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寨山12号墓出土人物贮贝器考释
云南晋宁区石寨山云南墓地的发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中12号墓出土的贮贝器(编号M12:26)1,器盖上雕铸的人物像,尤引人注目。冯汉骥先生最早对此人物像进行研究,认为图像的主题是“诅盟”,在注释中又提到“也可能为社祭”的看法2。以后研究者,或以为“其内容复杂,有些情节还难解释。”3由于照相本身的局限,发表的照片又不够明晰,对人物群雕的所在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了解,不能不受到极大的限制,从而妨碍深入研究。作者因工作上的方便,随时可以观察实物,对此人物图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于是绘制展示图,试为考释。不揣谫陋,难免谬误,敬请读者指正。一、杯规制国人在展示人物像前,有必要先介绍12号墓的出土情况。12号墓位于石寨山滇墓地中心,墓向东,东距出土“滇王之印”的第六号墓约10米。断代西汉中期。葬具为朱黑漆木棺,随葬品五九二件(六号墓随葬二四七件),其中如金臂甲、金剑鞘、金鞘铁剑和其它金器一项,居墓群首位。墓主人或为某世滇王。贮贝器M12:26,与铸有“乐舞”、“春播”(籍礼)、“上仓”等纹饰的贮贝器等共置于墓室西端。《报告》称此器为“杀人祭铜柱盖贮贝器”(图版壹)。器高50厘米,圆桶形,中段收束,双虎耳,平底,三虎爪形器足。器盖直径32厘米,上面铸立体建筑、陈没及人物群雕,计有:一亭,一碑(碑上缚一赤裸男子),一表(表端塑立一虎,柱缠四蛇,础雕一蟒吞噬一人),二鼎,四筍虡,一于(筍虡及所悬乐器大多失落,此为仅存者),十九铜鼓;一二九人(男五十五、女七十三、不明一,脱落者尚未计入);一牛、二猪、一羊、二犬、四马、八鱼、一虎、一豹、二孔雀、一蛇等。人物、动物布置于亭台、碑、表、巨鼎和筍虡乐肆之间,内容丰富。人物高仅3厘米许,然而形象准确,动作鲜明传情,为石寨山所出六件祭祀人物贮贝器中最复杂和壮观者(图版贰)。展示图(图一)以顺时针方向按人物编号,末尾附建筑、陈设编号;假设主祭者坐北向南,该群雕分布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1,主祭,男,双手扶膝垂足高坐于圆几者;2、3,男,双手扶膝跽跪者;4,男,双手捧杯聪呈者;5、6、7、8、9、10,男,双手扶膝跽跪者;11,男,双手举盘呈物登梯者;12、13、14、15、16、17、18、19、20、21、22,女,双手扶膝跽跪者,后四人围对一承食物圆台;23,女,执“规、矩”站立者;24,女,跽跪俯首捧物者;25,女,跽跪扶桶持缽饲猪者;26,男,“教扰猛兽”,牵绳御豹者,绳一端系豹于柱(详考释);27,男,“教扰猛兽”,挂剑牵绳御虎者,绳一端系虎于柱,一死犬躺于虎前;28,女,豢蛇者,右手扶膝跽跪,左手举一蛇,蛇蜒其臂,头高举;29,女,豢孔雀者,双手扶膝跽跪,膝前置篮,篮前立一孔雀;30,女,跽呈牲腿者;31,女,双手扶膝跽跪者;32,男,双手扶膝面向场外跽跪者;33、34,男,左手扶筍虡柱头站立者;35,男,席地面对筍虡持桴演奏于、铜鼓者,两乐器悬于同一筍虡;36,男,面对筍虡乐肆站立者;37,男,持木桴立于筍虡之间者,左右筍虡成列,唯所悬乐器已失落;38,男,站立牵“髦马”者(详考释);39,女,依筍虡站立以右手伸向“髦马”者;40,女,梳三长辫,佩长刀站立者;41,男,双手扶膝跽跪者;42,女,站立顶筐呈物者;43,男,侍立者;44,女,双手扶膝跽跪者;45,女,跽跪置筐呈物者;48、49,女,站立扶筐呈物者;50,女,跽跪置筐呈物者;51,女,站立顶筐呈物者;52,女,站立扶筐呈物者;53,女,站立捧物呈献者;54,女,跽跪捧物呈献者;55,男,站立抱巨鱼呈献者;56,男,跽跪捧猪头祭献者;57,女,站立捧物呈献者;58,男,跽跪捧羊羔祭献者,羊已宰杀,呈拳腿仰头状;59,男,站立俯首扶胸者;60,男,司射,站立荷弩面向主祭者;61,男,负“侯”者;62,男,站举左手拂于头侧之豢孔雀者,孔雀立于其前;63(转接器盖右前缘),男,站立提一鱼者;64,女,双手扶膝跽跪者;65、66、67、68,女,跽跪置筐呈鱼者,小鱼数条排于筐面;69,男,献俘者,骑马押俘断后;70,男,俘虏,散发裸上身仰头骑于马背;71,男,献俘者,骑马执韁前导;72、73、74、75、76,男孩,俘虏,五男孩赤身串连缠抱前行,为系累之敌方子男(详见考释);77,女,跽置筐呈物者;78、79,臀刑,一妇女站立趋身执伏一男跪地裸露臀部者;80,女,跽跪置筐呈物者;81,女,面对铜鼓祈立者,铜鼓高过其头;82,