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附参考答案(达标题)_第1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附参考答案(达标题)_第2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附参考答案(达标题)_第3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附参考答案(达标题)_第4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附参考答案(达标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题,共38分)1.王明同学自己做了一个生态瓶:用一个500毫升的透明玻璃瓶,里面加入400毫升的水、少量的土壤和石块,放人新鲜的水草,2~3条小鱼和几个螺蛳。用软木塞塞住瓶口,观察生态瓶中生物的生活情况。(1)生态瓶中的生物有

;非生物有

。放入水草的作用是

;放人土壤和石块的作用是

。(2)王明同学的生态瓶应该放在

。(3)生态瓶上部留有一定空间的目的是

。2.下图为草原生态系统,小兰同学依据此生态系统,书写了三条食物链,正确的是(

)

A.鹰→草→鼠→蛇

B.草→鼠→蛇→鹰

C.鼠→草→蛇3.在北方下雪后,偶尔会看到白色的狐狸,这种动物的护身术是(

)。

A.拟态

B.放臭气

C.保护色

D.用毒刺4.生态瓶中水量的减少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应该()

A.少些

B.多些

C.不变5.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不属于对比实验的是(

)。

A.研究茎的作用B.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C.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6.蚯蚓又叫“地龙”,它喜欢生活在(

)的土壤里。A.干燥、明亮

B.黑暗、潮湿

C.干燥、明亮7.研究水量的多少对小鱼生存的影响。一分钟内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记录表生态瓶的情况第一次观察第二次观察第三次观察水多时100水少时334(1)生态瓶里的水较

时,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多。(2)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保证小鱼的数量

。(3)请解释这种变化的原因。

8.负鼠靠()防御敌害。

A.用盔甲保护

B.放臭气

C.放“墨汁”

D.假死9.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因其长相可爱,神态温驯,给人以优雅、活泼的感受,深受人们的喜爱。大熊猫属杂食性动物,主要以箭竹为食,偶尔捕食竹鼠。在四川、甘肃等地生存着野生大熊猫。(1)根据对大熊猫的描述,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A.箭竹→大熊猫→竹鼠B.大熊猫→竹鼠→箭竹C.箭竹→竹鼠→大熊猫(2)假如大熊猫栖息地中的箭竹大量死亡了,对这条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有什么影响?(3)大熊猫有时会“光顾”周边小山村觅食,造成庄稼受损,有些村民建议把这些“不速之客”送到动物园中饲养,对这个建议,你赞同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10.常温下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用纸盒遮住,加很少的水。这个实验设计()。

A.是科学的

B.是不科学的

C.我不知道二.填空题(共10题,共34分)1.如果生态瓶中的水减少一半,瓶里面的动物将(

)

A.经常露出水面

B.会钻到水底不动

C.没有变化2.种子发芽的3个重要条件是水分、适宜的温度和(

)。3.实验表明,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

)的环境里。4.播种前农民会对水稻种子进行“催芽”(加快发芽速度),他们把种子在水中浸泡一个晚上,再堆在一起并包上棉被,这样种子就会在较短的时间里发芽。这可以说明种子萌发的速度跟(

)、(

)两个条件有密切的关系。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中蕴含的一条食物链是:6.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环境还是光亮环境的实验,我们是这样做的: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里面涂成(

