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出土文献与上古音研究
长期以来,音韵学家在研究上古音时,基本上使用了现有文献中的押韵文本(如《诗经》、《楚辞》)和文学中的音韵学、伪造和异文材料。然而,这些材料都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如《诗经》到底是作为通语材料还是方言材料、它的时间跨度如何等等,因而上古音的研究争论很大。地下出土文献出现以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是因为地下出土文献不但可以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而且还可以和传世文献互相印证。可以说,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上古音,是为上古音的研究开启了另一扇“大门”。出土文献对研究上古音的重要性,学者也有专文论述。刘钊先生发表的《谈古文字资料在古汉语研究中的重要性》讲到,古文字可以揭示形声字的声旁或纠正对形声字偏旁的错误分析并可为古韵分部提供证据。1师玉梅分析说明西周铜器铭文构字及用字很少有方言的体现,可以用来研究西周音系。2近年来,不少学者认识到出土文献对研究上古音的重要性,并加以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张玉金(2001),洪飏、陈英宝(2004),刘钊、叶玉英(2008)分别撰文对其论述。本文试在他们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近10年以来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上古音的新进展作一总结,看近10年上古音研究使用了哪些新材料、新方法、取得哪些新的成就。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指正。一、一般研究1.声音类别或声母研究(1)复辅音的结合何九盈用甲骨文中资料为本证,结合后世文献资料、语言资料,构拟出商代复辅音声母32个:清擦音s和其他辅音的结合,如sp、sl、spl等;带l/r的复辅音声母,如:pl、pr、br、mr等;章组与舌根音想通,如:klj、khlj、glj等;其他,如:k、r、mg、ng等。何九盈采用甲骨文和后世文献里的同源分化、同音假借、同字异读、谐声交替、方言转语、经传异文、经籍旧音等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殷商复辅音声母,是比较可信的。(2)声类的基本要求该文通过分析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古文字谐声材料,对赵诚提出的“甲骨文字所表示的音读,则清浊不分”表示质疑,认为:“声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模糊到清晰,是古音发展的总体趋势。上古全浊、次浊、全清、次清一应俱全而不相区分,是不大可能的。倒是上古全浊、次浊、全清、次清残缺不全,才比较符合上古声类的实际。”作者从5各方面分析,指出上古原本同音的谐声字演化出的次清音在中古音系中分布没有什么规律性,而是参差不齐,因而得出结论,上古时期次清音不大可能分化独立出来,只能是后起的。(3)楚简中的通假现象申红义对近年来出土的楚简和传世典籍以及出土文献之间的通假异文进行全面的搜集和整理,总结分析了“端透定诸声母和章系声母之间的通假”等14个(组)声母的通假。通过分析这些通假现象,并和谐声材料以及他人研究结果相结合,作者得出结论:楚简中的通假现象和谐声字等传统材料所反映的基本一致,绝大部分可以互相印证;印证前人端章合一、精庄合一、邪母归舌音、晓组归见组的分类。(4)组声母自身通假及与诸母通假的情况比较该文根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穷尽式对书中的异文声母进行整理分析,得到322对通假字,划为以下几类:“帮、滂、並、明”自身通假及其与诸母通假的情况;“端、透、定、泥、来”和“章、昌、船、书、禅、日”自身通假及其与诸母通假的情况;“精、清、从、心、邪”自身通假及其与诸母通假的情况;“见、溪、群、疑”自身通假及其与诸母通假的情况;“晓、匣、影”自身通假及其与诸母通假的情况。作者通过对这5组声母自身通假及其和其他声母通假情况的分析,认为《周易》中,声母通假有不分清浊的现象;诸声母之间相通,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西汉早期或者先秦上古时期存在复辅音声母。