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1附件20:学科门类(二级类):生物科学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本科)团队名称:《人体与动物科学》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段相林所在院校:河北师范大学推荐部门:河北省教育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二〇一〇年一月
填表说明1.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字迹要求清楚、工整。2.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3.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094.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5.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一、人体与动物科学教学团队的组建背景人体与动物科学教学团队隶属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体与动物学系。该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设置有组织学与解剖学、普通动物学、普通生态学和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等主干课程,以揭示人体及动物形态特征、器官组织及基本组织和细胞结构、生理功能、系统进化和个体生长发育与调控等生命活动及其生态适应等为专业特色,对培养和普及人体与动物科学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及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河北师范大学作为已有107年建校史的省属重点院校,主要担负着为河北省中学及中等院校培养师资力量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在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为地方教育和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了近万名生物科学专业的专科和本科毕业生。现已形成了以团队建设带动教学、科研、学位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相互促进、高效、快速、协调发展的建设和发展模式,具备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人才培养能力和教学水平,本团队近十几年的主要建设成效及发展变化如下:1、建立了结构合理、教学及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团队成员中教授7人(占46.7%),副教授4人(占26.7%),讲师4人(占26.7%);13人具有博士学位(86.7%);教授平均年龄为49岁,副教授平均年龄为33.8岁;讲师平均年龄为28.5岁;博士生导师6人(占40.0%),硕士生导师14人(占93.3%),省级教学名师1人(段相林),校级教学名师2人(刘敬泽、常彦忠);外校毕业的教师有12人(占80.0%),建立了结构合理,以博士生导师、教学名师、省优秀创新人才和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为骨干的师资队伍。2、获得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共4门:《组织学与解剖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段相林主持,2008年)、《普通动物学》被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刘敬泽主持,2003年)、《普通生态学》被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杨振才主持,2004年)、《组织学与解剖学》被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段相林主持,2008年)。3、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省创新高地建设提高了团队的教学特色和教学水平:2006年申请获得河北省生物科学特色专业(刘敬泽主持),2007年申请获得国家级生物科学特色专业(刘敬泽主持);2007年申请获得河北省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刘敬泽主持),2008年申请获得国家级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刘敬泽主持);2007年申请获得河北省首批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生物科学创新高地(刘敬泽主持)。4、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2007年申请获得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刘敬泽、常彦忠和段相林为方向主持人),2008年获得了分子细胞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刘敬泽、常彦忠和段相林为方向主持人)、2005年获得了河北省动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刘敬泽、段相林主持),2005年获得了河北省生态学重点学科(刘敬泽、段相林主持),2005年获得了河北省生物学强势特色学科(刘敬泽、段相林主持)。5、学位点建设为团队建设和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1996年获得动物学硕士点、2000年获得动物学博士点(段相林主持)、2004年获得生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段相林主持)、生态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刘敬泽主持),2001年申请获得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段相林、刘敬泽为方向主持人)、2003年申请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段相林、刘敬泽为方向主持人)。依托学位点建设平台,本团队共招收和培养了博士后12名,博士研究生49名,硕士研究生389名,并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科技创新、本科生与研究生互动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使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6、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成果显著:近10年来团队成员共承担了国家级教学改革课题5项,省级教学改革课题10项,学校教改课题32项;发表教学论文125篇;先后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以上教学荣誉奖1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8项。7、科学研究为团队建设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近年来共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2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省部级基金项目53项,横向课题32项,河北省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26项,科研经费总计1600多万元;发表科研论文78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1篇,单篇论文影响因子最高达到了6.19分以上;获得发明专利9项。先后主持获得河北省自然科学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5项,河北省教育厅和校级科研成果奖26项。8、建设及完善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材体系和知识体系:近年来先后主编和出版了5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6部著作和教学参考书;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材体系和知识体系,多本教材被全国同类院校相关专业使用。9、“人体生物学课程体系”,于2007年被评为河北省教学团队(段相林主持)、“普通动物学”于2010年被评为河北省教学团队(刘敬泽主持)。