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体用思想论析_第1页
熊十力体用思想论析_第2页
熊十力体用思想论析_第3页
熊十力体用思想论析_第4页
熊十力体用思想论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熊十力体用思想论析

熊世力(1885-1968)是一位现代中国人,具有巨大的思想和丰富的著作。他也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自尊的爱国学者。他立足于中国传统哲学,批判改造印度佛教唯识学体系,吸收西方近代哲学中的某些思想,创立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论”——一个反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包含着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新唯识论”以探究本体为“玄极”,而体用观又是其本体论的核心,他曾无限感概地说:“难言哉,体用也!哲学所穷究者,唯此一根本问题。哲学家若于此未了,虽著书极多,且能自鸣一家之学,终是与真理无干。”那么,熊十力是怎样解决体用问题的,其体用观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以及在理论上的贡献和不足,这些都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一、“体用”的涵义解释体和用是中国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一对本体论范畴,它不但形成和演变的历史悠长,而且内涵丰富,极有包容性和灵活性,最能代表中国哲学的传统。熊十力在批判总结儒、释、道各家体用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体用不二”论。他说:“以体用不二立宗,本原现象不许离而为二,真实变异不许离而为二,绝对相对不许离而为二,心物不许离而为二,天人不许离而为二。”所谓体,就是“宇宙本体之省称”;所谓用,就是“本体之流行”。他调强,体是对用而得名,“它是举其自身全现为分殊的大用”,用外无体,绝不可离用觅体。用则是本体之功用或作用,用无自性,必依体而现。用的含义相当于现象界,但又略有不同,“不曰现象而曰用者,现象界即是万有之总名,而所谓万有,实即依本体现起之作用而假立种种名,故非离作用别有实物可名现象界,是以不言现象而言用也”。体用二词只是随义异名,“其实不二”,绝不可将体用做二事看,“若亲与子,非一身也”。无“异体而独存之用”,即用即体;亦无“异用而独存之体”,即体即用。“是故用外无体,体外无用,体用只是随义异名,二之则不是。”熊十力为了讲清楚体用不二的含义,不厌其繁地举大海水与众沤的关系,以喻体用。“体,喻如渊深停蓄之大海水;用,喻如起灭不住之众沤”。“大海水全体现作众沤,不可于众沤外别觅大海水;又众沤各各以大海水为其体,非离大海水而各有自体”。有时他也举大米与粥饭的例子来形容体用关系。熊十力自认他的体用不二论解决了本体论的根本问题,“此论即出,不独天帝无可迷信,而古今哲学家谈本体者之种种错误,皆可避免。”“体用不二义自《新唯识论》出,始圆融无疑。”他说:“王阳明自谓发现良知为千古之一快,余发现体用亦可引阳明之一快以自慰。”如果从熊十力对体用关系的直接描述看,他的体用观同华严宗的波水之喻以及朱熹所发挥的“理一分殊”的思想似无多大区别,甚至超不出程颐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命题的范围,根本不足以引为“千古之一快”。但是,如果我们不是仅仅着眼于这种结论式的描述,而是深入其体系,对熊十力论证体用不二的全过程加以逻辑的分析和客观的考察;那么,他得以“自慰”的地方就不难发现,他在体用观上的贡献和不足也就比较清楚了。我们不妨把熊十力对体用不二的论证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即他进行逻辑推理的四个层次,可用四个字简言之:空、变、显、一。空,就是破除一切实体观念,变,就是以大化流行识体;显,就是即用显体,通过现象来认识本体;一,就是摄体归用,达到本体与现象的统一。二、熊十力对宗教神学的清除熊十力去除实体观念,悟入体用不二,实深受大乘空宗破相显性,“以空寂显本体”的启发。他说:“《新论》根本在明体用,首须识得体。其讨论及于空宗者,特取其第一义谛,破相显性之方便法门,实则此方便法门即是究竟理趣。”