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心智哲学看歇后语产生的动因
1.认知-解释论与关键因素的研究谢后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虽然它被归类为句子的一种特殊类型,但也有人认为它属于与语法和习语相似的“熟悉语”类别(张宗正1996:40;谭永祥1999:26)。一般认为,英语没有和它完全对应的表达法。但有人认为,英语TomSwifty表达式的双关用法与它类似,可视为“英语式歇后语”(杨先明2008:13)。学术界对歇后语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块,即汉语共同语歇后语的研究和方言歇后语的研究。两者大体上都经历了一个从“描写-表达论”到“认知-解释论”的研究历程。前者主要涉及起源、命名、构成、性质、分类、修辞特点、语用功能及外语翻译等。其中一些研究语料翔实、分析细致,在汉语界有广泛的影响(如温端政1980a,b,c,1981等);这一阶段的另一项工作是对歇后语进行收集和整理,编纂词典,代表性作品包括马国凡和高歌东(1979)的《歇后语》及李兴望和闵彦文(1984)合编的《歇后语大全》等。这类研究对于歇后语“是什么”进行了描述性说明,但对该语言现象“为什么”产生的问题尚未展开研究。随着语言学研究从描述向解释的转向,歇后语“认知-解释论”取向的研究应运而生,主要表现为借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如概念隐喻、空间合成理论、认知参照点等)对歇后语的机制进行研究,对歇后语“为什么可能”进行学理追问。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还略显粗糙,多数研究仅是简单套用一种或几种理论来对歇后语的机制进行勾勒和刻画,但对歇后语运用的初始条件、各种变量、变量的组合与相互影响等因素考虑不够充分。这种状况可能反映了下面的状况:“在我们阐明语言的性质之前未能将认知主体的心智能力搞清楚”(蔡曙山2007:12)。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心智哲学的视角出发,对歇后语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心智活动进行审视,以期能更好地回答歇后语为什么可能的问题,进而为歇后语的理解和翻译提供心智层面的解释依据。2.感知哲学与徐后语的研究2.1涉身哲学与语言心智哲学是西方哲学继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之后哲学形态的一种嬗变和发展。它研究认知主体心智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哲学问题,关注同大脑和心智相关联的语言能力的形而上问题。心智哲学的建立完成了哲学从“语言”到“认知”的转向,形成了心智-语言-世界这一“新的三元结构世界观,开创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以综合方法为特征的哲学发展的新时代”(蔡曙山2010:10);心智哲学不再是一种脱离人的抽象的概念体系,而是与人的身体构造、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心智状况密切相关的理论,是一种“涉身哲学”(embodiedphilosophy)。它秉承了认知科学的涉身哲学观,借助“语言”这一窗口,将心智研究推向了前台,试图发现人类心智和智能的本性和工作机制,从而解决困扰人类数千年的心身(mind-body)关系、人类意识、意向性、心理随附性等哲学问题(何爱晶2010:36)。心智哲学对语言研究的启示在于:语言的运用究其根本是人对语言的运用。因此,我们无法绕开主观因素、经验因素、涉身因素、意识因素、情感因素等来进行纯粹的就语言分析语言,而上述种种因素最终总要追究到人的心身关系,因为从根本上说,语言所表达的就是人的感知和感受(徐盛桓2011b),这就使得从心智哲学的角度研究语言成为可能。从这一角度进行语言研究,意味着我们在对语言的本质进行探究之前首先要弄清我们心智工作的特点、机制及规律。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拟以歇后语为例,对这一语言现象形成过程中认知主体的心智活动展开研究,从而对歇后语的产生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歇后语的翻译和文化方面的后续研究提供心智方面的解释。据初步观察,歇后语的产生主要涉及的心智因素包括意向性、心理属性、心理随附性和心理涌现属性等方面。