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咽喉科内治法_第1页
中医耳鼻咽喉科内治法_第2页
中医耳鼻咽喉科内治法_第3页
中医耳鼻咽喉科内治法_第4页
中医耳鼻咽喉科内治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耳鼻咽喉科内治法一.耳科内治法㈠祛风法:1.祛风散寒法:主要用于风寒侵耳所致的耳胀病。常用方如三拗汤、荆防败毒散;药物如麻黄、杏仁、荆芥、防风、柴胡、川芎等。2.祛风散热法:用于风寒化热或风热、风热湿邪犯耳所致的耳病,常见于如耳疖耳疮、旋耳疮、耳胀、脓耳、耳鸣耳聋等病证。常用方如银翘散、蔓荆子散;药物如薄荷、银花、连翘、蔓荆子、菊花、柴胡等。3.祛风止痒法:用于耳痒症。因风热湿邪所致者,如急性旋耳疮、耳窍霉痒症,多配合清热利湿法,常用方如消风散;药物如荆芥、防风、蝉蜕、地肤子、萆解、苦参等。因血虚生风化燥所致者,如慢性旋耳疮,多配合养血滋阴法,常用方如四物消风饮;药物如白蒺藜、熟地、僵蚕、荆芥、蝉蜕等。㈡清热法1.清利湿热法:用于湿热熏耳所致的病证,见于耳郭痰包、耳疮、旋耳疮、脓耳、耳鸣耳聋、耳眩晕等。属肝胆湿热证,常用方如龙胆泻肝汤;药物如龙胆草、夏枯草、黄芩、茵陈蒿、栀子、木通等。属脾经湿热者证,常用方如甘露清毒丹;药物如黄芩、萆解、薏苡仁、滑石、赤茯苓等。2.清肝降火法:用于肝火犯耳证所致的耳鸣耳聋、耳眩晕等。多配合疏肝解郁法、平肝潜阳法。常用方如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逍遥散加减,天麻钩藤饮。3.清热解毒(泻火解毒)法:用于热毒攻耳证,如断耳疮、耳疖、耳后疽、黄耳伤寒等。常配合活血排脓法,常用方如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清瘟败毒饮;药物如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黄芩、栀子、赤芍、大黄、芒硝等。㈢和解法:主要指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枢机不利所致的耳病,如眩晕、耳胀、耳鸣耳聋、耳眩晕等。常用方如小柴胡汤;药物如柴胡、黄芩、青蒿等。㈣祛痰法1.清热化痰法:用于痰热扰耳证,如耳鸣耳聋、耳眩晕等。常用方如清气化痰丸、加味二陈汤;药物如黄芩、胆南星、竹茹、瓜蒌、贝母、半夏等。2.燥湿除痰法:用于痰浊聚耳证,如耳郭痰包、耳胀、耳闭等。常用方如六君子汤合五苓散加减;药物如白术、党参、陈皮、泽泻.半夏、茯苓等。㈤活血祛瘀法:用于血瘀耳窍证,如耳外伤、耳闭、耳鸣耳聋等。常用方如桃红四物汤、通窍活血汤;药物如丹参、归尾、赤芍、桃仁、红花、川芎、水蛭等。㈥补益法:1.健脾益气法:用于脾虚气弱,清阳不升或浊阴上干所致耳鸣耳聋、耳眩晕等病证。常用方如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葛根、当归、柴胡等。2.益气养血法:用于气血两亏或心脾两虚所致的耳鸣耳聋、耳眩晕等病证。常用方如八珍汤、归脾汤;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黄精、熟地、当归、何首乌等。3.补肾填精法:用于肾元亏虚,耳窍失养所致的耳鸣耳聋、耳眩晕等病证。