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侨华人研究三十年_第1页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三十年_第2页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三十年_第3页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三十年_第4页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三十年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三十年

中国的海外中国研究始于对中国移民东南亚历史的关注,是中国和中国之间关系历史的研究的结合。由于这一渊源以及后来的客观情形——华侨华人始终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一直是中国华侨华人研究中的重点,其所依托的研究力量也主要集中在中外关系史领域。改革开放前,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等以中外关系史研究见长的研究机构里,“中国老一辈华侨华人研究学者在华侨出国原因调查、契约华工调查、近代华侨对中国投资史的调查,以及译介外国相关研究著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学术上的传承和拓荒之功不可埋没。”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华侨华人研究队伍的扩大、学术活动的频繁、出版发表成果的增多,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日益成为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人口学、民族学、人类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或者说是“边缘交叉学科”,有关“华侨华人学科建设”的讨论也因而一再被提上议事日程。这其中有关东南亚华侨华人的研究又取得了怎样的进展,有着何种动向呢?专著是考察某一问题或某一领域研究现状和学术水准的重要指标。本文拟对2001年以来国内各研究机构和各出版社出版的有关东南亚华侨华人问题的专著作一大致浏览,并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20《法律》第20条所述对象为我国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一般应选择了一种模式笔者查寻了一下自2001年以来国内各研究机构和各出版社出版的有关华侨华人问题的专著,发现有关东南亚华侨华人的研究在数量上依然占有相当的份额。至2006年12月,国内出版的华侨华人研究专著1总计有63种,其中明确专论东南亚华侨华人问题的有24种。此外,有的专著虽未明确是专论东南亚华侨华人,其实所述内容主要也是有关东南亚华侨华人的2;还有一些则是国内学者在国外出版的东南亚华侨华人问题研究专著(参见表一)3。各种以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为专题的文集或编著性成果也有10余种(参见表二)。虽然这一类成果有一些是学者旧作的结集成书,但也有一些是新作出版,如黄露夏的《马来西亚华侨华人编年史》,林忠强等人主编的《东南亚的福建人》;还有以东南亚归侨和华人个人或团体经历为考察对象的纪传体著述,如郑奕钧所著的《归侨彭光涵的往事·今事》、黄小坚编著的《添华纪实》和叶奇思编著的《赤子丹心——武汉合唱团南洋筹赈巡回演出纪实》等,这些纪传体著述的共同特色是都披露了所述对象亲历、亲见、亲闻的一些较为难得的珍贵资料。除了研究专著、文集和编著性成果之外,中国大陆学者为国外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成果的译介也付出了不少心血。《政治漩涡中的华人》、《萧玉灿传》和《新加坡华人企业集团》即是主要的三种。特别是《政治漩涡中的华人》,译成中文后计约85万字,成书达千余页。此外,一些探讨中外关系史和东南亚问题的专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或编著性成果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内容,如聂德宁所著的《近现代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关系史》和廖大珂所著的《福建海外交通史》、郭梁主编的《21世纪初的东南亚社会与经济》(该书第三部分即为“华侨华人研究”)、陈衍德所著的《对抗、适应与融合——东南亚的民族主义与族际关系》、李文主编的《东南亚: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该书第十四章题为“华人与东南亚社会的政治转型”)以及许友年所著的《马来民歌研究》,等等。同一时期,除了上述以东南亚为专门区域范围或特定历史背景的华侨华人研究成果外,中国大陆涉及其他领域和层面的华侨华人研究成果也是颇为可观的(参见表三)。还有一些编著性的研究成果和以各种不同华侨华人研究专题成书出版的文集共30余种也颇具学术价值(参见表四)。文集以研讨会的论文集居多,也有个别学者的个人论文集,还有由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出版的《华侨华人研究》和由浙江省侨联与浙江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联合出版的《华侨华人研究论丛》两种不定期文集5。一些范围更广的区域专题研究不定期文集中也有一定份额的华侨华人研究内容,如《北大亚太研究》和《亚太研究论丛》。此外,还有少量国外学者的论文集和编著性成果也被译介到国内,如《落地生根——神户华侨与神阪中华会馆百年史》、《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等等。由上可知,自2001年以来中国大陆成书出版的华侨华人研究成果共有112种(含中国大陆学者在境外出版或与境外合作出版的6部专著和1部编著性成果),其中有关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的专著有29种,约占26%,文集和编著性成果14种,约占13%;其他非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的专著有34种,约占30%,文集和编著性成果有35种,约占31%。二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活动研究著作从研究力量的分布来看,上述29种有关东南亚华侨华人的研究专著和14种文集、编著性成果仍主要出自于中外关系史和东南亚研究力量较强的研究机构。其中12种为厦门大学的成果或合作成果(主要作者在该校东南亚研究中心和历史系),8种为暨南大学的成果(主要作者在该校东南亚研究所和华侨华人研究所),5种为北京大学(主要作者在该校历史系和华侨华人研究中心)的成果,其余由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6、南京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各占1种。虽然东南亚华侨华人历史之悠久以及仍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约80%这一客观现实使其有着较为突出的研究意义,但从研究力量的分布可见学术传承对中国大陆的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有着很大的影响。