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山寺庙的历史作用_第1页
论京山寺庙的历史作用_第2页
论京山寺庙的历史作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京山寺庙的历史作用

北京有3000多年的历史,首都有800多年的历史。北京寺庙的兴建,有的要比北京建城、建都的时间要早得多。北京俗谚云:“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潭柘寺兴建于晋代。其实,早在它100多年前,今北京密云云峰上,就有了供奉关帝的寺庙。关帝是三国时期汉将关羽的又一称呼。在北京的庙宇中,供奉关帝的庙宇数量最多,有的叫关圣庙,有的叫老爷庙。古代之关云长常被视为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典型代表。旧时的关圣帝君之形象,既是武神,又是财神,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庇护商贾、招财进宝之法力,受到社会民众的广泛膜拜,成为百姓普遍尊崇的真人活神仙。他与华光大帝、赵公元帅、温琼元帅并列为护法四元帅。在关帝庙中,常有关平和周仓相伴在关羽两旁,传说关平是关羽的义子,是关羽的从神,庙中的形象为头正脸方,略带书卷气,面色赤红,文武打扮,左手握短剑,右手捧印信。周仓是平陆人,非常忠于自己的领将关羽,关羽督战荆州时,周仓守麦城,战争的结果关羽兵败麦城被东吴杀害,周仓见关羽的首级时也拔剑自刎。周仓的形象为站姿威武,黑脸短须,双目圆睁,身着铠甲,手握大刀。也有的关帝庙中还有马超、黄盖等武将站立在关羽两侧。景观中的庙宇分布北京关帝庙很多。明沈榜著《宛署杂记》称:当时宛平县有关帝庙51座。清代大力修建关帝庙,数量大增。清乾隆十五年(1750)出版的《京城全图》上标注有寺庙1272座,其中有“关帝庙”121座,大约占当时京城寺庙总数的10%。而且关帝庙的称谓也很多。诸如关圣庙、关王庙、双马关帝庙、白马关帝庙、立马关帝庙、白庙、红庙、高庙、关神火神庙、关帝财神庙、关帝鲁班庙等。还有叫伏魔庵、伏魔寺、伏魔宫、伏魔观的,实际上也是关帝庙,供奉的神灵也是关羽。所不同者是庙内僧侣多为女性———尼姑。关帝庙的布局,多是坐北朝南,也有坐南朝北的。坐南朝北的关帝则称倒座关帝庙。北京民间信仰分布北京称作白马关帝庙的古刹,有十多座,皆因其内供奉关羽,且因这位神像是骑在白马之上的,故称白马关帝庙。为什么关老爷要骑白马呢?传说明英宗梦见关帝乘白马凯旋,而名白马关帝庙。清顺治九年(1652)敕封神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关帝之称,当即此始。乾隆三十三年(1768),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寄希望于这位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日下旧闻考》卷四十四载:“汉寿亭候庙在宛平县东,成化十三年建,俗称白马关帝庙。盖隋之旧基也。”相传成化十三年(1477)重修白马关帝庙竣工时,明英宗朱祁镇骑白马来祭关公。这是太监为建庙而编造的神话。清雍正五年(1727)白马关帝庙重修。庙内有雍正皇帝为关老爷题赐的“忠贯天人”匾额。庙内有明成化十三年“汉寿亭侯庙碑”。清雍正十一年(1733)立“关帝庙后殿崇祀三代碑”。清代帝王认为其入主中原是赖关帝圣君之神佑,故对关帝极为崇敬,列入国家祭典,加以奉祀。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立有“关帝庙碑”。今古碑已不存。老北京关帝庙的分布很广,商业区、居民区、城防区、警署驻地、王府官衙等,差不多都建有关帝庙。过去关帝庙的院墙和所处的地势,没有统一的格局。院墙涂以朱色者,被俗称为红庙;院墙饰以白色的,往往就被称为白庙;地势处于高坡上的,就被冠以高庙之名。在积水潭南岸,有一座古刹,因其地势高耸俗称高庙。庙内供奉关羽及毘卢、三大士诸神。始建年代不详,庙内有明正德十四年(1519)《重修关帝庙碑》。光绪二十七年(1901)继昌《行素斋杂记》称:“京师积水潭高庙,临湖开窗,垒石为径,花木明瑟,为城中避暑胜地。相传为纳兰太傅明珠家庙,忆寺内藏有太傅行乐图,予少时曾见之。”据《什刹海志》载:“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进犯北京。