二、人体与动物科学教学团队主要成员简况段相林,男,1955年4月出生,河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河北师范大学一档岗位教授津贴,校级学术带头人。1978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先后赴华西医科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做访问学者或进修学习。现任全国高等学校生物科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河北师范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生命科学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河北省解剖学会副理事长、组织学与解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人体与动物科学教学团队主持人、动物细胞铁代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等;曾先后担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1993-2005年)、动物学报、解剖学报、生命世界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等多种期刊杂志编委、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学院学位分委员会主席等学术职务。曾获得河北省高校教学名师奖(2003年)、河北省模范教师(2004年)、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1999年)、石家庄市劳动模范(2004年)、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主持人)、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主持人)、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主持人)、学校教学成果奖11项(主持人)。作为主持人先后主持申请获得了动物学硕士点和博士点、生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省高校教学团队等,现已招收和培养了博士后5名,博士研究生16名,硕士研究生50多名。作为主持人之一申请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分子细胞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动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河北省重点实验室、生态学河北省重点学科和河北省生物学强势特色学科等。先后主持讲授了组织学与解剖学、组织学、解剖学、解剖生理学、生物电镜技术、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等课程。主编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教学参考书4部、译著1部,发表教学论文40多篇;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课题3项,省部级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课题6项,学校教学研究课题21项。主要从事于动物细胞铁代谢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获得省级自然科学奖2项。主持发表在NeurobiologyofAging(SCI,IF:5.516)、CellularandMolecularLifeSciences(SCI,IF:5.511)、CellularandMolecularLifeSciences(SCI,IF:5.511)、WorldJGastroenterol.(SCI,IF:3.318)、JournalofCellularPhysiology(SCI,IF:5.46)、NeurochemistryIntermational(SCI,IF:3.211),CellResearch(SCI,IF:1.936)、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动物学报、解剖学报、自然科学进展、中华内科杂志、生物物理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等刊物上的论文15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单篇论文影响因子最高达5.5分以上)、全国学报级核心期刊90多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12项。刘敬泽,男,1964年10月出生,河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河北师范大学一档教授津贴、《普通动物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级生物科学特色专业负责人,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校级教学名师,校学术带头人、生命科学学院院长。198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学系,1994和1997年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生态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应邀作为会议主持人参加在墨西哥举行的第11届国际蜱螨学大会,并作会议报告;2003年到美国麻省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并顺访哈佛大学;2004年到马来西亚科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2007年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学习交流;2009年到韩国首尔大学、又石大学学术交流;2009年作为大会组委会主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昆虫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会议,并作大会报告。2006年入选河北省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先后获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教师优秀青年教师(记三等功)、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北省优秀博士后管理工作者、河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长期致力于本团队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主持河北省《普通动物学》省级精品课程、河北省首批《ENTOMOLOGY》双语建设课程,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人)、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主持人),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讲授普通动物学、普通动物学实验、昆虫学(双语课程)、普通生态学等课程。现任国际系统与应用蜱螨学会(SAAS)执行委员、理事,国际系统与应用蜱螨学编委,医学动物防制副总编,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昆虫学会昆虫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昆虫学会蜱螨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生态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国家高新技术生物产业化专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国家外国专家局国际合作项目、河北省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及横向课题等28项。主持河北省《普通动物学》省级精品课程和《ENTOMOLOGY》双语教学课题。