女,双手持盘跽呈者;83,女,站立伸手承物者;84,女,跽跪呈物者;85、86,女,跽跪置筐呈物者;87,女,站立呈物者;88,女,站立挎包者;89,男,跪地右足前伸戴枷者;90,男,跪地执绳者;91,男,跪地背缚者;92,女,跪侍91号人物后持物者;93,男,站立裸体背缚于巨碑示众者;94,女,侍立于93号人物后捧缶者;95,男,背缚跪地双足戴枷者;96(转接器盖右侧缘),女,站挽篮呈物者;97,女,站立持筐呈物者;98、99、100,女,侍立者,两人披发,一人梳髻;101、102,男,双手扶膝跽跪者;103、104,女,双手扶膝跽跪者;105,女,侍立者;106、107、108、109,女,双手扶膝跽跪者;110、111,男,对牛、酒(罈)双手扶膝跽跪者,牛牲屠卧于地,酒罈置于膝侧;112,男,站立,双手高举一酒器作祝酒状者;113,男,站立,双手持物面对剖牲(猪)者;114,男,双手持刀面对剖牲侍立者;115,男,站立,趋身,左手扶猪牲背部,右手持刀剖牲者;116,男,跪地,与115号人物配合,双手握猪前蹄者;117,男,侍立者;118、119,“阴讼”一男一女纠扯作争讼状者;120,女,面向“阴讼”站立者;121,站立伸手持物者,性别未明;122,女,站立挽篮伸手示意者;123,男,侍立者;124,女,站立顶缶呈献者;125,女,站立捧缶呈献者;126,男,跪地荷伞仰面作哭祷状者;127,女,侍立者;128,女,站立荷矩形条木者;129,女,站立荷物者;130,立虎蟠蛇表柱;131,巨碑,上缚93号人牲;132、133,巨鼎,左鼎(133)上置一巨匕;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铜鼓。二、“祭祀演礼”和“祭祀演礼”的组合在直径32厘米的范围内,铸出这样多的人物、建筑及陈设品雕像。我认为,它们之间是互有联系、并为同一主题思想而设计的。为了便于说明,我把它们分成“礼仪建筑及陈设”和“祭祀演礼”二部分,根据它们的组合关系,分别绘制图象,并略加说明。如果不是几句话所能说清楚的,则在下一节作专门考释。(一)亭后广场中央柱石景对照器物群雕展示图选绘,括弧内的阿拉伯数字系展示图上的编号。1.高亭及主祭人物(图二)。2.(130)立虎蟠蛇表柱,柱端残留立虎之四爪痕(据同墓地1号墓所出贮贝器盖上之立虎蟠蛇表柱推断,见图三)。3.巨碑(131),与表柱对称,列置于亭后广场中央,上缚人牲(参见图一三)。4.巨鼎(132、133)、巨匕。巨鼎对称设置于亭下两侧,左鼎上置巨匕。鼎高过人(图四)。5.乐器、筍虡,设置于祭祀场中部左半,可见两列四组,其余仅有柱痕可辨。左列第二组为一锌于、一铜鼓,悬于同一筍虡上(参见图八)。6.刑具,有绳索、单足用枷、双足用枷以及绑缚人牲之巨碑(131)(参见图一三)。7.伞,为群雕人物(126)跪荷(参见图四、八)。8.巨型铜鼓(134、135),对称设置于亭后广场两翼,鼓高过人。左一鼓可辨鼓面太阳纹为九芒,外有一主晕,环列五鹿(为我国古代铜鼓中所仅见),胴部可见一鱼纹。右一鼓可辨鼓面有九飞鸟主晕和绳纹、钩连回纹晕圈,胴部有绳纹直段分格。两鼓足有线刻纹但不清(参见图一)。(二)祭祀和仪式1.前地面两祠主祭者(1)盛装,双手扶膝俯首垂足端坐于高台柱前正中唯一之圆几之上,赤足,足前地面陈列两簋,中盛条块状似肉食;一男孩(2)跽跪,双手扶膝侍于(1)之左侧;(3—8)六人分两排跽跪于(1)对面稍远,排头两人(3、8)膝前置一酒杯,右排第二人(4)双手捧杯向其作祝酒状;右侧梯端台口,柱后跽跪两人(9、10)。2.双巨鼎呈献人物高台左侧梯端,一男子(11)双手捧盘登梯作进呈之式,衣著后有三长幅拖至地面。祭祀场上衣著与其相同者二人(43、112)。其中一人(112)双手举一酒器高过头,面对高台作祝酒状。近旁一人(110),跪于一酒罈前。另一人(43)著同样装束立于呈献人物之中。两巨鼎(132、133)周围及楼梯处有十五妇女(12-22、106-109),全为双手扶膝跽跪。场上人物,凡席地者,全取跽跪姿式,或双手扶膝,或置筐、捧罐、缽、食物者,全取敬呈姿式;站立,头顶置筐篮食物和承接者,全为妇女。3.繁殖动物图7牺牲有牛、豕、羊、鱼、人(?);列兽有虎、豹、孔雀、蛇,与乐肆并列。4.“绅马”礼乐集中以“乐肆”布置于场中,占地处于与高亭并列的位置,计有悬乐柱架——筍虡两列,残失可辨四对,其间演奏者,或手持木桴站立,或席地演奏于、铜鼓,或手扶筍虡立柱站立;右排筍虡端头,一男子站立牵一立马,一妇女靠近筍虡向此马伸出右手站立。此马鬃毛不剪,垂至足踝,却顺下梳理有致,全部偏于观者一侧,神态驯顺,当为“髦马”,详见考释。面对于、铜鼓之演奏者前方,一头饰长笄,披,服饰特殊之老年男子(36),站立于乐肆之前,表情肃穆,与台侧跪地荷伞仰天作哭祷状之老者(126),均作眼窝深陷,似为巫瞽;立于筍虡前以手摸柱端,与立于“髦马”之前向马伸出一手作捉摸之状者,均似盲人情态,可统于“瞽宗”乐师之列,详见考释。