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转基因动物_第1页
第十三章 转基因动物_第2页
第十三章 转基因动物_第3页
第十三章 转基因动物_第4页
第十三章 转基因动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动物是动物基因工程在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突出成果。近十年来,为分子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医学遗传学、肿瘤研究及优良经济动物的开发研究等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一)转基因动物的概念

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animal)是指以实验方法导入的外源基因在其染色体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外源基因随细胞分裂分配到所有子细胞中并遗传给后代,这种动物叫转基因动物。严格说,转基因动物有别于嵌合体。嵌合体动物(chimericanimal):只有部分组织细胞的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基因。

逆转录病毒感染法、胚胎干细胞介导法制备的动物第一代均为嵌合体。雄原核显微注射法制备的动物第一代中1-10%为嵌合体(延迟整合)。Gordon等人首次成功地将含有HSV和SV40DNA片段的重组质粒DNA以显微注射法导入小鼠受精卵的雄原核内,得到了带有这种外源DNA顺序TGM。1982年Palmiter等运用此法得到的所谓“超级巨鼠”,曾引起整个生物学界的轰动。到目前为止,人类已获得转基因鱼、鼠、羊、猪、兔、牛等等大小动物。从转基因动物所获得的资料几乎涉及医学遗传、肿瘤学、免疫学等的基因研究,还涉及生物药物的研究,基因治疗的开发研究等。AfterDolly继“多莉羊”之后:13岁成年牛转基因无毛鼠转基因无毛鸡异体动物克隆---北山羊黄禹锡学生克隆成功的阿富汗猎狗在韩国首都汉城的汉城大学,世界上首只克隆狗--小猎犬『斯纳皮』首次公开亮相。克隆兔在广西大学诞生

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可为顾客克隆其宠物

二、转基因动物技术的主要步骤获取外源目的基因外源目的基因导入生殖细胞或胚胎干细胞选择携带目的基因的细胞,选择体外培养系统和宿主动物转基因胚胎的发育及鉴定筛选所得的转基因动物三、

转基因动物的技术路线

经典的技术路线

目的基因

显微注射

已交配的取出

移植受体动物妊娠

供体动物受精卵输卵管转基因动物

缺点:注入目的基因的命中率低,目的基因的整合率低,受精卵移植的受孕率低。

转基因动物的技术路线(续)

整合胚胎移植的技术路线转基因动物受体动物子宫

目的基因非手术

胚胎移植

体外受精

体外培养多细胞胚胎

检测整合外源基因

卵子受精卵或囊胚的胚胎

精子

优点:受精卵的成活率高达90%以上,外源基因整合率高,提高受孕率。

转基因动物的技术路线(续)核移植(克隆)的技术路线

目的基因转基因动物

导入

动物胎儿成纤维细胞妊娠

取核

动物去核重组的体外培养囊胚期胚胎移植

卵细胞受精卵胚胎受体动物子宫

特点:体细胞核移植;核移植前导入目的基因。

转基因动物的技术路线(续)整合卵受精的技术路线:

目的基因转基因动物

导入

逆转录病毒妊娠

精子

感染

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卵母细胞成熟卵细胞囊胚受体动物子宫

特点:卵母细胞导入目的基因后再与精子受精。四转基因动物的制作方法1、受精卵雄原核显微注射法2、胚胎干细胞(ES细胞)法3、逆转录病毒感染法4、体细胞核移植法5、精子载体法6、YAC法1、雄原核显微注射法以单细胞受精卵为靶细胞,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将构建好的载体DNA直接注射入受精卵的原核,再将接受注射的受精卵移入假孕母体输卵管继续发育获得转基因动物个体。

目前应用较广泛,最早最经典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实验程序如下:(1)准备假孕母鼠(养母)(2)受精卵的准备(3)基因导入(4)胚胎移植(5)对幼鼠的鉴定TimingofPre-ImplantationeventsOviductTransfers优点:外源DNA大小基本不受限制(1-50kb);导入过程直观;整合率高缺点:设备昂贵、环节较多对操作人员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低效率(尤其是大家畜)对卵子伤害大,胚胎存活率低基因整合随机性转基因沉默2、胚胎干细胞(ES细胞)法ES细胞是早期胚胎的内细胞团经过体外培养建立起来的多潜能细胞系。将携带有外源基因的ES细胞注入到动物的早期胚胎内,可产生嵌合体及转基因动物。它本身是二倍体,能在体外培养,具有高度的全能性,可以形成包括生殖细胞在内的所有组织,并且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状态。在ES细胞上的基因操作:可以通过逆转录病毒感染、脂质体介导、电穿孔、磷酸钙共沉淀等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ES细胞。因此,借用ES细胞系可将人们企望的某种不完整的、无功能基因直接引入到ES细胞中,通过细胞增殖、筛选可得到丧失了某种基因功能的动物后代。GeneratingESCellsRetrievalofBlastocystsInjectionofES

