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_第1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_第2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_第3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_第4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述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西医学名词,着重从解剖定位、组织病理学角度描述,病名本病是当代医学针对该病病因、病位及病理变化综合定义而命名。中医学多从症状、病因病机等方面命名,将其归属于胁痛、痞满、肝胀、肝痞、肝癖、肝着、积聚、痰证、痰浊、湿阻、瘀证、肥气、积证等范畴[1-4]。中国古代医学家很早就对该病进行过观察和记载,《难经》中载有:“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黄帝内经》记载到:“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邪在肝,两胁中痛,塞中,恶血在内”。《古今医鉴》提出:“胁痛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留为病”。孟胜喜[5]等学者通过查阅中医学古籍文献,从病名、病因、病机、病证等不同角度,发现与该病有关的中医学病名可达44个。“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协作组将NAFLD的中医病名拟定为“肝癖”。年公布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6]将NAFLD的病名定为“肝癖”“胁痛”“积聚”。如《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提出:“癖者,谓僻侧在于两胁之间,有时而痛是也”。中医学对NAFLD的命名重要是根据其症状、体征特点结合病因病机。该命名不仅能够相对全方面和精确地概括其病位、病机特点,并且充足体现了中医学特色。1.对病因的认识1.1饮食失节 饮食是人体生存、生长发育和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人体通过饮食,从食物中吸取多个营养物质,化生为精、气、津液等,以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只有做到饮食规律,搭配合理,五味均衡,使脾胃健运,气血生化充足,才干维持机体的健康状态。如果饮食失节,饥饱失常,或暴饮暴食,或饮食口味的偏好均可形成饮食失宜。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进食的食材、烹调制作办法、配料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当代的粮食重要是精细粮,并且烹调制作办法上以油炸、油炒为主,进食肉蛋奶等高热量食物增多。由于长久过食肥甘厚味,影响到了脾冑的正常运化功效,超出了脾胃的运化能力,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输布转化为营卫气血,反成痰浊膏脂积聚于体内。如果蕴结于肝,肝气疏泄不利,气血瘀滞,发为NAFLD。《素问•愤怒通天论》中就从利害角度叙述了“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五味既能够充养五脏,也能够损伤五脏。《临证指南医案•湿》提出:“湿从内生者,必其人膏梁酒醴过分”。《医学入门》指出:“善食厚味者生痰”。《本草经疏》谈到“好食油面猪脂,浓厚胶固,以致脾气不利,壅滞为患,皆痰所为”。都叙述了饮食中肥甘厚味过多易于产生痰湿。痰湿积聚于肌肤则体现为超重、肥胖,痰湿、湿热内积于肝脏发展为NAFLD。

1.2劳逸失度

人体需要适量的的劳作以助气血流通,增强体质,也需要休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劳逸均要适度,才有助于健康,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倶”。长时间缺少锻炼、缺少劳动,长时间的多逸少劳、久坐、久卧,可成为致病因素。《素问•宣明五气论》记载:“久卧伤气,久坐伤肉”。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的劳作方式己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代人的工作重要在室内,脑力劳动居多,加之以车代步,长久久坐,活动量较少。由于过分安逸少劳,脾胃功效减退,谷气不消,致气血壅遏不行,进而痰饮、水湿停聚肝而致病,日久痰瘀互结,阻于肝络。

1.3情志失调人类含有社会属性,在社会中互相交流,有着丰富的的情感。中医学认为人的情感与内在的脏腑气血关系亲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反过来,情志也能够影响脏腑气血。外界的不良刺激如社会环境不良、社会地位变化、经济状况变化、家庭或工作中人际关系紧张等都会产生不良情绪,超出了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时,就会损伤脏腑气血致病。中医学一向重视情志与健康的关系,朱丹溪在《医林绳墨》中写道:“气也,常则安,逆则祸,变则病,生痰动火,升降无穷,燔灼中外,血液稽留,为积为聚”。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对保持心情开朗舒畅起着重要作用。反之,外接因素造成的情志异常,特别是大怒或情志过分压抑,肝气郁结,进而肝脾不调,脾失健运,湿浊不化,或湿热毒邪侵及肝脏,影响肝气疏泄,日久则气滞血瘀,湿、热、痰、瘀停积肝络发展成NAFLD。1.4体质因素

