问题:=1\*GB3①15cm的刻度线不对齐说明了:;=2\*GB3②不同的人测量的结果的最后一位不完全相同,说明了:;③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引起误差的原因有哪些?四、中考链接12.图中所列仪器用于测量时间的是()A.卷尺B.游标卡尺C.螺旋测微器D.挂钟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度,跟测量的要求有关,跟测量的人和工具无关B.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只写数字不写单位是毫无意义的C.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小数点后面数字的位数越多,说明测量结果越准确D.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的大小与所用的单位有关系14.测量物体长度时造成误差的原因有()A.刻度尺的刻度没有贴近被测长度B.刻度尺放得不正C.读数时视线跟刻度尺不垂直D.刻度尺热胀冷缩参考答案一、夯实基础1.米刻度尺零刻线量程分度值精确程度合适的测量工具数字单位2.A解析:正常情况下,认真书写一个数字的时间约1s,A选项正确;课桌的高度在0.8m左右,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1s,B选项错误;升旗唱一遍国歌的时间在47s左右,C选项错误;男子百米世界记录略小于10s,中学生跑100m的时间在16s左右。D选项错误。故选A。3.B4.D解析: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人为疏忽所造成的,可以避免,但误差是由于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等因素所造成的,它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故A错误;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B错误;测量误差偏大,只能说明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较大,有可能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也有可能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故C错误;测量误差不能绝对避免,但可尽量减小,故D正确。故选D。5.C二、能力提升6.B解析:甲测得的结果是6.50dm,最后的一个0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是5,表示5c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乙测得的结果是0.6480m,最后一个0也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是8,表示8m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7.C解析: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各种刻度尺,A选项错误;断了的刻度尺也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从某一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B选项错误;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不能倾斜,要使尺的刻度线尽量贴近被测物体,C选项正确;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D选项错误。故选C。8.3.2cm1cm3.15cm1mm乙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37.5解析:(1)由图知:甲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甲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5.2cm-2.0cm=3.2cm;乙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乙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5.15cm-2.00cm=3.15cm;乙刻度尺的分度值小,所以乙刻度值测量比较准确。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要从其他整数刻度开始测量。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秒表读数为5min37.5s=337.5s。三、课外拓展9.(1)使用了磨损的零刻度线(2)刻度尺没有放正(3)刻度线没有贴近被测物体(4)视线没有与刻度尺相垂直10.方法一:用棉线绕着乒乓球的对接线绕一圈,展开后,用刻度尺量出棉线对应的长度,即为乒乓球的周长L,再用d=Lπ,即可求出直径d方法二:用两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把它夹住的方法。11.(2)=1\*GB3①刻度尺刻度线不均匀;=2\*GB3②不同人的估计值不同;③测量时估读值因人而不同,误差总是不可避免的,误差由测量工具引起,也由测量的人引起。解析:(2)=1\*GB3①各种测量工具在制造时就存在问题,刻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不均匀,从而产生了误差。=2\*GB3②为测量更加接近真实值,故在测量时要对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进行估计,也就产生了误差。③从实验中不难得到,产生误差的原因与测量工具有关,与测量的人估计有关。四、中考链接12.D解析:卷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A选项不符合题意;游标卡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B选项不符合题意;螺旋测微器是测量长度的工具,C选项不符合题意;挂钟是测量时间的仪器,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13.C14.D解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的刻度没有贴近被测长度;刻度尺放得不正;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这些都是错误。