常用方如六味地黄汤、杞菊地黄丸、左归丸、耳聋左慈丸;药物如熟地、女贞子、龟板、鳖甲、旱莲草等。虚火上炎者配合滋阴降火法,常用方如知柏地黄汤;阴虚阳亢者配合平肝潜阳法,常用方如镇肝息风汤。4.温肾壮阳法:用于肾阳亏虚,耳失温养所致耳鸣耳聋、慢性脓耳等病证。常用方如附桂八味丸、补骨脂丸、真武汤、阳和汤。药物如附片、肉桂、淫羊藿、巴戟天、益智仁、补骨脂、鹿角霜等。㈦通窍法:用于邪浊壅滞,耳窍脉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耳内胀闭、耳鸣耳聋等病证。常用方如通气散;药物如香附、川芎、柴胡、石菖蒲、藿香、路路通等。临床上本法常配合其他方法使用。㈧排脓法:用于疮痈类病证,以促进痈疮的消散或脓液的排泄。一般与其他治法配合应用。1.活血排脓法:用于疮痈、脓耳初起或已经成脓者,多与清热解毒法合用,常用方如仙方活命饮;若邪毒久留,蚀损骨质,脓液臭秽,常配合扶正法,常用方如托里消毒散,药物如穿山甲、皂角刺、乳香、没药、陈皮、归尾。2.解毒排脓法:用于疮痈或脓耳因热毒壅盛所致者。常用方如五味消毒饮,药物如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天花粉等。3.化浊排脓法:用于脓耳湿浊壅盛,脓液量多者。常用药物如白芷、冬瓜皮、薏苡仁等。4.托毒排脓法:用于正气不足,邪毒滞留,脓液不净之证。常用方如托里消毒形,药物如黄芪、棉花根、桔梗、升麻等。二.鼻科内治法㈠通窍法:用于邪滞鼻窍,鼻塞不利的病证,多与其他治法配合使用。常用方剂如苍耳子散;药物如苍耳子、白芷、辛夷花、川芎、石菖蒲、藿香、葱白、薄荷等。㈡解表法1.疏风散寒法:用于风寒侵鼻证,如伤风鼻塞、鼻渊等病而有肺经风寒证者。常用方如荆防败毒散、通窍汤;药物如荆芥、防风、白芷、辛夷、细辛、生姜等。2.疏散风热法:用于风热犯鼻,邪在肺卫的鼻病,如鼻疔、鼻渊、伤风鼻塞等病而有肺卫风热证者。常用方如银翘散;药物如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蔓荆子等。㈢清热法1.清肺热法:用于肺热熏鼻证或肺经郁热熏鼻证。如鼻塞、黄浊涕、头痛、鼻衄等。常用方如麻杏石甘汤、清肺泻热汤、黄芩汤;药物如石膏、黄芩、栀子、鱼腥草、桑白皮、芦根、知母、芦根等。2.清胃热法:用于胃热熏鼻证或胃经郁热熏鼻证。如鼻痛、鼻塞、黄浊涕、头痛、鼻衄等。常用方如凉膈散、升麻解毒汤;药物如生石膏、知母、黄芩、黄连、大黄、玄明粉等。3.清胆热法:用于肝火犯鼻证、肝胆湿热熏鼻证、肝胆郁热熏鼻证,如鼻塞、涕黄浊、鼻痛等。常用方如龙胆泻肝汤,奇授藿香丸;药物如藿香、龙胆草、黄芩、栀子、夏枯草、青黛、茵陈藁等。4.清热解毒(泻火解毒)法:用于热毒攻鼻所致的鼻疔、鼻渊等。常用方如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药物如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等。5.清利湿热法:用于湿热熏鼻所致的鼻疳、鼻渊等。常用方如黄芩滑石汤、加味四苓散;药物如猪苓、通草、薏苡仁、车前子、茵陈蒿等。㈣活血祛瘀法:用于血瘀鼻窍所致的鼻窒、鼻外伤等。常用方如当归芍药汤、活血止痛汤;药物如当归尾、川芎、赤芍、丹参、桃仁、红花、茜草根、路路通等。㈤补益法:主要用于脏腑虚损所致的鼻病。