古代医家通过长久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在个体之间存在着体质差别,并且含有复杂性。《灵枢•寿天刚柔篇》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体质学说认为体质是指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7],受到中医学“形神合一”生命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的影响。中医学认为素体禀赋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如《丹溪心法》:“凡肥人多痰”。《张聿青医案》更是明确指出:“形体丰者多湿多痰”。痰湿内蕴,可使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气滞血癍,肝络失和形成NAFLD。李红[8]等釆取整群随机抽样的办法对长沙1386例NAFLD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成果发现体质分布有多最少依次为平和质(42.9%)、痰湿质(17.1%)、湿热质(10.2%)、阳虚质(9.9%),存在兼夹体质。阐明体质类型与NAFLD含有有关性。

1.5他病延及肝脏

人身是一种整体,中医脏象学说认为,脏腑之间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一脏有病可传及他脏。《景岳全书•胁痛》言:“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然而心肺脾胃与膀胱亦皆有胁痛之病,但以邪在诸经气逆不解,必次相传”。NAFLD与身体状况及其它疾病有亲密的联系,与慢性代谢性疾病、营养过剩性疾病如肥胖、代谢性综合征、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等关系亲密。肝气疏泄与脾胃健运互相为用,如果失疏泄,无以助脾胃健运,或脾失健运,湿热郁蒸,影响肝脏。

对NAFLD的发生发展来说,多大数时候是多个因素互相作用的成果,气候环境潮湿,感受湿疫邪毒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加上工作、生活压力大,过分安逸少劳,使痰湿膏脂转输不利,易致水、湿、痰、饮积聚体内,进而血脉瘀阻,痹阻肝络而增进NAFLD的发生发展。