2.2歇后语的意向性当代心智哲学所说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主要讨论的是“心理意向性”。意向性是人的心智能力的重要特征,是人的对象性活动之所以可能的首要心智条件。意向性论题最早由奥地利哲学家、心理学家F.Brentano(1993)引入现代哲学,后来沿着现象学(Sartre1957;Husserl1973;Heidegger1982)和语言哲学(Wittgenstein1956;Austin1979)两条路径不断延伸和拓展。在当代心智哲学研究中把意向性同语言研究紧密结合的当推美国哲学家J.Searle(1980,1983,1998,2001,2002)。他通过对比意向活动和言语行为对事物或事态的表达,指出二者在结构层次上是类似的,并进而指出,意向性在语言层面的结构特性就在于某一种心理模式及其对内容的描述构成了意向状态。基于这一认识,Searle(1983:9)把精神状态的指向性或关指性(aboutness)称为意向性。按照这一描述,意向性的两个最主要特征是其指向性和表征性。所谓指向性/关指性,是人的意识能够在对象性活动中关指对象的能力,是认知主体的心理状态必定指向客观世界某一具体事物或状态的特性;所谓表征性,指的是意向性对关指内容和关指方式能够做出表征,它所体现的是意向与世界的关系。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交流信息,因此语言的使用者运用语言时总是具有某种特定的表达意图,这就体现了意向性。但是,意向性是人的意向性;语言作为一种物理性的工具,本来是不会有意向性的。那么语言的意向性是怎样来的呢?原来人可以把自己的意向性“寄生”在物理性的工具上,使它获得“寄生意向性”(parasiticintentionality)(Searle1983:251)。例如一张卡片是没有意向性的,但当某人写上“祝张三生日快乐”,他就将对张三生日的美好祝愿的意向性“寄生”于其上了,从而使一段话语体现了人的意向性的指向性特征和表征性特征:指向张三生日,表征了祝愿的意向。下文提到话语的意向性都是指话语的“寄生意向性”,即寄生于话语的人的意向性。歇后语的意向性就是这样。我们对歇后语的研究正是以意向性为分析的起点,通过对它的指向性特征和表征性特征进行分析来说明歇后语产生的心智基础。先看意向性的指向性特征。指向性体现为话语表达的取向、话语意图的焦点、话语关注的内容、甚至是具体的关照对象。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想谈及的是什么,是关于(about)什么的。例如,话语是指向某人怀有这样的一种意识:意欲图谋他人;可以用一个概念指称这种意识:不安好心,亦即话语的意向性是关于某人“不安好心”的。其次是意向性的表征性特征。表征性反映了说话主体寄托于话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主体对话语指向对象的总体态度,包括希望、相信、畏惧、爱慕、憎恨、厌恶、喜欢、怀疑、高兴、兴奋、诙谐、反讽、辛辣等等。这表现为各种心理特征,还会落实为一定的表现形式。例如说“张三没安好心”,这样的心理内容会在意识中呈现不同的心理形式,如谴责、愤怒等,还可能是肯定、相信、怀疑等(如“我认为/知道/相信/怀疑‘张三没安好心’”),还可以怀有讽刺、幽默、挖苦、谐趣等等多种心理形式。反映在语言表达上,有三种呈现方式:1)暗含。如说“张三没安好心”就暗含了“我认为/知道/相信‘张三没安好心’”。2)语气。如用疑问的语气说“张三没安好心吧?”就体现了“我怀疑‘张三没安好心’”的说法。3)特别的语言形式。如用反语表示反讽,如“张三可真是好心啦!”,或用歇后语表示幽默、挖苦、谐趣,如“张三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等。歇后语运用的起点是确定话语主体针对语言交际的需要所确立的意图和趋向,并确定一种特定的意向状态,也就是确定歇后语意向性的指向性和表征性。歇后语表达意图的指向就是它是关于什么的,而歇后语的表征性特征则反映了我们为什么要运用歇后语而不是其它的语言形式。事实上,每一种语言形式的使用都会经历一个选用该形式而非其它的心理选择过程。通常认为,歇后语运用的语用目的是为了谐趣、生动,有时还略带幽默或挖苦、揶揄。在我们看来,这正是歇后语意向性所体现出的最基本的表征性特征。由是观之,所谓“歇后语的生成以意向性为起点”,指的就是以话语主体的心理意向性作为语言运用的起点。具体而言,一方面歇后语的使用者总是具有一定的表达意向,指向特定的表达意图(指向性)。另一方面,一个完整的歇后语往往是由“前言+后语”构成,这一固定的格式正是某一特定的意向内容的外在表征(表征性)。