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三体文化解读_第1页
《西游记》中的三体文化解读_第2页
《西游记》中的三体文化解读_第3页
《西游记》中的三体文化解读_第4页
《西游记》中的三体文化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游记》中的三体文化解读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画风中,真正具有深厚文化意义的人物很少。其中,最突出的有两个——《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关羽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关羽的问题我们另作别论,这里只探讨孙悟空形象的多层文化意蕴。一从内容的角度解释我们中国的读者从孩提时代就“认识”了美猴王孙悟空,但一直到饱经沧桑的垂暮之年,只怕有许多人还不敢说自己就真正“读懂”了这位从孙大圣演变而成的斗战胜佛。造成这种复杂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这一成功的艺术典型,他身上包含着多层的文化意蕴。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阅历,不同文化水平的读者,会对他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位读者,在不同的年龄段和心境之下对这一形象的也会呈现出迥然有异的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对孙悟空这一文化含蕴极为丰富的艺术形象的解析永远没有标准答案。《西游记》是一部积累型的小说名著,它之所谓“积累”,还不同于《三国演义》《水浒传》《东周列国志》那种从历史真实到民间流传再到话本戏剧的演出直至文人加工整理再创造的故事题材或人物塑造的积累,而是一种多层文化的积累,儒家的、道教的、佛教的乃至于许多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宗教、迷信、崇拜的文化积累。这样,就产生了对书中的主人公孙悟空的多层文化解读。先说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就五行学说而言,孙悟空属“金”。《西游记》文本中曾多次以“金”或“金公”一类的概念代指孙悟空,仅以回目为例就有不少,如:“金木参玄见假真”、“金木垂慈救小童”、“金公施法灭妖邪”、“金木土计闹豹头山”等等。最有代表性的是书中第三十回写道:“那时节,意马心猿都失散,金公木母尽雕零,黄婆伤损通分别,道义消疏怎得成?”334这里所说的“金”“金公”指的都是孙悟空,而“木”“木母”则是猪八戒,至于“土”“黄婆”就是沙和尚了。就生命科学而言,孙悟空属“心”,作品中不知有多少次以“心猿”指代孙悟空。如果从童话学的角度看问题,则孙悟空毫无疑问是一只猴子。这一点年三岁小孩都知道,就用不着我们展开“阐述”了。当然,就此又可延伸开去。孙悟空这只猴子是“国货”呢,还是“进口货”呢?335甚或是一只“国产”与“进口”相结合的“混血猴”呢?对此,学术界多有争论。但无论如何,他是一只猴子,这却是最朴素而且是最正确的观念。如果从文艺学的角度看问题,则有一种观点是可取的。孙悟空是“人”“神”“猴”三者的统一体,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人”的一面体现了他的社会性,“神”的一面体现了他的传奇性,而“猴”的一面则体现了他的生物性。104而且,这种人、神、物“三结合”的创作模式,不仅实用于孙悟空,而且实用于所有神魔怪异小说中神魔形象(尤其是那些由动物或植物幻化而成的神魔形象)的塑造。如果从原型学说的角度看问题,孙悟空身上所体现的则是“夸父”的文化因子。虽然孙悟空的自然身材颇为瘦小,但他的“精神身材”却是一个十足的夸父——伟岸的丈夫。夸父是悲剧的,孙悟空也是悲剧的;夸父是执着的,孙悟空何尝不执着?夸父所追赶的不仅仅只是太阳,而是一切;孙悟空所追求的也不仅仅是“西天”,也是一的一切、一切的一。从宗教学说的角度看问题,孙悟空所代表的乃是两层境界的转变。从佛教的小乘境界(自我完善)到大乘境界(普渡众生)的转换。《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是孙大圣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而西天取经则是孙行者实施普渡众生的尝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我们还可以将孙悟空与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进行比较:“吉诃德与孙悟空所以能具有较高层次的审美内涵,是因为在这两个人物身上都具有悲剧色彩,而这两个形象的悲剧色彩又都是隐在文字游戏之下的。”97他们乃是不同国度的作者用游戏之笔塑造的悲剧英雄形象。