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工业部门资本收益率的时间变动
一、中国资本效率变化的基本表现是资本生产率变动工业部门的发展在中国新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部门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速度,但在这快速增长的背后,却存在资本投资收益的总体上下滑的问题。这里我们利用官方统计数据给出了中国工业部门实际净产值增长率与资本利润率在1963~1997年间变动的时间模式(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经济体制改革以前的1963~1979年期间,工业部门的资本利润率的变动与中国工业部门实际净产值增长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但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资本利润与中国工业部门实际净产值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并没有带来资本利润率的上升,反而在总体上呈下滑趋势。其过程大概为:从1979年的28.74%持续下降到1998年的8.22%,从1999年开始较大回升,在2003年达到23.28%。在有关工业部门利润率变动的研究中,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工业部门资本利润率的下滑是由于市场竞争导致的。张军(2002)在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对工业部门利润率变动的研究中,发现资本劳动比率与资本利润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部门产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必然提高企业的资本劳动比率;然而,资本密集型的发展道路并不符合我国工业部门的比较优势,从而影响了资本的产出效率,导致资本利润率的下滑。此外,还有学者将中国工业部门绩效的下降解释为工业产业组织结构变动的结果。许多学者研究发现(王慧炯1991,马建堂1993,刘洪1998),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非国有企业迅速进入原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使中国工业行业集中度不断下降,而集中度下降则是导致资本利润率变动的根本原因,唐要家(2004)利用1995年工业普查的统计数据,验证了我国工业部门各行业的集中度与利润水平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这一结论是以截面数据为基础的,并不能解释整个工业部门资本利润水平时间变动过程。与其他研究方法不同的是,本文中我们试图从资本效率、市场结构及工业投入品物价水平三个方面解释我国历年工业部门资本利润率变动,构建一个资本收益率变动及影响因素的一般模型。并且我们研究的时间序列范围涉及1963~2003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比较分析提出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利润率变动新的解释。本文的结构安排为:第2部分说明了本文基本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本文采集的数据与相关变量指标的说明。第3节部分通过实证的方法,陈述了我国历年工业部门利润率变动的原因。在文章最后,我们总结了研究结果,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二、技术选择偏差是中国资本投资的选择根据基本的恒等式:利润总额资本=利润总额产出×产出资本(1)利润总额资本=利润总额产出×产出资本(1)可知,决定资本利润率的根本因素一是资本的产出效率,二是产出利润率(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该指标由生产成本决定)。因此,我们试图从资本产出效率与产出利润率两个方面来对工业部门的资本利润率变动进行解释,本文中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部门利润率下滑的解释提出了以下三个可供检验的假定:(1)工业部门的技术效率的变动影响了产出水平,从而导致了利润率的变动。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我们可以将生产函数表示为如下形式:Y=Κ×f(LΚ)(2)Y=K×f(LK)(2)其中,Y表示工业部门的生产总值;K表示物化资本;L表示人力资本。基于C-D生产函数Y=AKαLβ的假定,在物力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要求的报酬率一样时,均衡增长路径的技术选择模式为:ΚL=αβ具体的推导过程可参阅龚六堂《经济增长理论》(2000)中“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章‚第186∼192页。(3)KL=αβ具体的推导过程可参阅龚六堂《经济增长理论》(2000)中“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章‚第186∼192页。(3)当Κ(0)L(0)<αβK(0)L(0)<αβ时,则人力资本积累过度,应选择物力资本为主的投资路径;当Κ(0)L(0)>αβK(0)L(0)>αβ时,则表示物力资本投资过度,应选择人力资本投资为主的发展路径。张军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呈减速趋势的背后,技术选择的偏差是主要原因”、“中国工业部门的过度竞争将导致中国工业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快速上升,从而加快了资本的深化进程,使资本的边际报酬过快地出现了递减趋势”;也就是说工业部门技术选择出现偏差影响了资本的效益。秦朵、宋海岩(2003)认为:“投资配置效率的低下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试图刺激需求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所引致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配置效率已在逐渐的提高”。郑京海、刘小玄(2002)在对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截面数据进行的研究中,也发现虽然国有企业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也就是资本的投入)来实现,但工业部门中普遍存在技术使用效率较低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论证的基本假定之一就是:工业部门的技术选择的偏差影响了产出水平,从而导致了利润率的变动。(2)工业部门市场竞争程度变动是导致利润率变动的另一原因。根据产业组织中的SCP范式理论可知,市场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市场竞争程度一方面会影响工业部门产品价值在市场上实现,从而影响厂商实际产出;另一方面,又会影响企业的销售及管理费用,从而影响总成本支出。在我国,随着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市场上厂商数量不断地增加,工业品市场的垄断程度逐渐下降、竞争日趋激烈,这些变动都会对企业的产出品价格与销售成本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了利润率水平。