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语文第10页(共13页)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一次适应性训练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姬归汉”佳话质疑东汉大名士蔡邕之女蔡文姬,在兵荒马乱中“为胡骑所获”,成了匈奴一个贵族的妻子,后来蔡邕的故交曹操在汉廷秉政,对老友没有子嗣感到很痛心,“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这就是一直被传为佳话的“文姬归汉”,很多文人都称其为“千古盛事”。称这件事为“佳话”当然有足够的理由:蔡文姬不但出于名门,本人也是一个才女,史称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不希望才女沦落异域是一种大众心理;作为政坛新贵的曹操,日理万机之余,还能为一个小女子操心,不惜重金,更使“佳话”添色。但最近重读蔡文姬自述遭遇的《悲愤诗》,以及记载她零星事迹的《后汉书》,不禁有了点异样的感受,并突然想起了一个千百年来似乎被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盛赞某事为“佳话”、“韵事”时,是否应该更多考虑当事人的心理和情感?坦率地说,我们在艳称“文姬归汉”是“千古盛事”时,对当事人蔡文姬的心理和情感是关注得相当不够的。蔡文姬在曹丞相派人赎她之前,已在“胡地”生活了十二年,并生下二子。作为一个深受汉文明薰陶而今沦落异域的女子,她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肯定是真诚的,这在其《悲愤诗》中有清晰的表露,但我们能不能说,她对栖息达十二年之久的“胡地”,对朝夕相处的家人,尤其是她的两个儿子,就没有丝毫感情上的依恋呢?从人性的角度,自不难得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无论如何,蔡文姬首先是一个女性,是一个母亲。而文姬归汉是只身而回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一旁鼓掌叫好时,承担女性、母亲双重角色的蔡文姬实际上面临着非常痛苦的抉择:一边是故土,一边是自己年幼的儿子,蔡文姬却要必须从中选择一个!《悲愤诗》中描述蔡文姬和儿子离别的场面时说:“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真是一字一泪!在这样的人生大痛面前,我们称赞它是“佳话”似乎残忍了一点。蔡文姬返回故土后,嫁给了一个叫董祀的男子。此人的品行大概是有问题的,在曹操手下做一名小官,“犯法当死”,还是蔡文姬于寒冬里赤着脚、蓬头垢面地去向曹操求情,感动了曹操和当时在座者,才得免死。对蔡文姬来说,更要命的还不止于此,因为她曾托命于异族,还育有儿女,难免被世俗偏见所不容,而其丈夫很可能也曾给过她人格上的歧视,《悲愤诗》中记述文姬婚后生活有两句诗颇耐咀嚼,说“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颇能看出她在家庭生活中如履薄冰的心境。可以认定,文姬归汉以后,生活是并不幸福更不美满的。“文姬归汉”,当事人有与儿子生离死别之痛,而且她并未因此换来幸福的生活,怎能称其为“佳话”?如果说它是佳话,只于曹操是佳话,因为烘托了这位当朝宰相的爱惜人才、珍重友情的美德;只于旁观者是佳话,因为满足了一种大众心理。文人们喜欢制造、流传佳话和韵事,如爱妾换马、美婢易书之类,当时或后世的许多读书人提起来都神采飞扬,至于“佳话”、“韵事”中的当事人的痛苦和血泪,哪里在其考虑之列呢?1.下列不属于“文姬归汉”被传为佳话的理由的一项是A.文姬归汉,使得蔡邕得以父女团聚,消解了痛苦的心情,享受到天伦之乐。B.蔡文姬出于名门,并且是一个“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的才女。C.文姬归汉,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符合不希望才女沦落异域的大众心理。D.文姬归汉,体现了曹丞相爱惜人才,珍重友情的高尚美德。2.对文中画线句子意思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千百年来的人们,都更多地考虑了当事人的心理和情感。B.“胡地”生活了二十年,文姬对汉朝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是真诚的。C.“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D.文人们喜欢制造、流传佳话和韵事的嗜好,并且重物轻人。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姬之所以能够归汉,一方面的原因是可能是“金璧”等重礼的作用,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曹丞相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的威慑作用。