以上诸种看法,都是很有道理的,或者说,站在各自的角度都得到了孙悟空的一个方面。然而,笔者更愿意认为孙悟空是一种象征、一种积淀,一种带有哲学或美学意味的象征和积淀。二“心”“行”“真”上文我们提到孙悟空属“心”,又是一只“猿”,如果将这两点结合在一起,孙悟空就是一只“心猿”。这“心猿”既不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也不属于童话学的范畴,而属于哲学的范畴。具体而言,孙悟空这只“心猿”是在宋明心学的影响之下,又结合许许多多传统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象征物。在《西游记》中,“心猿”这个概念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那么,“心猿”究竟何所指呢?当然,最明显不过的解释就是:“心猿”乃孙悟空也。但孙悟空又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心猿真正的文化密码指向什么?回答是,“心猿”孙悟空象征着“人心”——人类的欲念和臆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总与“心”有着某种联系。开篇第一回写他那“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遂有灵通之意”的出身,正是“人心”的纯洁状态。之后,猴王访师,所到之地乃“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皆是一个“心”字。而后,须菩提祖师给猴王取名孙悟空,这个名字中的“狲”字,乃是由猢狲之“狲”去了兽旁,“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14实乃赤子之心的意思。而法名“悟空”则与其师“须菩提”一脉相承,因为“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所谓“悟彻菩提”,当然是“心”之悟。后来,须菩提祖师问悟空想学“道”字门中三百六十傍门的哪一门,孙悟空选择了“都来总是精气神”的“内丹”之术,亦即较之“公案比语”“外像包皮”要深奥得多的内心之学。由此可见,从孙悟空的出身、拜师、学法直到悟彻,正是一个由“心性修持大道生”到“断魔归本合元神”的过程。孙悟空并非一般的修行之人,而是一只心猿。心辕、心猿,心是内质,猿是表象。他的“心”的一切躁动都要通过“猿”的表象体现出来,而“猿”的好动行为又很准确地表示“心”的躁动。这样的如猿之心,不让他放纵便不能收束,不让他经受磨难便不能返本归真。你看,那心猿刚学得一些本领,便按捺不住,要在师兄们面前“抖搜精神,卖弄手段”,变成了一棵松树。他那大彻大悟的师父早已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因而,趁机赶他离去,并预言他此去“定生不良”,只提出一个十分宽容的条件:“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24这样,其实是放纵“心猿”脱离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心”的固定场所的束缚,而让他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遨游。心猿下山后,开始了他的“逍遥游”——对“绝对自由”的追求。闹龙宫,强取“如意金箍棒”;闹地府,勾去“猴类生死簿”。从此,“超生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不料,他的自由追求惊动了玉皇大帝。玉帝以弼马温拘束他,他“官封弼马心何足”;玉帝以齐天大圣牢笼他,他“名注齐天意未宁”。只是在天宫“今日东游,明日西荡,云来云去,行踪不定”。54后来,又无事生非,偷蟠桃、盗御酒、窃仙丹,直到扯起大旗,公然与天庭对抗。“大闹天宫”是《西游记》中最热闹的文字,极其恣肆、极其潇洒。但读过之后,我们平心静气地想一想,这段文字的内在含蕴究竟是什么?恐怕各人的回答难以一致。表面看来,这里的确是表现了美猴王孙悟空的叛逆精神,但实质上体现的却是“人心”的极度放纵。谓予不信,《西游记》第七回有诗为证:“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79作者说得再清楚不过了,闹天宫的猴王只是色相,放纵的“人心”才是真灵。人类生活在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灾难、束缚、痛苦、折磨,但人类的心灵却永远期待着冲决这一切而进入自由的天地。人类渴望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但这种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是永远不能实现的。于是,孙悟空这么一位企图挣脱一切束缚的美猴王,便成为人心放纵的载体,去上下求索,搅攘乾坤,争取那理想的自由空间。