世界银行出版的中国企业改革的研究报告(Byrd1992)的结论表明,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组织结构的变迁,发现工业部门中大量私人企业与乡镇企业的进入能否在总体上提高经济效率并不能肯定,但这些进入导致的竞争却使得这些部门的盈利能力恶化了。所以,本文的第二个假定:工业部门市场竞争程度变动是导致利润率变动的另一原因。(3)工业部门投入品物价水平变动对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影响,是导致利润率变动的原因之一。在产出外生的情况下,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产出利润率的高低,对资本利润率产生影响。影响生产成本的因素除了企业技术水平之外,投入品物价水平是另一决定性因素。在1978年以前我国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原材料与劳动力等要素的价格水平均由国家统一制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种商品及劳动力的价格逐渐市场化。这种体制的变动必然影响了工业部门投入品物价水平,进而影响工业部门的生产成本。所以,本文提出的第三个假定是:工业部门投入品(包括劳动力)的物价变动是导致利润率变动的原因之一。由于工业产出品的价格变动主要受投入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行业技术水平变动以及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可以用如下函数形式表示:PO=f(PI,k,C)+μ(4)其中:PO为产出品物价水平,PI为投入品物价水平;k为人均资本存量反映了行业技术水平,k=ΚLk=KL;C表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因此产出品物价水平对利润率的影响可以通过其他三个变量进行解释。所以,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不再将产出品物价指数作为单独的解释变量,以避免解释变量间存在共线性的问题。以上三个假定是本文所提出的对中国工业部门资本利润率变动趋势进行解释的基本命题。下面我们试图从统计上寻找支持这三个假说的经验证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有引用的原始数据都来源于官方公布的《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99)、《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2002)及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对于本文中出现的所有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指标的原始数值,我们都用商品零售价指数把它调整为以1962年为基期的可比值。这里我们对文中所涉及到的变量及数据作以下必要说明:工业生产净值(Y):工业部门扣除中间投入之后的净产值也就是工业部门实际净产值工业净产值增长率y:y=YtYt-1y=YtYt−1工业部门资本存量(K):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资本存量的数据,本文中我们按国际通行的永续盘存法估算工业部门的固定资产存量,具体算法参照黄勇锋等(“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经济学季刊》,2002)一文的方法,但建筑和设备的寿命采用的是Maddison(1993)的建议中国分别为40年和16年,以1923~2003年工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推算出历年工业部门固定资产存量。1923~1952年的工业投资数据来源于黄勇锋等(2002)“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一文;1953~2003年的工业投资数据分别来自《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2002)和2002~200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人力资本(L):我们用工业部门就业总人数表示资本劳动比率(k):k=ΚLk=KL,也就是人均资本存量,该指标也反映了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厂商数量(Q):在分析中,我们用厂商数量Q替代市场结构C,反映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利润额(PR):为了排除税收因素对利润的影响,本文中的利润额都是指税前利润并扣除亏损额资本利润率(R):R=ΡRΚR=PRK工业投入品物价综合指数(PI):1984年以前我们以农副产品价格指数与实际工资指数的加权平均值来替代,1985以后我们将原料(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物价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与实际工资指数的加权平均值作为投入品物价指数,最后的PI是以环比指数形式给出。三、结构变异单位根检验基于本文中所提出的三个假定,我们对工业利润率变动的估计模型使用如下函数形式:R=f(y,k,Q,PI)+μ(5)以此检验工业利润率变动R与净产值增长率y、技术因素(人均资本存量k)、市场结构(厂商数Q)及工业投入品物价指数(PI)的相关性。为了防止伪回归的产生,我们首先对所有的变量进行了平稳性检验。由于改革开放前后不同时期,我国的经济运行体制存在重大的差别,各变量在不同时期存在发生结构变异的可能,同时这体制的变化与可能会导致了价格、厂商数量等因素对企业的资本收益水平的影响存在发生重大变化,图2给出了各变量的时间趋势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后各变量趋势结构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因此单位根检验有必要考虑体制变迁导致的方程结构的变化。假设xt为原时间序列数据,结构突变点为t0,引入虚拟变量D,t*其取值为:Dt={=0t≤t0=1t>t0(6)Dt={=0=1t≤t0t>t0(6)t*={=0t≤t0=t-t0t>t0(7)t∗={=0=t−t0t≤t0t>t0(7)则对应于截距与系数突变的三个模型为:模型1:截距项突变,系数项不变;xt=c0+c1Dt+c2t+μt(8)模型2:系数项突变,截距项不变;xt=c0+c1t+c2t*+μt(9)模型3:截距项、系数项都发生变化。xt=c0+c1D+c2t+c3t*+μt(10)对于以上三个模型,当μt~I(1)1时,xt具有结构变化的单位根;当μt~I(0)时,xt为结构变化的趋势稳定。这里我们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把1980年视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转轨期,做了以1980年为变异点的外生性结构突变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虽然对结构变异退化后的单位根检验使用的Perron临界值要比ADF临界值小,但相差并不是很大。当变异点处于中间段时(即t0=t2)t0=t2),在0.05显著性水平下,二者相差值达到最大为0.35个单位,因此我们仍然可以使用通常的ADF临界值作为平稳性判断标准,只要因变量滞后项的t值与对应的ADF临界值相差0.4以上个单位,则结论就不会产生实质性的错误。