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DevelopmentalComparativeImmunology、BiochemicalBiophysicalResearchCommunication、Biochime、Toxicon、Peptides、AnimalConservation、VeterinaryParasitology、ExperimentalAppliedAcarology、中国科学、生态学报、动物学报、昆虫学报等发表研究论文12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2篇,在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出版著作10部,其中主编6部,鉴定成果4项,发明专利3项,技术转让1项,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主持人)。常彦忠,男,1965年6月出生,河北师范大学三级教授、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带头人、河北省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组织学与解剖学国家级精品课第一主讲教师、河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1999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11月获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应国际上铁代谢研究领域最著名的T.A.Rouault教授邀请,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作访问教授。现任中国自由基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生理科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神经科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细胞生物学会秘书长,河北省解剖学会理事,生物学通报常务编委,河北省优秀发明者。近年来讲授组织学与解剖学、神经生物学、动物及人体生理学、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作为方向主持人申请获得了生理学博士点、省重点学科、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主要从事于铁代谢神经生理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等6项,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为The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JournalofCellularPhysiology,RegulatoryPeptides,Peptides,BMCGenomics,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动物学报、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等审稿专家。应邀在第14届国际自由基大会,美国加州氧俱乐部国际会议,第5届国际病理生理学术会议上作报告,目前已与美国NIHRouault实验室、加拿大McGill大学Ponka实验室、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所Anderson实验室、日本Shinshu大学Yoshida实验室,香港理工大学钱忠明实验室、北京大学药学院王夔院士实验室、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聂广军、梁兴杰等多个实验室建立了有效的合作研究机制。发表在Antioxidants&RedoxSignaling(SCI,IF:6.19),CellularandMolecularLifeSciences(SCI,IF:5.511),JournalofCellularPhysiology(SCI,IF:5.222),MolecularPharmacology(SCI,IF:5.08),NeurobiologyAging(SCI,IF:5.959)等论文9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8篇,最高影响因子达6.19,影响因子总和达到72,发表教学相关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共招收和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38名。杨振才,男,1962年8月出生,学校三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普通生态学省精品课程主持人,河北省特种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198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1994年和1997年先后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生态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长期担任普通生态学、生物统计学等本科生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2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及河北省科技攻关项目4项;作为第一主研人承担省级科研项目5项。先后主持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2部,共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41名。吴跃峰,男,1957年10月出生,河北师范大学三级教授、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带头人、生命科学馆(全国首批生物学科普教育基地)馆长。1987年获得东北师范大学动物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任河北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专家库成员。长期从事动物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本科生动物学、动物学实验、动物生物学实验、动物资源学等。主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8项,在MolecularandCellularBiochemistry、ConservationGenetics、动物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36篇,主编著作11部。共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43名。张路平:男,1961年5月出生,河北师范大学三级教授、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学术带头人、动物学博士点负责人。讲授普通动物学、普通动物学实验、寄生虫学(双语课程)等课程。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理事,是SystematicParasitology,JournalofParasitology、动物分类学报等杂志的审稿人。1997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获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3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ofToronto)做博士后研究,从事线虫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2005年至2006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TheUniversityofMelbourne)做访问学者,从事分子寄生虫学研究。主要开展线虫的分类学,分子系统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基金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曾荣获河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河北省青年科技奖1项。在线虫分类学方面的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已描述和发表了动物寄生线虫30多个新种和20多个新纪录种,对圆线亚目线虫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JournalofParasitology,ActaParasitologica,MolecularandCellularProbes,Zootaxa,动物分类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2篇,其中SCI收录17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目前与墨尔本大学,多伦多大学和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进行合作研究。