2.对病机的认识许多学者通过临床实践认为NAFLD的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湿热内藴,瘀血阻滞,而最后形成痰瘀互结,痹阻于肝脏脉络而发病,其中痰、湿、瘀、积是NAFLD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病理因素,痰湿凝聚与NAFLD的发生亲密有关。陈建杰专家[9]认为痰湿是NAFLD重要的病理因素,其性黏滞重浊,妨碍气血运行,血脂相称于血中之痰浊、痰湿,随气血流行,停于肝脏而形成NAFLD。进食高脂肪、高胆固醇血食物或脾虚失运,痰湿内生,肝失疏泄,继而湿停、痰凝、气滞、血瘀,最后形成湿浊痰瘀互结。疾病早期阶段多为实证,疾病中后期耗伤正气或夹热、夹瘀、夹虚,致肝脾肾损伤而成积聚、鼓胀重症。赵正孝[10]根据《素问•经脉别论》对“食”和“饮”的叙述,认为脾气散精在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方面起了核心作用,“胃强脾弱”是造成肥胖和NAFLD的根本因素。饮食中的水谷精微摄入过多,超出了脾气的散精能力,难以将这些精微物质全部散布于肺,造成水精不能四布,留着体内,凝聚成痰湿。根据痰湿部位不同,如果“皮肉膏肥”体现为肥胖,货“膏肓丰满”形成NAFLD。痰湿胶着于肝,能够出现瘀血内阻;或痰湿久蕴成毒,病情可更趋复杂,可进展为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甚至形成肿瘤。辨证分型中医没有NAFLD的病名,从证素角度可将其归属于“痰痞”“瘀血”等范畴,根据其临床体现和发病特点,将之归属于“肝癖”“胁痛”“积证”范畴,证属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由于NAFLD病机复杂,辨证原则尚未统一,不利于指导临床,因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十分必要。范小芬等[11]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办法,对928例NAFLD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象四诊资料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聚类分析提示NAFLD的临床基本中医证型为湿热内蕴证、脾虚湿痰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肝肾局限性证。陈阳[12]等对诊疗为NAFLD的235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与临床指标的有关性分析,认为轻度NAFLD多集中于肝郁脾虚型,中度多集中于脾虚湿滞型,重度多为湿热困脾。候丽等[13]回想性分析27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重要临床证型为肝郁气滞、脾虚湿盛、痰瘀互结、湿热内蕴,且轻度脂肪肝以肝郁气滞多见,而重度脂肪肝以痰瘀互结多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14]分为肝郁脾虚证、痰湿内停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症和脾肾两虚证。储建坤等[15]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办法收集了150例NAFL患者,并以未患NAFLD148例患者作为对照;根据证候学评分探讨NAFLD的证候分布特点,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成果发现:肝气郁滞型、湿热内蕴型、痰湿内阻型、瘀血阻滞型、肝肾阴虚型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证候,其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为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舒张压(DBP)。徐亮等[16]收集临床523例NAFLD患者,探讨肝脏超声、肝功效血清学检查以及BMI等指标与NAFLD中医各个证型之间的有关性,发现NAFLD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病程较长、发病年纪较大、血清总胆固醇(TC)、TG较高。痰湿内阻证易出现肝功效异常;湿热内蕴证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痰瘀互结证易发生2型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李志国等[17]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NAFLD的文献成果:痰瘀互结、湿热内蕴、肝郁脾虚是NAFLD的最重要证型。张慧芹等[18]分别基于不同的文献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的办法分析了近十余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关的临床研究文献,两者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发现肝脾两脏是NAFLD的重要病位,而气滞、血瘀、痰湿是本病的重要病理因素。对治疗的研宄对于脂肪的治疗,应遵从中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论。从基础治疗做起,如制订合理的能量摄入谱、调节饮食构造、加强体育锻炼。中医采用辨证论治、辨病论治。4.1单味药及中药提取物治疗单味药治法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多数医家重要以复方为治疗手段。Sakata等[19]运用每日700ml绿茶连饮12周的实验办法,发现可使NAFLD患者的肝脾CT值在经治后明显升高,血清ALT及8-异前列腺素分泌则明显下降。当代国内医家在近几年治疗NAFLD的中医类文献中总结发现,丹参、山楂、柴胡、泽泻的使用频率最高(>75%),郁金、虎杖、半夏、大黄等次之(>45%),荷叶、白术、党参、当归等亦被广泛使用(>25%)。而在当代药理研究中,单味药治疗NAFLD方面也有诸多研究成果可运用当代药理学原理论证其有效性。如山楂及其提取物可有效改善脂肪代谢,且对治疗高脂血症有良好的效果[20];丹参是通过发挥其活血化瘀的作用,来改善肝脏循环以及脂肪代谢,以达成保肝的作用[21],也可通过联合其它单味中药治疗,如丹参可在柴胡、陈皮疏肝健脾开胃的基础上发挥活血化瘀安神的作用,从而增进NAFLD患者血清指标的恢复,故可治疗NAFLD[22];当代药理学表明泽泻提取物能够通过减少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的水平,去除肝脏中沉积的甘油三酯,从而为肝脏减少来自游离脂肪酸的肝细胞毒性作用[23];大黄煎剂或大黄水提取物中的大黄醇提取物含有明显降脂功效,能够明显减少血清TC水平[24]。4.2中药复方郁强等[25]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办法将99例NAFLD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同等生活方式干预的前提下,给药调肝理脾方(黄芪20g,炒白术15g,生薏苡仁20g,丹参20g,香附10g,柴胡10g,茵陈10g,虎杖10g,瓦楞子20g,马鞭草15g,决明子15g,生山楂15g,水红花子15g)12周,发现调肝理脾方组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肝脾CT比值,并起到保肝抗炎和降脂的作用,与安慰剂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赵珂佳[26]等使用垂盆草冲剂治疗NAFLD,总有效率可达93.5%,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张良登等[27]采用系统评价的办法评定了经方茵陈蒿汤对NAFLD的治疗作用,共纳入14个RCT研究共1214例NAFLD患者,全部研究均未报告重要终点,而仅报告次要终点指标,对报告的次要终点指标行Meta分析成果显示:含茵陈蒿汤加减组治疗后在证候积分、改善肝功效水平、减少血脂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证候有效率、B超有效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护肝降脂方[28]、新贝保肝降脂汤[29]、加味参苓白术散[30]、杞荷祛脂方[31]等验方在临床治疗NAFLD时,也都含有一定减少血脂,保护肝功效的作用。另外,小柴胡汤[32]、柴胡疏肝散[33]等名方也被证明在减少NAFLD大鼠血脂、改善氧化应激水平等方面含有一定作用。4.3中成药徐娇雅等[34]研究发现:当飞利肝宁胶囊能够有效地改善NAFLD大鼠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性,减少NLRP3炎性小体有关基因(NLRP3、ASC、Caspase-1、Pannexin、IL-1β、IL-18、IL-33等)的体现及NF-κB蛋白的体现,从而减轻肝脏炎性损伤。张友祥[35]等应用东方肝康口服液治疗NAFLD,3个月后发现其能明显减少NAFLD患者肝酶学指标、血脂水平,改善患者胁痛、腹胀、乏力等症状及超声影像学体现。唐外姣等[36]研究护肝清脂片对NAFLD大鼠的作用机制发现:与非诺贝特对照,本药能够有效改善NAFLD大鼠血清总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等指标,使之稳定在正常水平,制止长久高脂饲料喂养对大鼠机体的损伤,使肝脏蛋白质合成及胆汁代谢维持正常;实验证明:健肝降脂丸[37]药品在减少NAFLD大鼠血脂、保护肝脏功效方面亦含有一定作用。苏剑锋等[38]采用强肝片作为对照,研究本地验方活血降脂保肝汤(丹参、山楂、赤芍、田七、泽泻,黄芪、五味子、川芎)治疗NAFLD大鼠的作用机制,发现活血降脂保肝汤能够上调NAFLD大鼠肝脏Nrf2、PKB的水平,从而克制了肝细胞的氧化应激,较好地修复肝细胞,保护肝脏功效;龚享文等[39]采用柴胡疏肝散与参苓白术散合方并从组织学与体外细胞培养等多个角度探讨疏肝健脾法治疗NAFLD的大鼠的作用机制;成果发现疏肝健脾法能够有效地调节LXRα/FAS信号通路,通过下调LXRα、FAS基因以及其有关蛋白的体现水平缓和NAFLD大鼠肝细胞脂肪沉积,改善大鼠的脂类代谢。中成药的药品构成比较稳定,普通是在长久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甄选出来的,使用时需要辨证,疗效比较稳定,许多治疗NAFLD研究表明在改善临床症状、减低肝酶学指标、降脂、减轻影像学体现较单纯西药有效率高,但是需要在配合饮食、运动的基础上。其优点是服药相对方便,局限性之处是个体化治疗欠缺、灵活性较差。

