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以来北京教育的人事人事关系_第1页
论近代以来北京教育的人事人事关系_第2页
论近代以来北京教育的人事人事关系_第3页
论近代以来北京教育的人事人事关系_第4页
论近代以来北京教育的人事人事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近代以来北京教育的人事人事关系

自1898年成立以来,北京大学经历了百年的变迁过程,成为一所学术一体化、教师高效、教育科学领域丰富的综合性大学。他们培养出国内外许多著名科学家,以学生数量众多、素质优等而闻名。今日北京大学所取得的成就应当归功于在北大辛勤工作的教师们,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外籍教师。北京大学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的百年历史不仅印刻着北大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雪泥鸿爪,而且可以使我们从中领略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一、请“洋教习”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聘请洋人任教始于19世纪中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数千年的国门,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同时请用洋人,“窥其长短以收知此知彼之效”。19世纪下半期的洋务运动将这一主张付诸实施,三十多所洋务学堂应运而生,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京师同文馆”。中国门户开放之后,中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增多,然而“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培养“译员”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在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等人的建议下,清政府批准设立了京师同文馆,于1862年6月正式开学。京师同文馆开办后,朝廷下旨在广东、上海两地挑选教习。但由于种种因素,教习人选迟迟未定,因此奕上一奏折称:“臣等行文两广总督、江苏巡抚,派委教习。……广东则称无人可派,上海虽有其人,而艺不甚精,价则过巨,未便饬令前来,是以日久未能举办。”又言:“臣等伏思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各国据以重资聘请中国人讲解文义,而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广东、江苏既无咨送来京之人,不得不于外国人中延访。旋据英国威妥玛言及该国包尔腾兼通汉文,暂可令充此席。”(P24)就这样,英国传教士包尔腾成为京师同文馆首任“洋教习”。京师同文馆从成立至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为止历时40年,先后开设了英文馆、法文馆、俄罗斯馆、德文馆和东文馆,向学生讲授英、法、俄、德、日等五国语言。此外,在洋务派官员的推动下,还开设了天文和算学馆,向学生传授西方科学,亦聘请了外国人任教。据《同文馆题名录》记载,1862—1898年,京师同文馆先后聘请了110名教习,其中有27名“洋教习”,分别担任语言和其他各科教授,如法文教习司默灵、俄文教习柏林、化学教习毕利干等,任教时间最长的是美国人丁韪良。1902年清政府将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1903年又将同文馆改为译学馆,这就是北京大学西语系的前身。(P117)聘请洋人任教的做法亦被引入到京师大学堂。聘请“洋人”任教兴起于中国近代新式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洋教习,西方的科学被输入传播到了中国,推动了中国从传统的专制文化向现代文明的转轨,客观地说,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洋教习”的聘用开创了中国官办学校聘请外国人任教之先河。到光绪三十四年(1909)时,全国各省中学堂以上学堂大多都聘请外国人任教,为便于管理、减少纠纷,学部还颁布了“聘用外国教员合同”样本,要求在各省通行。该合同共19条,其主要内容为:外国教员应受监督节制,凡关于授课事宜,随时与教务提调长协商办理;外国教员对所授功课开学时应预编授课表,期末应编写报告书;外国教员指导学生须尽心,不厌烦琐;凡学堂规章,外国教师应一律遵守;外国教员专任教授课程,凡学堂内外一切他事不得干预等。该合同还包括有关于外国教师的聘期、薪水、因病、事请假、往返国际旅费、辞退不遵守合同者、到期延聘者需要重新签订合同等项条款。(P325-327)这份合同明确了外国教员的工作任务,严格了外籍教师的管理。与外籍教师签订合同的管理办法一直延续到今日,为当代高校所采纳。1898年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在清朝光绪皇帝的敕令下正式诞生,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等学校章程——《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对学校的办学目标、课程设置、教习聘用、行政管理人员职位、经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其中一章“设官例”中,决定设管学大臣一人,设总教习一人,设分教习数十人,其中包括西人教习,但“西人教习不以官论”。