因此一个歇后语的后语总是由它的意向指向性和表征性共同生成的,也就是话语主体想用某一表达形式来说什么,而这一表达形式通常被概括为一个简洁的说法,如自身难保、不安好心、照旧、心怀鬼胎等等。但也有少数已经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歇后语,运用时后语有时可省,可通过前言的隐喻义或双关义传递出后语意欲表达的内容。那么,从本质上讲前言究竟是什么呢?后语同前言又有怎样的关系呢?2.3不同属性对歇后语的启示如前所述,歇后语由“前言+后语”构成,后语通常被概括为一个简洁的说法。那么,前言又是什么呢?这就涉及“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就语言的表达提出的一个假设:感知信息的表达是语言运用的基础(徐盛桓2011a)。感觉是人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对外界信息的摄入,感觉信息包括了感觉所引发的一定的心理感受。语言的表达,包括歇后语的表达,就是以此作为基础的。心智哲学家Damásio(2010:2-23)提出“对意识感受要进行整合性研究”。这一观点启发我们对歇后语的研究应立足于对其所涉及的认知过程进行追踪,并进而对这一过程中的心智活动进行整合。为此,我们必须关注心智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心身关系。心智哲学对心身关系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形成了诸如一元论、二元论等甚至相互对立的理论形态。在当代的心智哲学研究中,Davidson(1980)提出的的“异常一元论”(anomalousmonism)或称“属性二元论”(propertydualism)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物质有物理属性(physicalproperty)和心理属性(mentalproperty)两种属性,前者是指物质本身可验证的物理生化属性(下文简述为“物理属性”),后者则是指由物理属性作用于认知主体后所激发的对该事物的心理感受。因此,心理属性也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又从属于物理属性,因而具有随附性。这一认识对我们进行歇后语研究的启示就在于:对于歇后语所涉及的心智活动的研究,不仅要考虑物理事件所固有的物理属性,还要充分考虑到随附于物理属性的心理属性(信念、愿望、情感等)对歇后语运用的影响。请看下例:(1)尤占魁哂笑道:“这次进剿,……你拿不出什么好办法,如今逃走倒有两下子。我把你好有一比:阎王的婆娘怀孕———一肚子鬼胎。”(《南国风烟》250页)在“阎王的婆娘怀孕——一肚子鬼胎”这个歇后语中,作为后语的“一肚子鬼胎”本身是从一个物理事件“鬼(例如阎罗王的老婆)怀孕了”得到的感知和认识。直观地说,只有“鬼”才能怀“鬼胎”。因此,“阎王的婆娘怀孕”这一物理事件使人们产生这样的心理感受:她肚子里怀的是鬼胎。值得注意的是,所谓“鬼”在现实世界是没有的,说不清楚是什么东西;所以这一物理事件又能激发人们对该事件的一些特殊感受:怀着的不知道是些什么。《现代汉语词典》对“鬼胎”的解释是:“(比喻)不可告人的念头”(第419页)。因此“阎王的婆娘怀孕”这一物理事件就激发人们产生一种特别的感受:(某人)怀有不可告人的念头。从而形成一个新奇的比喻:(某人)怀有一肚子鬼胎,(其行为)如同是阎王爷的婆娘怀孕。并进而以一种固有的格式表征为“阎王的婆娘怀孕———一肚子鬼胎”。由此,我们试将歇后语的构成表述为:歇后语由前言和后语两部分构成。后语是话语主体想要表达的意向内容,这一内容究其实质就是一个物理事件引起的话语主体的心理感受。这一意向内容由一个简明的说法“后语”来表示,而激发语言主体特殊心理感受的物理事件则构成了歇后语的前言。歇后语的这一生成过程再次告诉我们,物理事件能够引起人们的心理感受,语言表达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表达人们对物理事件的感知和认识。这里涉及人们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即感知所涉及的核心意识(coreconsciousness)和感受所涉及的扩展意识(extendedconsciousness);“如果说核心意识是有机体真正具有认识能力(knowingcapability)的基础,那么使人具有创造性的各种层次的认识能力则是只有依赖扩展意识才有可能”(李恒威2011:101)。感受的内容是以已发生的核心意识事件为意象的,是核心意识和记忆共同运作的产物,是使这些意象在心智空间作出进一步反思的操作。