刻度尺热胀冷缩造成测量不准确,这才是误差。故选D。2.2长度与时间的测量-2基础训练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一根头发的直径约70()A.nmB.μmC.mmD.cm2.小明同学对物理课本进行了测量,记录如下:长为25.91cm,宽为18.35cm那么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A.1mmB.1cmC.1dmD.1m3.如图甲所示,木块的长度是cm。4.图中,物体的长度是cm。知识点2时间的测量5.在下列四个事件中,经历时间最接近一秒钟的是()A.人眨一下眼B.人在安静时呼吸一次C.人在感冒时打一个喷嚏D.人在做剧烈运动时(如快速登楼)脉搏跳动一次6.坐在温馨的物理考场仔细想想:你平时走路的步幅约50,上体育课时你跑100m所需时间约为16_____(填上合适的物理量单位)。知识点3测量误差7.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8.用秒表测量人体的脉搏且尽量减小误差,下列方法中最合适的是()A.用秒表仔细测量一次脉搏的时间B.用秒表多次仔细测量一次脉搏的时间,求平均值C.用秒表测出十次脉搏的时间,求平均值D.用秒表多次测量十次脉搏的时间,再求平均值综合训练9.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尺最合适()A.量程3m,分度值1mmB.量程10m,分度值1dmC.量程30cm,分度值1mmD.量程15cm,分度值0.5mm10.2013年1月11日到1月16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细颗粒物,单个PM2.5是隐藏在空气中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细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A.2.5μm=2.5μm×10-6mB.2.5μm=2.5×10-5dmC.2.5μm=2.5×10-6cmD.2.5μm=2.5×10-9m11.下列对一些常见物体的估测最恰当的是()A.中学生课桌高度约80cmB.物理课本长度约50cmC.学校教室的长度约20cmD.学生用笔直径约4cm12.身高160cm的小明,利用自己的身体特征进行了以下估测,接近真实值的是()A.教室宽5庚,约8m(庚: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B.教室长10步幅,约30m(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C.课桌长4拃,约2.8m(拃: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D.物理课本厚1指宽,约10cm13.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A.12.45cmB.12.34cmC.12.35cmD.12.36cm14.如图所示,用塑料尺测得物体A的长度是cm。15.测量误差:一名同学先后4次测量了他的橡皮长,记录数据为:①4.35cm、②4.36cm、③4.28cm、④4.34cm,其中第次测量结果是错误的,造成其他三次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因为测量存在,这种差异(选填“能”或“无法”)避免,你认为该同学的橡皮的长度最接近cm。16.福厦高速铁路的开通促进了海西的建设和发展,下表为动车运行时刻表。D6215动车组从福州直达厦门的运行时间是hmin。动车组D6215站名动车组D62168:22福州11:55福州南11:38泉州10:549:52厦门10:1617.有一个T形工件,如图所示,根据你的观察,上面一横(ab)的长度下面一竖(cd)的高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你用什么来检验观察结论是否正确?答:;检验结果是:上面一横的长度下面一竖的高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从以上的经历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答:。18.李阳同学为了测某一品牌导线的直径,他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剪下一段导线后,把这段导线紧密地在一支铅笔上缠绕40圈,形成一个导线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这导线圈的长度,测量情况如图所示。则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mm,这个导线圈的长度是cm,这一品牌导线的直径是mm。19.图中的甲、乙两图是同一把平放在一张白纸上的透明刻度尺正放和反放的照片,图丙是其沿刻度线方向的横截面图。刻度尺的刻度线是用油漆喷上去的。由图乙可以看到,每个数字和刻度线的右侧都有一个阴影。(1)利用图丙说明,该刻度尺的刻度线喷在图丙中所标的A、B、C、D的哪个部位?为什么?(2)一般都将刻度尺带刻度的一侧做得较薄,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20.某同学欲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B.用刻度尺测量出铅笔杆上细铜丝绕圈的长度L2;C.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错误的步骤是,还缺少的步骤是:。(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经典考题21.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A.2.36cmB.2.357cmC.2.35cmD22.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就分度值而言,_______刻度尺更精确些,其中放置正确的是_______刻度尺。23.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s。24.如图所示,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只铅笔的长度,图甲中铅笔的长度________cm,图乙中铅笔的长度是cm。参考答案1.B解析:一根头发非常非常细,70cm和70mm太大,70nm无法用肉眼看到,不符合实际,一根头发的直径70μm=0.07mm比较符合实际。