(5)塞音、苏-5张洁通过对张家山汉简通假字的分析,总结了西汉时期声母的特点:轻重唇音应该尚未分别;知组和章组依然读塞音;书母除了塞擦音一读外,可能还有小部分的复辅音stj-;存在鼻塞音类型的复辅音mb-、mp-、md-等类型的复辅音声母。(6)声符交换的概率王文耀根据现有语音与古文字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去推断殷周文字的声类。他先找出《说文》、《广韵》、《集韵》、《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等传世文献中的异体字或谐声字;然后把135个声符所囊括的2468例重文排列成《重文交换声符声母变化表》,统计出声符交换的几率,通过几率的大小来判断资料中哪些具备在两周声系的条件;最后通过对殷周文字实例的分析,得到确证。他根据谐声原则,得出殷周文字23声类,即:帮、滂、並、明、端、透、定、泥、见、溪、疑、精、清、从、心、照、审、禅、影、匣(晓)、喻(邪)、来、日。(7)背景分析的方法孔仲温根据谐声原则,选定221个形声字字例及其谐声字符,将这些形声字及其谐声字符按中古41声类及其发音部位列出来,标注《广韵》或《集韵》的反切。最终得出以下结论:殷商音系清浊有分化趋势;殷商时期的形声字和其声符之间,作同部位的通转是普遍而频繁的;复辅音声母可以解释部分通转现象。综上所述,在运用材料研究上古音声母上,各家取舍各有不同,有利用甲骨文字的谐声、异文探讨殷周语言声母的,如何九盈、孔仲温;有利用汉简、楚简、帛书中的通假异文进行归纳分析上古音的,如申红义、赵振兴、张洁等。各家取舍不同的原因有二:一是甲骨文中能够使用的资料有限,并且对其考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有些资料能否用来分析语言现象还存在不同看法;二是各家对古文字中的谐声、异文、通假等能否用来研究上古音存在一定的分歧。研究方法上:何九盈以甲骨文为本,结合传世文献,分析归纳了这两种文献中的同源分化、同音假借、同字异读、谐声交替、方言转语、经传异文、经籍旧音,进而总结出商代的复辅音声母,是比较可行的。杨薇以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古文字材料,对赵诚提出的“甲骨文字所表示的音读,则清浊不分”表示质疑,但其认为谐声必同声的观点值得商榷。申红义、赵振兴、张洁都利用古文字材料中的通假现象勾勒出一时或一书的声母特点。王文耀根据现有语音与古文字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去推断殷周文字的声类,具体做法是通过传世文献得出语音现象,然后再看出土文献中哪些与此相符合。这种做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即为了得到传世文献中的某种语言现象而去苦苦寻找出土文献中与之匹配的语言现象。孔仲温选定甲骨文中211形声字和谐声与中古音相比较,探讨语言演变现象,方法是可行的,然而由于形声字和谐声数量太小,解决的问题比较有限。2.押韵或押韵研究(1)金的韵律类型陈仕益利用郭沫若在《郭沫若全集·考古篇》引录得金文,在郭沫若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对220篇未标的金文韵读就行标注,归纳出金文押韵的类型:全文置韵、句中韵、交韵和抱韵、高频韵部等。作者对用韵情况进行分析后,得出高频韵部幽、阳、之、鱼,并分析高频原因,如:使用阳部韵较多,是因为金文中称颂王、自求万寿无疆、子子孙孙永保用享之类的话,“王、疆、享”之类的同韵字依次用于各句的节奏点上,就形成了押阳部韵的段落。(2)冬部与东部相混难分而不可分文中开始从造字和音理论证了孔广森冬部的独立是有依据的,并讨论冬部拟音与其他韵部可能发生的音谐和交叉的情形。接着作者用《郭店楚简》为例,说明上古冬部与东部相混难分而不可分,以及不混当分这两种都存在的情况,并寻求是否和楚方言相关。如《郭店简语》第15简:“嵩志,益处;才(在)心,益”。按:原文未释。刘钊读“嵩”为“纵”。“嵩”冬部字,“纵”东部字,此东冬不分例。又如《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第24简:“獣(守)中”连用,当习语。作者按:獣(守),上古幽部。中,冬部。幽冬对转韵。冬部当独立。全文通过对31组的分析,发现有23例冬部独立,由此证明上古冬部独立。(3)《诗经》和表面文罗江文将出土文献两周金文与传世文献《诗经》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诗经〉与两周金文韵文押韵方式比较》一文中,通过比较作者得出两周金文的押韵特点,即:《诗经》和两周金文绝大部分都是押句尾韵;两周金文用韵一般比较稀疏;两周金文押韵和《诗经》相似,有一般换韵、交韵和抱韵三种。10在比较两者押韵方式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比较了二者的韵部。