5.射箭仪式上的“为侯立”和“为侯立”图9(60、61)二人并排站立于高亭后地面,一人荷弩,一人负“侯”,仰头向亭台上之主祭者,作请示之状,详见考释。6.“投诉”图1(118、119)一男一女,处于高亭右侧地面,作相互纠扯争讼状,详见考释。7.臀部惩罚图1(78、79)处于祭场北端右沿,一妇女站立,趋身执伏一男子跪地裸露臀部,详见考释。8.左持一圆形如盘之物(23)一妇女装束特殊,一髻梳于头顶,脑后又梳一髻,右手执一圆形如盘之物,左手持一长条形物,详见考释。又一妇女(40)头梳三条长辫,佩长刀,站立于场中顶筐呈物和行刑人物前方一侧,亦为妇女之执法者,详考释。9.摆地条件者(89、95、93)集中排列于广场后部中央碑、表一线。有双臂背缚跪地者,背缚跪地一足前伸戴枷者,背缚跪地双足戴枷者,站立裸体缚于碑者,各人身旁,均有一妇女跪地捧物相伴。缚立于碑者,一妇女捧缶立于其旁。10.后骑马的形态(69、70、71、72、73、74、75、76)一男子骑马前导(71);俘虏散发赤身仰头骑于马背,所骑之马显出执拗不服之状,头颈低沉,后腿双蹄倒蹶,臀部高耸,表现欲将背上骑者掀倒之状(70);后一男子骑马勒韁,形态凶猂,表现出押解断后的情态(69);马队左侧,五孩童赤身裸体串连缠抱,当为系累敌方小子(72—76),详见考释。三、图像的主要解释(一)“葬”“礼”群雕人物中,有五十六人跽跪,足、小腿、双膝并拢着地支撑身体,上体微弯,臀部不下落,俯首,两肩耸起,或双手扶膝,或膝前呈筐,或捧食敬呈,表情肃穆。跽跪,为我国传统的礼仪姿容。古人席地,姿式分明。段玉裁注《说文》居字:“古人有坐,有跪,有蹲,有箕踞;跪与坐,皆膝著于席,而跪耸其体,坐下其脾(臀);蹲则足底著地,而下其,耸其膝,日蹲。若箕踞,则著席,而伸其脚于前,是曰箕踞”。跽跪,为礼仪所规定,取其并膝恭敬文雅之态。跽跪的礼仪性质和恣容特征,是最具有我国文化传统的习俗和礼仪形式之一。主祭者(1)所采取的坐式,为一二九人中所独有。俯首,双手扶膝,垂足高坐于唯一的圆几之上。祭品陈列其足下,表情肃穆。一童双手扶膝跪侍其足侧地面。对面较远,有六男子分两排向其跽跪,其中五人双手扶膝,一人捧杯,均向其表现出恭敬的姿容。这种布局非常特别,它显示出这主祭者,也就是接受祭献者。因为,他不可能以垂足高坐的姿态,让神灵先祖或亡魂,降低到自己足下来进食,有如向他跽跪于地面者一样。我认为,这图象可与我国传统的“尸祭”相比较。古代祭祀的对象,为神灵先祖或死者亡灵。生人不受祭。为了有所依凭,“尸祭”的做法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活人扮演神主,天子也率群臣向其礼拜祭献。它与原始愚昧的巫术表演比较接近。汉代推崇周礼,在于利用和改造古代宗法(主要指祭祀制度)维护刘姓统治。经典“三礼”,随处可见演绎“尸礼”的细节。汉代白虎观议礼,论述尸礼的意义:“祭所以有尸者何?鬼神听之无声,视之无形,……其人亡,虚无寂寞,思慕哀伤无可泻泄,故座尸而食之。毁损其馔,欣然若亲之饱,尸醉者,神之醉矣。《诗》:‘神具醉止,皇尸载起’。”4《礼运》举尸礼为三代一贯而“民共由之”的礼俗,并指出“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春秋时代,曾子曾问孔子,是否有不设尸的祭祀,可见其广泛和流行的程度。无祭不设尸,因此,尸称神主(《说文》)和职主(《尔雅》),也即主祭人。婚丧嫁娶,均于祖庙宗祠设“尸”祝告。诅盟也有尸,称为盟尸,对尸发誓。尸字象形,金文作“”,历代多有考证,段玉裁指出“此字象首俯而曲背之形”。《说文》又有“”字,段注“从尸得几而止”,象人垂足坐于几上的侧面观。尸字,或许正是指此种典型的坐象所规定的职能。我国古代日常生活中不坐凳子,也可以说活人不坐凳子。筵席也是席地而坐,唯尸设几。《仪礼·士昏礼》:“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郑注:“席西上右设几,神不统于人。“《礼记·曲礼上》:“尸必式,乘必以几”。前举五十六人全为席地跽跪,唯此主祭人垂足高坐于圆几上,以手扶膝的特殊姿式接受祭献和主持祭献,据其坐形,或可释之为“尸”。汉代滇人仍行尸祭。尸于宗庙神牖之中接受祭献的情景,表现于同墓群出土的人物屋宇透雕铜饰之中,容另文考释。(二)牺牲动物,发射仪式1.月间时期的妇女祭祀图中祭祀牺牲,品类以及炊爨设置,多与古礼相合。三牲鱼腊。三牲为一牛、一羊、一猪,均已屠宰陈列,可谓“一牢”5。鱼有巨鱼一尾,由一人面对高亭双臂向上环抱呈举。鱼长超过抱鱼人肩宽两倍左右,可见对鱼牲的重视。另有一人提一鱼,三妇人跽呈数鱼排列于筐盘。《周礼·天官》有獻人,“掌以时为梁,春献王鲔,……凡祭祀、宾客、丧纪,共其鱼之鲜、薨”。