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高砂脊遗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又名高沙峰,位于望城县高潭岭市。南距望城县4公里。湘江下游西岸与湘江河口相连,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当地村民在烧砖取土时曾发现商周时期青铜甗1件,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1996年1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长沙市博物馆等单位进行湘江流域商周青铜器专题调查时,在高砂脊防洪大堤维修取土区发现商周时期的古文化堆积和出土青铜器的墓葬,随即进行了抢救性发掘。1999年,在香港大学艺术系王文建先生的资助下,我们又对高砂脊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这两次发掘共开探方17个,揭露面积约350平方米,另在大堤施工取土的区域内清理了一些单个的墓葬、灰坑和窑址等,取得了一批非常重要的考古资料。高砂脊遗址是目前湖南发现的唯一一处商周青铜器与陶器文化堆积有直接层位关系的遗址,很可能成为解开湖南商周青铜器之谜的突破口,今后还需开展长期的工作。现将这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报告如下。一、次发掘区的地层堆积高砂脊遗址地处沩水河口和湘江岸边,历史上沩水出口在这里出现多个分汊,加之近现代大量烧造砖瓦和沿湘江、沩水修建防洪大堤,对当地的原始地貌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现存的地貌情况是:防洪大堤将高砂脊围成一个单独的垸子,由于其南端一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居住区,大面积的取土破坏相对较少,原始地貌基本得以保存,现存海拔高度为30~33米。而占主要面积的北部已被开垦为大片稻田,地势比较平坦,海拔高度28~29米,不过1996年修堤时又将这里普遍推掉1~2米,目前的海拔高度约为26~27米。为了便于今后的工作,我们将整个高砂脊遗址划分为A、B、C三个发掘区,即北部的湘江与沩水南出口东汊之间为A区,南端高台为B区,沩水南出口东西两汊之间为C区(图一)。第一次发掘的时间从1996年11月至次年3月,除在尚有文化堆积层分布的区域开3个探方(AT1~AT3,面积为70平方米)外,另在文化堆积已被全部毁掉的主要取土区清理了墓葬4座(AM1、AM3~AM5)、陶窑1座(AY1)、灰坑3个(AH1、AH3、AH5)。第二次发掘从1999年1月至3月,除集中在A区中部开探方11个(AT4~AT14)外(图二),还在B区开探沟3条(BT1~BT3),对遗址的全貌和地层堆积情况进行了解剖。这两次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A区进行,该区的地层堆积情况可以AT8、AT5、AT11东壁剖面为例介绍如下(图三)。第1层:现代耕土层。深褐色砂质粘土,厚10~65厘米。质地松软,包含现代瓦片。第2层:近代扰乱层。砂质粘土,棕褐色,最厚处达90厘米。质地松软,含近代砖瓦残片。第3A层:灰色粘土,质地松软,粘性较大,最厚处达25厘米。此层包含有唐宋时期瓷片。第3B层:灰褐色粘土,质地松软,最厚处为25厘米。此层包含唐宋时期瓷片,AM7等少数墓开口于该层下。第4层:浅褐色砂质粘土,结构较紧密,最厚处达20厘米。此层含少量商周时期陶片,其下有大批墓葬开口。第5层:黄褐色砂质粘土,结构较紧密,厚10~80厘米。此层不见包含物。第6层:黄褐色砂土,成因应为淤积,未见包含物。第7层:灰白色砂土,无包含物。第5~7层无人类活动痕迹,可视为生土。