2.A解析:长度测量的记录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其中数字的最后一位为估读值,而倒数第二位为刻度尺的分度值,数据25.91cm和18.35cm中倒数的第二位都是0.1cm,因此小明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即1mm)。3.2.45解析: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1.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1.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4.2.00解析: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故物体的长度为:5.00cm-3.00cm=2.005.C6.cms7.A解析:误差不是错误,误差是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产生的,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消除。8.D9.A10.B解析:单位之间进行换算时,先要把握单位之间的进率;接着要明确是高单位化低单位,还是低单位化高单位;单位换算过程中,原物理量就不能带着原单位乘以或除以进率。11.A解析:中学生用的普通课桌高度一般在0.8m上、下,故A项正确;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故B项错;学校教室的长度一般约8-12m,20m显然太长,故C项错;学生用笔的直径一般在5-7mm,4cm显然太粗,故D项错。12.A13.C解析: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计值,前面是准确值是相同的,则12.75cm是错误的,取平均值减小误差作为物体的长度,所以物体长度为。14.3.4~3.6解析:观察可知,测量的准确值是3.0cm,估读值为0.4cm、0.5cm、0.615.③误差无法4.3516.13017.小于用刻度尺测量(或用圆规比较)等于感觉是不可靠的(或要准确判断需进行测量)解析:从观察看,上面一横(ab)的长度小于下面一竖(cd)的高度;可以用刻度尺测量或用圆规比较来检验观察是否正确;检验结果是它们的长度相等,即上面一横的长度等于下面一竖的高度;从中我们能够悟出这样的道理:感觉有时是不可靠的(或要准确判断需进行测量)。18.12.350.5875解析: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在进行长度测量时要进行估读,总长为2.35cm。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导线的直径为0.5875mm。19.(1)C所在部位为了让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减小读数误差(2)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做得较薄,是为了在应用刻度尺画线的时候笔尖贴近刻度尺,线更容易画直;由于笔尖贴近刻度线,更容易画出长度符合要求的线段解析:(1)刻度线喷在刻度尺背面,刻度尺薄的一侧;光透过透明刻度尺发生折射,数字与刻度线不透光在后面纸上形成阴影。(2)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尽可能地靠近被测物体;利用刻度尺画线时,刻度尺越薄,线段长短的误差越小。20.(1)AC用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2)DBEF(或DEBF)21.A解析:小明使用的刻度尺是毫米刻度尺,故记录结果只能在毫米的下一位添加一位估计的数字,求平均值时也应保留一位估计的数字同时还应遵循4舍5入的原则,故A正确。22.AA解析:分度值是一小格的刻度,A刻度尺分度值是1mm,B刻度尺分度值是2mm,故A刻度尺更精确;在测量过程中,要用零刻线或较清晰的整刻线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并让有刻度的一侧靠近被测长度,故A刻度尺放置正确。23.337.5解析:小表盘显示的时间是5min,合300s,多余的时间应从大表盘上读出。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1s,大表盘显示的时间是37.5s,则秒表记录的时间就为300s+37.5s=337.5s。24.4.74.70解析:图甲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物体的长度为L=6.7cm﹣2.0cm=4.7cm。图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的长度为L=6.70cm﹣2.00cm=4.70cm。2.3动与静一、夯实基础1.猎豹是动物界的短跑冠军,它在0.5min内能跑840m,则它的平均速度可达_________m/s。2.下列运动物体中,平均速度有可能为20m/s的是()。A.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B.正在快速爬行的蚂蚁C.正在进行比赛的短跑运动员D.在高空中正常飞行的波音747飞机3.一列火车长600m,匀速通过长1200m的山洞,从火车进洞到车尾离洞共用1min,火车行驶的速度是()。A.20m/sB.30m/sC.10m/sD.无法确定4.关于速度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m/s比1km/h的速度大B.1m/s比1km/h的速度小C.1m/s与1km/h的速度一样大D.单位不同,不能比较二、能力提升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小C.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6.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1h内行驶15km;乙在3min内行驶750m;丙行驶100m需24s;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快慢为()A.甲最快,丙最慢B.甲最慢,丙最快C.乙最快,甲最慢D.三人一样快7.甲、乙两人从相距200km的A、B两地相向运动,甲骑自行车、乙步行,则在通常情况下,甲、乙两人相遇时所需时间约为()A.60minB.200minC.600minD.2000min三、课外拓展8.一滑雪运动员沿240m的斜坡下滑后,又在水平面滑行250m才停止。运动员在斜坡和水平面滑行的时间分别是16s和25s,则滑雪运动员在斜坡上下滑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9.下课了,小宇想估测自己上楼的速度,他没有手表,但他灵机一动,用脉搏的跳动测时间,他的脉搏在平静时每分钟跳动72次,他从教学楼2层正常走到3层,数出自己的脉搏跳动90次。