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1页
贵州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2页
贵州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3页
贵州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4页
贵州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解决“三口流利”问题是全省的重点。新形势下,要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下真功夫、拿硬措施、有新思路,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当前,要确保贵州的粮食安全,必须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推进农牧结合,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到大农业、大粮食中去解决,难点问题也就不难了。1贵州的粮食生产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降低,但是农业的基础地位却不断提高(见下表)。20世纪50年代初期,贵州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8.42%,70年代初期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02%,90年代初期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66%,2003年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91%。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2003年,贵州人口增加了2348.16万人,增长1.5倍;农业总产值增加455.29亿元,增长39.9倍;粮食产量增加了724.9万t,增长1.91倍;肉类产量增加147.87万t,增长16.2倍;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了36kg,增长14.46%;肉类人均占有量增加35kg,增长5.8倍。贵州农业的稳定发展,确保了贵州人民生活的需要,支撑了贵州经济的发展,托起了贵州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由于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贵州粮食生产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1997年粮食总产接近完成全省“九五”计划1050万t的要求,1998年超计划4.76%完成“九五”期末目标,1999年粮食产量为1125万t,2000年达到1165万t,创粮食生产历史最高水平,2003年在战胜严重自然灾害的条件下,粮食总产量达到1104.3万t,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实现农村粮食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在贵州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2001年1月18日通过的《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石秀诗省长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基本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力争到2005年粮食总产量增加到1230万t左右。”2004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把‘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今后一个时期贵州农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2农民增收及食物供给状况贵州是内陆山区农业省,不沿边、不沿江、不沿海,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增加总量和提高质量的双重约束;面临资源短缺和资金短缺的双重约束;面临人口数量过大和人口素质偏低的双重约束;面临经济发展滞后和生态重建面广量大的双重制约。贵州主要农产品供需矛盾比较突出。2003年,贵州粮食人平均占有量仅285kg,是全国同期345kg的82.6%,人平均肉类占有量41kg,是全国同期53kg的77%,粮食“丰年有缺”,每年净调进75万t左右,农产品商品率低,质量差;土地资源短缺,贵州人平均耕地面积0.045hm2,是全国同期0.08hm2的56.7%,水资源人平均拥有量虽然达到2900m3,高于全国2500m3的水平,但是由于喀斯特地区特殊地质条件,储水困难,可利用的有效水资源严重缺乏,500多万人口、300多万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尚未解决,“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由于省级财力薄弱,2003年财政支农支出仅6858万元,农业投入增长水平(16.47%)略低于财政收入增长水平(16.61%);2003年贵州年末人口为3870万人,1984年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全国同期为1%,每km2人口为220人,全国同期为130人,贵州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为6.1年,全国同期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64元,全国同期为2580元,贵州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62%;贵州农民收入增长水平严重滞后,1998~2003年的6年中,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3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3312元,每年增加552元,城镇居民收入总额增加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6.23倍,同期,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3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2004元,每年增加334元,城镇居民收入总额增加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8.68倍。进一步证明,贵州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低于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而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比例却高于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矛盾更为尖锐;同时,贵州生态环境治理面广量大,潜在石漠化、石漠化面积已经占国土面积的45.2%。贵州农业发展任重而道远。但是,贵州具有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良好条件,为农牧结合、解决贵州食物供求矛盾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前提条件。其一,贵州为低纬度高原山区,农业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降水丰沛,雨热同季,立体气候显著,具备发展草地畜牧业的优越生态气候条件,极宜于草食动物的生存繁衍和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为生态畜牧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多样化和特色发展的自然条件。同时,贵州境内饲草资源丰富,产草面积广,牧草种类数量多,饲草资源量大,贵州草地产草加上作物秸秆和藤蔓,在自然状态下年产量达1.5亿t,若经部分(1/3)适当进行改良,产量可在2.2亿t以上,相当于全省耕地产出数量的10~20倍,是贵州生物资源中年产量最大的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利用潜力。畜禽品种资源丰富,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及各族人民的辛勤培育,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使贵州畜禽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并且大都具有突出的特色,是宝贵的遗传基因库。贵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争取到了较大的空间。