在“聘用教习例”一章中,对各专业的教习人数以及所聘之人亦作了具体的规定:“设溥通学分教习十人,皆华人。英文分教习十二人,英人、华人各六;日文分教习二人,日本人、华人各一;设俄德法文教习各一人,或用彼国人,或用华人,随所有而定。专门学十种分教习各一人,皆用欧美洲人。”(P84-85)吏部尚书孙家鼐被清政府任命为京师大学堂的“管学大臣”,他建议设总教习二人,分管中学和西学。在他的推荐下,清廷任命美国人丁韪良(1827-1916)为西学总教习。丁韪良原是美国长老会的传教士。1846年毕业于美国印地安纳州立大学,以后入新阿尔巴神学院攻读神学,1849年毕业。1850年来到中国,曾在上海、北京等地办学。1865年被聘为京师同文馆的英文教习,后又被聘为国际公法教习,1869年被聘为总教习。(P46)其译著《万国公法》(北京,1864)“使中国政府掌握了亨利·惠顿的权威著作《国际法原理》”,影响很大。(P641)丁韪良从1899年至1901年在京师大学堂任教,可以说他是北京大学聘请的第一位外籍教师。《大清教育新法令》曾明确规定:大学堂聘请分科正教员应以“将来通儒院研究毕业,及游学外洋大学堂毕业得有毕业文凭者充选。暂时除延访有各学科程度相当之华员充选外,余均择聘外国教师充选”(P316)。京师大学堂在建校之初,本着选拔教师“以品学兼优通晓中外者为最佳人选”的原则在全国广聘教员,在华人教员不足的情况下,选聘了一些外国人。据资料统计,1904—1907年京师大学堂共聘请洋教习19人,其中一些人因教学成绩突出而获得过清政府的奖励。如京师大学堂于光绪三十四年为正教员日本文学博士福部宇之吉、日本法学博士严谷孙藏、日本法学士杉荣三郎等因其任教五年、“授课勤劬,成材甚众”而请求清政府赏赐“宝星”。又于宣统元年奏请奖给福部宇之吉文科进士,奖励他“教授之功最著”。在学堂任教的法文教员、法国法学毕业生贾士霭,英文教员、英国伦敦圣约翰书院毕业生聂克逊,动物生物等学科教员、日本理科学士桑野久任,植物矿物等学科教员、日本理科学士矢部吉祯等人也分别被赏给“宝星”,受到过嘉奖。(P310-347)从“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教育走过了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的历史过程,聘用“洋教习”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若干微妙的变化。与“京师同文馆”时期不同,“京师大学堂”聘请“洋教习”不再受限于外文翻译和“天文”、“算学”等纯技术层次,而扩大到物理、生物等其他自然科学和法学等社会科学领域,而且“洋教习”的身份也由以“传教士”为主转变为以真正的专家、学者、教授为主,这不仅反映了中国在向西方学习上视野的扩充和思想观念的进步,而且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二、19马克思恩格斯,中国最大的教育学者在中国,教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奉夷为师”既是特殊时代由于中国人才匮乏才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同时也反映出清政府在内政外交上都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到了民国初年,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伴随着中国人的觉醒与反帝运动的高涨,在教育领域里越来越多的人主张教育独立,聘用教习以中国人为主,外国人为辅,则中国学业可期独立。其代表人物就是严复和蔡元培。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严复出任校长。对于聘用教员问题,他主张“所聘教习,如非万不得已,总以本国人才为主。其聘请之法,则选本国学博与欧美游学生各科中卒业高等而又沈侵学问,无所外慕之人……。如此则历年之后,吾国学业可期独立,有进行发达之机”(P80)。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京大学的面貌为之一新。他坚持教育独立,锐意改革,从领导体制到学科、课程设置、教师的任用,都有了新的创建。经过对学科和课程的改革,北京大学开设了14个系,即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地质学系、哲学系、史学系、经济系、政治系、法律系、中文系、英文系、法文系、德文系和俄文系。在教师任用上,以聘请具有革新思想的国内著名的教师为主,以聘请学有专长的外籍教授为辅。一批在清末留学高潮中赴海外学习的人士学有所成后陆续返回中国,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同时,一些外国人如美国的葛利普教授、柯劳文教授夫妇、德国的鲁雅文教授、英国的毕善功教授等也被聘请到校任教,推动了北大向近代资产阶级大学的转变。据现有资料,到1949年为止,共有近百名外籍教师在北京大学任教。他们来自日本、德国、法国、俄国、英国、美国、瑞士、瑞典等国家,其中有半数以上的外教从事英、法、德文科的语言教学。北京大学创建初期,教育制度、教学思想以至教学内容,多是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学模仿,学校里的许多教材,都是直接采用欧美各国的教科书。这种状况使学校很重视外国语的教学,规定外国语为必修课程。严复任校长期间,在全校积极推动外语会话。课堂上除国学外,都用外语授课。课外活动如开会、讲演、讨论也多用外语,把外语学习之风推向极致。外籍教师在语言教学上无疑具有很强的优势。