每层楼高3.3m。请你帮助他计算一下上楼的速度。如果考虑他上楼过程中身体的运动引起心跳加快这个因素,则他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速度比实际速度是偏大还是偏小?四、中考链接10.一列队伍行进速度是2.5m/s,经过一座全长100m的桥,从队伍第一人踏上桥到最后一人离开桥共需1min,则这列队伍长()A.50mB.100mC.150mD.250m11.用图像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下图中用来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12.某物体在第1min、第2min内共前进了260m,第3min静止不动,第4min前进了100m,则它在4min内的平均速度为()A.1.67m/sB.1.5m/sC.2.17m/sD.2m/s参考答案一、夯实基础1.282.A解析:20m/s=72km/h,这个运动速度显然比蚂蚁爬行快得多,比短跑运动员跑的快,比飞机的飞行速度小得多,所以选项B、C、D都不符合要求。故应选A。3.B解析:一列火车长600m,匀速通过长1200m的山洞,从火车进洞到车尾离洞共用1min,火车行驶的路程是1800m,时间是60s。根据公式V=st=1800m60s=30m/s。选4.A解析:将单位m/s换算为km/h;根据两单位的具体关系,1m/s=3.6km/h;由此可见,1m/s>1km/h;故选A。二、能力提升5.D6.D7.B三、课外拓展8.1510129.(1)小宇上楼的速度为2.64m/min。(2)他上楼过程中身体的运动引起心跳加快则测出的时间比实际时间多,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那么测出的速度比实际速度偏小。解析:上楼的速度=楼层的高度÷上楼的时间;由他上楼过程中身体的运动引起心跳加快这个因素可知测出的时间比实际时间多,根据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可得出测出的速度比实际速度偏小。四、中考链接10.A解析:队伍行进总路程:2.5m/s×60s=150m;队伍长:150m-100m=50m。11.C12.B解析:所谓平均速度就是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这里位移:S=260m+100m=360m;时间:t=4min×60s=240s,平均速度:v=st=1.5m/s2.3快与慢基础训练知识点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1.生活中,人们通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方法①:相同路程比时间;方法②:。物理学用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公式为,这种方法与日常方法(①或②)是相同的。常用的速度单位有m/s和km/h,其关系是1m/s=_____km/h。知识点2速度2.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错误的是()A.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B.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到达此处所用时间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3.2013年9月29日建成通车的卧龙大桥是襄阳首座斜拉桥,全长4343A.4minB.6minC.8minD.10min4.某同学骑自行车在平直路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么他在前2s内的速度是()A.40m/sB.20m/sC.10m/sD.5m/s5.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知识点3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6.小球从左向右运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如下图,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7.如图所示是同一木块先后两次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时在相等时间内连续拍摄的“频闪”照片。第二次木块从A点运动到B点的距离是cm。由图可知,两次实验中木块的速度(选填“相等”或“不相等”)。8.如图所示是小球下落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的照片,其中小球运动的参照物是,比较小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可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综合训练9.汽车后刹车灯的光源,若采用发光二极管(LED),则通电后亮起的时间会比采用白炽灯大约快0.5s,故有助于后车驾驶员提前做出反应,即遇到情况时可提前0.5s刹车。在限速为110km/h的高速公路上,行车安全距离约可以减少()A.3mB.7mC.10.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A.6m/sB.6.25m/sC.6.75m/sD.7.5m11.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s末的速度为9.0m/s,10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m/s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m/s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m/s12.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4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6m/s,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4m/sB.4.8m/sC.513.(多选)甲、乙两名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得快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C.在10s~20s内,乙同学静止不动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14.