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DNA重组与遗传转化_第1页
第九章 DNA重组与遗传转化_第2页
第九章 DNA重组与遗传转化_第3页
第九章 DNA重组与遗传转化_第4页
第九章 DNA重组与遗传转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DNA重组与遗传转化

本章重点:内切酶、基因克隆、遗传转化。本章难点:酶切片段的多态性、基因的重组。1概述一、重组DNA技术的建立

1971年,Smith等人从细菌中分离出的一种限制性酶,酶切病毒DNA分子,标志着DNA重组时代的开始。

1972年,Berg等用限制性酶分别酶切猿猴病毒SV40和λ噬菌体DNA,将两种DNA分子用连接酶连接起来得到新的重组DNA分子。

1973年,

Cohen和Boyer等(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一步将酶切后的DNA分子与质粒DNA连接起来,即将大肠杆菌R6-5质粒DNA(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和大肠杆菌pSC101质粒DNA(含四环素素抗性基因)重组后转化大肠杆菌,并将重组质粒转入E.cloi细胞中,产生同时表现出两种抗性的细菌。

Berg、Cohen和Boyer等人的工作是世界上第一次实现DNA体外重组,建立了第一个基因克隆系统(质粒—大肠杆菌),导致了一个全新的生物技术学科和产业即基因工程的诞生。2二、基因工程发展和应用

基因工程的诞生打破了物种的界限,实现了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在实验室里对生物直接进行改造,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注入了新的方法,为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1982年,美国食品卫生和医药管理局批准,用基因工程在细菌中生产人的胰岛素投放市场。

1985年,转基因植物获得成功。

1994年,延熟保鲜的转基因番茄商品生产。

1996年全世界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为170万公顷,1997年为1100万公顷,1998年为2780万公顷,1999年达到3990万公顷,2000年达到4420万公顷,2001年达到5260万公顷,2002年达到5000万公顷。32001年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公顷的作物有:大豆(3330万hm2,占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63%,均为抗除草剂大豆)、玉米(980万hm2,占19%)、棉花(680万hm2,占13%)、油菜(270万hm2,5%);其它还有水稻、小麦、花生、向日葵、亚麻、甘蓝、马铃薯等,番茄、烟草、南瓜和木瓜等50多种转基因作物已实现商品化。

主要分布在美国(3570万hm2)、阿根廷(1180万hm2)、加拿大(320万hm2)和中国(150万hm2)等国。

我国(2001年)的转基因农作物和林木已达22种,其中转基因棉花、大豆、马铃薯、烟草、玉米、花生、菠菜、甜椒、小麦等进行了田间试验,转基因棉花已经大规模商品化生产。4当前情况:与1996年转基因作物开始商业化时相比,当前全球转基因作物总面积已增加了100倍以上,2013年已达1.75亿公顷,超过了中国农田的总面积。全球批准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有27种,其中最主要四种是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美国超市中有70%的产品含有转基因成分。事实上全球食用过转基因食品的人群达几十亿。有几亿人大量食用已经超过十年。美国是世界上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最早的国家,2013年已经种植了7010万公顷的转基因作物。巴西是种植转基因作物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13年种植面积已超过4000万公顷,居世界第二。2013年中国种植了420万公顷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棉花,和几千公顷抗病毒的木瓜,现在居世界第六。中国原来是世界第二,现在已经被其他国家赶超了。目前欧盟基于科学评价,认为“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并不比传统育种技术危险。”全球有69个国家要求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标识,中国是转基因产品标识最多的国家。5三、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或遗传工程,是将分子遗传学的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用来改造、创建动、植物新品种,工业化生产生物产品,诊断和治疗人类遗传疾病的一个新领域。

基因工程:是一种DNA重组技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遗传操作,按设计的蓝图,从供体中提取或人工合成目的基因,令其与载体构建成重组DNA,再转移到受体细胞,目的基因在细胞中表达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为:获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载体构建重组DNA分子、重组DNA分子转移至受体细胞、转化细胞的扩增、鉴定和筛选。6第一节