通过穷尽式分析,采用百分比的方法,得出了两点看法:第一,进一步明确了金文用韵和《诗经》用韵大体相似的结论,但是应注意到其韵部略有差异;第二,《诗经》雅、颂的合韵现象比国风多,金文合韵又比颂、雅多,无论从作品内容和用韵上看,雅、颂比国风更接近于金文。由此,说明从西周到东周用韵渐趋严明,合韵现象在逐步减少。11(4)韵文的比较分析此文是对罗江文《〈诗经〉与两周金文韵文押韵方式比较》提出的质疑和探讨,作者认为金文中有一些残缺、或者有一些客套话,对金文的用韵分析要慎重。(5)对谐声关系的考察陈鸿以《战国文字编》所收字形为主要依据,选用其见于《说文》之字,并对这些字的字音做了穷尽式的排比考查。参考了《战国古文字典》、《古文字类编》、《甲骨文编》、《金文编》、《金文编订补》、《甲骨文字诂林》等作为字形分析的基础,另外还参用了一些文字学家新近的研究成果,去考察战国语言阳声韵蒸、冬、东、阳、耕、元、真、文、侵、谈等十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作者通过几率的大小来判断谐声之间是否有音理关系,大于几率的声母(或韵母)有音理关系,小于几率数的属于偶然现象,不必有音理关系。如:蒸部共谐声46次,与侵部相谐6次,大于几率1.2。蒸侵两部主要元音同,故相谐。(6)上古韵的研究江学旺对郭沫若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大豐》中“豐、降二字可做东冬隔句韵,亦可以与方王王上相唐阳东冬通韵”提出质疑,认为,郭沫若的这种韵读,既不能作隔句韵看待,也不能作为阳冬合韵看待。他参考新的考释成果,对铭文重新加以韵读。并对“王降”及“王祀于天室,降”句读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认为“降”应该属下读。由此作者得出结论《天亡簋》全铭押的是阳韵(或者阳耕合韵),所谓阳冬合韵是由于句读错误所致。综上所述,近10年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上古韵主要有两方面:利用出土文献研究韵读,如陈仕益、罗江文、江学旺等;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上古音韵部或韵的情况,如李开、陈鸿等。从材料看,主要依据的是甲骨文、金文中的青铜器铭文或者出土的简书,而金文铭文研究者甚多。金文铭文研究者甚多的原因,刘钊、叶玉英说:“随着金文断代研究的深入和成熟,截止目前,多数铜器已经能被确知大致年代,因为铜器的出土地点大多是明确的,所以金文资料成为研究两周乃至战国时代语音的绝好材料。”14在研究方法上,陈仕益、罗江文都归纳了金文押韵的方式和特点,罗江文并在理解押韵方式的基础上采用统计的方法比较了金文押韵和《诗经》押韵的情况。江学旺利用韵读的重新解析,认为阳冬合韵是由于句读错误所致。我们认为对于甲金文字的押韵研究要慎之又慎,正如彭占涛在《“两周金文押韵方式”志疑》说:“现代人论甲金文字的押韵有三难,一是甲金文字多为散文,当时又没有韵律的记载,爬罗剔抉,未必即得古人初衷;二是甲金文字的语法和文例,后世多有意见分歧或两通之处,执一而论,终恐偏失,兼收并蓄,又恐体例不纯;三是甲金文字多有残蚀不全或者不能确识者,倘若发生在可能的韵脚上,整个韵例只好存疑不论。”15李开运用出土文献谐声去考证孔广森古韵冬部独立的事实,并论证是否和楚方言有关。而陈鸿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战国语言的阳声韵,方法十分新颖,值得提倡。3.古文字的研究(1)陈鸿《战国形声字之异体与战国古音研究》16陈鸿认为从异体字不同的声符入手来研究战国古音也是不错的方法。作者将战国形声字的异体字概括为3类,即:换用不同的声符、换用不同的形符、换用不同的声符和形符。通过研究得出声母方面特点是:相谐字以本组字相谐为主;舌上音本组之间关系密切,尤其是余母、定母尤为密切;唇音帮、滂、并关系密切;喉音见、溪、群、及影、匣关系密切。韵母方面的特点是:相谐字以本母字相谐为主,这点比声母更突出。(2)董琨《周原甲骨文音系特点初探》17董琨采用音韵分布和假借、谐声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了《已识周甲文字声韵分布表》、《已识周甲文字关系字声韵分析表》,依据此表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声母:唇音帮、滂、并存在互谐现象,明母和晓母存在互谐现象;章组归于端组,端组内部自谐现象较常见;精组和庄组关系密切;喉音字大部分呈互谐状态。韵母:阴、阳、入混同;冬东分立;幽、觉、宵、药四部以合一为宜;之、职、脂、微、支、物、质、月、锡诸部多呈互补,似乎可以合一。声调:四声或许存在,但是界限不是很分明。