图中人所抱所提之巨鱼,或为鲜鱼;妇女排列于筐盘之小鱼,或为、薨(干)鱼。一妇女呈献于场地西边之猪腿(30),或可视为预先准备之牲腊。场上鼎镬,硕大难移,数人方可围拢,设于高亭东西两侧地面。与我国古代祭祀炊爨露天置于建筑之外的记载相同,并有“牲”和”等的区分6。形制为釜形鼎。东鼎上横置长匕,鼎后卧置牛牲、猪牲。此鼎当为“牲”和“烹牲之镬”。图中对牛、酒而跪和高举酒器于旁向祭台祝呈的礼仪动作,与我国古代祭祀重酒,“叀牛洒酒”的传统相合7.高亭上主祭十人及登梯进呈祭食一人共十一人全为男子,显示了男权的地位.台下场上围绕炊跽跪,置筐、棒缶、顶物呈献者,全为妇女。与《礼记·内则》:“于祭祀纳酒浆豆俎是妇人之职,在供养”的情况相同。2.聚杀动物的命名场上野兽动物,虎豹拴于柱,孔雀立于人前,蛇操弄于人手臂,均有专人驯养,于盛典中展出,兽柱与乐肄并列在显著的位置上。这种做法,与我国古代祭祀牺牲猛兽和射礼的演变很可比较。古代猎兽,为食物、自卫和护稼所需。猎获后,大兽归公,小兽归私,并用于祭食山川群神和祖先。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大规模的猎兽变为统治者伸张权势,驱使百姓进行军事性演练和获取贡赋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仍以祭报山川群神先祖为名义。《周礼·兽人》:“凡祭祀、丧纪、宾客,共其死兽生兽°”《广雅·礼处》:“四时之田,皆为宗庙之事也”皆可征。隆重的“射礼”,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本图象以及同墓群出土若干著盛装人物聚杀猛兽的形象文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对比资料。场上虎豹,肯定为驯养而陈列于祭祀场上的猛兽。3.石墩与透雕塑之题材图中高亭后端地面正中站立两人,一人荷一巨弩,一人身负一具形状特殊的装置。此装置似皮革所制,整幅裁成与人体颈部至膝下长度相当,宽于人体一倍左右,方形,在相当于人体颈部和腋部的位置裁去一部分,使两旁保留的部分形如舌状,将此舌状部分弯曲,人体适负其中,形如巨大的背心或带双肩的大围腰。此人与荷弩者并肩而立,面向高亭上之主祭者,高举头颅,作仰面请示状。这一情景,与射礼所记“献获者于侯”和“侯”的形制非常接近。“侯”为射礼的重要道具。《考工记·梓人》:“张皮侯而栖鹄”,可知侯为皮制。又“梓人为侯,广与崇方……上两个,与其身三,下两个,半之”郑注:“上个、下个,皆谓舌也……身夹中,个夹身……侯制上广下狭,盖取象于人也,张臂八尺,张足六尺,是取象率焉”。《乡射礼》和《大射礼》中,多处谈到以人“负侯”和“适侯”的情节。又“献获者于侯”,郑注:“乡人获者贱,明其主以侯为功,得献也”。“侯”象人形,以“获者”适负而立,如图中人所负皮制装置基本吻合。“乡人获者贱,明其主以侯为功,得献也”,或图中人高举头颈仰面请示,象处于威慑之下的情态也很接近(不似旁立负弩者之泰然)。因此,或可释其为“献获者于侯”。石寨山等“滇”墓群中,凡大墓多出土以擒杀野兽、牵搏牛牲为题材的透雕铜饰,并有大量牛头铜雕和少量的鹿头、虎头铜雕,这与重视兽牲和牲首的习俗有关。戳杀野兽的透雕,戳杀者均著盛装,头饰高髻并佩戴长达数尺长的翎饰。其中一件(石M17:32A),八男子同著此盛装,执长矛共戳一虎。虎背穿刺一箭,两长矛穿透猛虎胸腋。最为特别的是,虽有一人丧生于猛虎足下,而站立持矛戳虎的四男子,均腾出一只左手,三人一样以此左手各抚着自己左耳后侧的翎饰,恰似我国传统戏剧表演中的“掏翎子”的架势。另一男子以左手闲搭于身旁一人肩上。两男子蹲居于一横架上,其中一人手持一弓。这一典型的构图,颇具有演礼的意味(图一五)。与前述陈列已驯养的猛兽和释为“献获者于侯”等内容联系起来考察,是否可以说明,汉代滇人祭仪中仍保存射杀猛兽牺牲的传统。4.天下之大兽五时进人繁,禽兽已成珍异,以猛兽作为牺牲已不可能。古礼随之变异。后代释“侯”为方靶,与《礼仪》中“侯”象人,和以人适负的情况已大相径庭。后代补作《周礼·冬官》:“天下之大兽五,脂者、膏者、倮者、羽者、鳞者。宗庙之事,脂者、膏者以为牺牲;倮者、羽者、鳞者以为筍虡”。郑注:“贵野声也”。天下五兽,终与宗庙之事有关;脂者、膏者可以常得,猛兽牺牲,只能以雕刻的形象保留在祭典乐队的筍虡座架上了。汉代滇人的这次祭典,可谓“五兽”齐备。“脂者”牛羊,“膏者”猪豕,确已屠卧于鼎镬之列。“倮者”虎豹,“羽者”孔雀,“鳞者”虫蛇,都表现出驯顺的情态,与教扰者同在,排列于乐肆筍虡之前,还未雕刻于筍虡之上。“悬乐”已备,等待着“以乐射”和“以乐节射”的演出。(三)音乐社会职能的形成如前所述,图中祭祀乐队,占地宽广,位置显赫,与礼仪建筑高台并列,处于西侧。显示出一种祭祀盛典中不可缺少的定制,符合我国古代的礼乐传统。