那么,人的心理感受同物理事件又是什么关系呢?这就是心智哲学所研究的心理随附性(psychologicalsupervenience)问题,或称“心物随附性”。简单地说,我们对歇后语的研究离不开对心物随附性的说明。所谓心物随附性,Davidson给出了如下描述:“不存在这样的两个事件,它们在所有物理方面是相同的,但却在心理方面有所不同;或者说,一个在物理方面没有任何变化的对象在心理方面也不可能发生变化。这种依赖性或随附性并不蕴涵依据规律或定义的可还原性”(转自陈晓平2010:71-80)。换言之,心物之间的随附性大体是这样的一种关系:心对物既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又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徐盛桓2011c:331)。大量语言运用事实支持这种看法,例如,比喻的运用就体现了上述所说的心物随附性的存在:(2)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白丁香花的物理属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理感受大方向的取向:白丁香花的花瓣柔软而洁白,因而有可能感到像雪、像玉,散乱又像飞溅的浪花。这样的物理属性决定了人不可能会感到它像墨、像钢、像木棍。但同时,心理感受又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意识:张三在主观上感受它如雪,李四感受到它如玉,王五却又感受到它如飞溅的浪花。如果心物之间没有这样的随附性,那么隐喻的运用是不可能的。歇后语也是这样。歇后语的生成一般是先根据意向性的指向性获得后语,然后后语选择合适的物理事件表达为前言;前言的选择有一定的依赖性,但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自由。例如,想要表达“粗中有细”、“大眼瞪细眼”、“有力用不上”,都可能选用“张飞穿针”这一歇后语的前言。也可以反过来说,这一物理过程可能因认知主体的不同而在认知上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这样一来,后语和前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歇后语。3.基于哲学思想的晚语生成机制的分析3.1歇后语的三个比一般认为,歇后语可分为比喻式歇后语和双关式歇后语。双关式歇后语是比喻式歇后语的延伸。关于歇后语比喻性的体现,本文认为有待进一步澄清,尤其是关于歇后语的主体和喻体的认证问题似可进一步讨论。例如《语言学百科辞典》(戚雨村1994:612)对比喻式歇后语的解释是“前一部分是比喻,后一部分是说明,如‘猫哭老鼠———假慈悲’、‘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按照这一说法,前一个歇后语应该理解为“(某人做某事就像是)猫哭老鼠,(这一行为)是假慈悲”,后一个歇后语则应理解为“(某人现在)就像是泥菩萨过河,(其结果是)自身难保”。温端政(1983:60)更认为,歇后语的比喻如果要成立,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入句。例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的比喻性不是体现在该歇后语本身,而是必须放在具体的语境下来考量。如在“江青窜到小蕲庄,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个句子中,歇后语的比喻性体现为:本体———“江青窜到小蕲庄”,喻体———“黄鼠狼给鸡拜年”,而该歇后语的后语“没安好心”则不过是对前面部分的解释和说明。也就是说,这些说法都认为歇后语的比喻仅仅存在于前一部分,而且有的还进一步对比喻成立的条件进行了入句限定。对此,本文的看法是:首先,对歇后语的研究是针对歇后语本身而言,不必加入“入句”的外在因素;其次,比喻不是仅仅存在于前言中,而是由前后两部分共同构成,无论入句与否,比喻都是存在的。在“猫哭老鼠———假慈悲”中,本体“假慈悲”是说话人意向性所指,就是想要说的话;为了生动形象,用喻体“猫哭老鼠”作比喻。把它转换成典型的比喻句就是“‘猫哭老鼠(X)’是/喻‘假慈悲(Y)’”、“‘假慈悲(Y)’就像‘猫哭老鼠(X)’”。因此本文认为,歇后语中的“比喻”体现为以前言(X)比喻后语(Y),构成了一个“X是Y”或“Y像/喻X”的语义结构,如“‘黄鼠狼给鸡拜年(X)’是‘没安好心(Y)’”、“‘孔夫子搬家(X)’是‘净是书(Y1)’;‘书’[音](Y1)是‘输’[音](Y2)”等。