从图三可以看出,整个发掘区的地势由南向北大幅度倾斜;另外,AT13、AT7、AT8北壁剖面上地势是由西向东倾斜,而且在AT4、AT5、AT12以南各探方(如AT1~AT3等)中完全不见第4层以上的堆积。说明从这片发掘区往南的区域在商周时期是很高的台地,往东往北则逐渐向湘江边倾斜。而B区,我们在不同地点开了三条探沟进行解剖,都没有发现类似A区的商周时期文化堆积,该区的最早文化遗存为战国时期墓葬,说明商周时期的文化堆积在该遗址主要分布于原来地势比较高的A区南部一带。二、出土遗物该遗址所见的遗迹主要为墓葬,另有灰坑、沟和陶窑,但没有发现建筑遗迹。(一)墓葬形制和墓葬形制共19座。根据墓坑形状可分四类。1.长方形墓共9座。编号为AM1、AM5、AM6、AM9~AM14。其中AM1、AM5、AM12三座墓出土有铜器,应为本遗址最高等级的墓葬。AM10和AM17为长条形,其中AM10墓底中部设有腰坑,随葬品均出土于腰坑中。AM1位于发掘区南部百余米处,是在修堤取土过程中发现的,发现时已有1件硬陶器露出,但二层台上的遗物未遭破坏。此墓现存开口长3.3、宽1.6米,方向85度。墓坑周围为黄褐色砂土,相当于AT11中的第6层或其下地层。墓坑为长方形竖穴,有熟土二层台,在二层台上满坑散布着十数件铜器和一件陶盆。从随葬品的出土情况以及熟土二层台的特点推测,此墓埋葬的次序为:先挖好墓坑,放入葬具,在葬具四周筑成与葬具顶部等高或略高的二层台,然后在墓的周围或二层台上举行一些祭祀活动,最后将祭器打碎后抛置于墓坑内掩埋。清理完二层台上的遗物后,即露出长2.6、宽约0.7米的狭长形葬具的痕迹,往下清理时壁边剥落非常明显。在墓底部的东头发现有随葬的铜器如矛、尊等十数件,证明此墓头向朝东。二层台至墓底的深度为0.6米,这应该就是葬具的高度。墓坑上部大都已遭毁坏,实际深度已不可知,但据墓周围自然地层和其他同类墓葬推测,其墓口应比现存状况高出1米以上(图四;图版贰,1)。AM5位于A区的最南端。墓口因塌陷而呈椭圆形,但塌陷部分的墓内填土均为深褐色粘土,并包含大量烧土和陶片,不见坑壁塌垮下来的土,说明墓口在下葬之前就已经塌陷了。现存墓坑开口长6.6、宽5.5米。从墓口往下2米左右墓坑变成长方形,这一水平面上的墓坑长5.4、宽2.6米,方向80度,距墓底的深度为2米左右,坑壁比较规则。墓坑现存总深度为4.2米,其内填土可分四层:第1层为深褐色土,粘性大,含大量陶片、烧土、青铜器残块等,厚1.8~1.9米,此层应是从别处搬运而来,非墓坑原土回填。第2层为浅褐色砂土,不见包含物,有水浸的痕迹,厚0.2~0.4米。第3层为灰白色砂土,含大量草木灰和木炭渣,随葬遗物均见于此层上部,仅一件铜构件出土于中部因葬具腐烂塌陷后形成的陷坑中。从出土器物的摆放位置看,此墓和AM1一样,首先是将葬具置入墓坑中后四周填土筑至与葬具顶部平齐,再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然后将祭器打碎散放于整个墓坑内进行掩埋。稍微不同的是此墓的随葬品更加破碎零散,而且有的器物好象被烧变了形,结合它们上面都覆盖有草木灰和木炭等迹象,推测当时的祭祀可能为“燎祭”之类。因为葬具周围的熟土二层台是用墓坑底挖出的砂砾石土做成(第4层),极易崩塌,所以虽然发掘时没有发现葬具和人骨的腐朽痕迹,但推知当时应有葬具(图五)。2.圆形墓5座。编号为AM3、AM4、AM7、AM16、AM18。AM16开口于第3层下,打破第5层,墓坑直径2.2~2.3、深0.3米。墓中随葬器物分两层放置,除1件石器外均为陶器(图六)。3.椭圆形或圆角长方形墓3座。分别为AM8、AM14、AM15。AM8椭圆形,墓口长2.4、宽1.7、残深0.6米,呈锅底状。出土随葬品均为陶器,器类有鼎、罐等(图七)。上述两类墓中虽不见葬具和人骨痕迹,但坑内陶器显系打碎后有意摆放的,故可推知属墓葬。不过这些墓底部均不平,规格也较小,且遗物集中在墓坑中央,也有可能没有葬具。4.圆角方形深坑墓共2座,编号为AM19、AM20。此类墓从开口到底部深达4~5米,而且长宽均在2米以下;坑内填土有多层,其中包含很多破碎的陶器,但不是有序地放置。