(3)洪飏《古文字考释通假关系研究》18该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古文字通假关系的著作,“构建了古文字考释通假关系研究系统”。以往的古文字考释中通假关系研究大多数只就通假的某一方面探讨通假关系,而洪文却全面系统性地论述了古文字考释中的通假关系。作者先从字词通假的研究入手,并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关系进行论述,利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互相对读,可以纠正古文字考释中的错误。例如对“熊”字读音问题的分析:传统音韵学古韵分部有两种意见,归入谈部或归入蒸部。从出土的楚系青铜器铭文和楚简材料中看,楚王的姓氏或名字往往写作“酓某”或“某酓”,而典籍中与此相当的都用“熊”字来记录,因此学界很多人将此看做通假关系,并且将其视作“熊”字曾经有侵部读音、后转入蒸部的一个重要证据。而作者在新出土的新蔡葛陵楚墓竹简中发现“穴酓(熊)”、“穴能(熊)”两种情况,而在上博简《容成氏》中,“熊”写作“氵興”。这一方面是“酓”可读作“熊”的硬证,另一方面楚文字材料将“熊”写作“酓”,或作“能”或作“氵興”,表明熊字的读音经历了由侵部转入蒸部或正处于这一变化之中的事实。(4)师玉梅《西周金文音韵考察》19师文利用西周金文中的谐声、通假及韵文材料,进行全方面的音韵考察,得出单辅音声母25个:帮、滂、並、明、明(晓、)端(知章)、透(彻昌)、定(澄禅船)、书、以(邪)、泥(娘日)、来、精、清、从、心、邪(船)、见、溪、群(匣)、疑(晓)、疑、影、晓、匣(云);韵部方面与以《诗经》等材料得出的29韵部基本一致;西周时期已经存在四声和四等的分别。综合分析上古音的还有:陈鸿《战国文字谐声系统与古音研究》:陈文利用谐声对见于《战国文字编》所收谐声字进行研究,研究时,以声素为首,按上古韵母顺序排列,关联有关谐声字,对战国的谐声现象进行全面梳理,构拟出战国时期的声类和韵类。20叶玉英《古文字构形与上古音研究》:叶文利用古文字字形结合谐声、通假等对上古音进行考察,对中古精母字的上古来源和秦音中以母和喉牙音关系进行穷尽式研究。考察过程中,作者对语音进行纵向的历时的考察,因而得出结论比较可信。21陈鸿采用材料笼统归纳为战国时期,未划分区域,其研究结果难以令人信服,而异体字是比较复杂的,仅凭异体字的声符情况得出的结论值得商榷。董琨采用音韵分布和假借、谐声相结合的方法,相对科学,然而由于周原甲骨文材料比较单薄,因而无法总结出其语音系统,只能得出其语音特点。洪飏《古文字考释通假关系研究》是迄今为止全方位研究古文字考释中通假关系的力作,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材料,把通假关系的确定和古文字的考释结合起来进行全面梳理,值得称道。我们认为应将甲骨文中材料作为本证,结合后世材料才能得出更为科学的结果。(二)方音研究(1)姜允玉《中山王铜器铭文中的音韵现象初探》22此文采用中山国铜器铭文中的通假字、谐声字等考查中山国语音的特点。通过详细分析,得出声母方面“清浊分途情形明确”、“轻唇音不分化”、“舌头音和舌齿音不分”等5个特点;得出韵母方面“阴声韵和入声韵之间有明显差异”等5个方面特点;声调方面:平、上、去、入之间分界不严,四声合用之例大概占到一半左右,其中去声和其余声调合用亦渐频繁。(2)赵彤《中古舌根声母字和双唇声母字在战国楚系文献中的交替现象及其解释》23赵彤通过对郭店楚简、包山楚简、上博简等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国文献分析,利用谐声原则,发现了8例中古的舌根音声母字和双唇音字存在交替现象。由此作者作出3种推测,即:交替双方全读舌根音;交替双方全读双唇音;交替双方全读其他音。经过细致推测分析,作者最终得出结论:上古楚方言中,出现在后元音的圆唇舌根音声母变成了双唇音声母。这种音变发生的年代大致是在春秋中晚期,即公元前7世纪时期至公元前5世纪前期。(3)赵彤《战国楚方言音系研究》24赵彤博士论文《战国楚方言音系研究》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关于楚方音的著作。作者将出土文献进行整理并结合传世文献对楚国方音的声、韵、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归纳出30韵部。这30韵部与《诗经》韵部相比,存在一定的变化,如:脂部的一部分转入微部、鱼部开始接近侯部、冬部开始接近东部等。拟定声母26个,声调有平、上、去、长入、短入,但是长入只保留在月部中。(4)汪启明《临沂汉简〈孙膑兵法〉韵例》、《临沂汉简〈孙膑兵法〉用韵研究》汪启明以王力古韵三十部为准,去验证《孙膑兵法》的用韵。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果一连三句无韵,则不认为是押韵。