空宗谈空,析而言之有三:一曰析物质至极微而物相空;二曰析时间至刹那则物相心相俱空;三曰观诸法由众缘和合而生,诸法无自性,无独立的实自体,故本来空。此三层意思,熊十力均有吸收。他认为“在本体论上是要遗除一切法相的”,如迷执现象为实有,“即不能空现象而透悟其本体”。只有空寂方显生化,只有生化方识本体,故识体必先空体,“《新论》谈空,揭明从认识论方面破相显性,此是正眼法藏。”空的含义甚深微妙,其复杂性不亚于道家的无。大乘空宗谈空不外二义:一为空无义,谓一切法相都无实自性,皆因缘和合而成,不实故空;二为空理义,空理即是本体,亦名真如,因空诸妄相而始呈现,故名空理,意同破相显性。熊十力所说的本体空寂较接近空理义,是说本体的状态和性质,而非空无义。熊十力指出,空宗言空寂、说无常,对于诸行“有呵毁的意思”,最后耽空滞寂,归于“涅槃寂静”。而他所说的空却是“双显空寂与生化二义”,“此与佛说诸行无常旨趣似相通而实有天渊悬隔在”。所以他认为他所说的本体空寂不但保持了本体的“清净炤明”本性,而且校正了空宗一往谈空的弊病,“《新论》融般若之空与《易》之健以动而显即寂即生,始救偏于趣寂之失。”应该指出的是,熊十力虽反对佛道二氏的谈空说无,肯定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但他过分强调了生化对空寂的依赖性,对宗教虚无主义表现出无原则的妥协,甚至常常采取某种神学主义的态度。他承袭佛教“二谛”义,有所谓“顺俗”、“证真”之分,经常在抉择处为宗教神学弥缝缺失,作一种生硬的调和,表现出其“脱胎换骨”的不彻底性。熊十力证本体空寂还深受佛家缘生义的影响。大乘有宗以四缘摄一切缘,构成弘整之体系;又别立种子为万物之因缘,成一套宇宙构造论。熊十力厌其烦锁,“不堪坚立其义”。他对大乘空宗利用缘生说,以破法相,证成空寂,反到很感兴趣。佛家以物无自性,皆是因缘和合,将万物说成是一堆条件的聚集,以示空相,熊十力认为“此仅注目于现象界之联系,要非穷源之论也。”他从物质的运动变化着眼,将万物看做是能量的聚合,作用的显现,是一种“化迹”。他说:“世俗见有天地万物,其实天地万物皆依大用流行而假立之名。如当前桌子,实即一团作用现起,似有迹象,世间即依如是迹象计为实桌子,而不悟桌子本无,原来只是一团作用。桌子如是,万有皆然,全宇宙都是大用流行涤然宛然现种种相,都无实物。”仅管否认物质客观实在性的方式与佛教不同,但他所得出的结论却与之殊途同归,区别甚微,而且明显带有缘生说的痕迹。熊十力认为证体必须扫象,只有本体空寂方能识大化流行,但他又强调“宇宙毕竟无有一瞬一息或空无”。他批判般若家以物质无自性,视物质本来空的错误,认为“此其说与《大易》极相反,盖病在论空而犹挟偏见以观物也。”熊十力在某种程度上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肯定现象界的真实性,这和大乘空宗的一往破尽、“性相双遣”有一定的区别。正是因为肯定了现实的真实存在,他的人生观才有别于佛家的出世法,其精进健动的人生理想也才有了理论上的依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熊十力对宗教神学的清除是不彻底的,他把现象界的真实存在仅仅做为一种理智的假设,认为现象界不可执着,只能随设随扫。熊十力实体观上所反映出的矛盾,一方面说明他深厌用外求体、将实体看做超越万有之上的绝对存在、求绝对于相对之外的宗教锢习,唯恐破斥不尽而重蹈履辙;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在方法论上的重大缺陷,受大乘空宗影响太深,而对宗教神学常常动摇和妥协。这种矛盾也通过曲折和隐晦的方式,从理论形态上深刻反映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格。熊十力认为,显本体空寂是为了识生化之妙,如果只言“空体”而不识“变体”,就会耽空滞寂,流于佛道。他指出“空宗偏向空寂处领会,则本体为无用之体,而宇宙无发育可言”。“空寂之旨与生化之妙必两相融贯,而后全体大用始彰。”他用《周易》大化流行的宇宙观补救空宗一往破尽、体归寂灭之失,认为不能只言性体空寂,“却须于生生化化、流行不息真机认识性体”,这便是由空体转向变体。他认为变体是“至静而健以动,至寂而生化无穷”,“终与佛氏有判若天渊者在”。由空寂显现生化,以大用流行识体,正是熊十力走出佛家“归宗大易”的交接点。也正是由于确立了这种精进健动的本体观,他才能对佛教“毁宇宙,反人生,抗造化”的出世理想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反省,进而奋起批判。本体空寂而非空无,是不断生成变化的,欲识变体必先明变。