),盒子盖子的一端(

),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过一段时间打开盒子观察。

7.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的条件有(

)、(

)和(

)。8.绿豆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一定的(

)、适宜的(

)和空气。9.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

)。在草、田鼠、鹰的食物关系中,生产者是(

),消费者是(

)。10.种子发芽的三个重要条件是水、温度和(

)。三.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1.绿豆发芽只要有充足的水分就行()2.种子在非常干燥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萌发。()3.如果在生态瓶里增加很多动物,就会导致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不平衡,造成生态瓶制作不成功的后果。()4.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一个条件相同,其他条件都不同。()5.观察瓶子中漏出10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每次实验装的水要一样多()6.蒲公英的种子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它们落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都会发芽。()7.在生态瓶中放入的植物越多越好。()8.干燥的花生、黄豆种子不容易发芽,潮湿处的花生、黄豆种子很容易发芽,这类现象使人想到种子在有水的地方容易发芽。()9.生态瓶中的植物数量越多越好。()10.除了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同一个工作小组的合作也很重要。()四.连线题(共1题,共5分)1.五.简答题(共5题,共24分)1.你制作的生态瓶中有哪些动物和植物?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2.在塑料盆底上划直线把盆底平分成两个区域,在中心处立一塑料纸杯,在杯外两个区域中依次放上5cm厚的干土、湿土。取出纸杯,把10条健康的蚯蚓放在刚才的杯子处,并用潮湿不滴水的黑布盖好这些土和蚯蚓。半小时后观察这10条蚯蚓呆在哪儿了。这个实验想研究的问题可能是什么?3.冬季生豆芽时室内要增温,为什么呢?4.阅读资料,完成分析。“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危害在泥沙”。作为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每年向下游的输沙量达16亿吨。由于该区气候干旱,暴雨集中,植被稀疏,土壤抗蚀性差,加之长期以来乱垦滥伐等人为的破坏,是导致黄土高原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的重要原因。而1500多年前的黄河中游也曾“临广泽而带清流”,森林茂密,群羊塞道,动物种类繁多。正是人类掠夺性的开发掠去了植被,带来了风沙,使水土流失把黄土高原刻画得满目疮痍,大量的动物死亡或迁移。(1)以上资料表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就失去了

;黄河流域

这个环节最先受到破坏。(2)“九曲黄河万里沙”的原因是

。(3)如果我们请你当个小小科学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治理这种现状?(至少写三点)5.怎样进行科学探究?六.综合题(共3题,共18分)1.将生物和土壤之间的关系用直线连接起来。2.美国西部是一块资源丰富、森林成片、草原辽阔、土地肥沃的宝地,是美国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粮食短缺,小麦价格上涨,促使美国中部各州的农场主纷纷赶来开发西部。为了扩大耕地,他们把大片的森林砍倒,把大片的草原、草甸开垦出来。在新开垦的土地上,农场主们种植了粮食作物,然后通过卖粮赚了许多钱。1934年5月11日凌晨,一场灾难降临了,从美国西部刮起了一场遮天蔽日的黑色怪风,怪风携带着泥沙腾空而起,自西向东迅速蔓延,持续了整整3天3夜!(1)以上资料表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的一个环节受到

,生态系统就失去了

。(2)破坏美国西部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是

。(3)如果美国政府聘请你主管农业发展,你要改变这种状态,要采用什么方法?3.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1)水草、小鱼、螺蛳;土壤、石块、水、阳光、空气;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为瓶中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长环境(2)有阳光的地方(3)存储一定的空气2.B3.C4.B5.A6.B7.(1)少(2)不变(3)水少时,水中氧气含量减少,鱼要浮到水面进行呼吸。8.D9.(1)C(2)竹鼠和大熊猫因为食物缺乏,数量减少

(3)不赞同。大熊猫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送入动物园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10.B二.填空题1.A2.空气3.阴暗4.水分;温度5.树→蝉→螳螂→黄雀6.黑色;开口7.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8.水分;温度9.食物链;草;田鼠和鹰10.空气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连线题1.五.简答题1.生态瓶中应该有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而且各种生物的比例应该适合。消费者的个体不宜太大。水的量也不应太多,一般要留出大约1/3的空间。如果水量太少,会造成生物的死亡。

2.10条蚯蚓会呆在潮湿的地方;实验研究的的问题可能是:蚯蚓喜欢干燥的环境还是湿润的环境3.豆芽生长适宜温度在15-32℃左右

,冬季气温低,不利于种子的萌发,所以需要增温。4.(1)平衡;植物(2)植被稀疏、土壤抗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