孙悟空所干的,正是人们想干而无法实现的事;“心猿”的作为,正是人类心灵放纵的流程。然而,正如同人类追求自由的放纵之心到底挣脱不出尘世的罗网和传统文化的圈束一样,那“心猿”虽然跳出了“八卦炉”中,却被压到了“五行山”下。此后,整个“西天取经”的一系列故事,就是“心猿”收束所经历的重重磨难的全过程。所谓“五行山”者,乃“五行”之大山(重负)也。何以谓之“五行”,曰:金、木、水、火、土,亦即在古人心目中的物质世界的总和。明乎此,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明白:孙悟空这一“人心”的象征者被压在了五行山下,它的内在含义就是人心被物质世界所压抑,而物质世界正是人世尘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来自物质世界的重压之外,当然还有来自精神世界的折磨。《西游记》第十四回,意味着心灵放纵的终结和心灵收束的开始。这一回的回目说得很清楚:“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何谓“六贼”?即佛教所认为的眼、耳、鼻、舌、身、意,亦即人类宣泄众多欲望的渠道。心既已归正,六贼自然无踪。追求自由的心灵已经被圈束,还能向哪里去宣泄欲望?作者唯恐读者不明此理,还在该回的回首诗中写道:“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172为了遏制心猿归正后的反覆无常,观音菩萨还特地在孙悟空头上生生套上一个“紧箍儿”,以便禅主唐三藏随时管束那泼猴。紧箍儿是什么?就是人类社会用来束缚自身的法律、道德、宗教、伦理、舆论等等许许多多的精神枷锁的象征。它所圈束的哪里是什么猴王的脑袋,分明是人类心灵的欲求。然而,心猿不是轻易就能被束缚的,人类的欲求也不是说灭就灭。要想把心猿真正地拴住,还有一个艰苦的过程。一方面,世俗的欲望不断地侵扰这一收束过程;另一方面,心猿本身还有着经常性的冲动,甚至会分裂成“二心”。《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作者凭空幻造出一个六耳猕猴,让他与孙悟空一假一真、一邪一正,“二心搅乱大乾坤”,斗得天翻地覆。其实,哪里来的什么六耳猕猴,它不过是心猿的另一面而已。是与“真心”相对的“假心”,与“正心”相对的“邪心”,与被圈束之心相对的未圈束之心。天地大宇宙容不得二心,有二心便天翻地覆;人体小宇宙也容不得二心,有二心便神智颠倒。作者在书中将这一点说得非常明白:“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书中的佛祖也对金刚菩萨们讲得十分清楚:“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直到假心猿被消灭之后,真心猿也道出了自己的“二心”之处:“上告如来得知,那师父定是不要我,我此去,若不收留,却不又劳一番神思?望如来方便,把松箍儿咒念一念,褪下这个金箍,交还如来,放我还俗去罢。”749有此还俗之“二心”,如何到得极乐世界?因此,必须摒除“二心”,静养“一心”,最终达到“空心”的境界。这一点,在全书的最后一回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当唐僧等五人一一被封为佛与罗汉之后,孙悟空尚有一念之差,要求唐僧“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将金箍儿“脱下来,打得粉碎”。而师父到底高一层境界,对他说:“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1261悟空举手一摸,果然无之。真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人世间的一切圈束,都是人类心灵的自我禁锢。认识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解脱,真正地进入了自由世界。这便是《西游记》在演出了心猿的“放心”与“收心”之后所要达到的“空心”境地。由上所述,我们大体上可以触摸到作者创作《西游记》时的思想宗旨和思维线索。他以“大闹天宫”的故事体现了心猿的放纵,又以“西天取经”的故事描写了心猿的收束。而心猿的真实含义却是人心人意,书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乃是人类心灵中的欲念臆想与节制收束。通过孙悟空形象的塑造,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所认为的正常“人心”的运行轨迹图:赤子之心——机巧之心——放纵之心——收束之心——空灵之心。由“无心”到“有心”,又由“有心”到“无心”。152进而言之,作者对孙悟空形象如此的塑造,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的土壤之中的。在佛、道两家的用语中,心猿(有时还加上小说作品中白龙马所象征的“意马”)常用来比喻人的思绪飘荡散乱、不可把捉。