他们除课堂教学外,还配合学校举办学生英文讲演比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推动了外国语的教学和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聘请外籍教师从事语言教学成为北京大学一以贯之的传统。此外,还有许多外教在专业科系任教,推动了北京大学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当推葛利普教授。葛利普(A.W.Glaban,1870-1946)是美国著名的地质学家。1920年应聘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和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室主任,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立会员之一。他在北京大学从事地质教学和科研二十余年,对我国地质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倡“研究科学应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入手”。他曾建议和参加编辑《中国古生物志》,撰写了《中国地层》等专著及论文二百多种。1946年葛利普教授在北京逝世,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北京大学在沙滩地质馆为他建了墓,1982年7月迁至北京大学西校门附近,在绿树掩映下一块洁白的石碑上用中英文镌刻的金字“葛利普教授之墓”至今仍在阳光下熠熠闪烁。(P48)三、20外籍教师从事语言教学的基本情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的历史也进入一个新时期。经过全国性的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培养新中国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为目的、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的文理科综合大学。共设12个系,即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质地理系、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经济系、东方语言文学系、西方语言文学系、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到1966年,又增设了地球物理、无线电电子学、技术物理、法律、国际政治、图书馆学等系,发展到18个系。北大继续保持了聘请外籍语言教师的传统,以促进新设语言专业的发展,培养自己的骨干师资力量。二战以后,全球形成以美、苏为核心的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新中国面临着西方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上的全面封锁。为适应国家对外交往的需要、培养所需人才,新调整的北京大学设立了三个外国语言文学系,分别开设蒙古、朝鲜、日本、泰国、越南、印尼、缅甸、印度、阿拉伯、德、法、英、俄等十余种语言专业课程。从1950年起开始聘请外籍教师从事语言教学,如泰语教师西堤差、印度语教师柏乐夫等,此后人数逐年增加。举例来说,1953年聘请了27位外籍语言教师,他们分别来自苏联、朝鲜、越南、印度、日本、蒙古、美国、奥地利和民主德国等九个国家。1954年又聘请了35名外教,新增了来自波兰、捷克等国家的教师。日本语教师冈崎兼吉自1953年3月起在北大东语系任教达四十余载,除长期担任本科生写作与翻译课程外,还与其他教师配合在国内首次为高级翻译班和研究生班开课,帮助审订教材,指导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进修教师。1969年文革期间被迫回国,1973年重返北大任教,直至退休。外国教师在外语教学上无可替代的优势,推动了新兴语言学科的发展。“苏联专家”成为这个时期校园里叫得最响的新名词。建国初期,我国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各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政府间合作项目所聘请的苏、东学者被称为“外国专家”。1953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加强发挥苏联专家作用的通知》,明确指出“正确学习与运用苏联的先进经验是胜利完成我国各项建设任务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一时期,我国不但在高等教育体制上模仿苏联模式,在科学研究上学习苏联的先进成果,而且还聘请大量苏联专家到校任教。北京大学从1952年聘请第一批苏联专家起,到60年代中期,聘请总数达四十余人,聘期从1年到3年不等,分布在数、理、化、文、史、哲、经济等各个系所。文科聘请苏联专家以培养研究生、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为主,理科以指导教师科研、帮助建设新的实验室为主。以北大哲学系为例,苏联专家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北大所需而中国教师所不能开设的,系里与专家共同制定工作计划,组织教师向专家学习。苏联专家们花费很多时间编写讲稿,这些讲稿成为教学中十分宝贵的资料。有些专家还从本国募集许多图书和资料捐给北大。