《史记·乐书》“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集解》:“自天子至人民,皆贵礼之敬,乐之和,以事鬼神先祖也”。《礼记·曾子问》:“庙堂之下,悬鼓在西”注:“礼乐之器尊在西也”。图中乐队,正在台下露天设置。从图中一于与一铜鼓悬挂于同一乐架演奏,和其余乐架以及立于其间手执乐锤者等情景,全部乐器,均为悬挂演奏的钟磬类打击乐器,即所谓“悬乐”。同墓地6号墓出土滇王编钟一套六枚,羊角编钟一枚。云南楚雄、祥云、牟定等地春秋至战国墓葬,已发现随葬编钟多套8。图中其余乐架所悬乐器失落,其中当也有编钟。悬乐柱架,与文献之筍虡相符。《周礼·春官》:“典庸器,掌藏乐器庸器。及祭祀,帅其属而设筍虡”。郑注:“设筍虡,视瞭当以悬乐器焉……横者为筍,从(纵)者为(同虡)”。图中所悬于,为一典型的虎钮于。于在春秋战国考古中多有发现,为我国传统礼乐的重要乐器。《周礼·小师》:“掌六乐声音之节与和”。郑注:“和,于”。图中立于乐肆之前的一头饰长笄、披、服饰特殊者,与亭右侧地面跪荷一伞仰天作哭祷状者,均作眼窝深陷之老者容貌。尤其后者,鬚眉皆长。所荷之伞形状特殊,于墓群随葬铜俑手中多见此伞,或为亡灵导引之具。又演奏于、铜鼓者,立于筍虡之间手持乐锤者,一手摸扶筍虡柱端者,以及立于筍虡之前以一手伸向前方站立之马的一妇女,均作一种无视其物而默视捉摸的盲人情状。同墓所出一件铜鼓形贮贝器(M12:1)盖铸饰的浮雕乐舞图象中,两击鼓仰天张口之演唱者,和一持锣形乐器站于其旁的妇女,眼部均以一线表示,而周围所有舞蹈、炊和呈祭器者,眼部均以圆圈示之,区别显然。又,13号墓所出一件双人舞盘鎏金透雕铜饰物,以两男子双手各托一盘,伸臂迈足,仰面视天,口大张作歌舞情状。两人均作眼球突露而眼睑深陷的特殊容貌,仰面视天而口大张,酷似盲人巫瞽的迎神降神歌舞。这些都非偶然现象,而与我国古代祭祀礼乐全为盲人组织承担的悠久传统相合。茅盾《神话研究》:“古代祭神的巫祝、乐师,多为瞽人专职,他们或周游乡村而为自由职业者,或受酋长的供养为后世的内廷供奉”。这是一般文化史的议论。据我国的文献材料,这种情况在殷或更早的时代,在社会文化和当时的政治生活中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重要的程度。《礼记·明堂位》:“瞽宗,殷学也。”注:“乐师瞽矇之所宗也”。《吕氏春秋·古乐》:“帝尧立……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悲,命之曰大章”。《礼运》:“王前巫而后史,卜算、瞽侑皆在左右”。《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郑注:“瞽,乐人。乐人所共宗也”。在人类文化史上,当文字尚未出现,或文字尚未普及和传播因工具的落后极为困难的时代,依靠记忆的口头传播显得最为重要。古人生活条件特别是照明条件很差,年老而失明者也多是经历世事长久而知识丰富者,古籍多以“瞽叟”称之。盲人,记忆、想象、口述的能力用进发展,成为文化的传播、保存和创造者中很主要的一部分。这也是社会分工的一种自然规律。传说中的荷马,便是一位智慧的传诵或创作史诗的瞽叟。习诵,吟唱与音乐的融合早已发展于文字发生前的时代。阶级社会,文化为统治阶级垄断,前述“瞽宗”的职能:奠世系、祖祭“有德、有道者”,即可作为典型;音乐的社会职能发展到了这样的高度。乐师为盲人所传袭。对比图中站立于筍虡柱前以手摸扶柱端者的情态,场中所有职事,均作跪跽、敬呈和肃立俯首之姿,唯此乐师得以手扶柱而立,若非盲者,岂得如此放肆失敬。铜鼓入“乐”。在发达于战国秦汉时期的云南青铜文化之中,极富于部落鼓特征的铜鼓,成为地区性文化的代表器物。大凡原始部落,以一种大型打击乐器为群体祭社通神的法器,使其成为氏族或部落的象征。如近代云南佤族部落的木鼓和木鼓房,我国南方几省的壮族的大鼓和鼓楼,非洲民族的长鼓等等,都具有“通神”和高于演奏的神圣地位。从西汉中期石寨山等地的考古发现情况,铜鼓、铜鼓形器和铜鼓的形象大量出现在随葬品中,如玛瑙珠饰也作成铜鼓形等情况分析,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已经成熟到了颓变的时代。虽然铜鼓仍具有“通神”的职能和“社鼓”的象征意义,但它却以单个的乐器,加入到更具有我国文化传统的祭祀礼乐之中,进入“乐肆”之列,与郑玄所注汉代和乐的最主要的乐器于相和,在墓葬中与编钟共存和配置,如石寨山、楚雄万家坝等墓群中的发现,即是很明显的表现。(四)“模型”:马为注意事紧接乐肆筍虡前端,一男子牵立一马,一妇女站立于筍虡之前,伸右手向马作捉摸状。此马形象特殊,鬃毛不剪,长覆至足,向观者一侧顺下梳理有致,体态驯顺。此形象与我国传统祭祀礼仪所用“髦马”相合。