共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31名。管振龙,男,1960年11月生。河北师范大学四级教授,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专业博士学位(医学博士)。1999年至2000年在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作博士后研究,2005至2007年在美国密歇根州韦恩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生理学会会员、中国解剖学会会员、河北省解剖学会理事。主讲过《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和部分《组织解剖学》等课程。在读博士期间为第四军医大学学生主讲《人体解剖学课程》。主讲过的研究生课程有《组织学与组织学技术》、《神经生物学》、《神经解剖学》、《神经解剖学方法》等。作为主编之一出版了《生理学学习指导》(科学出版社,2004)、《动物生理学考研精解》(科学出版社,2007)等辅助教科书。参编出版的书籍有:《生理学实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教出版社,2009,第三版)、《生理学实验释疑解难》(科学出版社,2007)、《性健康教育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27名。主要研究方向为感觉生理学。主持或作为项目主研人承担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河北省教育厅项目1项。已在BrainResearch、Neuroscience、NeuroscienceLetters、JournalofNeuroscienceResearch、解剖学报、神经解剖学杂志、解剖学杂志等国内外神经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篇。三、人体与动物科学教学团队的建设成效及辐射带动作用该团队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已取得了快速发展,在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及知识体系建设、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人体生物学课程体系团队”被评为了河北省高校教学团队(段相林主持),2010年“普通动物学教学团队”被评为了河北省高校教学团队(刘敬泽主持)。“人体及动物科学教学团队”于2009年和2010年先后两次被学校及河北省推荐申报国家级教学团队。本团队的主要建设成效及辐射带动作如下:1、教学团队建设带动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本团队初步形成了以博士生导师(6人)、教学名师(3人)、省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省优秀青年教师(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学校一档岗位教授(2人)、学校学术带头人(6人)等为骨干,结构合理、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团队成员大部分都有出国学习的经历,多人参加过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并主持国际会议,多人承担了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任务。2、教学团队建设带动了国家及省精品课程建设和发展在本团队建设的带动下,2003年,普通动物学课程被评为了河北省精品课程(刘敬泽主持),2008年通过了省精品课程的评估验收;2004年,普通生态学被评为了河北省精品课程(杨振才主持),2009年通过了省级精品课程的评估验收;2008年组织学与解剖学被评为了为河北省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段相林主持),2007年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被评为了河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有1门课程获得了省级双语教学建设项目,2门课程获得了校级双语教学建设项目,1门课程获得了校级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精品课程、双语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为提高本团队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保证和促进作用。3、教学团队建设带动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的建设和发展在该团队的主持下,2007年申请获得生物学河北省特色专业(刘敬泽主持),2008年申请获得了生物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刘敬泽主持);2006年申请获得了河北省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刘敬泽主持),2007年申请获得了国家级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刘敬泽主持);2007年申请获得了河北省首批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生物科学创新高地(刘敬泽主持),使本科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了普遍提高,并为创新人才培养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构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4、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创造高水平教学和科研成果是本团队建设的最终目标,经过精心规划和周密实施,本团队成员的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全部为优秀(均在90分以上);有1人被评为了河北省教学名师(段相林)、2人被评为了河北师大教学名师(刘敬泽、常彦忠);4门课程被评为了河北省精品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了国家级精品课程;人体生物学课程体系和普通动物学等2门课程组被评为了河北省教学团队;主编出版了28部全国规划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5篇,初步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材体系和知识体系,确保了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5、教学团队建设带动和促进了学位点建设和发展学位点建设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团队先后于2000年获得了动物学博士点(段相林为主持人);2001年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段相林、刘敬泽为两个方向主持人);2003年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段相林、刘敬泽为两个方向主持人);2004年分别获得了生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段相林为主持人)、生态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刘敬泽为主持人),建立和完善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人才培养平台,现已为地方中学培养骨干教师及国内高校进修教师600多人;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389名,博士研究生49名,博士后12名,为国内高校、科研单位和地方中学培养和输送一批高素质的学科专业人才。6、教学团队建设带动和促进了国家和省重点学科、教育部和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及发展2005年,该团队申请获得河北省动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刘敬泽、段相林主持)、河北省生态学重点学科(刘敬泽、段相林主持)和河北省生物学强势特色学科(刘敬泽、段相林主持),2007年申请获得了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刘敬泽、常彦忠和段相林为方向主持人,刘敬泽为重点学科管理委员会主任),2008年申请获得了分子细胞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刘敬泽、常彦忠和段相林为方向主持人,刘敬泽为实验室副主任),通过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本科教学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实践及本科生科技创新的平台。