B.文姬在与“胡地”家人分别时,从人性的角度看,极有可能对“胡地”,对丈夫儿子,有一定的感情上的依恋。C.文姬归汉后遇人不淑,董祀品行不端,犯法闯祸,而且在家里给过文姬人格上的歧视。D.文姬归汉,对于曹丞相,对于旁观者的文人们是佳话;但是对于文姬本人,对于胡地的丈夫儿子,可能是残忍一些的人生大痛。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惜。(《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慷慨:胸怀大志B.宣恩远夷,开晓殊俗殊:不同C.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案:立案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寇:侵略5.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①宣恩远夷,开晓殊俗②皓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③化行羌胡,禁止侵掠④其有不服,然后加讨⑤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⑥去烽燧,除候望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种皓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B.种皓担任刺史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皓,种皓虽免受刑罚但被免官。C.种皓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D.种皓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皓而感念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7.将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②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玉阶怨 吴声子夜歌 李白 薛奇童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8.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分别写到白露、飞霜,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5分)9.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与宫怨词‘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请比较这两首诗,分析其内容上的“同”和写法上的“异”。(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孟子《鱼我所欲也》)(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乙选考题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刚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烟霞洞我儿时也曾来过的。但当这样晴爽的秋天,于这一个西下夕阳东上月的时刻,独立在山中的空亭里,来仔细赏玩景色的机会,却还不曾有过。我看见了东天的已经满过半弓的月亮,心里正在羡慕翁则生他们老家的处地的幽深,而从背后又吹来了一阵微风,里面竟含满着一种说不出的撩人的桂花香气。这样的一个人独自在心中惊异着,闻吸着,赏玩着,我不知在那空亭里立了多少时候。突然从脚下树从深处,却幽幽的有晚钟声传过来了,东嗡、东嗡地这钟声实在真来得缓慢而凄清。我听得耐不住了,拔起脚跟,一口气就走上了山顶,走到了那个山下农夫曾经教过我的烟霞洞西面翁则生家的近旁。约莫离他家还有半箭路远时候,我一面喘着气,一面就放大了喉咙向门里面叫了起来:“喂,老翁!老翁!则生!翁则生!”听见了我的呼声,从两扇腰门里出来答应的却不是翁则生,而是我从来也没有见过的,比翁则生略高三五分的样子,身体强健,两颊微红,看起来约莫有二十四五的一位女性。她很腼腆地对我一笑。在这一脸柔和的笑容里,我立时就看到了翁则生的面相与神气,当然她是则生的妹妹无疑了,走上了一步,我就也笑着问她说:“则生不在家么?你是他的妹妹不是?”听了我这一句问话,她脸上又红了一红,柔和地笑着,半俯了头,她方才轻轻地回答我说:“是的,大哥还没有回来,你大约是上海来的客人罢?吃中饭的时候,大哥还在说哩!”这沉静清澈的声气,也和翁则生的一色而没有两样。“是的,我是从上海来的。”我接着说:“我因为想使则生惊骇一下,所以电报也不打一个来通知,接到他的信后,马上就动身来了。不过你们大哥的好日子也太逼近了,实在可也没有写一封信来通知的时间余裕。”“你请进来罢,坐坐吃碗茶,我马上去叫了他来。怕他听到了你来,真要惊喜得象疯了一样哩。”