熊十力初以三义诠变:一者非动义,二者活义,三者不可思议义。后来又进一步概括为五义:一幻有义,万物“云峰幻似,率尔移形,顿起顿灭”,无固定相,“故状之以幻”;二真实义,“万变皆是真实流行”,不可谓之虚幻;三圆满义,“从万物并生言,无有孤立,一味平等”,“千形万状互相含摄,一切处无亏欠”;四交偏义,万物各成变化,又相互制约和联系,“如一室千灯,交光相网”;五无尽义,变化永无穷尽,“万流澎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将新新而起。”熊十力认为“宇宙间没有旧东西滞积在”,一切皆变,万物常新。这种变化不仅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也包括社会运动,“所谓人群,所谓社会,无实物也,只是无量势力摩荡运行而已矣。质言之,只是变而已矣。”他还将变的方式分为三种:一是顿变,“凡物皆刹那变易,都不暂住”,“刹刹舍故而新生”。这种刹那刹那的才生即灭,变化密移,便谓之顿变。二是渐变,“通常以事物之变化由积渐而至者,谓之渐变。”渐变是由无数刹那的顿变“屡积而成”,如“涓涓之流积成江河”。万物生成“莫不由微小积成粗大”,大变化皆由小变化“积渐而至”。三是突变,突变是“不循渐变之规,乃有飞跃而至者”。但飞跃“亦非不经过渐变”,而是“确已经过无量数刹那之渐变”才能达到的。熊十力以变化识体,认为“本体非兀然疆固之体,而是流行不已”。他强调这个流行不已的本体不是超乎万有之上而别有一物,实际上它本身就是这丰富无竭的大用流行,“本体空寂而刚健,故恒生生不已,化化不停,即此生生化化说为流行,亦名为用。”本体流行显现为大用,宇宙万物的变化即是本体之流行,不能“悬空去想一个不变易法以为根底,来说明变易”,而是“只在变易法中见不变易”,于流行本身识体。大化流行的过程即是本体的显现,而体用不二亦“是就本体流行上立言”,所以熊十力说的本体流行就是宇宙的变化,也就是万有之舍故新生。即流行识体是体用不二论的重要内容,它充分表达了即体即用、体用一如的思想。他揭示本体的生化流行,意在肯定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肯定“丰富无竭”的现象界。但他又吞吞吐吐,闪烁其词,不敢直言其实,而假说万物为流行,使流行成为一种没有主体的运动,将物质和运动强行割裂。他矢口否认运动着的即是物质,非要在无限丰富的物质世界之上别立一流行的主体,这无异是头上安头,重床叠架。熊十力走出空宗,以生化言体,即流行识体,迥别佛氏而“完成自己的形貌”,实多得力于他在体用观上的辩证思维方式。他强调辩证法是“无往而不在”,把它看做是认识世界最有效的武器,他说:“万变万化,万物万事,相反相成。繁颐至极,谲怪至极,其显可见,其隐难知,析其分者昧其全,察其小者遗其大,不有咨于辩证法,哲学可得而言欤?”熊十力十分注意吸收古代哲学中辩证思维的精华,他对佛学的扬弃、对道家的吸纳、对儒学的改造,以及最终的“归宗《大易》”都说明了这一点。他认为中国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养料库,“大地上凡有高深文化之国,其发明辩证法最早者,莫有如中国”,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心物问题,“则亦因辩证法之发现而不堕一偏之执”。正是因为对辩证法的敬仰,做为一个坚持唯心主义立场的哲学家,他对那些愚蠢的唯心论者每加斥责,而对辩证唯物主义却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辩证法唯物论兴,其所融会贯穿者弘远精确,而后有总揽科学各门类而指导之之伟绩,不得不惊叹也。”上述思想在他晚年的著作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这不能不说是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唯物辩证法的影响,哲学立场也开始发生某些变化。体用不二论的确立完全有赖于辩证思维的发挥,他在解释本体的生化,回答“有能变否?”“如何成功此变?”两问题时,提出了颇具特色的“翕辟成变”论,成为其体用学说最重要的理论支柱。他说:“《新论》主张即用显体,即变易即不易,即流行即主宰,即用即体。而其立论,系统谨严,实以翕辟概念为之枢纽,若于翕辟义一有误会,即全书便不可通,直可谓为毫无价值之书。”可见,翕辟论是其体用观的精髓。