3.3.2电针治疗陈晓琳等[40]采用电针刺激足三里、丰隆、三阴交的办法干预NAFLD大鼠后发现:电针治疗能够有效减少大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含有统计学差别;其治疗作用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克制肝细胞炎症反映有关。曾志华等[41]研究电针刺激背俞穴与夹脊穴能够有效减少NAFLD大鼠AST、ALT水平,保护肝功效,其作用机制重要与改善肝脏脂质过氧化、克制肝脏炎症反映有关顾亚娇等为肥胖型NAFLD患者制订饮食调节及适量运动基础治疗方案后予电针治疗(选穴:中脘、天枢、丰隆、章门、阴陵泉等),发现患者的体重、BMI、腰臀围有明显改善,且疗效较普通针刺更优[42];王力等[43]对大鼠进行为期4周的电针针刺治疗(选穴: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等),经治疗后发现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都有明显改善,并认为该法可能系通过减少血清及肝组织IL-18,从而减少肝细胞损伤,达成改善肝功效的作用。3.3.3穴位埋线治疗黄振等[44]发现运用可吸取羊肠线对NAFLD患者行埋线治疗,对治疗组患者的肝功效及血脂方面的改善较西药治疗组有明显改善,但证候改善则无明显优势;胡林等[45]运用穴位埋线法(选穴膈俞、肝俞、气海、中脘等)可改善NAFLD造模大鼠的肝脏组织脂肪变性的程度,并减少大鼠血脂(TC、TG)、肝功效(ALT、AST)水平,并推测该成果系由血清ADP、TNF-α含量受穴位埋线影响,可能与改善IR有关,从而对NAFLD产生干预作用。王俊[46]为200例NAFLD患者行为期2个月的穴位埋线治疗(取膈俞、中脘、气海、丰隆等穴位),发现该法可明显改善患者床症状、体征,也可基本改善肝功效及血脂。3.3.4中药离子导入治疗NAFLD吴东波等[47]发现运用中药离子导入(炒白术、茯苓、山楂、泽泻等)解决,并配合口服中药治疗,含有疏通经络、理气化浊的作用,能够增进血脂代谢,减少肝脏脂肪沉积,改善患者肝功效、血脂以及BMI。3.3.5耳穴埋豆法治疗NAFLD王峻彦[48]发现耳穴贴压联合健康走干预对NAFLD患者的血脂(TG、TC)、BMI、腰围以及B超等指标都有明显改善作用。3.3.6膏方外用治疗NAFLD清浊调脂膏方[49]善健脾化湿,降浊调脂,对单纯形体肥胖或偏胖以及高脂血症患者有较好疗效,且适宜高脂血症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参考文献:[1]李军祥,陈润花,苏冬梅,等.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述评[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8(14):1443-1451.[2]张声生,王垂杰,沈洪.特色专科实用手册消化病(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14-221.[3]季光,郑培永.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研究述评[J].中医药学刊,,22(1):87-90.[4]李玉红,张伯礼,徐宗佩,等.脂肪肝中医药辨治系统评价.[J].辽宁中医杂志,,29(11):657-658.[5]孟胜喜,胡义扬,冯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学病名和病因探讨[J].新中医,(09):3-5.