清政府与英法联军在通州谈判。英法联军的代表巴夏礼提出无理要求,致使谈判破裂。9月18日,僧格林沁奉怡亲王载垣之命,将英法联军在通州的谈判代表巴夏礼等31人扣押,关入北京刑部监狱,后移至高庙。10月8日,将巴夏礼等送回英法侵略军兵营。”巴夏礼等英法联军的头目,在关帝庙里被扣押半个多月之后,更加猖狂。继而放火掠夺抢劫、烧毁了圆明园。这是近代史上发生在关帝庙的一件大事。北京规模最大的关帝庙在鼓楼西大街,称关岳庙,供奉关羽和岳飞。原为光绪帝为其父奕譞建设的祠堂,占地面积50余亩,落成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依次为照壁、中门3间、正殿7间,东西配殿各5间。此外,还有东跨院、西跨院、神厨、神库、后寝殿5间,东西配殿各5间。此外,还有宰牲亭、井亭、碑亭等建筑。民国年间,改为关岳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仰鬼神者少了,北京的寺庙数量越发减少。《北京档案史料》显示:专祀关羽的寺庙1928年时尚有291座,1937年为160座,而到1947年则降至99座。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市社科院组织编写的《今日北京》对北京的坛庙寺观进行了调查统计,尚存寺庙270座,其中关帝庙仅存8座。有许多关帝庙,其建筑物尚存、古碑尚存,但其神塑和僧侣早已不见踪影,多已成为民居。铭文和石刻二十四卷前些时候,媒体报道:在建国门附近的一处工地上出土一通古碑,碑面上镌刻有“关帝庙碑”字样。但这座关帝庙原址建在何处,有何掌故,没有续闻。笔者在建国门健身乐园小憩,偶然发现仰卧在砖砌台基上的古碑,就是媒体报道中所提到的那通关帝庙碑。碑首雕刻有二龙戏珠和朵朵祥云的图案,有“万古流芳”四字,古碑是用汉白玉制成的,碑身中央铭文是“关帝庙碑”四字,上款铭文是:“多罗寕郡王重修”,下面有11行上下直书的文字,其中有1行是头等护卫的名字,有10行文字是五品太监至八品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名字。他们都是资助修关帝庙的善施者。虽然古碑已断成两截,而且没有了底座,但碑面上的铭文和雕刻图案依然十分清晰。立碑时间是乾隆十五年(1750)五月。在石碑上镌刻的10名太监名单中,有一名首领太监叫嘉庆。在46年以后,即1796年,乾隆传位给儿子顒琰,皇号命名为嘉庆。这可能是一种巧合。经向建国门街道办事访问,得知此碑的出土地是“北极阁三条”。根据铭文和出土地分析,这座关帝庙创建年代,应不晚于清乾隆年间。这座关帝庙应为官办,并同王府有关。清人昭涟著《啸亭杂录》称:“寕郡王府在新开路”。引文中的“新开路”,今存,在今北极阁三条以北。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测绘的《京城全图》上,在“新开路”以南的大面积地域内,标注的是四个字:“寕郡王府”,这片地盘就是今天的北极阁头条、北极阁二条、北极阁三条,还有北极阁胡同。今北极阁三条的“寕郡王府”是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原甯郡王府遗存的一部分。怡亲王府今北京地区多罗寕郡王,名弘晈。此人是康熙帝第十三子允祥的第四子。允祥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被封为怡亲王的。次年,康熙第四子胤禛亲王继位为雍正皇帝。允祥即是雍正帝的十三皇弟。允祥曾任雍正朝的总理户部三库,兼管佐领、护军、亲军,治理过京畿水利,是雍正皇帝最亲近和最信任的亲王之一。他为康乾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儿子弘晈,康熙五十二年(1713)五月二十五日出生在朝阳门内大街的怡亲王府。雍正八年(1730)封弘晈为寕郡王,寕郡王府赐第就在怡亲王府以南约500米的今北极阁一带。在当时的北京地图上今北极阁一带的地名是“寕郡王府”尚无北极阁之名。多罗寕郡王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八月十四日去世,年五十二岁。咸丰年间同英法联军头目谈判的那位怡亲王载恒是第六代怡亲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