翕的原意为收缩、收敛,如《荀子·议兵》:“则胜不胜无常,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枚乘《七发》:“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就收敛讲,翕、盍通用,《尔雅》:“盍、翕,合也。”所以《易·系辞》以翕辟对举,又以盍辟并称,两意相同。辟的意思就是打开、开辟,在先秦典籍中随处可见。首先将这两个词对称做为一对哲学范畴使用的是《周易》,<系辞>曰:“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又曰:“是故盍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盍一辟谓之变。”均指生成变化的势用。《老子》中虽无翕辟二字,但类似的生化思想已明显存在,如第五章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和<系辞>所言翕辟同一意思,所以程明道说:“老子之言,窃弄盍辟者也。”张载杂揉《易》《老》,其“太虚即气”的气化一元论即吸收了翕辟义,《正蒙·大易》曰:“盍户,静密也;辟户,动达也。”王夫之也有类似的思想。近代,严复译《天演论》,发挥斯宾塞的进化学说,有“天演者,翕以聚质,辟以散力”的说法,亦将翕辟做为宇宙生成变化的两种势用。无疑熊十力的“翕辟成变”论吸收了前人的这些思想,尤其是《周易》的生化观点。熊十力认为,“宇宙开辟,必由于实体内部隐含矛盾,即有两相反的性质蕴伏动机,遂成变化”,此“两相反的性质”即称之为翕辟。本体大化流行,全显为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已,“此种不已之动,自不是单纯的势用”,每一动都有摄聚的一方面,同时也有开辟升进的一方面,前者即名之为翕,后者即名之为辟。“若无摄聚便浮游无据,莽荡无物,所以动的势用方起,即有一种摄聚”,此摄聚的势用“威势猛极”,乃形成无量数的细微质点,名为“翕圈”,物质宇宙即由此开始。熊十力认为,至此变化形成为“质碍之物”,失去了本体生化流行的本性,“殆将完全物化”,所以他将翕势称之为反作用。当翕势方起,“却有别一方面的势用反乎翕而与翕俱起”,此势用能健以自胜而不肯物化,正与翕势相反,是一种开发升进的力量,“卒能转化翕,终使翕随己俱升”,此种势用即名之为辟。熊十力认为,翕辟既是宇宙万物凝聚生成、开发升进的一种势用,也是本体流行之本身。这个流行的作用不是单独的,而是相反相成,“才有翕,便有辟,唯其有对,所以成变”。不能把一翕一辟的交替看做是一个过程,它们之间绝没有时间先后和顺序可言,而是同时俱有,永远并存。熊十力认为,本体之流行即显现为翕辟两种势用,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只此翕辟之流”,离翕辟,则无所谓本体,无所谓宇宙。所以翕辟不仅是生成的势用,也是本体流行、宇宙万化之本身,二者是合一的。这和他的“即体即用”,体用一如的思想是一致的。熊十力的“翕辟成变”论溶摄了儒释道各家的思想,成为他走出佛家、“归宗《大易》”的重要楔机。正象贺麟先生说的,“假如他单讲本心而不言翕辟,单讲本体而不讲大化流行之用,即不免陷于空寂。然而他发挥翕辟义蕴,提出体用不二,即流行见本体的说法,以为基础,这就是他超出‘离用言体,未免索隐行怪’,‘于性体无生而生之真机不曾领会’的佛家思想的地方。”三、“即用显体”,从现象的呈现到识用熊十力以流行言体,以翕辟为生成变化的两种势用,回答了“有能变否?”及“如何成功此变?”两个问题,揭示了本体生化的必然性,为“繁然万殊”的现象界找到了现实的依托。但究竟怎样认识流行的本体?此本体与生成变化的宇宙万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熊十力在解答这些问题时,阐发了“即用显体”的思想。他指出:所谓“体用不二”,就是“即体即用,即用即体”,用是体的真实显现,“用者体之显,体者用之体,无体即无用,离用原无体。”绝不可离用言体,用外求体,所以“从用上解析明白,即可以显示本体”,认识了用,也就把握了体,这就是“即用显体”。熊十力认为,即用显体既可救有宗“妄构之迷执”,又可补空宗“遮诠之善巧”,将体用关系巧妙合一,天衣无缝。所以他说:“本论宗趣唯在即用显体。”他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论证的:首先,本体流行即全显现为万殊的大用,用外无体;他指出:“实体是完完全全的变成万有不齐的大用,即大用流行之外无有实体。”因为本体是流行不已的,流行即成大用,变动即是实体之功用,体必有用,方成为体,无用即无体可言。所以“体要非超越流行之外而别为独存之死体”,体定不离用,定不离流行,“故乃于流行中识体”。