核酸酶和限制性内切酶

核酸分解的第一步是水解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在微生物和高等动植物中都有作用于磷酸二酯键的核酸酶。不同来源的核酸酶,其专一性、作用方式都有所不同。有些核酸酶只能作用于RNA,称为核糖核酸酶(RNase),有些核酸酶只能作用于DNA,称为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有些核酸酶专一性较低,既能作用于RNA也能作用于DNA,因此统称为核酸酶(nuclease)。根据核酸酶作用的位置不同,又可将核酸酶分为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和核酸内切酶(endonuclease)。7一、核酸外切酶有些核酸酶能从DNA或RNA链的一端逐个水解下单核苷酸,所以称为核酸外切酶。只作用于DNA的核酸外切酶称为脱氧核糖核酸外切酶,只作用于RNA的核酸外切酶称为核糖核酸外切酶;也有一些核酸外切酶可以作用于DNA或RNA。核酸外切酶从3′端开始逐个水解核苷酸,称为3′→5′外切酶,例如,蛇毒磷酸二酯酶即是一种3′→5′外切酶;核酸外切酶从5′端开始逐个水解核苷酸,称为5′→3′外切酶,例如:牛脾磷酸二酯酶即是一种5′→3′外切酶。二、核酸内切酶核酸内切酶催化水解多核苷酸内部的磷酸二酯键。有些核酸内切酶仅水解5′磷酸二酯键,把磷酸基团留在3′位置上,称为5′-内切酶;而有些仅水解3′-磷酸二酯键,把磷酸基团留在5′位置上,称为3′-内切酶。还有一些核酸内切酶对磷酸酯键一侧的碱基有专一要求,例如胰脏核糖核酸酶(RNaseA)即是一种高度专一性核酸内切酶,它作用于嘧啶核苷酸的C′3上的磷酸根和相邻核苷酸的C′5之间的键,产物为3′嘧啶单核苷酸或以3′嘧啶核苷酸结尾的低聚核苷酸。8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20世纪70年代,在细菌中陆续发现了一类核酸内切酶,能专一性地识别并水解双链DNA上的特异核苷酸顺序,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endonuclease,简称限制酶)。当外源DNA侵入细菌后,限制性内切酶可将其水解切成片段,从而限制了外源DNA在细菌细胞内的表达,而细菌本身的DNA由于在该特异核苷酸顺序处被甲基化酶修饰,不被水解,从而得到保护(细菌细胞中存在限制修饰系统)。近年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很快,目前已分离到200多种,提纯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有100多种,许多已成为基因工程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酶。

1.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根据其来自的生物名称,用英文字母和数字表示;以宿主生物属名头一个字母和种名头两个字母斜体表示宿主,以非斜体字母表示菌株,以罗马字母表示同一菌株的不同限制酶系统。①EcoRI来自Escherichiacoli;②HindⅢ来自Haemophilusinfluenzae。92.限制性内切酶的类别: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被分成三种类型。Ⅰ型和Ⅲ型限制酶水解DNA需要消耗ATP,全酶中的部分亚基有通过在特殊碱基上补加甲基基团对DNA进行化学修饰的活性。Ⅱ型限制酶水解DNA不需要ATP也不以甲基化或其它方式修饰DNA,能在所识别的特殊核苷酸顺序内或附近切割DNA。因此,被广泛用于DNA分子克隆和序列测定.

第Ⅰ类酶:每隔一段DNA序列随机切割双链DNA分子,没有序列特异性,酶切位点不定。如EcoB(大肠杆菌B株)、EcoK(大肠杆菌K株)分子量较大(300000),作用时需ATP、Mg2+等辅助因子。第Ⅱ类酶:能识别一段特异的DNA序列,准确地酶切双链DNA的特异序列,这些特定碱基组成的DNA序列叫内切酶的识别位点或限制性位点,长度一般在4至8个碱基对之间。如EcoRI(大肠杆菌)、HindⅢ(嗜血杆菌),分子量较小(约20000-100000),作用时需Mg2+存在。10根据第Ⅱ类酶的剪切特点又可分为两类:(1)识别的序列是对称的,即在一条链中从5’到3’方向的序列,与其互补链从5’到3’方向的序列完全相同。这种从两个方向阅读而序列相同的序列称为回纹对称序列(palindrome),如:EcoRⅠ;(2)另一类酶,如SmaⅠ,它们酶切DNA双链后,产生的DNA片段具有平齐末端(bluntends)。限制性酶EcoRI识别位点(粘性末端)SmaⅠ识别位点(平齐末端)11123.限制性内切酶的主要用途(1)重组DNA分子

a.匹配末端的连接:同一种酶切割不同DNA分子产生相同的突出末端;或不同酶(同尾酶)切割不同DNA分子产生相同的突出末端,可在连接酶作用下连接为重组DNA分子;

b.平端连接:可直接连接,但效率较低;c.不匹配黏端的连接:先补平(Klenow)或修平(S1)后再连接(2)绘制物理图谱(限制性内切酶图谱)