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既增加食品供给的数量,又提高食物供给的质量。其二,改革开放以来,贵州逐步加快了畜牧业的发展,作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为生态畜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全省累计建设人工草地22万hm2,建成28个商品牛,26个商品羊,16个瘦肉型商品猪基地,24个生态养鱼示范区,全省已有50多家以牛羊为原料的畜产品系列加工企业。国家投资的9个县(市、区)动物疫情测报和20个县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通过了验收并投入使用。2003年全省出栏肉猪1533.68万头、肉牛80.39万头、肉羊223.73万只,与1996年比较,分别增长40.01%、27.52%和95.82%;肉类总产量156.99万t、牛肉产量10.13万t、羊肉产量4.5万t,奶类产量3.38万t,分别增长43.95%、64.98%、119.51%和115.29%;人均占有肉奶持续稳步增长,2003年猪肉、牛羊肉、奶的人均占有量分别为41kg、3.8kg和0.73kg,分别比1996年增长33.68%、67.87%和50.69%。2003年畜牧业产值达139.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1.2%,比1996年的104.6亿元增长33.35%,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增长12个百分点。牛存栏数居全国第7位,羊居第20位,畜牧业25年来一直稳定增长,各项主要指标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省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约900万人。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286元,占当年农民纯收入的18.3%。发展生态畜牧业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其三,生态畜牧业产品市场有较大的市场潜力。贵州省动物性食品仍以猪肉为主,牛、羊、禽、蛋、奶食用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最大的奶,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西南的22.8%,全国的8.6%,世界的0.5%,饲草、饲料的加工产量只为全国总量的1%,肉类加工产品,发达国家已占到肉类消费量的60%~70%,我国仅4%左右,而贵州省还不到全国水平的一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和经济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饮食质量的升级,这些差距也就成为市场需求发展的方向,仅满足贵州本省需求,就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其四,省内建立了11所农牧院校及各地县草地、畜牧、水产、兽防等工作部门和科研机构,已拥有1万多名专业技术队伍,培训了大量的民间畜牧兽医人员,基本形成覆盖全省乡、村的技术服务网络。开展了畜禽水产资源调查和在全国率先使用遥感遥测手段进行草地资源的普查,完成了畜牧业和草地的区划,掌握了资源家底。同时,还开展了对外交流合作,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盟等国际组织和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支持下,先后实施了贵州省大牲畜新品种引进、草地农业系统项目、奶援项目、土地综合利用项目和农村综合发展扶贫项目,取得了建立草地畜牧业系统的全面经验和发展贵州草地畜牧业的科技储备和技术基础,锻炼出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先进技术实践经验的人才。3实施“生态立省”战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改善现有粮食3.1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粮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没有持续发展的农业和粮食安全,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工业;没有繁荣的农村,就没有繁荣的城市;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广大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就没有工业品的广阔市场。农业和粮食问题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农业和粮食问题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人们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农业、重视粮食问题,农业的基础地位只能加强,决不能削弱。3.2必须确保农村粮食基本自给。确保农村粮食基本自给是贵州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建立“大粮食”观念,拓展发展粮食生产的新思路。一是要将传统的、仅仅依靠耕地的观念,扩展到全方位、多层次开发食物资源及其食物生产上来,在重视耕地的同时,大力开发利用非耕地资源;二是在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发挥贵州的自然资源优势,实现农牧结合、农特结合,增加食物总量,以缓解和弥补耕地和粮食的不足。3.3重视保护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贵州省人均资源相对不足,长期以来,农业发展是建立在资源过度利用和粗放经营上,虽然近年来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积累下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土地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执行保护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并重的方针”,走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的道路,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要花大力气为今后农业发展开拓一个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日趋改善的新空间。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从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坚持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生态持续性的有机结合。要在贵州生态重建中,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和谐统一。3.4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技系统的整体功能。贵州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量(220人)是全国平均数(130人)的1.7倍。解决粮食问题,必须遵循“依靠国内资源,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在土地资源十分稀缺的条件下,要千方百计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依靠科学技术,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量,尽可能提高全省粮食自给水平。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在人口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进行的,按照传统农业的增长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要“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依靠广大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同时也要依靠广大农村的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技术员、科技户、专业户,他们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的主力军,是发展农业生产力最活跃、最宝贵和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大幅度增加财政预算内农业科研工作投入,”充分发挥贵州农业科技系统的整体功能,群策群力,为农业和粮食的持续、稳定增长作贡献。