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楠森先生回忆道:“我自己是1948级研究生,在我的印象中,那时学校研究生的总数没有超过50人。院系调整后,苏联专家在中国教师和翻译人员的协助下,培养了成批的研究生。”(序)苏联专家中很多是理科和尖端科学方面的著名专家,具有高深的业务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在指导教师科研、奠定某些尖端科学的基础知识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如稀有元素专家费多洛夫、流体力学专家别洛娃、固体物理专家华西里耶夫、光学专家谢曼、经济学专家古敏纳、胶体化学专家诺沃德拉诺夫、动力气象专家阿基莫维奇、电子物理学专家舍甫契克、半导体专家桑都诺娃等。生物系1953年聘请的苏沃洛夫在校任教两年,为研究生、青年教师和进修教师上课,理论与实践并重,讲课内容十分丰富;他还指导校外科研活动和科研项目,为该系高级神经活动实验室的建设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四、19语言教育专业课程的开发文革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方针,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教育领域的改革开放也在不断深入。邓小平作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3年8月24日作出《关于引进外国智力以利四化建设的决定》,把广开渠道、采用各种方式引进外国智力作为加速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从此,聘请外籍专家、学者等各类人才来华执教及从事多种形式的研究与交流活动,成为二十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一项长期、系统的“引智工程”。北京大学从1979年恢复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起,所聘人数逐年增加,形成前所未有的规模。80年代每年聘请的长期专家和外教为40人次、短期专家180人次。进入90年代后,每年聘请的长期专家达到60人次,短期专家260人次。从改革开放伊始到2000年,聘请外国专家和教师的人数累计达六千余人次。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培养高水平的外语人才,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帮助建立一些新专业、新课程,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只能采取“少而精”的做法。确定外籍教师的工作任务是讲授外语实践课程;编写教材,录制语音磁带;讲授外语理论课、文学课和有关国家的概况。聘请工作的重点是解决教学计划中的缺门和薄弱环节、培养师资和高水平人才。为此,学校选拔一批教师固定向外教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努力做到“专家走,学到手”。北大外国语学院有大小语言专业19个,一些专业师资严重不足,一些专业教师青黄不接,为解决燃眉之急,培训一批教学骨干,北大保持了一定的语言专业教师的聘请力度,每年有十余位外教从事各门外语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课教学。除语言学科外,全校各个院系都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任教。如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管理学院等聘请的外籍专家,既是语言教师,又是各专业领域的著名教授和学者,他们一方面为研究生开专业英语课,另一方面又为研究生用英语开设专业课,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有助于学生阅读专业文献,撰写学术论文以及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进入8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教学与科研力量不断加强。国家适时调整了聘请外国专家、教师的政策,在聘请专业结构上有所调整,放宽了聘期的限制,从实际出发,聘期可长可短,长短结合。在聘请领域上,以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为主。这样,就将聘请一般教师从事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引向聘请世界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学、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配合青年教师开设新课程等高级阶段。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急需大批人才,需要设立新的学科,北大把聘请外国专家与培养这些学科专业的师资和专门人才结合起来。本着突出重点、保证急需、扶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原则,聘请了一些国外大学的著名教授来校为研究生开设一批急需的课程,如:国际法和国际经济法、跨文化传播学、宗教学导论、应用伦理学、环境管理等。这些外教与北大教师密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