通常DNA上存在大量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因此,限制性内切酶能将很长的DNA分子酶解成许多长短不一的小片段,片段的数目和长度反映了DNA分子上限制性酶切位点的分布。特定的DNA/限制性内切酶组合所产生的片段是特异的,它能作为某一DNA(或含有该DNA的生物)的特有“指纹”,这种“指纹”在DNA分子水平上直接反映了生物的遗传多态性。

(3)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b.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13RFLP检测变异的原理RFLP图谱AFLP的银染检测14四、其它工具酶1.DNA聚合酶(1)依赖DNA的——DNA聚合酶Ⅰ、DNA聚合酶Ⅰ大片段(Klenow)、T4DNA聚合酶、T7DNA聚合酶、修饰的T7DNA聚合酶、TaqDNA聚合酶;(2)不依赖DNA的——末端转移酶(Terminaltransferase,TdT)是一种无需模板,催化核苷酸结合到DNA分子的3'羟基端);(3)依赖RNA的——反转录酶。15

2.DNA连接酶

该酶的用途是将带匹配黏端的双链DNA或平端双链DNA片段的5’-P与另一也带相应缺口的DNA片段的3′-OH连接起来。

3.甲基化酶在E.coli中,大多数都有三个位点特异性的DNA甲基化酶。如:Dam甲基化酶可在GATC序列中的腺嘌呤N6位置上引入甲基。Dcm甲基化酶识别CCAGG或CCTGG序列,在第二个胞嘧啶C的C5位置上引入甲基。EcoKⅠ甲基化酶的识别位点少,识别AAC(N)6GTGC和GCAC(N)6GTT序列中A的N6位置。另外,SssⅠ甲基化酶来自原核生物Spiroplasma,可使CG序列中的C在C5位置上甲基化。16第二节

基因的克隆与重组一般而言,一个基因是编码一条多肽链的一个DNA片段,包括启动子、终止子及内含子等。在基因克隆和DNA重组技术出现之前,由于DNA分子量大而结构单一,DNA是细胞中最难分析的大分子。基因克隆和DNA重组技术出现之后,DNA已成为细胞中最易操作分析的大分子。利用这一技术,可从一个含有10万个基因的大基因组中,准确地分离出特异的单个目的基因。

DNA的体外重组是指通过酶的修剪和连接,使目的DNA分子与载体DNA共价连接获得重组DNA分子的过程。其中分离与鉴定目的基因是DNA重组中的关键步骤之一。17一、目的基因的获取(一)从基因库中分离基因1.基因文库的概念

基因文库是一组DNA和cDNA序列克隆的集合体。将某种生物全部基因组的遗传信息储存在可以长期保存的、稳定的重组体中,以便需要时即可应用。当需要某一目的基因时,就可在基因文库中寻找,一般采用核酸探针的方法,从文库中“钓出”某基因。2.基因文库的种类根据核酸序列的来源,基因库可分为:核基因库、染色体库、cDNA库、线粒体库等。183.各种基因库的构建(1)核基因库

核基因库(genomiclibrary):将某生物全部基因组DNA酶切后与载体连接构建而成的。理想的核基因库应能包括全部基因组序列。构建文库可采用不同的载体:

质粒载体:重组质粒导入感受态细胞,收集所有菌落。

噬菌体或(柯斯质粒)载体:重组DNA包装进噬菌体,感染细菌,收集噬菌斑。

BAC(细菌人工染色体)或YAC(酵母人工染色体)载体:重组人工染色体,导入相应宿主细胞,收集所有细胞,即为基因库。19(2)染色体基因库将基因组的一部分如一条染色体用来构建基因库;可用于选择特定基因以及分析染色体的组织和结构。在果蝇的多线染色体中,通过对染色体进行微切割,还可构建染色体区段基因文库。在人类基因组项目研究中,利用流动细胞分离(flowcytometry)技术将人类染色体分开,用于构建单个染色体基因库,大大加速了人类基因组作图和分析。利用改良的脉冲电泳方法(pulsedfieldgelelectro-phoresis,PFGE),可将酵母的16条染色体据其分子量大小分开后,用于构建染色体库,在基因组分析中发挥作用。20(3)cDNA库以mRNA为模板,经反转录酶合成互补DNA,构建的基因库称cDNA库。真核生物mRNA的3’端具有一段多聚A尾端序列