7、教学团队建设带动和促进了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成果水平的提高(1)建设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的教材体系。近年来主编出版全国规划教材和配套的教学参考书28部,专著和译著8部,其中有5部教材被评为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全国相关专业教学研讨会上交流二十多人次。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效明显。近年来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等能力为教学改革目标,本团队共承担了国家级教学改革课题5项,省级教学改革课题10项,学校教改课题32项;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125篇,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建立了以掌握专业知识与培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及科学研究思想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建立和完善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机制,确保本团队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的提高。(3)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稳步提高。团队成员中,教授和副教授平均开出3门以上课程、讲师平均开出2门以上课程。教学效果评估考核均为优秀,受到历届学生的欢迎和好评。青年教师培养成效显著。(4)组建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组建了以动物多样性展馆和人体奥秘展馆为主要内容的生命科学馆,先后被评为石家庄市科普教育基地、河北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先后接待了数万名中小学学生和社会人员参观,在科技推广和科学普及人体与动物学知识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教育和社会效益。(5)组建了相关课程网站和现代化的实验室。通过多种渠道争取到500多万元经费组建相关课程网站、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全部更新和购置了学生用的显微镜、教学标本模型等教学设施;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全部课堂教学课件、实验课课件、试题库等,绝大部分课程均建有课程网站,并已向全国及全省开放。(6)实现科研成果向本科教学的转化。近10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53项,建设费和科研经费共2800多万元人民币。发表科研论文78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1篇,单篇论文影响因子最高达到了6.19分以上;获得发明专利9项。先后主持获得河北省自然科学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5项,河北省教育厅和校级科研成果奖26项。在生理学博士点、动物学博士点、生态学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学科等平台的支持下,平均每年接受本科生科技创新16人、本科毕业论文50多人,为本科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本科毕业论文等创新学习提供了良好平台,有4人次分别获得了河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特等奖一等奖、和全国科技创新二等奖。该团队在本科教学、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学位点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生物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重要带动和示范作用,带动了本科人体与动物科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步伐,并已在国内产生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二、团队成员情况1.带头人情况:姓名段相林出生年月1955.4.参加工作时间1973.4.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民族满族性别男最终学历(学位)大学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授予时间1978.9.高校教龄32年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博导行政职务所长联系地址、邮编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东路113号,邮编:050016办公电动电子邮件地址xlduan0311@163.com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1.“小肠铁吸收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证书号:2009ZR3009-1),2009年,主持人。2.“加强生物学学科建设,构筑人才培养的平台”,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证书号:08042024-2),2008年,第二主持人。3.“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微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证书号:2006ZR3009-1),2006年,主持人。4.2003年,获河北省高校教学名师奖,独立。5.2004年,获河北省模范教师奖(证书号:011035),独立。6.“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的探讨”,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证书号:993057-1),2000年,主持人。7.1999年,获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独立。8.“改革教材教法加强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1993年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证书号:932078),1993年,主持人。主要学习、工作简历起止时间学习工作单位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1978年-1996年河北师大生物学系从事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科研工作,任助教、讲师和副教授;1993至2005年任系主任和院长1996年-现在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组织学与解剖学等课程教授、动物学和生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1983年华西医科大学进修学习组织胚胎学、解剖学1987-1988年日本学习电镜技术2002-2003年香港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铁代谢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2007-2007年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学习语言和合作研究2006-2010年担任国家教育部高校生物科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生物科学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14姓名刘敬泽年龄46岁参加工作时间1984.7最终学历(学位)博士学位专业动物学高校教龄26年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博导职务院长姓名常彦忠年龄45岁参加工作时间1987.7最终学历(学位)博士学位专业组解、生理学高校教龄23年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博导职务系主任姓名杨振才年龄47岁参加工作时间1983.7.