3.5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贵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86%。发展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收入切实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保住了,农业和粮食综合生产力就会持续发展,反之农业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就会受阻。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就谈不上现代化的农业,没有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新型农民,就谈不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因此,要把农民培训和建设一支现代农业产业大军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4“大粮食”观念的提出“粮食安全”已经写进《农业法》。粮食安全问题是反映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制订贵州食物安全的目标,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前提条件。贵州是内陆山区农业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发展中具有自身的问题和特点,必须依照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针对贵州的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大农业”、“大粮食”观念,实现“农牧结合”,积极而又稳妥地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根据《贵州省农业结构调整规划》(2001年5月省农业厅发布)和省内多项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贵州粮食安全的目标可以作这样的表述:根据国家颁布的食物营养标准,针对贵州的实际和人口增长控制在1%以内的前提下,实现农村粮食基本自给,全省粮食人平均占有量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20%,肉类则可高于10%~20%。其主体概念是:实现人均粮食占有量310kg左右,肉类60~70kg,蔬菜160kg左右,食用油8~10kg(包括动物油2kg),即可视为食物(粮食)总量基本自给。初步预测,到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260万t,人均占有量300kg;油菜籽产量达到80万t;肉类产量达到241万t,人均占有量59kg;水产品产量达到12万t。到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50万t,人平均粮食占有量310kg;油菜籽产量达到90万t;肉类总产量达到300万t,人平均占有量69kg;水产品产量达到20万t。其它项目如水产品、奶、水果、蔬菜等亦要有相应的发展。从现有生产基础、资源条件、增产潜力、科学技术条件和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分析,实现上述预测是有较大把握的,在具体操作上也是基本可行的。5坚持科技引领,是贵州粮食战略的重要保证居于上述分析和预测,贵州在粮食安全战略选择上主要考虑:5.1贵州是内陆山区农业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中发1号文件的要求:“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这是贵州粮食安全战略的首要选择。5.2按照循环经济的原理,实现畜牧业和农业发展的结合。在人类历史上,畜牧业发展早于农业,但是农业的发展又极大地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农牧之间的共轭作用和辩证关系,奠定了人类的文明历史,畜牧业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离开了农业的发展谈畜牧业发展是不可思议的。特别是贵州的肉类总产量中,目前猪肉的比重占85%左右,到2010年肉类总产量中,猪肉的比重也占到80%,畜牧业长期以生猪生产为主的格局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变化。生猪生产是一种高耗粮的产业,没有粮食为基础,生猪生产发展不起来。粮多猪多,猪多肥多,肥多粮多,这是循环经济在农业内部的必然结果。即令是草食性的畜牧业,没有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作精饲料,牛、羊、禽还是发展不起来。以贵州农业发展为支撑,推进了畜牧业20多年的持续发展,这就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的共轭作用和辩证关系。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事物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相关性。实现畜牧业和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加快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加快目前种植业“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找到农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的结合点,实现农牧结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根据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农牧结合是贵州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5.3贵州农业增长受到来自总量不足和质量提高的双重约束,由于受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提高贵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走质量型为主,质量和数量并重的路子。在国土面积和耕地面积不可能增加的情况下,要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提高粮食生产的总量和质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先进实用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率,实施“科教兴粮”战略,这是贵州粮食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其一,要加强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储备能力、转化能力。实行更加紧密的农科教结合,抓紧对影响贵州粮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进行联合攻关,切实加强以主要粮油作物良种选育为重点的原创技术和配套技术研究;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平台建设计划,800万亩粮食标准化生产工程计划;加快农业科技产业化工程和粮食精深加工(包括饲料加工)工程建设,提高粮食转化能力;加速农村信息化网络工程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进程;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较大幅度地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设立农业科研工作专项基金;要针对“伏旱”、“秋风”、重大病虫害等对贵州省粮食生产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进行深入研究,推广有效抗御这些重大灾害的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其二,要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目前,贵州省农科院和省内农业科研单位成功选育一批优质高产高效抗逆性强的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蔬菜、小麦等优良品种和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在贵州各地的实际应用中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要因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