走上台阶,我还没有进门,从客堂后面的侧门里,却走出了一位头发雪白,面貌清癯,大约有六十内外的老太太来。她的柔和的笑容,也是和她的女儿的笑容一色一样的。似乎已经听见了我们在门口交换过的谈话了,她一开口就对我说:“是郁先生么?为什么不写一封快信来通知?则生中午还在说,说你若要来,他打算进城上车站去接你的。请坐,请坐,晏公祠只有十几步路,让我去叫他来罢,怕他真要高兴得象什么似的哩。”说完了,她就朝向了女儿,吩咐她上厨下去烧碗茶来。她自己却踏着很平稳的脚步,走出大门,下台阶去通知则生去了。妹妹上厨下去沏茶的中间,我一个人,在客堂里倒得了一个细细观察周围的机会。则生他们的住屋,是一间三开间而有后轩后厢房的楼房。前面阶沿外走落台阶,是一块数丈见方的大空地。走过这空地,再下两级台阶,便是村道了。立在翁则生家的空地里,前山后山的山景,是依旧历历可见的。屋前屋后,一段一段的山坡上,都长着些不大知名的杂树,三株两株夹在这些杂树中间,树叶短狭,叶与细枝之间,满撤着锯末似的黄点的,却是木犀花树。前一刻在半山空亭里闻到的香气,源头原来系出在这一块地方的。太阳似乎已下山,澄明的光里,已经看不见日轮的金箭,而山脚下的树梢头,也早有一带晚烟笼上了。山上的空气,真静得可怜,老远老远的山脚下的村里,小儿在呼唤的声音,也清晰得地听得出来。我在空地里立了一会,背着手又踱回到了翁家的客厅,向四壁挂在那里的书画一看,却使我想起了翁则生信里所说的事实。挂在那里的东西,果然是件件精致。尤其使我看得有趣的,是陈豪写的一堂《归去来兮辞》的屏条,墨色的鲜艳,字迹的秀腴,有点象董香光而更觉得柔媚。翁家的世代书香,只须上这客厅里来一看就可以知道了。我立在那里看字画还没有看得周全,忽而背后门外老远的就飞来了几声叫声。(节选自郁达夫《迟桂花》)(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山上的空气,真静得可怜”一句,虽然表现了山村的景色,但更重要的是表现了山村的贫穷,同时也表现了“我”对此具有的怜悯同情心。B.翁则生的家在烟霞洞西面的山顶处,虽然“我”来翁则生家不是第一次,但对这里幽深的景色还是很羡慕。C.从文中可以看出,“我”来翁则生家做客,是受了翁则生写信的邀请,而且翁则生给家人多次提到了“我”。D. 头发雪白大约六十内外的老太太,走到十几步路的晏公祠去叫翁则生回家,说明翁则生的妹妹娇生惯养,对长辈没礼貌。E. 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诚挚的叙述中,给我们展现了桃花源一般美丽的山村风光,在翁家热情好客中渗透着一种善良温暖的人性。(2)小说表现了翁则生全家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3)简析小说最后一段环境描写部分的手法和作用。(8分)(4)小说末尾写到了《归去来兮辞》的条幅。对陶渊明当年的辞官归隐,有人赞同,说他不同流合污,保持了高洁的品质;还有人羡慕,说他返朴归无真;也有人反对,说他的归隐是一种消极逃避,做人应该坚毅。你的看法呢?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化访谈录,完成(1)~(4)题。(25分)5·12文化追问马东:余老师,我觉得5·12在中国人的历史上会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我想问,它的文化意义是什么?余秋雨:要问文化意义,首先要问文化是什么。我在两年前拟了一条最简单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已经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在我的这个定义中,最重要的词汇是精神价值,因为哪种生活方式能变成习惯,恰恰正是精神价值长期选择的结果。前几年有欧洲的学者说:“中国构不成对我们的威胁,因为它没有精神价值输出。”这让我们听了很难过,因为他们的意思是,中国只是一个物资产品的输出地。这次汶川大地震,把中华子民心底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了,这就从根本上让世人看见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从今以后,我们有资格对那些欧洲学者说了:“你们上了很多书的当,中国是有精神价值的,不信,请看2008年5月12日之后的中国电视!”几个月前我曾在日本神户召开的世界华商大会上发表一个专题演讲,说中国让世界误会,除了外部固有的偏见外,也由于我们文化话语的错位。如果中国是个巨人,那么,巨人的性格和品德就是中国文化。显然,我们的文化传播大大失职了。我们永远在讲述,这个巨人走了几千年,过去多么有计谋,多么强大;我们永远在炫耀,这个巨人的衣服上镶了金丝,腰带上挂着玉佩。这一切,完全不足以让别人和我们自己的后代了解巨人的性格和品德。这一次,通过几乎全透明的传播媒体,大家看到了,这个巨人的本性是多么善良,多么人道,多么关爱自己的民众,又多么不拒绝外界的爱心。因此,这是一个真正的大转变。马东:在这件事上,文化人能做一点什么呢?余秋雨:那批杰出的记者、主持人在第一线表现出色。在一些有关的电视晚会上,一些歌唱家、演员也让人感动。但是,更多的文化人能做什么呢?