最终学历(学位)博士学位专业生态学高校教龄27年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博导职务所长姓名吴跃峰年龄52岁参加工作时间1982.7.最终学历(学位)硕士学位专业动物及生态高校教龄28年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博导职务系主任姓名张路平年龄49岁参加工作时间1983.07最终学历(学位)博士学位专业动物学高校教龄27年职称教授、博导职务博士点负责人姓名管振龙年龄50岁参加工作时间1987、7最终学历(学位)博士学位专业动物及人体生理学高校教龄23年职称教授、硕导职务课程负责人姓名于鹏年龄33岁参加工作时间2006.7.最终学历(学位)博士学位专业组解及生理学高校教龄4年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硕导职务姓名杨小龙年龄33岁参加工作时间2006.7.最终学历(学位)博士学位专业动物及生态学高校教龄4年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硕导职务姓名于海宁年龄31岁参加工作时间2004.7.最终学历(学位)博士学位专业动物及人体生理高校教龄6年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硕导职务姓名高莉年龄38岁参加工作时间1996.07最终学历(学位)博士学位专业动物学高校教龄14年职称副教授、硕导职务姓名樊玉梅年龄29岁参加工作时间2007.7.最终学历(学位)博士学位专业组解及生理学高校教龄3年专业技术职务讲师、硕导职务姓名鲍荣年龄29岁参加工作时间2007.7.最终学历(学位)博士学位专业动物学高校教龄3年专业技术职务讲师、硕导职务姓名李东明年龄28岁参加工作时间2008.07最终学历(学位)博士学位专业动物学高校教龄2年职称讲师、硕导职务姓名王艳琴年龄28岁参加工作时间2009.07最终学历(学位)博士学位专业动物及人体生理高校教龄1年职称讲师职务(根据人数复制、填写)三、教学情况1.主要授课情况:(2006年以来)课程名称授课人起止时间总课时《组织学与解剖学》段相林、常彦忠、于鹏等2006-2010360学时《组织学与解剖学实验》常彦忠、段相林、于鹏等2006-2010720学时《普通动物学》刘敬泽、吴跃峰、张路平、李东明等2006-2010337学时《普通动物学实验》刘敬泽、吴跃峰、高莉等2006-20101012学时《普通生态学》杨振才、杨小龙等2006-2010202学时《人体解剖生理学》樊玉梅、管振龙、于鹏2006-2010320学时《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常彦忠、管振龙樊玉梅等2006-2010520学时《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管振龙、常彦忠、于海宁等2006-2010720学时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使用和编写情况)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第四版)段相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实验(第四版)段相林第3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自学指导段相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生理学实验(第三版)管振龙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外实践段相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2000.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人体组织解剖学识图与绘图段相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生物电镜技术假象分析及预防段相林主译海洋出版社出版1992年1994.获得学校优秀教材奖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第三版)段相林第2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全国优秀教材人体组织解剖学试题集段相林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参与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动物学简明教程》刘敬泽、吴跃峰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年《动物学实验指导》刘敬泽、吴跃峰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年普通动物学吴跃峰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动物学考研精解吴跃峰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进化生物学刘敬泽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华鳖标准化生产技术杨振才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生物资源学吴跃峰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河北茅荆坝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吴跃峰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河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吴跃峰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河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吴跃峰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生物统计学杨振才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河北省动物志吴跃峰主编河北科学出版社2007年生物资源学吴跃峰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普通生物学刘敬泽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年生命科学基础刘敬泽主编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中国动物志线虫纲圆线亚目》张路平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年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项目名称奖励名称奖励级别时间河北省教学成果奖加强生物学科建设构建人才培养的平台二等奖2008年教学名师奖河北省高校教学名师省级2003年河北省教学成果奖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的探讨三等奖2000年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三等奖1999年河北省教学成果奖改革教材教法加强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二等奖1993年4.教学改革项目:(省部级以上、2000年以来,如精品课程、教学基地等,限15项)项目名称经费项目来源起止时间组织学与解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10+10万国家教育部2009-2014年国家级生物学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50.0万元国家教育部2007年至今生物学国家级特色专业项目20.0万元国家教育部2008年至今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0万元国家教育部2006-2008年当前学生使用教学参考书的调查,以及教育手段利用率的调查项目0.8万元全国高校教材建设研究会1996-2000年人体生物学课程体系省教学团队建设项目3.0万元河北省教育厅2008-2013年普通动物学河北省教学团队建设项目3.0万元河北省教育厅2010-2015年组织学与解剖学省级精品课程2.0万元河北省教育厅2009-2014年河北省《普通动物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万元河北省教育厅2003年至今河北省《普通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万元河北省教育厅2005年至今河北省高校本科教育生物科学创新高地3.0万元河北省教育厅2007年至今河北省生物学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10.0万元河北省教育厅2006年至今河北省生物学特色专业项目20.0万元河北省教育厅2007年至今《ENTOMOLOGY》双语教学课题1.5万元河北省教育厅2008-2013年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生物学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编号:98Y-290.8万元河北省教改项目1999-2002年5.