如图所示,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两木块运动情况在图像中描述正确的是()15.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式为s=5t+t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物体()A.第1s通过的路程是5mB.前2s的平均速度是7m/sC.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6m/sD.任意1s的平均速度都是2m/s16.在研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小明每隔10s记录的气泡位置如图所示,则气泡上升时速度大小的变化情况是;小明用刻度尺测出A、B间的距离s=80cm,则气泡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cm/s。17.甲、乙两人从相距15km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3km/h,乙的速度为2km/h,甲带一条狗,同甲一起出发,狗的速度4km/h,狗碰到乙后又往甲方向走,碰到甲后它又往乙方向走,这样持续下去,直到甲乙相遇时,这条狗一共走了km。18.甲、乙两人从矩形跑道的A点同时开始沿相反方向绕行,在O点相遇,如图所示,已知甲的速度为5m/s,乙的速度为3m/s,跑道OC段长度为50m,如果他们从A点同时开始都沿A→B→C→D同向绕行,则再一次相遇的时间是________s。19.某校同学在水平直道上进行1000m跑步比赛。甲、乙两位同学同时出发,甲同学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作匀速运动。乙同学出发后,经过100s通过的路程400m,此时他发现比甲同学落后100m;接着乙同学以6m/s的速度追赶,经过50s没有赶上;然后乙同学发起冲刺,最后比甲同学提前10s到达终点。则甲同学比赛中的速度为m/s,乙同学出发后,前100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m/s;乙同学最后冲刺的平均速度为m/s。20.如图甲是教材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乙是教师的改进实验:将一小块含铁小重物(涂黑部分)密封在灌满水的长直玻璃管内。当长直玻璃管竖直后,迅速移去玻璃管顶端的小磁铁,小重物开始下落,分别测得小重物到达15cm、30cm、(1)分析表中数据(不考虑实验误差),从最高处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过程中小重物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2)为求小重物在第一次实验时整个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采用了下列两种计算方法:方法1:方法2:以上两次计算方法正确的是。(3)在甲实验中,要使铅笔在桌面上滚动的平均速度变大,可采取的方法有(写出一点即可);(4)与甲实验相比,乙实验具有能保证物体做直线运动、便于观察实验过程等优点,但还有继续改进之处,你的改进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21.连云港市正在建设的“BRT”系统,是连接中心城区与外围区域的快速公交系统,它具有专用的车道和站点,有利于中心城区各项功能的向外辐射和向心聚焦。(1)已知从起点海州站到终点墟沟站的距离约为34km,若“BRT”专用车的平均速度80km/h,求从起点到终点的运行时间为多少分?(2)目前,由于堵车现象严重,再加上红绿灯较多,该路段开轿车上班的平均速度仅约40km/h,该系统运行后,乘坐“BRT”专用车比开轿车上班从起点到终点可以节约时间多少min?经典考题22.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4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A.v甲>v乙,s=16m B.v甲>v乙,s=8m,C.v甲<v乙,s=16m D.v甲<v乙,s=8m23.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在某次试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在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24.如图,甲是两位同学在一段时间内以不同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三幅照片,请你在乙图中用图像分别描述出男女同学的大致运动情况.25.2014年4月18日上午8时,D8271次动车组徐徐开出南宁站,标志着南广高铁广西段动车开通运营,将带动桂东南地区融入广西高铁经济圈。从贵港站列车时刻表中可知,贵港到南宁线路长151km,若按动车设计速度200km/h计算,从贵港到南宁需要多长时间?若动车按照贵港站列车时刻表准点运行,动车从贵港到桂平的实际速度是多少?贵港站列车时刻表车次发站到站开车时间到达时间里程D8271贵港桂平9:059:3058km平南南9:059:4793km梧州南9:0510:28177kmD8272贵港南宁20:4921:59151km参考答案1.相同时间比路程②3.6解析: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有,相同路程比时间和相同时间比路程两种方法,即运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越少,运动越快;运动相同的时间,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越快;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跟第②种方法相同,1m/s=3.6km/h。2.C3.A4.D解析:该同学骑自行车的速度,由于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在前2s内的速度是5m/s。56.A解析: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都相等,符合条件的只有答案A。7.1.69~1.71不相等解析:木块从A点运动到B点的距离是4.60cm-2.90cm=1.70cm,最后一位是估读数字。8.地面路程大9.C解析:v=110km/h=m/s,行车安全距离约为s=vt=m/s×0.5s≈15m。10.B解析:晓燕百米赛跑中平均速度为。11.C解析:运动员跑完全程100m所用的时间是10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0m/s。