熊十力认为,从本体的生化流行角度言,体尽管不等于用,但确已全显现为用,所以“用固不即是体,而不可离用觅体,本体全显现为用。即一一用上都具全体,故即用显体,始免支离,离用言体,终乖至道。”其次,用是体的完整显现,离用无从识体;熊十力认为“体成为用,即无离用而独存之体”,唯有从用上来说明本体。现象是实体的真实反映,实体即通过现象而显现出来,体用本不二,若悟此,“则体上无多说话,唯有从大用流行处推显至隐而已。全体变成大用,用上发见日新,即是体上开辟无尽,显微无间,表里不二故。”,所以熊十力以翕辟说本体流行,又将翕辟说为大用,揭示翕辟的性质,既是言用,也是明体,“亦是于现象上识体”。他批评不重视现象、离用识体的做法是“骑驴觅驴”,本体已全显现为大用,现象即是本体的呈现,“色色现成,头头真实,何不当下识取?岂可骑驴觅驴?”最后,熊十力认为体只能由用来识得,即用显体;他说:“实体变动而成功用,只有就功用上领会实体的性质”,“汝若欲离开功用而别求实体的性质,将无所得。汝若彻悟体用不二,当信离用便无体可说。”宇宙万象皆真实显现,变动不居,由此即可证得本体真实。用是体的显现,识体必依用,“道体不可目睹,不依用以显之,便无从说”。所以熊十力认为,悟体必须识用,即用识体,“即万象是用,即用是真体之显现,用外无体。但于用上而不泥其迹,直悟其为真体之显,便是即用识体。”简言之,即用识体就是通过对现象的认识来体悟本体,“即于流行而识主宰,于化迹而悟真实”,“于变易而识不易,于无常而识真常,于形色而识天性,于小体而识大体”,从相对中认识绝对,从现象中把握本体。“即用显体”肯定了体用关系中现象界实为主导方面,对现象的认识和把握,既是辩用,也是明体。熊十力又进一步提出“摄体归用”,将本体含摄在万殊的大用中,将二者完全合一,完成了“体用不二”的论证。他说:“体用不二是根本原理,不可摇夺。实体非固定性,原是变动不居,即以其变动不居名之为功用。现象者,功用之别一称,不是由实体变动了,又别造出一种世界,名为现象也。现象与实体不是两重世界,此是大源头处,须彻底了解,方能断一切疑。余笃信现象定有根源,但根源不是超脱现象而独在,别为不可知之物。根源不是别一世界,余肯定根源即是现象的实体,易言之,根源即是现象的本身”,“现象以外没有实体”。所以用本身就含备着体,体全显为万殊的用,用外无体,“本体显为大用,只是用而已矣”。熊十力强调体只是用之体,离用便无体可言,所以体虽为万有之根源,而根源即显现为万有,非离万有而独在,“故从万有言,则一一现象皆是自根自源”。熊十力以“摄体归用”成体用不二,“即将实体收入于万物与吾人身上来”。既肯定现象界有真实的依托和存在的根据,又立足于现实世界,着眼于宇宙万物的真实存在,“万物、人生才是真实,不空寂、不幻妄,人生更无可自甘降低而作雾自迷,妄与皈依。”所以他的体用观和人生观二者是统一的。他指出,从来哲人都是用外求体、物外求道,而不悟道即在物中,物本身即包含着道,“夫唯万物自性即是道,道不离一一物而独在。易言之,道即一一物也,一一物即道也。是故人生不须遗世而别求道,唯当即于现实世界而发扬此道。”依体用不二言,体用虽有辩而实不可分,体用名异而实同。“如理而谈,万物皆以流行不住的大用为其实有的自体耳”。“实体即是心物万象的自身,求实体于心物万象之外,是乃变相之上帝。”从以上论述看,熊十力的体用不二论仅管肯定宇宙万物必有实体,必有赖以存在的根据,“用以体成,体待用存”,二者不可缺一。但他将本体就说为显现的大用,“即用显体”,“摄体归用”,实际上取消了与用相对的本体,销体以归用,只有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这样,体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反而显得不十分重要,只成为一种信念的依托,而体用不二论的落脚点却是在用上。所以他说:“余书发明《大易》体用不二义,本以现象为主,此是吾书根底,须识得此意。吾书不承认有离开现象而独在的实体,只收摄实体以归藏于现象,说为现象之内在根源,故曰现象为主。”熊十力“摄体归用”,将本体和现象合而为一,不但肯定了宇宙万物的真实存在,从本体意义上论证了体用的辩证关系;而且使体用范畴超出了有关宇宙生成问题的素朴直观范围,含有更多认识论上的意义。四、熊十力的本隐之显论熊十力“摄体归用”,证成体用不二,落脚现象界,并不能表明他的哲学立场。如果说他在对本体的考察中,较为成功地运用了辩证思维的方法,对佛教唯心主义作了积极的批判和改造,彻底否定了不可知论和用外求体的宗教观念,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和可知性,包含着不少合理因素和积极意义;那么,他在对现象界的论述中,便过分地夸大了心的主导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就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言,他坚决主张心物平行的二元论;而涉及决定作用时,他便以心为体,摄物归心,彻底倒向唯心主义一边。