1.益气固表法:用于肺脾气虚,鼻失温养,或气虚邪毒滞留鼻窍所致的病证。如容易感冒、早晚鼻塞、时流清涕、喷嚏频作等。常用方如玉屏风散;药物如黄芪、党参、防风、苍耳子等。2.温肺散寒法:用于肺虚寒邪滞鼻证,如鼻塞遇冷而加重、时流清涕或白浊涕、喷嚏频作等。常用方如温肺止流丹、丽泽通气汤;药物如黄芪、白术、细辛、荆芥、丁香等。3.滋阴润肺法:用于肺、胃、肝、肾阴虚所致的鼻槁、鼻燥、鼻衄等。常用方如清燥救肺汤、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药物如沙参、天冬、麦冬、百合、石斛、玉竹、地黄等。4.健脾益气法:用于脾气虚弱所致的气虚鼻窍失充证、气虚邪滞鼻窍证、脾虚鼻窍失煦证,见于鼻窒、鼻槁、鼻鼽、鼻渊等。常用方如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淮山药、大枣等。5.温阳散寒法: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阳虚鼻窍失煦证、阳虚寒凝鼻窍证,见于鼻鼽、慢性鼻渊、眉棱骨痛等。常用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右归丸、温阳祛风汤;药物如麻黄、附子、细辛、肉桂、鹿角胶、巴戟天、淫羊藿、补骨脂等。6.滋阴补肾法:用于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虚火上炎所致的病证。常用方如六味地黄汤、知柏地黄汤、百合固金汤;药物如熟地、女贞子、何首乌、桑椹、旱莲草、枸杞子等。㈥排脓法:主要用于用于鼻渊脓涕量多不止或脓涕难出者。1.解毒排脓:用于热邪熏蒸鼻窍,脓涕黄浊量多者。常用方如升麻解毒汤;药物如升麻、葛根、蒲公英、鱼腥草、败酱草等。2.托里排脓:用于正虚邪滞,涕粘白量多或久流不止者,常用方如托里消毒散;药物如生黄芪、桔梗、棉花根、升麻等。3.化浊排脓:用于湿浊壅盛所致脓涕量多者,常用药物如薏苡仁、白芷、冬瓜皮等。4.活血排脓:用于鼻塞重而涕难出者;常用药物如皂角刺、穿山甲、川芎、归尾等。㈦止衄法: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鼻出血。参见第十一章鼻衄。三.咽喉科内治法㈠祛风法:1.疏风清热法:用于风热犯咽(喉)证,见于急喉痹、急乳蛾、急喉瘖等。常用方如疏风清热汤;药物如薄荷、蝉蜕、牛蒡子、银花、连翘、桑叶等。2.疏风散寒法:用于风寒侵咽(喉)证,见于急喉痹、急喉瘖等。常用方如六味汤;药物如荆芥、防风、苏叶、桂枝等。㈡清热法1.清肺热法:用于肺热熏咽(喉)证,见于急喉痹、急乳蛾、急喉瘖等。常用方如黄芩汤、泻白散,药物如黄芩、瓜蒌、桑白皮、知母、栀子等。2.清胃热法:用于胃热熏咽(喉)证,见于急喉痹、急喉瘖、急乳蛾、喉痈、急喉风等。常用方如清咽利膈汤、凉膈散、承气汤等;药物如黄芩、栀子、石膏、银花、连翘、大黄、芒硝等。3.清热解毒(泻火解毒)法:用于喉痈、乳蛾、烂乳蛾、烂喉痹、疫喉等疮痈、疫毒病证。常用方如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神仙活命汤、清心凉膈散;药物如银花、蒲公英、土牛膝根、马勃、山豆根、土茯苓等。4.清解郁热法:用于肺胃郁热熏蒸咽喉所致的慢性咽喉病证,如慢喉痹、慢乳蛾、慢喉瘖等。