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沉香文化的形成_第1页
中国古代沉香文化的形成_第2页
中国古代沉香文化的形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沉香文化的形成

钻石形成的机理在近年来的中国文化生活中,正如其他传统文化内容一样,香茶已经火上浇油。它不仅是拍卖市场、高级人士的书店和收藏家,也是普通人眼中的奇葩。即使是普通人眼中,香茶也是一种罕见的东西。然而,许多人只知道香茶很贵,但并不清楚什么是香茶。宋人说“沉香一片值万钱”,到今天,上等沉香绝对是昂贵之物,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有人称“物体中最纯净的是钻石,味觉中最纯净的就是沉香”。沉香的至高地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沉香的形成过程,蕴含着浓厚的机缘意义。沉香产自沉香类的树木,这类树木非常高大,但质地很疏松,在热带雨林的自然环境下,当树木在雷击、病虫害或者人为伤害之后,自身会分泌树脂进行愈合。恰巧在这个愈合的阶段偶然受到了一些特殊的真菌的感染,真菌就像孢子一样,它们在伤口上种下了种子。这个时候真菌就与伤口处分泌出的树脂产生了反应,开始了结香的奇妙过程。经过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树枝折断了,树干腐朽了被埋入了土中,但这奇妙的过程却仍然进行着,并与周围的阳光、雨露、空气、微生物、土壤发生互相作用,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新的物质——沉香。所以说沉香的形成,需要时间,需要磨难,更需要机缘。它由天地孕育而成,经过了时间与伤痛的洗礼,历尽摧残,不急不躁,是腐朽中蜕变的神奇。所以人们认为沉香是灵物,能够帮助人清净身心、返观自照、心如磐石,在熙熙攘攘的红尘中保持自己的节奏,怡然自安,亦能化解人间一切戾气与浊气。汉代香料的使用据考证,中国关于沉香的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汉代,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对沉香结香的原因的描述。魏晋时期,士大夫流行配香熏衣,这时人们根据香的特性,按照中医配方“君臣相佐”相通的原则,将香分为“君香”和“臣香”。沉香有着温和平实的特性,常作“君香”,在混合香料中通常作为主配料来使用。汉代香料的使用还主要以“燃”香为主。在用香时,树脂类香料和草木香配合使用,而且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香具——博山炉。汉代流行神仙方术和黄老之学,传说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仙山就是“博山”的意思。博山炉的设计很特别,炉盖上面镂雕山峦、云气,象征“三座仙山”的意境,工艺、造型绝妙,所以在汉朝时代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使用。像是此次展览中展出的博山炉,炉上飞禽的形象是青鸟的造型,与西王母的传说有关。传说中西王母掌有不死之药,是汉代最受尊敬的仙人,甚至被朝廷列为祭祀对象。而青鸟是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能在人间与西王母之间传递信息,这更增加了博山炉的仙境气息。佛教用香,信俗工具隋唐时期,佛教文化兴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多种用香方式和器物传入中国。随着香与佛教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香成为了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供养。提到佛教中用香的仪式,我们不能不说到净瓶,因为净瓶和香炉同是“比丘十八物”之一,是佛教信徒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香篆是用香粉做成连贯的字形或图案,然后从一端点燃,顺序燃烧。当时有一种“百刻香”,它是一种佛教用香,寺院常用它作计时器来使用。它把一昼夜分成100个刻度,从点燃到燃尽正好是一昼夜的时间。大唐盛世,人们物质极大丰富,精神视野也逐渐广阔。于是,香也慢慢从祭祀和宗教仪式中走入皇室贵族的生活之中,香料出现了新的用法,香器也跟随时代的步伐有了新的发展。一件唐代镂空花鸟银香球,设计精巧令人称绝。香球外壳镂空,内心用轴心线相互垂直的内外两层持平环支撑一个小香盂,以圆环转轴的彼此制约和香盂本身的重心影响,使香盂随炉辗转而总能保持平衡。也正因如此,香球里面的香灰或火星都不会洒落出去,所以常被置于卧帐之中,或悬挂在马车车厢内。这件香球的持平装置与近现代航空、航海不可或缺的导航仪器——陀罗仪的原理相同。香球的出现与使用,证明中国的持平装置技术最晚在唐代已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香盒是盛放香料的器具,在西汉时就已经使用,唐代香盒制作精美,还会作为礼物来互相赠送。这时候人们还开始使用香斗,就是里面装了香材的长柄熨斗,用它熨衣服,既可以抚平皱褶,又可以把芳香的气味留在衣服上,是富贵人家常用的方法。唐代李商隐就有“轻寒衣省夜,金斗熨沉香”的诗句。文人们还会亲手用它熨烫纸张,让宣纸既平整又香气隽远,可谓风雅至极。宋式语言的运用和创作了宋式家具、家具和模型如果说唐代,沉香从祭祀信仰走入了皇家贵族的生活,到了宋代优雅而怡情的香文化就慢慢融入了寻常百姓家。宋代是中国香文化的全盛时期,大量种类繁多品质优异的香料随海外商船进入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宋代用香开始普及,成为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宋代是中国香文化的全盛时期,大量种类繁多品质优异的香料随海外商船进入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宋代用香开始普及,成为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宋代,焚香同点茶、挂画、插花并列为四般雅事,成为文人怡情养性的重要内容。写诗填词要焚香,抚琴赏花要焚香,宴客会友、独居默坐、案头枕边、灯前月下都要焚香,这种场景在古代绘画作品中尤为显著。宋代是瓷器最鼎盛的时代,这个时期的香具尤为多种多样,其中也不乏名窑瓷器精品。故宫博物院藏哥窑戟耳炉,是这次展览中唯一的哥窑瓷。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哥窑藏品100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能有机会近距离欣赏这样的稀世珍品,可谓珍贵难得!此外,为了更好地营造古代文人用香的典雅氛围,展览特别陈列了一处宋式风格书房场景,里面陈设了诸多宋式家具,可见看到非常典型的宋式桌椅、坐榻,并搭配有香炉、古琴、字画等展品,生动再现宋代文人优雅的生活场景,真实展现香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普及性。观众步入其中,可以听到悠扬的琴声,可以闻到沉香的芬香,尽情感受文雅闲适的宋代文人生活。新型材质所体现的工艺价值元代承袭了宋代的用香文化,开始有计划地种植沉香并初具规模。但即使是人工种植的沉香,在当时也与白银同价。明清时期,沉香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人用香风气盛行,把香视为名士生活的一种重要标志,以焚香为风雅、时尚的事情,对香具、薰香方法、品香都非常讲究。明代雕刻艺术发展迅速,沉香雕刻作为新型材质同样也受到当时手工艺人的关注,出现了大量的沉香雕刻艺术品,这些沉香雕刻品上有花卉、人物、山水,雕刻技艺高超,都是采用高品级沉香雕刻而成的。清朝中期受海禁影响,海外的香品无法进口,沉香原料匮乏,所以皇宫中对沉香的使用更加珍惜。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有这样一个记载:“员外郎白世秀将做得伽南香数珠一串计一百零九个,重二两四钱,回残渣末重四两五钱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进讫。”宫里做手串剩下的香末都要回收,可见香料的珍贵。清代,玉器和珐琅器格外受到皇家贵族的喜爱,所以这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玉质和珐琅香具,不仅有实用的焚香功能,更具装饰性和观赏性。如果没有这次沉香展,我们几乎遗忘了沉香文化这颗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