熊十力认为本体的性质是复杂的,而非单一,因为宇宙的生成大化“必率由乎相反相成之根本法则”,“独阳不变,孤阴不化,变必有对”,所以宇宙大化的根源不可能是“无对”的纯一。他批评唯心一元论和唯物一元论,认为二者虽各执不同,“而其以本体为单纯性则一也”。他认为“单纯的精神性”不能“忽然产生物质”;同样,“单纯的物质性”也不能“忽然产生心灵”。不论是唯心,还是唯物,“两宗毕竟无可说明其故”,所以他断言“本体是具有生命物质种种复杂性,不可任意想,而轻断定其为单纯性”。熊十力所谓“本体的复杂性”,即是指现象界的繁然万殊。他认为宇宙万有归其类,不外乎物质和精神两种现象,心物是大用的两个方面,皆含摄在体之中,不能执定一方为体,这就是他所说的“绝非单纯性”。熊十力看到了现象界的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并且用物质和精神来概括这繁然万殊的形态,试图找到它们统一的归宿。但他强调心物平行、互不统属,割断了物质和精神的联系。他所主张的“心物皆用”,在心物之上又安立一个本体,按照“即用显体”和“摄体归用”的原则,这个体实际上是莫须有的,只是一个空洞的抽象,毫无意义。所以心物并没有统一为一体,实成二元。熊十力看到了宇宙大化是一种矛盾运动的过程,所以他十分强调“变必有对”和“相反相成”的原则,这无疑是对的。但他将矛盾仅仅理解为一种外部的对立,而看不到事物自身就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事物内部所含蕴的矛盾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这就使他不能真正认识到心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不能正确地解释世界统一性的“单纯”和“复杂”。熊十力坚主“心物同俱”,表面上不偏不倚,站在二元论的立场调和唯心唯物之争。而实际上,他是千方百计抬高心的地位和作用,否定精神是由物质产生的这一事实,为“新唯识论”倒向唯心主义寻找理论上的根据。他的“本隐之显”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认为“宇宙心物两方面从无始来法尔俱转”,心物同时产生和存在,有心必有物,有物必有心,不可谓宇宙最初只有物而无心。“地球当未有生物时,动物知觉与人类高等精神作用虽未曾发现,而宇宙之大心,即所谓辟者,要自周流六虚,无定在而无所不在。洪濛未判,此心固与气俱充,无量器界凝成,此心亦随器遍运,不可曰宇宙肇始唯独有物而无心也”。“生物未出现时,无机物组织太简单,精神潜运无机物中,隐微而不能发现”,“无机物出现时,生命心灵之性只是隐而未显,非本无也”。这就是熊十力的“本隐之显”论,他认为这是“宇宙发展之一大法则”。所谓“本隐之显”,就是说万物都有生命,都含备心灵,只是形态各异隐显不同,宇宙精神无定在而无所不在,只是表现不一样。“本隐之显”论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气化的学说,将它移植到对于心物现象存在状态的描述上,用隐显幽明来说明物质和精神的产生、变化。但朴素唯物主义的气化论讲的是一气之聚散,肯定隐显幽明是一个统一体的变化,而这个统一体就是物质形态的气。熊十力的“本隐之显”却是为了证成心物平行,抹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他虽承认“心之发现有待于物质逐渐精密”,精神的“盛显”有赖于物质,但并不承认物质能够产生精神。相反,是精神一步步冲破物质的“固闭”,开发物、主导物,使宇宙充满了生机。所以精神决定着物质,是第一性的存在。除了明显地倒向唯心主义外,熊十力的“本隐之显”论还带有不少宗教神学的痕迹。他不是用发展进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而是用预成论的观点,认为“蕃然万有,盛发于后之者,必有大蓄于其前前”,宇宙万物只有隐显,没有生灭,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改变,一切都是既定的。这不但抹杀了事物之间的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