我认为,在军人和医生之后,文化人要做的事是把这次抗震救灾中所爆发出来的至善、大爱精神加固、扩充、延伸,使它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一直活在广大民众的心间。5·12在今后会出现三种可能。第一种,作为大爱精神广泛渗透;第二种,作为英雄进入记忆;第三种;仅仅留下了灾难记忆。我认为,最有可能的是第三种,大家记得很多英雄的名字和事迹,不少文艺作品也会来描述。但地震不常发生,灾难不常遇到,人们也就不觉得这些英雄和自己密切有关,就像我们过去对那些遥远的英雄故事那样。文化人的任务是要争取第一种可能,那就是让一个偶发性事件中的精神爆发,变成中华文化的真正灵魂,广泛渗透,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主轴和价值坐标。也有一些文化人,他们与广大民众相比,对5·12表现出不可容忍的冷漠。他们宣称对社会上的一切事务都要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距离和冷静”,他们明明没有到现场,却凭着各种谣传而随意评论。对于一般社会问题保持距离和冷静并没有错,但是,这次是全民族的大灾难和大救援,你们身为人子,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居然对几万生灵的死亡也保持距离,居然对十几亿人的眼泪和救援也保持冷静。如果像我前面所说的,这次民族精神的大爆发正是中华文化的大发现,那么,我不禁要说,你们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很没有文化,比那些缺少学历的民众更没有文化。(节选自央视“文化访谈录·专访余秋雨”)(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余秋雨引述欧洲学者“中国构不成对我们的威胁”那些话,是为了表明自己听了这些话后心里很难过,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B.余秋雨认为中国让世界误会的原因只是由于我们文化话语的错位,即只宣传化文化外在的形式,不宣化文化的内含精神。C.在5·12中的中国文化人共包括有三类,一是第一线记者、主持人,电视晚会上那些歌唱家、演员,二类是更多的文化人;三类是那些冷漠的文化人。D.在5·12事件上,文化人的主要任务是把那种至善、大爱精神加固、扩充、延伸,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E.余秋雨在谈文化时,很有艺术修养。采用了引用、比喻、对比和夸张等手法,使其论述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2)联系全文看,5·12在中国人的历史上,文化意义是什么(6分)(3)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8分)(4)余秋雨认为“对5·12表现出不可容忍的冷漠”“的那些文化人”“比那些缺少学历的民众更没有文化”,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6分)第Ⅱ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篇小说《红楼梦》问世后,接着出现了一批《续红楼梦》之类的续作,但同前者相比,它们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判若云泥。B.“改革”就是改变经济的体制,“开放”就是和世界接轨。我们在这两个方面的许多做法可圈可点,取得了令人喝彩的成果。C.王蒙的新著《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读着读着,经常被小说中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击节叫好。D.现代化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不学会技术,长期当外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能担当好现代的领导重任的。14.下列各句,表达准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陕西省人事厅、省博士后工作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在我省享有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等的权利与义务。B.长安促进中心已自有孵化服务场所3万平米,累计孵化企业200余家,企业累计实现产值超十亿元,成为中小企业“诲人不倦”的“班主任”。C.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需要关注多方面因素:不仅要考虑对周边国家和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还要考虑自身经济、金融的稳步发展。D.当前我国的可耕土地面积非常稀缺,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如果再不努力保护耕地将必定会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15.