发掘中我们特别注意到它们的底部并没有淤泥,首先排除了是水井的可能,又因AM19有龛且在龛内还出有两件完整陶器,因此暂定为墓葬。由于发掘困难,这两座墓均未清理到底。(二)探方挖掘区地面分层堆积共5个,分别为AH1~AH4、AH5(原编号AM2,后判断为灰坑)。其中AH1、AH3、AH5是在探方发掘区外单独清理的。AH5位于探方发掘区以南约50米处,上部破坏严重,现存开口直接打破第5层,且西边少半部从口到底已被洪水冲掉。坑口为圆形,壁较直,现存口径约4、底径3.6、残深2.1米。坑内堆积可分三层:第1层为深褐色砂质粘土,厚0.9~1.1米,包含大量陶片。第2层为黑褐色砂质粘土,厚0.6~0.8米,包含大量草木灰、陶片,出有铜戈、小刀各1件。第3层为灰色粘土,厚0.3~0.4米,含有较多小卵石和少量陶片(图八)。(三)窑室保存较好仅1座(AY1)。位于AM5西边约20米处。存有两个火膛,破坏较甚。中间有隔墙,窑室保存较好,窑室平面从后向前大幅倾斜。窑室残长1.2、宽1.1米,窑壁厚0.15~0.2米(图九)。三、出土遗物高砂脊遗址出土的遗物比较丰富,包括陶器、铜器、石器等三类。其中陶器数量最多,铜器次之,石器最少。(一)有各国共同特点的织物可分为软陶和硬陶两类,其中软陶占95%以上,硬陶数量不足5%。软陶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次之。其中有的器物火候较高,质地较硬,且往往有变形现象,但击之不如硬陶声音清脆。器表颜色比较杂乱,夹砂陶以红陶和红褐陶为主,灰陶或灰褐陶数量也较多,还有少量红胎黑皮陶和褐陶;泥质陶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黄陶和红胎黑皮陶数量较少。陶器纹饰以方格纹和弦纹最为流行,还有少量篮纹、绳纹、刻划的网格纹、水波纹、梯格纹、乳丁等(图一〇,1~13)。陶器的制法绝大多数为轮制,大型器物的口部都经过修整,鼎足和部分小件器物为手制。陶器种类丰富,以釜、鼎数量最多,其次为罐、盆、簋、罍形器、钵、碗、器盖等,尊、鬲等数量很少。1.软陶器器类有釜、鼎、罐、盆、簋、罍形器、钵、碗、器盖、尊、鬲等。釜数量很多,种类也较复杂,但90%以上的是一种宽折沿的方格纹釜,其他几类釜数量均很少。可分五型。A型:宽折沿方格纹釜。口沿宽度为内口径的一半左右,最宽者达16厘米,沿面上往往有轮修时留下的细密旋痕。AM19:12,夹砂灰褐陶,沿内外有细密旋痕。底残,腹部饰方格纹。口径33、腹径34.5、残高17.2厘米(图一一,1)。AM19:14,夹砂黄褐陶。尖圆唇。沿外有两道凹弦纹,通体饰大方格纹。口径31.6、腹径28.8、高24.5厘米(图一一,2;图版贰,6)。AH4:1,方唇,圜底。通体饰方格纹。口径22.5、腹径20.2、高14厘米(图一二,1)。B型:素面釜。AT1②:3,夹砂灰陶。折沿,圆唇,鼓腹,圜底。口径22、腹径23、高16.6厘米(图一二,2)。C型:小口釜。AM14:6,夹砂酱红褐陶。束颈,鼓腹。通体饰方格纹。口径16、腹径20、高14.6厘米(图一二,3)。D型:内环耳釜。AH3:1,夹砂灰陶。折沿,圆唇,腹残,内口横置半环形系耳。腹部拍印方格纹。口径18、残高5厘米(图一二,4)。E型:高领釜。AM20:21,夹砂红褐陶。平折沿,圆唇,高领,腹部残。颈部有上下两组凹弦纹,中间饰一周竖绳纹。口径18、残高5.6厘米(图一二,5)。鼎按有无立耳可分二型。A型:无立耳,可分二亚型。Aa型:体形高大,宽折沿,鼓腹较深。形似A型釜附加三个粗大的尖锥足,但其腹部往往饰绳纹、横篮纹或一组凹弦纹且折沿稍窄而与A型釜容易区分。AM16:2,夹砂红褐陶。盘口,垂鼓腹。通体饰方格纹。口径26.5、腹径29.6、腹深21、高32厘米(图一一,4;图版叁,1)。AH5:15,夹砂红褐陶。唇部外折,唇面微凹。通体拍印篮纹。口径27.8、腹径25.6、腹深21.3、高约31.4厘米(图一一,3)。Ab型:体形稍矮,沿较窄,腹较浅,足稍外撇。上腹部均饰有数道凹弦纹。