cellsintoblastocysts优点:外源基因整合情况的可控性高。可预先在细胞水平检测外源基因的拷贝数、定位、表达的水平及插入的稳定性。外源基因导入ES细胞的方法多样,细胞鉴定及筛选方便。缺点:ES细胞系建立及培养困难维持ES细胞的未分化及多向分化潜能不易所得个体为嵌合体目前,胚胎干细胞介导法在小鼠上应用比较成熟,在大动物上应用较晚。五转基因动物的特性整合拷贝数1-100左右,多拷贝常以首尾相连接的形式存在。整合是随机的。整合是稳定的,可以传给子代。外源基因可以在一种组织或多种组织中表达。少数外源基因两侧序列有重排现象。基因表达强弱与拷贝数无关,与“位置效应”有关。六转基因动物的意义转基因动物是在单细胞基因转染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许多基因的表达是无法通过转染的方法来研究:基因表达有时空与组织的特异性;外源基因的表达受特异性有关顺式作用序列的调控;因此,只有通过转基因的动物才有可能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研究外源基因在动物整体水平的表现调控规律。转基因动物疾病模型可用来进行疾病发病学和治疗性研究。也可改变动物基因使其表现型更适合人类需要。还可以用转基因动物生产一些人类所需的生物活性物质。免疫缺陷动物

(Immunodeficientanimal)(一)定义:是指由于先天性遗传突变或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二)分类:1、先天性免疫缺陷动物:a.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动物:裸小鼠,裸大鼠b.B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动物:CBA/N小鼠c.NK细胞功能缺陷动物:Beige小鼠d.联合免疫缺陷动物:SCID小鼠等2、获得性免疫缺陷动物:猴、小鼠、猫等AIDS模型(三)裸小鼠(NudeMice)1、发现与发展1962年英国格拉斯哥医院Grist在非近交系的小鼠中偶然发现有个别小鼠无毛。1966年证实是由于第11对染色体基因突变所致。1968年,Pantelouris解剖发现裸鼠失去了正常的胸腺。由于裸鼠原种抵抗力差,生育力低,寿命短,不能用于实际。和纯系BALB/C,C3H,C57BL/6小鼠交配,不断选育,获得了三种近交系鼠(InbredNudeMice)新种。1969年Rygaard首先将人结肠腺癌移植裸小鼠获得成功。裸鼠自发现以来,广泛应用于肿瘤学、免疫学和病毒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2、生物学特点(1)一般特点纯合子突变裸鼠(nu/nu)主要表现为无毛以及胸腺缺陷。杂合子小鼠(nu/+)各方面表现正常。体重小于同龄普通鼠,发育缓慢。必须养育在SPF环境中。繁殖方式:一般采用隐性纯合子雄性与杂合子雌鼠交配(♂nu/nu×♀nu/+)。(2)解剖生理特点胸腺残留一些上皮样细胞;淋巴组织胸腺依赖区的淋巴细胞消失;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虽然有原始的T细胞,但缺乏成熟的T细胞。T细胞的辅助,抑制及杀伤功能不全。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无有丝分裂反应,对刀豆素A或植物凝集素P无促分裂原应答。无接触敏感性,无移植排斥,无移植物抗宿主反应。B细胞数量正常但功能有缺陷,合成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M,只有少量IgG。粒细胞功能较低,NK细胞活性高。BALB/c-nu的胸腺昆明小鼠的胸腺

3、裸鼠的应用裸鼠在肿瘤研究上的应用:制作人类肿瘤移植瘤模型人类肿瘤移植于动物的历史免疫排斥问题眼前房,脑内,地鼠的颊囊等免疫逃避部位免疫抑制剂、射线照射的使用裸鼠作为人类肿瘤受体肿瘤移植瘤模型在肿瘤基础研究中的意义添加人为因子(致突变剂,癌基因,药物等)观察肿瘤病因及机理和治疗。建立肿瘤细胞株:提供大量肿瘤组织供分析。诊断和预后:建立平行模型,明确诊断和跟踪预后。个体化疗有效试验:对于晚期和复发肿瘤有重要意义。药物有效的标准:1.肿瘤不生长;2.肿瘤生长缓慢;3.肿瘤长出后又消失;4.肿瘤无转移;5.动物寿命延长。肿瘤移植瘤模型制作方法肿瘤组织块或肿瘤细胞皮下移植腹腔内或肾包膜下移植原位移植移植瘤模型成功制作的影响因素:肿瘤组织:

恶性程度:恶性和转移复发瘤成功率较高种类:细胞系成功率>活检标本来源:淋巴瘤、骨肿瘤等难获成功部位:肿瘤块的外周部接种易成活裸鼠:遗传背景:胰腺癌接种BALB/c成功,NIH系失败性别:雌激素依赖性肿瘤接种雄鼠生长慢鼠龄:4-6周动物健康状态接种部位:原位移植成功率高,移植肿瘤与人类原发瘤相似。有些肿瘤需要接种在特定的部位(对雌激素依赖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系,接种乳腺脂肪垫才能成活)。其他:环境:细菌病毒可以影响NK细胞活性;接种时间越早越好,注意无菌操作。(2)裸鼠在医学其他领域的应用:免疫学:研究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研究免疫相关疾病寄生虫:寄生虫感染的动物模型,美洲锥虫,卡氏肺囊虫皮肤:鱼鳞病免疫缺陷模型:麻风,结核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

(SeverCombinedImmunodeficientMice,SCIDmice)1983年Bosma首次报告,来源于C.B-17小鼠。由于第16对染色体隐性基因突变,纯合突变导致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基因VDJ区域重排的重组酶活性异常,基因重排时断裂无法正常连接,从而影响B、T细胞的正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