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市XXX有限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文件化学品灼伤的认识与应急处置危化或使用化学品企业日常生产过程中,经常使用到各类危险化学品,若操作不当或防护不到位,易造成化学品灼伤,前期处置不当伤害将进一步扩大,甚至导致不可逆的伤害,对此笔者整理了有关化学品灼伤的认识与应急处置,大家参考;一、化学品引发灼伤的三个过程
①化学品与皮肤的人体组织接触;
②化学品渗透表皮;
③化学品与人体组织发生反应;二、化学灼伤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
①化学品的性质—腐蚀性、强氧化性越大,灼伤越剧烈;
②化学品的浓度—浓度越高,侵袭性越大;
③化学品的温度—温度越高,造成细胞损伤的过程就越快;
④化学品侵入皮肤的时间—化学品的接触时间的时间越长,渗透到深层所造成的损伤越严重;
此外,化学烧伤常常伴有化学品中毒的风险:
在各事故案例中,中、小面积的化学烧伤能引起病人死亡,多数原因是急性中毒;
一是因化学品蒸汽吸入中毒,由于各种化学毒剂不同,在体内的吸收、贮存、排泄也不一样,但多数经肝解毒,由肾排出,引起肝、肾损害。
二是化学品蒸气或烟雾可直接刺激呼吸道而引起呼吸道烧伤或呼吸系统并发症(肺水肿、支气管肺炎等)。三、常见酸碱灼伤危害表现1.酸烧伤较常见的酸烧伤为强酸(硫酸、盐酸、硝酸)。其共同特点是使组织蛋白凝固而坏死,能使组织脱水,不形成水疱,皮革样成痂,一般不向深部侵袭,但脱痂时间延缓。
2.碱烧伤强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也可使组织脱水,但与组织蛋白结合成复合物后,能皂化脂肪组织。皂化时可产热,继续损伤组织,碱离子能向深处穿进。疼痛较剧,创面可扩大、加深,愈合慢。四、发生化学烧伤应急处理措施
①皮肤接触:
立即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平时我们可以利用现场的洗眼器,冬季为了防冻,洗眼器停止送水,我们可以利用现场的临时喷淋设施或皮管在别人的协助下进行冲洗,这样可降低局部温度,减轻创面疼痛,阻止热力的继续损害及减少渗出和水肿;
②眼睛接触:
应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然后就医,冬季还要时刻注意室外硼酸的防冻,以防使用时发现药品发生冰冻现象而耽误治疗,最好把应急药品搬入就近的室内,并随时检查。还有不要吃太刺激的食物,多吃点含胶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如猪蹄,牛筋等,因为角膜的胶板层由大量的胶原纤维组成。多吃点猪肝,猪肝含有丰富维生素A,维生素A可以合成视色素,对眼睛有好处。眼睛怕光流泪,建议戴太阳镜,防止紫外线刺激;最后,皮肤一旦被烧伤后,其损伤多将是不可逆的。深度烧伤后疤痕的形成在所难免,疤痕挛缩畸形将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但抓住烧伤后短暂的黄金时间对创面进行简单的处理,将大大减轻受损程度,减少疤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总承包招标文件详解专家讲座3篇
-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保证书3篇
- 健身中心租赁合同范本运动健身3篇
- 大清包工程分包合同填写说明3篇
- 医院委托消毒灭菌供应协议2篇
- 工程进度付款规定3篇
- 动漫展览赞助协议3篇
- 城市规划专家聘用协议2篇
- 纺织工业化发展与城市经济融合研究考核试卷
- 生物技术在生物制品生产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调查技术规范DB41-T 1992-2020
- 大众旅游服务质量控制手册
- GB/T 44421-2024矫形器配置服务规范
- 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第八章 大型活动风险管理
- Q∕GDW 12165-2021 高海拔地区运维检修装备配置规范
- JGJ107-2016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 妇科医生进修汇报课件
- 动态分析与设计实验报告总结
- 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中考一模数学试卷
- 从汽车检测看低空飞行器检测发展趋势
- DB32T 4740-2024 耕地和林地损害程度鉴定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