归纳出《孙膑兵法》的韵例有:两句例、三句例、四句例、五句例、八句例、九句例等句句用韵型;还有偶句韵、间韵、交韵、抱韵、转韵等类型。25在《临沂汉简〈孙膑兵法〉韵例》的基础上,作者又著《临沂汉简〈孙膑兵法〉用韵研究》一文。在前文的基础上,归纳了《孙膑兵法》一些韵的独用合用情况,由此得出齐方音的特点:齐语语音分为阴阳入三声;齐音中入声和阴声、阳声都有关联;阴阳入存在对转关系;幽之合韵;-n和-ng相混;-k和-t相混;之脂微三部相近;声调方面,舒入通押较多。26(5)曹兆兰《金文方言“嬭”与雅言“母”的相因生义》27曹文认为春秋时期的蔡叔季之孙匜铭文中“孟姬有止嬭”的“嬭”不应该理解为传统义项“嬭姓”、“母亲”,而应该理解为与“母”相因生义的“成年女性的美称通称”。作者从字形、词义等方面进行论证“嬭”和“母”相因生义,并进而认为“嬭”古为泥组,与日组字“女(母)”可以为章太炎的“古日娘二母归泥说”提供一证。作者在文中还引用现代方言为证:《广韵》、《玉篇》明记楚齐方言呼母为“嬭”,而现代方言分布更广,冀鲁官话、江淮官话、赣语、闽语、粤语等方言中,“嬭”或“嬭嬭”都有“乳”、“母亲”义。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这一方言词语恐怕不止中古,也许上古既已存在了”。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上古音,方言是无法回避的语言现象。近10年来,学者对古方言的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发展不是很均衡。其中对楚方言研究的文章较多,在材料上,赵彤、姜允玉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利用通假、谐声等方法归纳出方言的语音体系。汪启明以王力的古韵三十部为准,去验证《孙膑兵法》的用韵,并根据用韵情况归纳了齐方言的语音特点。方言有区域的特点,区域不同的地方存在方言差异,因而学者都意识到上古方言研究应该分区域研究。但是对方言的区域划分应该谨慎对待。迄今为止,多数学者认为某地出土的文献就一定能够用来研究该地的方言,加以研究。我们认为出土文献内容是非常复杂的,某地出土的文献可能是从其他地方带到此地,或者是雅言间杂方言的材料。处理不当,难以得出真实的方言面貌,如姜允玉研究没有区分这一点,因而得出的中山国方言特点,其实多是通语的特点。另外,时代不同,同一地方的方言也会存在差异,而如果不对地下出土文献的时代性加以甄别,其研究结果也会难以让人信服。综上所述,近10年来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上古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一.学术团体及语言学交流之争近10来,共发表相关论文33篇。发表论文的数量相当于前80多年论文数量的一半以上(从王国维《两周金石文韵读》起,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上古音的相关文章有60余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铁建造工程节点方案(3篇)
- 丰台工程用井方案(3篇)
- 农业无人机租赁市场用户满意度调查与2025年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 农业无人机监测与遥感技术在2025年产量预测中的应用分析报告
- 牧童谣课件教学课件
- 矿业会计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 安全教育培训评估意见课件
- 风电叶片回收处理技术现状分析及2025年产业化前景展望报告
- 2025年电力行业市场前瞻:电力物联网技术创新投资战略分析
- 停车场租赁书
- 加油站安全费用提取、使用台账
- 译林版小学英语二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 2024年卷烟封装设备操作工职业鉴定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变迁史说课材料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试卷(附答案)
- 《第3课 数据的价值》参考课件1
- 2024年四川省大竹县级机关和事业单位考调人员75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湖南省建筑工程定额
- 《外科护理》课程标准
- 党风监督员培训课件
- (2024年)人才培养计划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