《礼记·曲礼》:“大夫、士去国,境为坛位,向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彻缘,鞮履素袜,乘髦马,不蚤,不祭食,不说人以无罪,妇人不当御,三月而复服”。郑玄注:“言以丧礼自处也。臣无君犹无天也。……髦马,不落也”。“髦马不落者,以其称髦马,与童子垂髦同,故知不落鬃鬣”。可见髦马专用于丧礼,那长及足踝的鬃鬣,需靠养备才能如此。《尔雅·释天》:“是是,师祭也。”郭注:“师出征伐,类于上帝,于所征之地。《说文》:师行所之,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这也是以马为祝祷对象的祭祀。或者,古代凡兴师动众,要先举行一种以马为祝祷对象的祭祀仪式。(五)法律法规、刑法1.刑徒及其所统场上围绕碑、表一线,排列行刑人物若干。我国古代祭祀,是行政的一种重要手段,各种等级森严的祀典,就包括刑政的内容。《尚书·吕刑》:“伯夷降典礼,哲民以刑”。《尧典》:“象以典刑”。《诗·大雅》:“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均以刑、典、仪、象结合。刑罚列入祀典,具有仪象的性质和意义。图中刑徒,以各种不同方式行刑:赤裸缚碑,双足戴枷,单足戴枷,缚跪而不枷,等等。《周礼·司救》:“掌万民邪恶过失而诛让之……三罚而士加明刑,耻诸嘉石”。郑注:“嘉石,朝士所掌,在外朝之门左,使坐焉,以耻辱之”。可与图中裸体缚于立碑示众者相比较,刑杀之前,仍以耻辱之。“桎”即足枷,为我国自商代即有的专用于足部的刑具。《易·噬嗑》:“屡校灭趾,不行也”。《说文》:“校,木囚也。”段注:“校从木、交。《噬嗑》训啮而合之。一木契而为二,再交合之,正足桎象。”图中刑具,正与“校”合,并可判明确有不同刑律的存在。图中四刑徒男子近旁,均有一女子依其身侧同跪或同站,手捧食物,并有一捧猪头向其跪呈状者。这种情况,似与《礼记·檀弓》所说的“将肆诸朝而妻妾执”的做法相同。另外,可能是古代以刑徒作为牺牲,与其宗教观念有关。2.《法律》亭前决讼传统图中高亭右侧台下,有一男一女相互牵扯,向相反方向后挣。此情景与我国古代听狱于社和“阴讼“很可比较。前述行刑,于祭祀之公开场合施展刑法。诉讼,与刑法相连。据文献追溯,我国自夏代以前的唐虞时代,即有于社和游观之台公开断狱决讼的传统。蔡邕《独断》:“唐虞曰士(社)官,夏曰均台,殷曰牖里,周曰囹圄,汉曰狱”。《风俗通义》考“亭”:“谨按春秋国语有寓望,谓今之亭也。民所安定也。……亭亦平也,民有讼诤,吏留办处,勿失其正也……亭吏旧名负弩,改为长,或谓亭父”。均反映我国古代这种亭前决讼的传统。《周礼·地官·媒氏》:“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于刑者,归之于士。”郑注:“争中之事而触法者”。已故丁山教授考释:“胜国之社,即是亳社。周人听男女阴讼于亳社,似乎是沿仍殷商的旧礼;盖男女之事,多属秘密,无人能为之见证,当时法律条文不具,不得不断之于神社,而质之鬼神……社神,即是古代社会的法官了;那么,五刑之属,可能与‘社稷五祀’或‘五行之官’有相因的关系”9施刑于祀,比较明显。而诉讼决狱,原不应只有男女“阴讼”,图中为什么也只出现男女纠纷的形象呢?以上情况,似乎提示了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中法律史的一条简明线索:当社会以部落和氏族公社为独立组织单元的时期,既无阶级关系可言,社会关系和人际间的矛盾也很简单,诉讼公之于社,也易公断。犯罪因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当它涉及到维护私有制及其统治阶级利益的时候,法律是虚伪的工具;诉讼公之于社,仅遗存在祭祀中,而且只采取了男女纠纷这一似乎是公私难分的内容,让其置诸“均台”之下还准其公断。其余犯罪,则收之于“牖里”和“囹圄”专断,似乎已无诉讼程序可言,“狱”字争讼形象的原意,几乎被曲解为以二犬守言者的监牢10。3.现代刑法的“确认”—臀刑图中,祭场尽北头右边,一妇女执伏一男子跪地裸出臀部。同墓群出土的另一祭祀人物贮贝器上11,也有一男子被缚伏卧于地,臀部裸露,旁立一男子抱一捆荆条(石M1:57)。或为汉代滇人实施臀刑。古代刑法置诸朝市以禁众,并有耻辱之意。前引《周礼》,邪恶者“耻诸嘉石”,或可以裸体示众相释,不唯刑杀、鞭笞而已。臀刑商代已有,甲骨文“”为其象形。《说文》“,榜也”,段注:“史汉多言榜笞榜箠”。《急就篇》:“盗贼系囚榜笞臀”。《汉书·刑法志》载景帝十六年箠令“当笞者笞臀”。均可说明臀刑在两汉时期的实施情况。4.第二,行刑人工祭场前缘,一妇女面向场内站立,身旁妇女跽跪呈物。该妇女装束特殊,头顶一髻,颈后又梳一髻,上衣外系腰带,下著长裤。