教学改革特色:(团队设置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1、团队设置特色:该团队主要从事人体及动物科学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等工作,现已形成了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凝聚力和创新能力较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教学团队。该团队现已步入了教学、科研、精品课建设、学位点建设、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调的良性发展轨道。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和教学研究课题,并和法国、加拿大、美国和香港等多所大学建立了人员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其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已跻身于国内外的前沿领域,并产生了较好影响。2、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本团队是以人体及动物为研究对象,是生物科学本科生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后继课程的重要基础。系统介绍了从动物到人体的形态特征,基本组织和器官组织结构、生理功能、进化及发育规律、与自然环境生态适应规律,主要课程围绕系统培养学生掌握有关人体及动物科学知识和运用动物及人体科学知识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等为专业和课程特色。该课程对提高社会经济建设和国民文化科学素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3、创新性改革措施。近年来始终坚持以教学团队建设带动课程建设和带动教学各组成部分的全面发展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以师资队伍建设引领本科教学工作,把教学与科研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达到了高度协调、综合、高效、快速发展,力争从源头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学院明确和指定教学团队、学科、课程组负责人,由各负责人具体负责各项内容的规划和实施。4、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重视并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保证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试验和创新性试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积极开展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接收本科生参加研究生的Seminar活动等,大大拓宽本科生的学习视野,为提高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了较好基础。5、资源建设和网络教学等。主持建立了显微数码互动多媒体实验室、生命科学馆,带领学生动手制作了切片标本、浸制标本等3000多件,完成了大部分课程的试题库建设,全部更新了显微镜、教学标本和教学模型等,丰富和完善了教学资源,保证了高质量本科教学的需求。积极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制作了课堂和实验课的多媒体课件和课程网站,现已全部应用于课堂和实验课的教学之中,现已向全国同类院校相同专业师生开放。6.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情况:1、主编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教学参考书23部,专著8部,被国内多所院校使用,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在全国教学研讨会作交流。2、本团队共承担了5项国家级教学研究课题,6项省级研究课题,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5篇,先后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受到了国内专家的好评。3、有1人被评为河北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1人被评为河北省模范教师,2人被评为了河北省百名优秀创新人才、1人获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次被评为了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和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被评为了学校教学名师。4、本团队现有3门课程被评为了省精品课程,其中1门课程被评为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其课程建设资源已上网,并向全国和全省展示和开放了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5、生命科学馆已向社会开放,接受了中小学生、国内外专家学者、社会成员数万人。起到了宣传和普及人体及动物科学知识的窗口作用。7.教学改革论文(限10项)论文(著)题目期刊名称、卷次时间1、教学改革是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之三),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9,27(4)1-2。2009年2、加强实验课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探索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25(4),159-160.2007年3、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先导(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之二)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1);3-4.2009年4、建设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材体系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25(4),35-36.2007年5、课程建设的内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的相互关联中国大学教学,2007,(9),59-61.2007年6、加强学科建设促进教学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04,(1)38-39.2004年7、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促进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实验室科学,2005,(4),10-12.2005年8、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综述及发展展望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5):115-1182006年9、《组织学与解剖学》的学士后教育浅析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25(4),125-126.2007年10、依托科研优势,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25(4),120-121.2007年
