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物观的现代意义_第1页
庄子心物观的现代意义_第2页
庄子心物观的现代意义_第3页
庄子心物观的现代意义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庄子心物观的现代意义

在庄子的“心”、“物”、“路”相结合的整体思想结构中,心、物观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无论是“万物齐一”的本体论,还是“齐是非”的认识论,都为心物观的生存哲学奠定了基础。庄子的心物观集中体现了庄子哲学的核心精神。那么,庄子心物观展示了一种怎样的精神?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庄子哲学精神的思想价值?这种精神是否有现代意义?本文将从分析庄子心物观入手,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一、“心如死灰”、“吾丧我”,以心物来统治人的精神庄子处于动荡混乱的战国中期,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激烈变化,社会充满了残暴贪婪,人们为了名利尔虞我诈。社会的混乱和人生的痛苦促使庄子对人生苦难的根源和解脱途径进行反思和求索,这些反思和探索集中体现在他的心物观中。在庄子的心物观中,物是指与“我”这个主体相对应的外在存在(即一切人、事、物)。庄子哲学中的“心”则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世俗或经验的,而另一种则是理想超验的,它可以泯是非、能悟道,是庄子所谓“逍遥”状态中的“心”。而前者是“与物相斗”之“心”,人的欲望也就由此而生。庄子心物观中的“心”主要是前者(即人的主观欲望)。心物关系就是彼我关系(庄子哲学中的“我”几乎就是“心”)。庄子认为,人生所有痛苦都来自心物关系之中,更进一步说是“心”即人的主观欲望。人生之所以充满焦虑、失意、惊恐,是因为“心”的不安定,心“一受其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在庄子看来,由于心对物的追逐,现实的人生总是被外物所累,“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抅,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人为了适应社会,追名逐利,终日竭尽心智,勾心斗角,心灵不得安宁。结果,在心与物的对立中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心力疲惫却不知归宿所在,失去了人的自由和人性的尊严。对此,庄子认为人是身心相关联的存在物,人与物的不同不在于人有身而在于人有心。正是由于“心”支配“身”,从而导致了人与物的分离和对立。庄子所处时代的动荡黑暗使他认识到了个体人的有限和世事难为,并产生了“命定观”。庄子言:“泰初有无,无有无各,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一相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目然之间,谓之命。”所谓“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异己力量,是一种包含了偶然性在内的客观必然性。既然“物”终究不可为,那么,消除物我之间的对立,解决人生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从心下手,要“心如死灰”、“吾丧我”,也就是要消除人的主观欲望。这样,“我”与物便具有“形”上的一致性,万物就齐一了。为了达到万物齐一,庄子还提出了一系列精神修炼的方法,如“坐忘”、“心斋”。实际上,庄子“心如死灰”、“吾丧我”的过程是一个改变已有思想方式从而展开了另一种人生境界的过程。这个新的人生境界即“物莫之伤”,“我”又不肯“以物为事”,超脱天下万事万物之上,这也就是庄子的“逍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由于物我的对立是通过“心”的改造而达到的,那么,最终的逍遥境界实质上是一种精神自由状态。所谓“逍遥”的“无待”就是指主观欲望的消除使人不再被外物所束缚,主观精神的自足使人可以不必依赖外在物质条件,从而达到真正的绝对自由境界。可见,庄子心物观体现了一种自由精神。二、从人格到精神从心物观的简要分析来看,庄子面对为物累、为物役中的人的沉沦堕落和人的本性和尊严的丧失这样一种人生困境,从心物关系出发思考人生痛苦的根源和本质,最终认为,人生痛苦的解脱惟有摆脱外物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可见,庄子心物观所体现的是一种自由精神。从哲学含义上讲,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类的具有终极关怀意味的永恒主题,只有自由才能体现人的本真性和尊严,人生才有价值。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庄子的这个自由精神呢?不可否认庄子哲学确有其局限性。但仅停留于此显然是执着于庄子哲学之“形”,而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对其“神”的挖掘和传承。在这里,肯定什么似乎比否定什么更能体现庄子自由精神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庄子心物观中的自由精神,是人类对自由本质进行追寻的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庄子以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乃是由于物与人的对立即人的主观精神与外在存在的对立,要达到自由就必须消除这种对立。这就从哲学高度上触及了自由的根本。而接下来庄子从经验世俗意义上的“心”入手,通过“心”的改造来消除心物对立,达到一种理想超验意义上的“心”的自由。