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化下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分析_第1页
经济金融化下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分析_第2页
经济金融化下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分析_第3页
经济金融化下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分析_第4页
经济金融化下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金融化下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分析科技创新为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金融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效率随之提升,促使产能过剩现象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非金融企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以此实现更快的财富积累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经济发展呈现脱实向虚的趋势。因此,在经济金融化下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推动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解决经济脱实向虚问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实体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在维持经济稳中向好和社会长治久安中仍发挥着中坚作用。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都需注重和夯实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只有如此,市场经济才可获得和谐、稳定、长效发展。在目前阶段,探讨经济金融化下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经济金融化内涵

(一)资本关系视角

经济金融化,基于资本关系视角,即可理解为,工业利润被金融资本侵蚀。其突出特征是,没有直接进行经营生产的资本,可以获得收入,并且持续膨胀[1]。部分学者认为,经济金融化的本质,就是食利阶层的权力膨胀。

(二)企业治理视角

经济金融化,基于企业治理视角,即可理解为,企业内部权力结构和制度形式的变化。股东价值的支配地位是推动经济金融化的主要原因,以股票期权等金融工具为主的薪酬结构使股东拥有了更多权力和财富。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机构投资者推动实施兼并收购和金融投资等行为,导致了金融投资比例在非金融部门不断上升,资本商品积累趋于下降。

(三)积累模式视角

经济金融化,基于积累模式视角,即可理解为,越来越多的非金融企业资本由在生产领域生产产品、创造剩余价值转变为进入金融市场买卖金融产品、实施金融投资,以此实现财富积累和综合效益最大化。随着金融部门利润的快速增长,金融部门和非金融部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虚拟经济部门的附加值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制造业部门。

二、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

(一)实体经济是促进金融发展的基础

金融与实体经济具有密切的依存关系,金融要想获得发展,必须牢牢依靠实体经济。首先,金融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资本的最初来源都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作为金融的物质基础,为金融发展提供了资本来源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其次,实体经济为金融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为金融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实体经济的各种资金融通需求。最后,实体经济是检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试金石,金融市场是否存在漏洞、是否成熟,发展程度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都可以通过实体经济检验出来。由此可见,实体经济是促进金融发展的基础。可以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由于实体生产的效率提升,产生了诸多以信用和货币形式存在的剩余价值,而这些剩余价值正是金融发展的雏形。

(二)金融发展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持

实体经济可以看作金融发展的源头,而金融发展则是实体经济的延伸。由金融业决定的社会资金总量、资金流通速度、融资难易程度等重要指标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企业的运营发展状况。在健康的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中,金融可以完成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资本的有效集聚,满足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促进实体经济高效运行。另外,金融创新发展还可助推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更有利于防范化解实体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三)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需相互促进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领域,金融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实体经济的发展亦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金融与实体经济,两者相互促进。这就意味着,金融发展如果缺乏控制,就会导致市场经济的失衡状况,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实体经济如果不景气,金融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可以说,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靠。尤其是实体经济,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是一切经济发展的根基和源头[2]。因此,务必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实现再平衡。

三、推动经济金融化发展的因素探讨

(一)传统工业生产经济收益下降

经济金融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鲜明特征,其重要原因在于传统工业生产经济收益下降。由于面临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国内经济受到冲击,要恢复平稳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阶段性、结构性、周期性的因素制约,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3]。实体投资的收益率大幅下降,而金融业的利润率却高居不下,导致企业家投资实体经济的意愿下降,大量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二)经济开放性和开放范围的扩大

对外经济开放是推动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经济贸易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为推动对外经济贸易跨越发展,国家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金融业对外开放举措,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水平。金融业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调整金融支持领域和重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推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对外贸易平稳发展。当金融产品对市场经济产生依赖性时,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开放程度则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金融发展的走势。此外,国家以证券投资的方式将对外贸易中获得的大量资金重新投放到经济市场中,实现了资金链条的循环化,进一步促进了金融发展。

(三)市场利率的高低浮动

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市场利率的高低变化会对经济金融化产生影响。市场利率降低,投资成本相应减少,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导致投资实体意愿增强,更多资金会向实体经济汇聚。反之,市场利率上升,投资成本相应增加,金融资产价格下降,将会抑制实体投资需求,更多资金流向金融领域,进一步增加了企业金融资产。

四、经济金融化下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思路

新经济时代,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联系愈发紧密,逐渐形成一种互相支撑、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金融的发展必须立足实体经济本源,避免自我膨胀和循环,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最大程度降低金融化负面影响[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积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以美国经济社会金融化为例,伴随着资本剥削程度加深,美国雇佣工人劳动收益不断下降,再加上信用过度扩张,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导致宏观经济在虚拟资本脱离实体产业过程中,逐渐“脱实向虚”,进一步扩大了虚拟资本市场扩张速度,进而加速经济金融化,最终引发2022年世界金融危机。直到目前,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以及金融业最发达的国家,其经济金融化现象仍然突出,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断裂和分层,干扰经济复苏。