四、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1、建立了“四出四进”动态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通过送到国内重点院校读博士、送到国内重点院校做访问学者、送到国外知名院校读博士、送到国外知名院校做访问学者;同时还积极把国内重点院校毕业的优秀博士引进来、积极把送到国内重点院校读博士和做访问学者的青年教师吸引回来,积极把国外学成的归国优秀人才引进来,积极把送到国外重点院校读博士和做访问学者的青年教师吸引回来的“四出四进”动态培养模式,使青年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从15年前,团队教师中没有一名博士学位,到现在,团队中50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近三年该团队共有9名青年教师出国作访问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和进修学习,并与多个国际知名实验室里建立了合作关系。2、建立了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教学小组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等制度。为了确保青年教师及早过好教学关,本团队在学院支持下,制订了青年教师导师制,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具体负责相关青年教师的备课、试讲、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同时还明确了课程教学小组、系和学院听课、观摩、评教等制度。使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和提高。使青年教师在3年内都能高质量的过好教学关。讲师平均开设2门以上的课程,副教授能开设3门以上的课程。使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均为优秀。3、建立了科研团队制度,确保青年教师及早成为科研骨干。针对过去有些青年来进来后找不到自己的合适位置,长期进不到科研梯队里,使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长期得不到发展的状况。制订了科研团队制度,根据研究方向划分和命名了实验室。把青年教师及时明确研究方向并编入相应的科研梯队中,并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使青年教师在科研实践中得到了快速成长,大部分青年教师很快就能独立申请获得省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大部分青年教师都能在30岁之前晋升为副教授,并成为了教学科研骨干。4、建立了研究生导师组,使青年教师通过指导研究生的实践过程得到培养和提高。根据学位点设置情况,将新引进的青年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背景,及时编入相关的研究生导师组,并作为研究生导师组成员一起参加指导研究生工作,承担部分研究生的实验技术辅导、论文设计指导等研究生培养实践过程,使80%以上的青年教师在2-3年内都成为了硕士研究生导师,使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迅速提高。5、给青年老师压担子,增强青年老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通过给青年教师分配教学、科研和实验室管理等任务,锻炼和培养青年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成长的步伐。使现有的青年教师都能积极主动寻找到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梯队中的积极作用。6、积极接收国内高校青年教师进修和地方中学教师培训。先后接收国际交流学者6人,国内高校进修教师和地方中学骨干教师600多人次;已招收和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89名,博士研究生49名,博士后12名,为国内高校、科研单位和地方中学培养了一批学科专业人员。五、科研情况1.科研项目(限5项)项目名称经费项目来源起止时间帕金森病黑质内铁选择性聚集并特异性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机制及防治研究(项目编号:30930036)164.0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0-2013DMT1和FPN1在小肠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和在铁转运中的作用(项目编号:30870265)30.0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09-2011铁调素对神经细胞Ferroportin1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30871260)41.0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09-2011长角血蜱孤雌生殖种群卵黄发生及其调控(项目编号:30970406)32.0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2012长角血蜱卵黄发生及其激素调控(项目编号:30670259)27.0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20102.科研转化教学情况1、承担的科研项目为促进高水平科研和教学奠定了基础和保证。近年来,本团队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2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3项、国家和省重点学科、教育部和省重点实验室、省强势特色学科等配套项目32项,科研经费和实验室建设费等总计1600多万元。近年来主持发表科研论文782篇,教学研究论文125篇,其中核心刊物600多篇,SCI收录论文121篇,单篇论文影响因子最高达到了6.19分以上;获得发明专利9项。先后主持获得河北省自然科学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5项,河北省教育厅和校级科研成果奖26项,为本科教学丰富和补充了许多原创性的知识和技术。2、通过科学研究带动学位点建设和本科教学资源及实践环节建设。在科学研究的带动下,先后主持申请获得动物学博士点、生理学博士点、生态学博士点、动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和生态学省重点学科等;作为主要主持方向申请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分子细胞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学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等,通过教学团队、科研和学科建设,带动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思想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实验技术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确保了教学质量等的全面提高。本团队先后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89名、博士研究生49名,博士后13名,国际交流学者6人,地方中学骨干教师及国内高校进修教师600多人,为国内高校、科研单位和地方中等院校培养和输送了一批素质较好、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3、科学研究通过带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优化了本科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在科学研究的带动下,先后获得了国家重点学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爆品安全培训课件
- 民法总则课件魏振瀛
- 初中月考考试原题及答案
- 餐厅服务员考试题及答案
- 大学生母亲节活动方案
- 新质生产力主题宣讲
- 预制菜企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 佳木斯工业新质生产力
- 民族自治地方课件
-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定位
- 信息安全意识培训课件
- 国际机票基础知识课件
- 快递行业员工行为规范及管理制度
- 综合实践创意垃圾桶课件
- 《医患沟通》课件-2024鲜版
- 河北省邯郸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监测 英语
- (正式版)SH∕T 3548-2024 石油化工涂料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四川省成都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简易呼吸器使用的评分标准
- 电脑耗材实施方案、供货方案、售后服务方案
- 水利工程专家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