就此,许多人认为庄子的这种只把自由之本质归结为一种精神状态的思想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这种思想中的自由只是一种幻想的自由,从而陷入了玄想虚妄的泥潭。如果仅仅从世俗功利的角度看庄子的这种精神自由虽然是不切实际,且从字面来看确有极端之处,但是,我们认为庄子这种的思想揭示了“自由”的最终本质即人对异己的客观物质性存在的超越性。庄子精神自由的思想,结合他的处世观就是一种乱世中的理想人格和应然的生存状态,即庄子的“外化内不化”。“外化”就是随顺万物变化,与人随和相处,安于环境;“内不化”就是“不与物迁”,在万物纷纭中保持内心的独立。这是一种卓然独立、孤傲不羁的人格精神。这种人格精神的实质就是人的精神意志对世俗功利的超越性。从这种精神来看,所谓“外化”与其说是随波逐流的消极态度,不如说是一种不屑与世俗为伍、争名夺利的清高卓然人格的体现。这种理想人格所体现的人对世俗功利的超越性就是对人之自由的最终本质的一种领悟、一种言说。事实上,精神性自由作为外部行动自由的目的是自由的最终展现,而这种精神自由所体现的人对物质性存在的超越性是自由的最终本质。这是由人的形而上的本体论结构所决定的,即人之为人不仅因为人是一个自然存在更因为人同时是一个精神存在。庄子正是基于人生始终有限的事实和对自由本质的领悟,出于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目的提出:不能将对自由的追求仅停留在物质条件的追求上而阻碍了精神自由的实现,精神自由才是人应该拥有的最终的自由。于是在庄子那里,心不“以物为事”,不受外部条件的束缚,不受功名利禄的奴役,以精神世界的自由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展现人性的光辉,就成了人类追求自由的永恒姿态。这种对世俗功利的超越性是人类获得自由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自由的最终本质,而超越后所达到的精神自由境界则是人类对自由追求的最终目标。所以说,庄子的精神自由思想揭示了自由的最终本质,确定了人类追求自由的最终目标。这是庄子自由精神的思想价值。三、对精神自由的实现具有物质层面的支撑很多人也许会认同自由的本质是人对物质性存在的超越,不同意庄子所主张的人的超越物质性存在的方式或者说通达自由的途径。但笔者认为庄子通达自由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是有启示意义的。我们必须明确庄子的通达自由的途径究竟是什么?前已述及庄子“内化外不化”的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是基于这样一种对人生的领悟:人特别是个体人始终有限,世俗中终有不可为之事,何况是在乱世浊尘。以心逐物,心为物累是不可能有人性的尊严和人真正的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要通达真正的自由,就要克制人对物的欲望,求自由于人的心性之中。于是有“无己”、“丧我”、“坐忘”和“心斋”等主张,再结合庄子的“外化”思想,就可以对庄子的通达自由的途径有一个准确的概括:“外化”—外部行动上的消极(即保持在最低限度)和“无己”、“丧我”、“坐忘”和“心斋”等—精神意志上的积极(即心性上的无限张扬)。人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得的超越性或者所达到的自由是虚妄的,不真实的。但我们认为结合人类实际生存状态和历史发展事实,庄子所主张的这种通达自由的途径对现代社会的个人生活甚至整个人类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之所以如此,从社会现实来看,人首先作为一种自然存在,必然倾向于物质欲求的满足,这种倾向无须教导、无须努力即存在,人自然而然地追求外物。那么,人所缺少的是对主观欲望的克制、求诸于精神修养的自觉意识和对超功利的独立人格的追求。特别是在现代世界,日益严重的人对于物的异化现象说明了人对自身物质欲望缺乏节制。如果人们不对自身的物质欲望加以合理抑制,那么,无论生产力多么发达,人终究是不自由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达自由境界似乎精神内求更重要。这种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的个人生活方式的优化以及现代的发展模式的转变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即使我们承认人类可以极大地发展生产力,最终超越物质领域而进入真正自由的彼岸,那么,在此之前的人岂不是注定要处于不自由状态?在马克思主义将真正自由推向遥远未来时,庄子则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就在现在,在我们心中。前者主要是对宏观人类历史发展趋势而言,是一种历史性展望。后者更主要地是对微观个体人而言,更具有当下性。综上所述,庄子从“心”即人的主观欲望的改造入手,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寻求自由的思想与自由要有物质层面支撑的思想同样重要。可见,在某种意义上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庄子的这种思想更具根本性和现实意义。庄子和马克思主义在人的自由这个问题上都认为人的不自由是“心物”或者说人与外物的对立造成的。他们对自由本质的理解都包含着“对客观物质存在的超越性”这一思想。不同的是,庄子主要以精神超越物质对人的束缚,这样的自由似乎缺乏物质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则以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人类超越物质生产的此岸,达到真正自由的彼岸,使自由的实现有了物质基础。实际上,真正的通达自由之路似乎在于寻求物质基础的获得和精神内求之间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