文集和编著性成果有8种为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丛书,主要作者也多为原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暨南大学上述研究机构的学者或学生。非东南亚华侨华人的研究成果也大致如此。这说明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力量仍然集中和依托于传统的中外关系史和东南亚区域研究领域,而以这两方面研究见长并兼及华侨华人研究的学术机构又都在以国际关系研究为号召整合既有的研究力量。如北京大学的亚非研究所划归到了该校国际关系学院,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于2002年成立了国际关系学系(系所合一),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于2001年成立了国际关系学系(系所合一),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于2007年成立了国际关系学院。这是近年来中国华侨华人研究力量较为显著的学科发展动向。从数量来看,虽然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专著(29种)少于非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专著(34种),但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出版的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专著(有9种,另有两种分别是在硕士论文和博士后研究报告基础上修改出版的,约占该类专著的1/3)却多于非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专著(有7种,另有1种是在硕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出版的,约占该类专著的1/4)。这一情形既有学术传承的主导因素,也反映出这一专题研究学术水平的成熟与稳定,以及新一代研究力量的成长。而非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的文集与编著性成果远多于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的文集与编著性成果这一情形则反映出非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正处于较为活跃期和快速增长期。在深受学术传承影响的同时,中国的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并非陈陈相因,而是不断有推陈出新的亮点呈现。从专著的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10类(参见表五)。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的经济活动,特别是东南亚华侨华人对中国的投资,引发了国际上对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再度关注,从而导致了华侨华人研究在国内外的升温。因而,有关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活动的研究专著最多自然是顺理成章的。此前,中国大陆学者即已有多部著作问世7。但对东南亚华侨华人对中国的投资问题的探讨,中国大陆学者此前实际上仅有一些论文可作代表8,这些论文主要说明了东南亚华商对中国投资在中国吸引外资中的份额和地位,批驳了某些夸大东南亚华人经济力量和刻意渲染东南亚华人与中国亲缘关系的说法。专著的推出反映了中国大陆拓展相关研究广度和深度的努力。上表中所列关于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活动的专著,其主要学术价值在于:回顾梳理了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活动的历史发展脉络、华人企业集团成败得失的个案,乃至华商网络的形成,充分探讨了东南亚华商投资中国的动因,以及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活动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影响,并力求揭示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活动的内在发展规律。这些研究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为更好地认识华侨华人及其所在国与中国的经贸合作的现状和走向,澄清所谓“利益还是情感驱动”华侨华人投资中国之争、“大中华经济圈”理论以及有关泛华人经济合作的预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二战以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发生了以“落叶归根”转向“落地生根”为基本特征的深刻变化,对于这一变化国内外学术界有目共睹,也一直在力图予以全面描述和详尽探讨,如1992年10月和1994年12月,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召开的头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ISSCO1和ISSCO2)都以此为主题9;而中国大陆则更早在1989年4月就曾以“战后海外华人变化”为题召开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10;此后,又有薛君度和曹云华主编的《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变迁》及李君哲的《战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变迁》两种编著性成果和论文集出版。中国有关方面的重视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学者对这一变化的学术考察。梁英明的《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变化研究》和庄国土等人的《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分别是“八五”期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课题。这两本专著都对二战结束以后东南亚华侨社会向华人社会转化的过程,以及这一变化在华侨华人和其所在国中产生的深远影响做了综合研究。前者认为东南亚华侨社会向华人社会的转化使得他们同中国的关系有了本质的区别;后者则依据族群文化的理论,认为东南亚华侨华人这一群体在二战以后已形成“华族”,但受制于东南亚各国的不同情况,其社会地位的变化也不尽相同。