根据文意将下面句子填入横线,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有人说: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往往是孩子提出的问题。因为他们的问题是真正的心灵问题、哲学问题,。①哲学最终成了极少数对问题穷追不舍的人的专利②大人们往往回避问题,或只分析问题③于是,哲学思想便在这种环境中很快地夭折了④而孩子们的问题又往往把真理性问题一丝不挂地揪出来,让大人们很尴尬⑤而孩子们往往因为大人们没有给出答案而沮丧,放弃了对问题的追问A.④②⑤③①B.②④⑤①③C.②⑤③①④D.④②③⑤①16.根据要求提取下面——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六个关键词(可以是短语)。(6分)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决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①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②人学的历史观:17.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比喻仿写两个句子。(5分)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边塞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北京大学美学教授朱良志在其《美学十五讲•四时之外》中写道:“人是未来宴席的永远缺席者。”请针对朱教授的这句话,谈谈你的看法。要求:你可以尽情发挥你的才华,尽情表达你的观点,字数为800字以上。但所写内容必须是对朱教授这句话的有关理解和看法。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一次适应性训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9分,每小题3分)1.A项。A项表述的内容,位置不对,在第一自段中,原文关于理由的位置在第二自段和第六自段中。而且,原文中关于理由没有涉及到蔡邕。2.C项。画线的句子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胡地与儿子的分离之痛,二是在汉地董祀家里的不幸福。C项将这两方面都包含在内。而且画线句子是对文章第四第五段的总结。AD两项表述的内容都不在这个范围内,并与其意不符合。B项表述的内容与画线句的意思相对。3.C项。董祀在家里是否一定给过蔡文姬人格上的歧视,原文用的是推测的语气,有一个表推测语气的状语“很可能”,C项取掉了这一状语,将推测的语气变成肯定的语气,改变了原文的结果。二.(36分)(一)、(19分)4.(3分)C(案:查究。)5.(3分)A(④⑥项不能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②表现种皓老成持重、为人谨慎,④先恩后兵的做事方式,⑥写边境部族晏然无事。⑤是间接表现。)6.(3分)B(种皓被免官不是因为太守伺机报复,而是因为大将军梁冀的诬陷。)7.翻译(10分)①(5分)译文:种皓以看着货利为羞耻,追求名声、利益的人,种皓都不与他们结交往来。(大意2分,“耻”意动用法、定语后置句、“交通”古今异义各1分。)②(5分)译文:臣担心这样会阻碍挫伤州县官吏的揭发检举的心意(行为),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不再对朝廷尽心尽意了。(大意2分,“沮伤”译为“阻碍”或“挫伤”都可得1分;“纠发”、“饰匿”各1分。)参考译文: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亲担任过定陶县令,有财产三千万。父亲死后,种皓将这些财产都用来救济宗族和周围乡里的穷人。种皓以看着货利为羞耻,追求名声、利益的人,种皓都不与他们结交往来。汉顺帝末年,担任侍御史。顺帝提拔种皓在承光宫监护太子。中常侍高梵从宫中单车出来迎接太子,当时太傅杜乔等人心中怀疑,不想依从,但惶恐迷惑不知道怎么办。种皓就手持刀剑挡在车前,说:“太子,国家皇位的继承人,关系到天下人的命运。今天常侍来接人无诏书,有何凭据知道不是奸邪呢?今天只有一死而已。”高梵理穷辞屈,不敢对答。杜乔事后感叹,自愧不如种皓遇到大事而不受迷惑。皇帝也嘉奖他老成持重,称赞了很长时间。后来出任为益州刺史。种皓素来志向远大,喜欢建功立业。在益州任上三年,传播朝廷一直到边远的部族,开通教化那极为不同的乡俗,岷山上杂落的部族都感念和服从汉朝的恩德。其时,永昌太守冶炼黄金熔铸了一条有花纹的蛇,用来献给梁冀,种皓发现后就将永昌太守逮捕,并快马奏报朝廷,但二府怯懦畏惧,不敢查办此事,梁冀从这件事后对种皓心怀愤怒。正好碰到巴郡人服直聚集党徒数百人,自称“天王”,种皓与太守应承率兵前去征讨,没有攻克他们,而许多官吏、士卒却被伤害,梁冀因为这件事诬陷他,传诏逮捕种皓、应承。