“X是Y”这一结构表达式是对典型比喻进行的模拟,X是喻体,Y是本体,也即是话语本来要表达的含义(徐盛桓2008:2)。所有的歇后语都可被视为比喻式语义结构,但由于有些歇后语的前后语还要通过双关的推衍,可再细分为“双关式歇后语”,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阎王的婆娘怀孕’是‘一肚子鬼胎’又喻‘一肚子坏主意’”(因为在某一可能世界,“鬼”怀“鬼胎”是可能的)。因此,本文认为,歇后语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修辞性话语,具有“先自行意会,其后再听言传”的语用特征,歇后语的生成和理解无疑都要受到言说双方认知语境的制约。但从语义结构来看,它体现了一种“后语”和“前言”的比喻关系。这种比喻存在于歇后语本身,而非歇后语与入句条件之间。3.2歇后语:“大材小用”与“自主意识”歇后语同其它话语一样,其运用是从意向性开始的。意向性的指向性和表征性在话语的生成中体现为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内容和话语态度。话语的态度是说话人所持有的语用目的,例如生动有趣或谐谑挖苦等;意向内容表现为话语主体想要表达的内容,即“本体”。根据歇后语格式的要求,本体要由“喻体”加以比喻引发。这个过程,从心智哲学来说,涉及一个物理事件引发心理感受的过程。从可能性来说,一个物理事件可能引发多种心理感受,而同一种心理感受也有可能来自不同的物理事件。因此,这里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在歇后语生成过程中,说话人根据心物随附性中的“自主意识”,选择一个认为是合适的事件,例如主体在意向性上想表达“大材小用”(后语),那么这一意识现象可能由多个物理事件激发,如“大炮打麻雀”、“大松树做烧柴”、“四大金刚扫地”等等(作前言)。同时,同一个事件又可能引发出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作为受话人,在理解歇后语时,同样是通过心物随附性中的“自主意识”,选择一个认为是合适的感受,例如“张飞穿针”可引发出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形成“粗中有细”、“大眼瞪小眼”、“有劲无处使”等几个截然不同的后语来。下面以“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为例,图示如下(参照徐盛桓2011a)。“自身难保”是话语主体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了使表达谐趣和戏谑,这里用了歇后语。话语主体这一表达意向是如何传递给听者的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自身难保”的深层含义:一是该事物本应该具有“保佑”的功能(如菩萨、神仙等),二是现在该事物不仅不能保佑他人,就连自身的安危都成问题。话语主体搜索到“泥菩萨过河”这一物理事件,因为这一物理事件可以使人产生上述的心理感受,从而合起来成为一个歇后语。应该说明的是,对本体/喻体或后语/前言作出以上的说明,是从歇后语形成的顺序来说的。如果从话语的使用来说,有时候只说前言略去后语也是可能的。在确定了“自身难保”为表达内容后,选择什么样的物理事件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媒介推广面试题及答案
- 农产品电商的未来发展方向试题及答案
- 备战乐理考试2025年试题及答案
- 安全工程师未来发展前景试题及答案
- 注册土木工程师考试考生动态讲座试题及答案
- 安全工程师考试中常见的题型试题及答案
- 农业电商面对市场风险的应对策略试题及答案
- 大学化学考试流程化学习试题及答案
- 山东移动招聘试题及答案
- 土木工程师考试中应注重的学科交叉性试题及答案
- 医学高级职称-皮肤与性病学(医学高级)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
- 《四、尊生》课件(安徽省市级优课)
- 废弃物管理制度范本
- 激光武器简介
- 民事起诉状(股东资格确认纠纷)
- 基于交通冲突的信号交叉口交通安全评价研究论文设计
-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试题
- 铜螺母标准相关参考内容
- 2023年梅毒诊疗指南
- 挖掘机人员安全教育
- 非煤露天矿山安全确认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