对此,我国应立足当前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构建金融与实体经济和谐关系,建立现代化新型经济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推动经济金融化发展的因素可知,传统工业生产经济收益下降、经济开放性和开放范围的扩大、市场利率的高低浮动是推动经济“脱实向虚”重要因素。为促进国内实体经济向好发展,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明确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发展目标。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改革与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金融改革必须立足实体经济,促进经济整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重视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并积极推动惠普金融发展,将金融改革创新和实体经济多样化发展相统一,从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实现[5]。

二是构建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经济体系发展,这就必须协调好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实现两者合理对接[6]。对此,可以从实体经济金融业着手,加强金融创新监管,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科学配置,着力解决产能过程、供需不等、成本过高、库存积压等问题,保持良好经济活力,也能避免金融自由化与监管制度割裂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是加强产品创新,打造创新型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地,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马克思认为,单纯发展虚拟经济,脱离实体产业发展,看似拉动了经济增长,实现财富积累,实则无法持久,恍若“水中花、镜中月”。只有坚持创新发展,贯彻“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与制造业多层次融合,培养大批专业型人才,培育一批以新能源、集成电路、航空发展等为主的新兴主导产业,逐步向制造业大国迈进[7-8]。同时,加强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以农险业务模式创新为例,探索推广“保险+期货”模式及价格风险分摊机制。或者,加强保险与银行信贷融合,推进“生物资产低压+保险增信+银行授信”模式,不断升级农村综合金融服务。

五、经济金融化下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策略

(一)加快部分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金融化下,在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过程中,要顺势而为,响应时召,加快部分产业转型,以此实现实体经济的升级发展。只有如此,金融发展才可与实体经济相行不悖,呈现和谐有序的发展态势。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之根基,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中流砥柱,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守护国民安居乐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实体经济属于市场供应源头,只有保障供应充足,才可提升发展质量。但目前阶段,我国实体经济存在产能过剩、产业升级放缓、结构失衡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生产效率,将会掣肘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加快部分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只有决心转型、完成升级,实体经济才会吸引更多资本关注,获得市场经济中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首先,要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应利用法治化和市场化手段,淘汰实体经济中落后产能以及技术落后的“鸡肋”企业,处置重污染、低产能、高能耗的企业,以及部分“僵尸”企业。同时,积极推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过剩产能有序退出。其次,要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促进提质增效。传统行业应加大技术改造与投入,对生产设备和产品品种进行升级改造,主动将产品的生产物耗降低,同时不断打磨产品质量,推动传统产品向战略性新兴产品转变。同时,要积极培育并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智能化产业,进而为实体经济的长效发展,持续注入鲜活而又强劲的新生力量[9]。最后,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以加快创新、改革和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要通过加快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培育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通过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起与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任务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要通过加快新一轮对外开放,实现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和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动经济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二)构建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要想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以“金融活水”激发实体经济新活力,实现两者持续健康发展,则需立足当下,持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完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对于支持实体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现阶段应革除旧制,完善新规,持续推进金融业创新发展。首先,要积极稳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完善治理良好、结构合理、竞争力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金融机构体系,促进金融机构内涵式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其次,要建立健全金融调控架构体系。具体措施包括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架构转型、健全利率市场化形成及调控疏导机制、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运用价格调控手段等,更好地发挥金融在国民经济中宏观调控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再次,需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善资本市场结构,通过健全多层次股权市场、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扩大资本市场有序开放等多种途径,构建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协调机制,以此实现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多层次协同发展。最后,还需完善宏观金融监管体系。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着力打造和谐稳定的金融生态环境。只有如此,金融才能真正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三)加大金融监管力度

古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千世界之中,金钱利益是社会关系的重要驱动因素。当下金融投资是现代经济中能够快速实现财富积累和增长的有效途径,为追求高额收益,大量资金进入金融领域,导致金融投资盛行。因此,在经济金融化下,要确保各项金融投资行为的合规合法,更需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只有如此,经济社会发展才会稳健运行,国民生活才会更加幸福美好,与此同时,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才会基于蒸蒸日上的产业发展,勇攀新高。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领导协调职能,厘清金融监管、财政部门、中央银行、银保监部门等部门职责,构建联合监管机制,使得金融市场的监督力量更具震慑性、针对性和专业性。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监管合力。金融监管除了中央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之外,还需依靠地方的有效执行,因此要建立纵向的金融监管协调制度。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中央和地方在金融监管、风险处置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协作。通过纵向协调机制可以让金融监管体系更加顺畅,以制度保障各项政策落地落实。其次,要完善监管机制,取得监管实效。受内需持续低迷、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因而在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为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央行为支持特定企业发展,创设性地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货币政策工具,该项政策能否真正发挥效应还需地方的有效配合,还需加强对信贷资金流向的监管等。此外,还需加强国际监管合作,谨防金融风险传播。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不断深化的今天,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推动金融治理国际协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在金融监管过程中,务必加强监管合作交流,时刻关注国际国内金融监管最新实施动态,了解最新政策,从而更好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保证市场经济的和谐稳定。

(四)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金融与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保持高度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才能相互促进。在这种情况下,实体经济才可真正支撑金融发展,金融发展亦可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因此要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关注“泡沫经济”的问题。相关部门要严格把控源头,高度关注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研发,对金融产品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时刻保持警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