《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本土情怀·区域网络·全球视野》和《冲突与融合——菲华商联总会与战后菲华社会的发展》二书具体考察了华侨华人在不同国别所经历的历史性变化,前者认为新加坡华人社会有其自身特殊性,又具有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共性,并试图通过阐释本土化、区域网络和全球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来厘清新加坡华人所具有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后者选取菲华社会最高机构商总这一更为微观的角度,通过对商总发展史的研究解读了战后菲华社会所经历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和不断走向华菲融合的趋势。就事论事,探讨华侨华人问题往往游离于东南亚的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之外,这是以往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即所谓“无国家社会历史进程依托”、“无理论背景分析框架”和“无系统经验研究支撑”。但从近年来的专著来看,应该说中国大陆的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在克服这些问题方面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华人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和《马来国家形成中的华人商业(1882—1941)》二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前者不仅将马来西亚作为现代化研究的国别案例与华侨华人在其中的作用结合起来考察,而且提出了“华人三重性”的理论概念。这是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继出现有关华侨出国为“和平移民论”,华侨经济为“民族经济性质论”等理论性概括之后,也是在关于“同化论”等理论争执11沉寂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在理论方面有所突破的新尝试。后者通过考察华人家族商业网络形成的动态历史进程,探讨了家族与国家和地区,种族与移民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东南亚华人移民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被认为在东南亚华侨华人史、马来西亚近代史、英国对东南亚殖民史和商业史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由于在国际学术界获得广泛好评,该书入围美国“亚洲学会”2005年度东南亚研究最佳著作奖“HarryJ.BendaBookPrize”。海外华文报刊被称为是传统华侨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不仅是华侨华人的舆论工具,也是研究华侨华人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来源,但华文传媒的研究似乎一直是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中的冷门,之前仅有王士谷所著的一本论文汇编《海外华文新闻史研究》和由他主编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两种著作出版。因而,上表中两种东南亚华文报纸的研究专著,其学术份量不言而喻。有关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内部组织和结构的研究也是中国大陆学者的弱项,两位女性学者的力作《世外无桃源:东南亚华人秘密会党》和《移民、性别与华人社会——马来亚华人妇女研究(1929—1941)》可谓一举便为中国大陆今后开展同类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对于传统侨社另外两大支柱——华侨社团和华文教育的研究,中国大陆学者以往较多是从总体或祖籍地地缘关系横向展开的,而鲜见从国别入手纵向进行的。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有其基本的共同点,也有各国不同的特殊情况。因而,上表所列按国别进行的华文教育和华人社团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社会传承与变异的不同发展趋势。同样,有关文化传播、适应和再造问题的探究(即上表所列第5类别的专著)在呈现出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之间根深蒂固的文化纽带的同时,也不难使人体会出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在逐渐丧失其共同的特征而融合于当地社会,泰国华人已经不同于印尼华人,菲律宾华人也不同于马来西亚华人。”族群关系是中国大陆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中的新视点。《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一书从族群关系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所谓东南亚“华人问题”,《菲律宾社会生活中的华人(1935/1965)——从族际关系的角度所作的探索》一书选择这一角度考察的则是华侨华人作为移民在菲律宾的适应过程。着眼于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的历史与现状,既显示了对以往东南亚排华问题和东南亚华人认同问题研究思路的延续和继承,又反映出中国大陆学者试图超越这两方面既有研究的有益探索。当然,对有关“族群”这一称谓的认识尚存争议12,其概念的界定也未能完全明确。虽然拥有华侨华人总数在百万以上的东南亚国家有7个,与美国华侨华人数不相上下或华侨华人数大大超过美国的东南亚国家也有5个,但与有关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研究相比,中国大陆有关东南亚各国对华侨华人的政策研究似乎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如张庆松的《美国百年排华内幕》已堪称研究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经典之作,梁茂信的《美国移民政策研究》和戴超武的《美国移民政策与亚洲移民》也有相当篇幅述及美国对华移民政策问题,并且是将其置于美国总的移民政策沿革的大背景下来考察的。而在有关东南亚各国对华侨华人的政策方面,仅有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与广州华侨研究会联合编著的《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一书,以及廖小健所著的《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该书同样是概述、简介性的。这种情形无疑是所谓东南亚“华人问题”的敏感与复杂使然,但也正是这一点使《印度尼西亚历届政策华侨华人政策的形成与演变》一书显得难能可贵。同样,与已使人印象颇深的关于美国华人参政活动的报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