得到的双链DNA分子经两端补齐后

以带有限制性酶切点的人工接头连接

酶切后与载体(通常是噬菌体)连接

制备cDNA库。21(4)cDNA库与核DNA库的关系cDNA库仅具有细胞或组织内表达基因的mRNA序列

仅包括基因组的部分基因序列。cDNA库对于研究基因的表达模式、分离某一特定基因是十分有用的。通常是将cDNA库与核基因库配合使用,以便既能得到基因的编码序列,又可得到基因的调控序列。224.从基因库筛选目的基因(1)根据待选基因相关信息

确定筛选方法和条件

从基因库中筛选、分离基因。(2)多数方法是利用一段核苷酸序列(DNA、cDNA或寡聚核苷酸)或抗体作探针(Probe),用放射性同位素或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探针

筛选基因库。(3)筛库过程:将转化或转染后菌落印影在滤膜上

用碱裂解、中和后洗涤烘干

再用目的基因的放射性DNA或mRNA作探针进行杂交放射性自显影

凡黑点菌落即为阳性克隆。235.阳性克隆的分析与鉴定从基因库中筛选出的阳性克隆

分析、鉴定

得到目的基因。(1)限制性酶图谱法:构建阳性克隆的限制性酶图谱

根据同源性分析,可了解阳性克隆片段的酶切位点及相对位置

用于进一步亚克隆或同已知的其它序列比较。(2)分子杂交法:Southern杂交分析、Northern杂交分析、Western杂交分析。(3)核酸序列测定法:克隆后的DNA片段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后

确定该DNA片段序列的正确性。(4)核酸序列分析与预测:测定的核酸序列是否为基因、有什么功能,需用计算机软件或生物学实验进一步分析。如同源性比较和阅读框架分析等。24(二)利用PCR克隆目的基因

1.反向PCR(inversePCR,I-PCR)克隆基因组DNA片段:I-PCR是根据已知序列扩增其旁侧序列的方法。所用的引物与正常的PCR引物方向相反。

2.反转录PCR(reversetranscription-PCR,RT-PCR)合成cDNA:RT-PCR是以m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作用下合成cDNA,再复制成双链DNA。(三)基因的人工合成

如果已知某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或者通过基因产物的氨基酸序列推导出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就可将单核苷酸或寡核苷酸一个一个缩合起来,成为一个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先合成分别属于双链序列的8-12碱基的片段,两个片段的对应部分配对后留有粘性末端,第三个片段再连接上去,不断延伸直至全部合成。25二、载体(vector)

载体: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运载工具。DNA片段与适合的载体DNA连接构成重组DNA

在载体DNA的运载下,高效率地进入宿主细胞,并在其中进行复制。

DNA载体:主要有质粒、噬菌体、病毒、细菌人工染色体或酵母人工染色体等。

载体的条件:①具有复制原点,能自我复制;②具多克隆位点(multiplecloningsite,MCS或Polylinkerregion)即有多种限制酶的切点;③选择时的遗传标记,如抗生素基因;④易从宿主细胞中回收。261.细菌质粒(1)质粒是细菌细胞内独立于细菌染色体而自然存在的、能自我复制、易分离和导入的环状双链DNA分子(2)质粒具有重组表型检测标记,检测是否携带外源DNA片段。(3)根据质粒在细胞内的复制程度可分为:严紧型质粒(一个细菌细胞内的质粒数量有1-2个)和松驰型质粒(每个细胞内有的20-60个)。(4)例如,pUC18质粒具有以下特点:分子量小,可接受较大外源片段;拷贝数多,每个细胞中有500个;克隆位点的酶切位点多,克隆方便;具有α-互补的显色表型,用于检测重组质粒的选择标记。27重组质粒转化宿主细胞后,利用α互补现象进行筛选是最常用的一种鉴定方法。现在使用的许多载体都具有LacZ′基因,它编码的α-肽链是β-半乳糖苷酶的氨基端的短片段(146个氨基酸)。宿主和质粒编码的片段各自都不具有酶活性,但它们可以通过片段互补的机制形成具有功能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分子。LacZ′基因编码的α-肽链与失去了正常氨基端的β-半乳糖苷酶突变体互补,这种现象称为α-互补。β半乳糖苷酶将无色的化合物X-ga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割成半乳糖和深蓝色的底物5-溴-4-靛蓝而显色。在IPTG(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诱导后,在含有X-gal的培养基平板上形成蓝色菌落。而当有外源DNA片段插入到位于lacZ′中的多克隆位点后,就会破坏α肽链的阅读框,从而不能合成与受体菌内突变的β半乳糖苷酶相互补的活性α肽,而导致不能形成有功能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因此含有重组质粒载体的克隆往往是白色菌落。(5)α-互补和蓝白斑筛选的原理28蓝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