陈元之《全相西游记序》云:“旧有叙,……其叙以为孙,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1357人心如猿、人意似马,既可无边无际地漫游,当然也可加以一定的管束。那么,由谁来管束人的心猿意马呢?回答是:“正法”“禅主”,亦即人心所固有的佛性。作为禅主化身的唐三藏在《西游记》第十三回与众僧议论佛门宗旨时就曾说过:“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160第十九回,作者又写乌巢禅师向唐僧传授《多心经》时说:“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248何以谓“魔”或“魔障”?佛教认为一切不利于修行的心理活动都叫魔。“魔非他,即我也,我化为佛,未佛皆魔。”(幔亭过客《西游记题词》)271也就是说,心灭,种种魔障亦随之而灭。在这一“我化为佛”的过程中,佛不在外,而在我心中。《观无量寿经》说得清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119心的放纵便是魔,心的收束便是佛。一部《西游记》,写的就是“心猿”未加管束时的放纵以及受到管束后对“法”与“禅”的皈依,而孙悟空所象征的正是“人心”在不同阶段的种种表现。三“柏拉图”形象的艺术表达——“构建”、“发展”和“重构”以上,我们是站在“同情”作者的角度来解读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的。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视觉,站在读者(不是某一个读者,而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读者群”)的角度来解读孙悟空,那又将读出这一不朽艺术典型的另一层或另一面。孙悟空是一个带有崇高美、甚或悲剧美意味的英雄人物。孙悟空身上的崇高美,至少可以包括两个层面。其一,在孙悟空身上,凝聚了人类、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广大民众数千年来所积淀的许许多多的优秀品质、传统美德、崇高精神。在这里,几乎具备了人们所公认的所有美好的东西。如信念坚定、敢作敢为、勇敢机智、诙谐幽默、心胸开阔、一往无前、除恶务尽、疾恶如仇、抱打不平、同情弱者、不畏强暴、要求平等、追求自由、反对束缚、蔑视传统、否定权威、百折不挠等等。这些东西,对于每一个读者而言,虽然并不能全面接受,但对于全人类而言,却能够完整地接受。换言之,孙悟空身上的这些美好的东西,代表着一种“崇高”,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瞻仰、喜爱乃至于效法某些方面。孙悟空具有一种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榜样”的力量,而这一榜样并非某一个统治者或某一个政治集团有意树立的,它是一种建立在不知不觉的基础之上而又根深蒂固的集体观念。其二,孙悟空能将广大读者带到一个广袤无垠的理想世界,或者说,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体现了人类对未来世界的理想化追求。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从蒙昧到科学的。而且,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有些事情对于人类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想干而无法达到的。那么,就需要有一种想象的产物来作为人类憧憬未来的载体。孙悟空就是这么一个人类崇高梦想的载体。你想上天入地、倒海翻江吗?做不到!但孙悟空可以“帮助”你做到。你想千变万化甚至将自身“克隆”千百遍吗?做不到!但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并且可以拔根汗毛变做千百个“自我”。更有意味的是,当年人类未能实现的事物,今天却一个又一个地实现了;今天人类尚未能实现的事物,保不定明天就可能实现。但在没有真正实现之前,人类为什么不能先在文学艺术中“享受”一番呢?这里有一个公式:需求——想象——实现,这就是人类崇高的文明追求,而孙悟空的崇高美恰恰是体现在“需求”与“实现”之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想象”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丰富想象是严谨科学的父亲。一个缺乏想象力的民族必然是不可能长足进步的民族,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恐怕也不可能成为杰出的科学家。进而言之,人类的想象力都是有限度同时又有弹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