右手执一圆形器,左手执一长木,长度为人高一半左右,断面矩形,可以把握。后场亭右角下呈物妇女之中,也有一妇女执此种长木站立其间。中场亭右角下,行刑人物左前方,站立一妇女,装束也很特殊,头梳三长辫垂于后背,穿厚长而有条纹外衣,腰佩一柄长刀,并以手扶于腰际。场上除豢虎者一男子拄一长剑、剖猪牲者执刀而外,唯此异装妇女佩戴武器长刀,十分突出。“规矩”一辞,在我国传统中,历来有广义和狭义的内涵,广义来源于狭义,起源当很古老。《说文》:“巨,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榘,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段注引《周髀算经》:“圜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又引《考工记》注矩“谓刻识之也,凡识其广长曰矩。故凡有所刻识皆谓之矩”。又“《广韵》作矩榘……矢部曰,有所长短,以矢为正。按,今字作矩,省木”。说明规巨本是一种度量器具。《易·纬·通卦验》:“遂皇始出握机矩”。《礼记注疏》引注:“矩,法也。”《礼经解》:“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疏:“规,所以正圆,矩,所以正方。”《诗·小雅·沔水》序笺“规者,正圆之器也。”《淮南子》:“枉法令则多虫螟。东方木也,其帝太皋,执规而治春(注:规者圆也),其帝祝融,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注:衡,平也),其兽朱雀,执绳而制四方”12。《礼记·乡射礼》设搢扑一职,持一特殊刑具,“射者有过则挞之”。郑注:“楚朴,长如笴,刊本尺”。《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天子乃教于田猎……司徒搢扑,北而誓之”。郑注:“誓众以军法也”。为什么原来是衡量工具的规矩与“枉法令”相关,而规戒刑具又“刊本尺”呢?《周礼》“后市”,即王后主管的市场和刑场。古代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易,最初当发生于妇女间的粮食、布帛等剩余产品的交易。量锺、量尺,在频繁的交易中必须首先律定,成为最早的法律内容,而为妇女所熟悉和掌握。《周礼》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郑注:“量,豆区斗斛之属,度,丈尺也”。又“凡市入,则胥执鞭度守门”。郑注:“必执鞭度,以威正人也。度,谓殳也,因刻丈尺耳”。《白虎通》:“周以妇人为法”,并举周尺为例。《周礼》郑注:“市者,人之所交利而行刑之处,君子无故不游观焉……夫人、世子、命夫、命妇,则使之出罚”13。不仅说明了度量衡和法律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提示了这种妇女执掌的法定量具,直接演变而为处罚违法者的刑具——鞭度或戒尺的源头。因此,图中妇女所执之圆形器和矩形尺,或可释之为“规矩”。若与前释射礼相联系,此长形条尺,或即“刊本尺”的“楚扑”;皆妇女的职事,应与“搢扑”相当。男女争“中冓之言”称“阴讼”为其一说。按《白虎通》:“周据地而生,地者阴也,以妇人为法”。《风俗通义》引《易》“噬嗑为狱”,释“狱”:“廷者,阳也,阳尚生长。狱者,阴也,阴主刑煞(杀)。故狱在廷北,顺其位”。图中行刑人物,集中布置于亭后广场北部通神礼仪建筑碑、表一线,如前释“臀刑”、“阴讼”、“执规矩”者不误,均为妇女执刑,是否与此相符。在我国古代阴阳观念中,妇女为阴。《山海经》中,更有西王母司天厉五残主刑杀的记载:“玉山,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司天厉及五残”。郭璞注:“玉山,穆天子传谓之群玉之山。司天厉及五残,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郝懿行笺疏:“西王母主刑杀”。丁山考证此“天之五残”为“五刑”,并提出西王母是古代刑神的观点14。妇女执刑,是母权制在刑法史上的一种反映,祭祀中的妇女执刑,又当是这种反映的遗存。场上行刑人物左前方,站立着唯一的一个佩戴武器者,而且是唯一的梳三长辫穿厚皮袍的妇女。按《史记·西南夷列传》,“昆明”人之典型即为编发,与当时的滇人梳椎髻不同。该妇女应为“昆明”人。使用异族奴隶担任行刑警戒,这与《周礼》中以“蛮隶”“守厉禁”相同。《周礼·秋官》:“蛮隶,掌役校人养马,其在王宫者,执其国之兵以守王宫;在野外则守厉禁”。又“司隶,……掌帅四翟之隶,使之皆服其邦之服,执其邦之兵,守王宫与野舍之厉禁(郑注,厉,遮例也)”。