12.B解析:该物体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13.BCD14.A解析:上面的木块做的是加速直线运动,下面的木块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15.B解析:将时间带入公式,可知,当t=1s时,路程s为6m;当t=2s时,s为14m,平均速度为,可知物体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故A、C、D错误,B正确。16.先变大后不变1.6解析:气泡在相等的时间内运动的距离先增大后不变,由此可判断气泡上升时速度大小的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不变。气泡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为。17.12解析:猎狗奔走的时间就等于甲、乙两人出发至他们相遇的时间。设从出发至相遇,甲、乙两人骑车行驶的时间为t,t=,所以猎狗在时间t内来回奔走的路程为s2=v3t=4km/h×3h=12km。18.200解析:设跑道周长为s,反向绕行时,甲运动的路程为,乙运动的路程为,由于相遇的时间相等,就有,即。解得s=400m。设同向绕行时间t后相遇,由题知,s甲=s乙+400m,所以5m/s×t=3m/s×t+400m。解得t=200s。19.547.5解析:甲的速度为;乙的速度为。甲通过全程用的时间为t甲=200s,乙用的总时间为t乙=200s-10s=190s,乙同学最后冲刺阶段所用的时间为t冲=190s-100s-50s=40s,乙追赶阶段通过的路程为s2=v2t2=6m/s×50s=300m,乙冲刺阶段通过的路程s冲=s-s1-s2=1000m-400m-300m=300m,最后冲刺的平均速度就为。20.(1)不是(2)方法1(3)增大纸板角度(或增大铅笔放置高度或在更光滑的桌面上实验)(4)增加玻璃管的长度(或改变小重物的密度或改变液体的密度)解析:(1)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在相同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不相同,所以从最高处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过程中小重物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2)方法1中计算平均速度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方法正确;方法2中加起来被3除,那叫速度的平均,是错误的求法。(3)增大纸板角度,减少下滑时间,由速度公式可知,在路程一定时,可以增大铅笔在桌面上滚动的平均速度。(4)乙实验的物体是自由下落,下落时间短,如果增长玻璃管的长度,可以增加下落时间,便于测量。21.解:(1)公交车行驶的时间为,(2)轿车行驶的时间为,公交车比轿车节省的时间为△t=t′﹣t=51min﹣25.5min=25.5min。答:(1)从起点到终点的运行时间为25.5min;(2)公交车比轿车节省的时间为25.5min。22.D解析:,,所以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s乙-s甲=v甲t-v乙t=3m/s×4s-1m/s×4s=8m。23.80.7变慢解析:反应过程通过的路程是s=vt=20m/s×0.4s=8m。刚开始时,汽车在减速过程中通过的路程为s减=33m-8m=25m,汽车减速通过的路程是一定的,志愿者打电话开车时的反应路程为s′=39m-25m=14m,此时的刹车反应时间为。比较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时间变长,24.v-t图像和s-t图像如下。解析:两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女同学追赶并超过了男同学,女同学的速度比男同学的速度大。图像上,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速度(或路程),可得v-t图像或s-t图像。25.解:动车从贵港到南宁所用的时间为;动车从贵港到桂平的时间为t′=9:30﹣9:05=25min=h,则实际速度为。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夯实基础1.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就越大 B.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物体速度越大C.运动的时间越短,物体的速度就越大 D.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越长,物体速度就大2.汽车在前20s内通过200m的路程,在后40s内通过250m路程,则汽车在全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7.5mB.8.125mC.6.57m/sD.10m/s3.火车在2h内行驶120km,飞机在5min内飞行50km,火车的速度与飞机的速度之比是()A.1:1000B.1:100C.1:10D.1:244.物体从A点出发,途径B到达C点,速度由快到慢最后停下,若AB=BC=4m,通过BC所用的时间为0.8s,那么物体从A到C的平均速度可能是:()A.6.5m/sB.4m/sC.5m/s D.以上答案都不可能5.甲、乙同时参加百米赛跑,同时起跑,当甲到达终点时,乙离终点还有10m,设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若甲由起点后退10m,同时起跑,则结果是()A.两人同时到达终点

B.乙先到终点

C.甲先到终点