太尉李固上疏援救,说:“臣听说征讨盗贼所受伤害,本来不是种皓、应承的责任,实在是由于县吏畏惧法律,害怕犯罪、压迫,驱赶太深太苦,然后招致这不祥的报应。等到盗贼相聚起来,就此起彼伏处处不绝了。种皓、应承因为首先举报大奸大恶人而紧跟着受罪,臣担心这样会阻碍和挫伤州县官吏的揭发检举的行为,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不再对朝廷尽心尽意了。”皇帝阅后采纳了李固的奏请,就赦了种皓、应承的罪,仅仅免官而已。后来凉州羌人发生动乱,朝廷就派种皓为凉州刺史,深得百姓的欢心。当种皓又被朝廷征用调迁时,官吏百姓投书朝廷请求挽留他,梁太后感叹道:“我还没听说过刺史像这样得人心的。”于是准许了凉州官吏百姓的请求。后来迁任汉阳太守,梁州戎夷男男女女相送到汉阳地界等到了汉阳郡,教化羌人,禁止侵犯掠夺。后调任出使匈奴的中郎将。当时,辽东的乌桓人反叛朝廷,种皓又转任辽东太守,乌桓人相率望风而服,在辽东边境上迎接种皓赴任。后因事免官而归。后来被征用为议郎,调迁为南郡太守,后又应召入京任尚书。正遇到匈奴侵犯并、凉二州,汉桓帝擢升种皓担任度辽将军。种皓到军营后,先向匈奴宣扬汉朝廷的恩惠,引诱胡人投降,还有不愿意服从的,就加以征讨。诚心诚意地进行安抚,因此羌胡、乌孙等部族都来归服。种皓于是就撤去报警的烽火,废了望哨楼,边境上晏然无事。延熹四年,升迁为司徒。在司徒任上三年,年六十一岁死去。并、凉两州的边民都为他发丧致哀。匈奴举国之人都伤心惋惜。(二)(11分)8.写霜露,表明夜已深,(1分)渲染了环境的冷清,(2分)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孤寂愁怨。(2分)9.内容上,两诗都写了秋夜望月,表达了人物孤寂思怨之情。(2分)写法上,李诗写隔帘望秋月,人月相怜,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2分)而薛诗写下帘避秋月,人月不见,愈怕望见秋月而愈增添孤怨之情。(2分)(三)(6分)(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贫乏者得我与(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三、(25分)11.(25分)(1)(5分)答案:C、E项。A项中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项中错误理解为今意“可怜”。B项中来“翁则生家”确实是第一次,而来烟霞洞不是第一次。D项中的老太太去晏公祠叫翁则生只是热情好客的表现,并没有说明妹妹什么。(2)(6分)答案:①热情好客。翁则生打算去车站接“我”,老太太去晏公祠叫人,妹妹招呼着让坐烧茶等。②纯真善良。妹妹对我腼腆地笑,说话前的脸红,说话的声气沉静清澈;翁则生听到“我”来了惊喜得快要疯了;老太太责问“我”为什么不写一封快信来通知她们等。③具有书香世家的文明素养。客厅的四壁上挂着精致的书画,翁则生一家三口见人都有一脸柔和的笑容。他们对客人的称谓上很文雅。(3)(8分)①木樨花树,是前一刻半山亭上香气的源头。照应开头,交待了事情的原委,使情节具有吸取力,且结构完整。②日轮的金箭,运用了比喻中的借喻的写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太阳四周的光芒,描写出了山村晚霞的状美。③用小儿的呼唤的声音反衬山村夜晚的宁静与祥和。④用客厅四壁的书画烘托主人的文雅品质。《归去来兮辞》的条幅,还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想归隐的心绪。(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品牌合作合同解约协议
- 正规装饰公司合同协议
- 正式员工劳务合同协议
- 2025年国内期刊发行代理合同
- 2025监理工程师《合同管理》合同的效力及实践
- 正规股权转让合同协议
- 模具店铺转让合同协议
- 2025成都市租房合同协议书
- 2025年合作伙伴网络协作固定折扣协议合同样本
- 和宝钢签订钢材协议合同
- 卷烟厂电气专业笔试题
- 小学劳动课《劳动安全教育》
- 畸形舌侧沟临床对策培训课件
- 相关方需求和期望及风险和机遇措施表
- 一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8课 练笔成图-苏少版
- 标准变压器用电负荷计算表
- DB12∕T 822-2018 路用高粘结力环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 “两票三制”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含检查表)
-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word版
- JIS G3507-1-2021 冷镦用碳素钢.第1部分:线材
- 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与设计(第2版)全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最新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