外生性结构变异单位根检验表明:变量R、y、LnQ本身平稳,而PI与k一阶平稳。为了检验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滞后关系,我们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见表2)。LnQ与PI对R的影响滞后一期,说明当期厂商数量的变动并不立即对当期的行业利润水平产生影响,但会对以后各期造成影响;对于PI影响的滞后性,是由于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及存货周转的周期导致的。而k与y对R的各阶的因果检验都没有拒绝原假设,说明k与y对R的影响只可能存在同步变化的关系。最后,我们选择如下方程形式的模型:R=β0+β1y+β2Δk+β3Qt-1+β4PIt-1+μ(11)同样,经济体制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了价格、厂商数量等因素对资本收益水平的影响存在发生结构变化的可能,因此我们同样有必要考虑体制变化所导致的方程结构的变化。表3给出了基于不同时期样本点的三个模型回归结果,在模型1中,我们首先假设没有结构变化的模型回归结果,但以1980年为时间点的邹检验F统计量为2.588,在0.05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说明改革开放前后模型存在显著的结构变异。由于Δk与PIt-1变动较小,引入时间虚拟变量会导致严重的共线性问题,因而,我们放弃了引入虚拟变量法来对方程进行回归,并做了基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样本点的模型回归(结果见表3中模型2、模型3):经验证据显示:(1)改革开放以前工业部门的利润率水平与净产值之间存在着十分显著的正向关系。而1980年以后这一关系已变得不明显,产出的增长并没有提高资本的盈利能力。这种情况存在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增长是以依靠资本与劳动等要素的投入所产生的,这种外延型增长方式是伴随成本同时上升的过程,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利润水平的提高;另一个可能的原因:从我国改革开放后历年的职工工资指数观察,由于分配机制的改变,使得劳动者获取了更大的利益,从而导致了成本上升,而并不涉及生产效率的问题。(2)k对R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前,Δk与R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工业部门的资本存量较少,资本的边际效率较高;另一方面城乡的劳动力不流动及工资价格的刚性使得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导致了工业部门中资本品成本的相对廉价。从而表现出资本的深化能够促进了企业利润率水平的提高。而1980年以来,Δk与R之间的显著负相关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部门的技术选择违反了我国的这一时期中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资本的过度深化影响了资本的利润水平。因为制度的变迁已使得我国的劳动力能在城乡、地区间实现自由流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降低了劳动力要素价格,而资本品则变得相对稀缺,技术密集型道路不符合我国工业部门的比较优势。这一结论表明中国工业部门资本的过度深化的确影响了资本收益水平,工业部门存在技术选择的偏差,资本的过度深化会导致资本效率的下降。至此,我们证明了本文提出的第一个假设。(3)改革开放以前厂商数量与资本利润率的不相关说明,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厂商之间的非竞争性关系,厂商数量的增加不会导致竞争的加剧,也就不会产生行业利润空间的缩减问题。而1980年以来厂商数量(Qt-1)与资本利润率(R)之间的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部门中大量厂商的进入导致的市场的激烈竞争,确实缩小了行业的利润空间,引起了工业部门的利润率的下滑。这一结论证实了本文的第二个假定。(4)1963~1979年的样本数据说明PIt-1与R之间负相关关系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以前计划经济体下各种商品的价格都是由政府统一制定的,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价格机制无法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数据证明,PIt-1与R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机制的作用:在影响产出品价格的其他条件不变动的情况下,投入品价格的变动会导致产出品价格的变动,但产出品的价格变动幅度要小于投入品的变动,主要是由于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所导致的。至此证明了本文的第三个假说。四、企业资本收益水平从在资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部门的资本利润率的下滑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资本的过度深化的负向影响。在我国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价格低廉、具有比较优势。然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部门的发展道路却违背这一原则,选择了资本密集型发展方式,从而导致了资本的不断深化,不仅影响了资本的效率;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2)厂商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厂能源监控系统安装协议3篇
- 建设监理合同补充协议格式3篇
- 快递公司口罩供应合同3篇
- 公路工程分包合同的付款3篇
- 工程分包合同的履行规范3篇
- 店面委托书授权与控制3篇
- 劳动合同附加条款的合法性审查3篇
- 工商局授权代表授权书模板示例3篇
- 校长开学工作会议讲话稿(3篇)
- 大学生暑假实习工作心得体会1000字(3篇)
-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始发准备课件
- 2025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中考数学一模试卷
- 2024年全球及中国通信用氮化铝陶瓷基板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T-CSTM 00290-2022 超高性能混凝土检查井盖
- 业务转让合同协议
- 第四届“魅力之光”知识竞赛初赛题库
-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电子教案 5-3 旅行社接待业务3
- 2025年浙江路桥中国日用品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三力测试题模板及答案
- 餐饮行业企业战略管理论文4000字范文
- 第37届(2020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及参考解答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