[6]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北京中医药,,30(2):83-86.[7]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

[8]李红,刘壞,陈斌,兰红勤,李晓屏,王国栋,彭杰.长沙地区138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性及其与血压、体重指数、血脂、肝功效酶学的有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05):263-266.

[9]叶青艳,陈逸云,陈建杰.陈建杰从“肥人多痰湿”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01):26-28.

[10]赵正孝.从脾不散精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J].新中医,,(09):1-3.

[11]范小芬,邓锒泉,吴国琳,卢雯雯,叶蕾,李剑平,陈夏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分布及证候特点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0):1332-1336.

[12]陈阳,冷雪,杜莹,韩永辉,贾连群.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与临床指标的有关性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07):1556-1558.

[13]侯丽,肖永峰.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的研究[J].当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2116-2118.

[14]李军祥,张声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J].临床肝胆病杂志,,33(12):2270-2274.

[15]储建坤,霍晓辉,马金城.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症候分布特点及其有关Logistic因素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8(6):1917-1919.[16]徐亮,宓余强,李萍.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30(7):2544-2547.[3]韩莉,王观龙,杨钦河,等.数据挖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及用药特点[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38(7):496-500.[17]李志国,姜韩雪,焦云涛,叶永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分布的文献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32(10):4713-4715.[18]张慧芹,郝钰,李健,等.文本挖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8):1120-1122.[19]SakataR,NakamuraT,TorimuraT,etal.Greenteawithhigh-densitycatechinsimprovesliverfunctionandfatinfiltrationin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patientsa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study[J].IntJMolMed,,32(5):989-994.[20]王玲,吴军林,吴清平,等.山楂降血脂作用和机理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15(6):245-248.[21]韩雪,段思明,张兴芳,等.丹参、泽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代谢及纤溶系统的影响[J].中国药师,,27(2):211-214.[22]田玫瑰.中药丹参联合陈皮、柴胡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药前沿,,22(11):348.[23]徐飞,于慧,陆彩,等.泽泻醇类化合物调血脂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5(11):451-455.[24]杨耀光,韩刚.大黄水提物与醇提物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血脂的影响研究[J].重庆医学,:1023-1024.[25]郁强,张声生,周滔,等.调肝理脾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证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35(4):401-405.[26]赵珂佳,杨丹红.垂盆草冲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1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08):618.

[27]张良登,魏玮,孙晓红,等.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随机对照实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2(16):2327-2337.[28]刘浩.护肝降脂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5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14-217.[29]孙维华,甘霞,赵新芳.自拟方新贝保肝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435-1437.[30]王峰.加味参苓白术散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12):1489-1504.[31]陈芳,费新应,王建钢,等.杞荷祛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瘦素、脂联素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6(4):843-844.[32]邱根全,叶峰,刘昳,等.小柴胡汤对实验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34(3):400-402.[33]李丹,江涛,范华倩,等.柴胡疏肝散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质代谢及肝功效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9(3):8-12.[34]徐娇雅,肖铁刚,舒祥兵,等.当飞利肝宁胶囊调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