常用方如清金利咽汤、益气清金汤;药物如黄芩、栀子、麦冬、玄参、薄荷、牛子、甘草。5.清利咽喉法:用于咽喉疼痛之症,多与其他治法配合应用。⑴疏风利咽法:用于风寒侵咽或风热犯咽所致咽喉疼痛不利证。常用药如荆芥穗、薄荷、牛子。⑵解毒利咽法:用于热毒壅盛所致咽喉肿痛不利证。常用药物如生甘草、射干、马勃、山豆根、金果榄、万年青、山慈菇⑶滋阴利咽法:用于阴液不足,咽喉失养所致咽喉干燥疼痛不利证,常用药物如胖大海、玄参、麦冬。⑷化痰利咽法:用于痰浊凝阻咽喉所致咽喉疼痛不利证。常用药物如半夏、桔梗、浙贝母、海浮石。㈢祛痰法:用于痰聚咽喉证,见于如喉痹、乳蛾、喉瘖、急喉风、喉痈等病而有痰证者。痰有热痰、燥痰、湿痰、寒痰、风痰之分,善治痰者必治其致痰之因,故本法常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1.清热化痰法:用于火热燔灼所致热痰证,如咳吐黄痰,咽喉红肿,咽喉中痰涎壅盛或痰声漉漉等。常用方如清气化痰丸;药物如黄芩、瓜蒌、半夏、前胡、胆南星、竹茹、天竺黄、枳实、贝母等。2.润燥化痰法:用于阴虚所致燥痰证,如咽喉干燥而有痰粘着感,或痰稠而粘,难于咯出,咳痰不爽等。常用方如贝母瓜蒌散;药物如贝母、瓜蒌、天花粉、麦冬、桔梗、陈皮等。3.燥湿化痰法:用于脾失健运所致湿痰证,如声带小结或息肉呈水肿状而色淡,喉底小瘰增生而粒大扁平色淡,以及咯痰白滑,胸膈胀满等。常用方如二陈汤;药物如半夏、陈皮、茯苓、白术、苍术。4.除痰散结法:秀于咽喉新生物、声带小结、息肉、小瘰增生、臖核肿大等。常用方如消瘰丸,药物如浙贝母、玄参、夏枯草、牡蛎、海浮石、三棱、莪术、昆布、海藻等。5.涤痰开窍法:用于风痰闭喉证。常用方如三拗汤合涤痰汤加减。㈣调理气血法1.疏肝解郁法:用于肝失调达,肝气郁结所致的咽喉病证,如梅核气、肝郁失音。常用方如半夏厚朴汤、逍遥散、旋覆代赭石汤;药物如柴胡、香附、甘松、郁金、半夏、厚朴、旋覆花、代赭石等。2.活血化瘀法:用于血瘀咽喉病证,如声带瘫痪、慢喉瘖、慢喉痹、颈咽痛等。常用方如桃红四物汤、会厌逐瘀汤;药物如当归、赤芍、桃仁、红花、路路通、丹参等。㈤补益法:1.益气升清法:用于肺脾气虚所致咽喉病证,见于多种慢性咽喉病。常用方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常用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陈皮、茯苓、甘草等。2.温阳煦咽法:用于肾阳虚所致咽喉病证,见于慢喉痹、慢乳蛾、慢喉瘖等病。常用方如附桂八味汤、真武汤;药物如附子、肉桂、白术等。2.养阴润咽(喉)法:用于肺、胃、肝、肾阴虚,甚或虚火上炎而致的慢性咽喉病证,见于慢喉痹、慢乳蛾、慢喉瘖、阴虚喉癣等病。肺阴虚者,常用方如养阴清肺汤;药物如沙参、麦冬、百合、玄参、生地等。胃阴虚者,常用药物如玉竹、石斛、麦冬;肝阴虚者,常用方如一贯煎、杞菊地黄汤;肾阴虚者,常用方如六味地黄汤、知柏地黄汤;药物如熟地、玄参、麦冬、知母、山萸肉、黄柏等;肺肾阴虚者,常用方如麦味地黄汤、百合固金汤。阴虚夹湿热者,常用方如甘露饮。㈥开音法:即用具有开音作用的药物治疗声嘶及失音,本法须与其他治法配合使用。如因风寒或湿浊蕴聚声户而致瘖者,可加入石菖蒲、藿香等以芳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