“遮例”或可释为警戒线之类。(六)举行献国演礼献俘,也为我国古代祭祀不可缺少的一个仪式,具有演礼的性质。《周礼·大司乐》:“以先恺乐献于社”。《大祝》:“军归,献于社”。《太平御览》引《春秋》:“人君将出,告于宗庙,反行策勋献俘于庙”。均于祭祀场所举行献俘演礼。图中献俘人物形象逼真,与诸项演礼合于祀典。特别是其系累敌方子男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古代社会关于俘获的观念。滇人当时非常重视献俘之礼。同墓地13号墓出土一件金透雕俘获人像的铜扣饰,6号墓、13号墓出土战争人物群雕贮贝器,以及江川李家山21号墓随葬的俘获纹铜斧15,均具有纪功和献俘之义。图中孩童五人赤身裸体相互缠抱串连,随行于骑马押解一成人的队列之侧,与甲骨文“字爪获小子成行的内涵何其相似。(七)祖、社字的区别本器和同墓地1号墓出土的祭祀人物群雕贮贝器,在祭祀广场中都对称树立一碑一柱。碑左、柱右,碑缚人牲,柱塑缠蛇,宗教意义十分明显。庄严的布局,说明其为祭祀中不可缺少的一组礼仪建筑。碑的形制与我国传统碑石一致,上丰下杀,矩形厚板状,前方脚下横置础石。此础石上站立一赤裸男子,背缚。三条绳索,分别于头、腰、足三处通过碑体将他系牢,自碑后观看,碑体与均分的三道横索合在一起,恰似一个金文“”字。碑、柱作为礼仪建筑,在我国均有悠久的历史。碑柱并列,以碑缚牲和柱塑缠蛇的形象,提示我们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中寻找能够与之对比研究的内容。在甲骨、金文中,祖、社两字很相近,但有区别。相近的是它们的象形表达方式非常一致,都很象树立于地面的单体建筑碑、柱的立面观。都只是单体字,还未出现表示祭祀性质的示字偏旁。东汉《说文》正式收入带示字偏旁的祖字,注为“始庙”这是一个突变。金文以杜为社,凡用社字的地方均以杜为之16。杜字的右旁土字也不作土形,仍继承甲骨文土字象一根立柱的形象。是否可以理解为以木旁示其质,以柱状示其形。如判断不谬,可否认为,殷周时代的“社”,是以树立的柱状石或木柱为象征性的礼仪建筑的。《说文》:“碑,竖石也”。段注引《礼记·聘礼》郑玄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汉书·郊祀志》:“有物曰蛇”。颜师古注:“物谓鬼神也”。《周礼.秋官》郑注:“伊耆氏始为腊以息老物”。《论衡.订鬼》:“鬼者,老物精也”。《札迻》:“古书多谓鬼魅为物”。以碑引物,也即以碑引鬼,蛇为鬼物。以碑丽牲,即将牺牲附丽于碑之上而引导之。请蛇接受祭献。以碑丽牲沟通鬼神世界,因此碑在后代被称为“神道”。由于祖宗崇拜在鬼神崇拜和祭祀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因此,碑即可成为宗祖显灵的象征,而以碑代祖,祖字字源且字的象形意义便被掩盖。古代宗庙神坛上的祖宗神主仍作碑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资格证考试介绍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 2025年高考政治:92个高频失分点别再搞错了
- 区块链在电子商务中的创新应用与实践
- 2025至2030中国莲藕粉市场营销规模及投资盈利性研究报告
- 银行年度总结述职报告(范文10篇)
- 教师行业教学工作个人心得体会(3篇)
- 小班教学教学工作总结8篇
- 【名校名卷】北京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英语试卷
- Unit2-听说课名师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同轴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版《VOCs废气处理设施安全检查表》(全)
- 2024年度英语课件容貌焦虑
- 神经外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 城市违建拆除施工方案
- 复色激光光谱分析研究
- 体育中考改革背景下退役运动员转型学校教练员助力学校体育发展
- 农药代销协议书模板
- 《电力中长期交易合同示范文本(2022年修订版)》
- 小学班会 世界知识产权日知识产权宣传周主题班会 课件
- 3.2平均数的计算(1)(教学课件)五年级数学上册 沪教版
- 2024年版《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应用图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