D.无法判断二、实验设计6.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10m、20m、30m、40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路程s/m10203040时间t/s3.25.36.89.2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m/s。(2)从10m处到20m处的平均速度为m/s。(3)从20m处到40m处的平均速度为m/s。(4)全程的平均速度为m/s7.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1)取上面的坐标的纵坐标为路程s,每格为5m,横坐标为时间t,每格为0.5s。根据图中数据描点并作出小球的路程—时间图像。(2)在2.5s时,小球滚下的路程为。(3)若斜面长35m,则小球滚到底部的时间(选填“<”“=”或“>”)6s。三、中考链接8.两物体分别以速度v1.v2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通过的路程分别为s1、s2,所用时间为t1和t2,那么()A.若s1>s2,v1>v2,则一定有t1>t2B.若s1=s2,v1>v2,则一定有t1>t2C.若v1>v2,t1=t2,则一定有s1>s2D.若s1<s2,t1>t2,则一定有v1>v29.甲、乙两人同时从跑道的一端跑到另一端,其中甲在前一半时间内跑步,后一半时间内走;而乙在前一半路程内跑步,后一半路程内走。假设甲、乙两人跑步的速度相等,走的速度也相等,则()A.甲先到达终点 B.乙先到达终点C.同时到达 D.无法判断参考答案一、夯实基础1.B解析:,由,可知速度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时间、路程不能单独决定速度,故A、C错误。D选项,由s=vt,可知当路程相等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故D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2.A解析:汽车在整个过程中通过的总路程s=200m+250m=45m,所用总时间t=20s+40s=60s,则其平均速度m/s=7.5m/s,故A正确。故本题答案为A。3.C解析:已知火车和飞机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根据公式V=可求火车和飞机的速度,进一步求出二者的速度之比。4.A解析:已知:AB=BC=4m,物体速度由快到慢,通过BC所用的时间为0.8s,那么物体通过AB的时间小于0.8s,即t<1.6s,根据速度公式,则v>5m/s,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5.C解析:(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的时间,比较运动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的路程,比较运动时间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本题可以把甲的110m分成100m和10m,把乙的100m分成90m和10m进行比较,得出答案。解:相同的时间,甲跑了100m,乙跑了90m,根据v=得,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由起点后退10m,乙在原地,同时起跑,甲跑完100m和乙跑完90m的时间相同,离终点甲和乙都分别剩下10m,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用时间少,甲先到达终点。故选C。二、实验设计6.(1)3.125(2)4.76(3)5.13(4)4.35解析:(1)根据速度公式就可以求出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2)先算出从10m处到20m处所用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就可以算出从10m处到20m处的平均速度;(3)同理先算出从20m处到40m处所用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就可以算出从20m处到40m处的平均速度;(4)先算出全程所用的时间,行驶的总路程,再由速度公式可以算出全程的平均速度。7.(1)如图所示。(2)6.25m(3)<解析:(1)如图(2)由表格中的五组数据可以知道,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路程是对应时间的平方。所以在2.5s时,小球滚下的路程为2.5的平方,即为6.25m。(3)在6s时,小球滚下的路程为6的平方,即为36m,而斜面长为35m,所以小球滚到底部的时间<6s。三、中考链接8.C解析:若s1>s2,v1>v2,根据公式可以知道,无法判断时间的大小,故A错误;B.若s1=s2,v1>v2,根据公式可以知道,速度越大,时间越小,t1<t2,故B错误;C.若v1>v2,t1=t2,根据公式s=vt可以知道,速度越大,路程越大,s1<s2,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D.若s1<s2,t1>t2,根据公式V=可以知道,v1<v2,故D错误;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9.A解析:从题意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分析谁先到达终点,也就是转化为甲、乙两个同学哪一个所用的时间短一些。故设一半的路程为S,则全程的路程为2S,然后把两人到教室的时间用所给的量表示出来,作差比较。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基础训练知识点1测量平均速度1.如图所示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从斜面顶端到金属片的距离为1.2m。以金属片为参照物,下滑过程中的小车是的。为了测出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需将移至斜面的中部;若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是1.2s,则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是m/s。综合训练2.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秒)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A.tAB<tBCB.tAB=tBCC.vAB>vBCD.vAB<vBC3.神舟十号运载火箭全长58m。分别从视频中截取火箭发射前和发射后第10s的位置图像,如图所示。则火箭发射后10s内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A.5m/sB.9m/sC.12m/sD.15m/s4.据新华社报道,2014年8月20日上午,青奥会赛艇女子双人单桨比赛的最终“奖牌榜”出炉,四川选手罗雅丹与队友潘婕合作,以3分37秒52的成绩获得银牌。赛程全长2000米,如图所示为她们在比赛中的情境。下列四个速度中,比她们的平均速度大的是()A.5m/sB.10m/sC.5km/hD.10km/h5.同学们用图甲玻璃管做了“测量气泡的速度”的实验,该实验的测量工具有;用测量的数据画出路程时间图像如图乙,分析乙图像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6.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