AG3:2,夹砂灰陶。盘口,垂腹。腹部饰凹弦纹,底部饰方格纹。口径20.8、腹径23.2、腹深13.5、高22厘米(图一一,7;图版叁,3)。B型:口部有圆形或圆角方形立耳,依口部形态可分二亚型。Ba型:有颈,一般体形较矮小。多夹砂红陶或红褐陶。圆唇,圆鼓腹,圜底。肩部饰有二至三道凹弦纹,腹部均拍印方格纹,底部拍印方格纹、绳纹或篮纹。鼎足多为尖锥足,极少数为截锥足。AM14:2,夹砂红褐陶。腹较深,尖锥足。腹部为素面,底部饰小方格纹。口径18、高18厘米(图一二,7;图版叁,4)。AM19:30,夹砂黄陶。腹较浅,截锥足。腹部饰方格纹,底部有散乱绳纹。口径16、高13.2厘米(图一二,9)。Bb型:折沿,无颈,体形较Ba型稍大。多夹砂灰陶或灰褐陶。圆鼓腹。上腹饰有多道凹弦纹,下腹至底饰方格纹。AM19:1,夹砂灰褐陶。方唇,折沿较宽,足残。沿外壁亦饰方格纹。口径24、腹径20.8、残高15厘米(图一一,6)。罐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二型。A型:高领罐,可分二亚型。Aa型:均泥质陶,器表无方格纹。AT1②:1,灰陶。侈口,溜肩,腹以下残。颈部饰数道凹弦纹,肩部有两组凹弦纹夹一周戳印纹间乳丁。口径26、腹径30、残高12厘米(图一一,10)。AG1:27,灰陶。直领,折沿,鼓肩,腹以下残。颈部饰十数道细密弦纹,腹部光素。口径21.2、腹径30.8、残高11.5厘米(图一一,8)。Ab型:均夹砂陶,器表拍印方格纹。AM11:3,红陶。侈口,圆唇,圆肩,腹以下残。颈部饰一道瓦棱纹。口径29、腹径37.2、残高14厘米(图一一,5)。AM16:5,灰陶。唇部加厚,沿内有凹槽,广肩,肩以下残。颈部饰绳纹,肩部拍印方格纹。口径30.5、残高10厘米(图一一,9)。AM16:1,红陶。口微敞,圆唇,圆肩,圆收腹,底残。通体饰方格纹,肩部有两组凹弦纹。口径16、腹径26、残高17.2厘米(图一一,13)。AH5:23,灰陶。圆唇,凸腹,底残。通体饰方格纹。口径22、腹径31.6、残高14.4厘米(图一一,11)。B型:矮领罐。均泥质陶,可分二亚型。Ba型:折沿,圜底。通体饰方格纹。AH5:6,灰陶。圆唇,圆腹,圜底。口径13、腹径19、高13厘米(图一二,8)。AM19:25,灰陶。尖圆唇,扁腹,圜底。口径10.6、腹径16.6、高10厘米(图一二,10)。Bb型:卷沿,平底。器表多素面,肩部或有数道细弦纹。AM10:2,灰陶。尖圆唇,扁腹,平底。肩部饰一组细密凹弦纹。口径10、腹径15.6、高8厘米(图一二,15)。盆依有无圈足可分二型A型:无圈足,深腹。AG1:2,夹砂红陶。平折沿,圆唇,底残。通体饰方格纹。口径44、残高14厘米(图一一,14)。AY1:1,泥质黄胎褐皮陶。斜折沿,圆唇,底残。腹上部饰数道凹弦纹,下部为方格纹。口径32.6、残高13.2厘米(图一一,22)。B型:有圈足,腹较浅。AM1:9,泥质灰陶。平折沿,腹较浅。腹部饰有三道凹弦纹,其余部分为素面。口径42.4、圈足径23.6、高17.6厘米(图一一,15;图版叁,5)。AH5:11,泥质红胎褐皮陶。圈足残。中腹饰一周“S”形戳印纹,下腹部拍印方格纹。口径40、残高11.5厘米(图一一,16;图版贰,3)。簋均为泥质陶。AM6:4,泥质灰陶。侈口,圆唇,腹较浅,高圈足下部残。腹部饰有一周刻划网格纹和戳印圆圈纹。口径26、腹径21.8、残高13厘米(图一二,16)。AG3:5,泥质灰陶。侈口,尖圆唇,深腹,底残。上腹饰一周凹弦纹,下腹刻划网格纹。口径24、残高8.5厘米(图一二,17)。罍形器圆肩,收腹,矮圈足。AH5:12,泥质灰陶,肩部以上残。肩及上腹部各饰一周戳印的“S”形纹,下腹至底拍印方格纹。肩径25.2、圈足径16、残高18厘米(图一一,19)。AT1②:2,泥质灰陶。广肩,肩以上残,收腹,底残。肩部从上至下饰有数组凹弦纹及一周戳印小圆圈纹间乳丁,上腹饰两道凹弦纹,中腹拍印中粗绳纹,下腹则为方格纹。肩径28、残高14.5厘米(图一一,18)。钵可分三型。A型:敞口钵。AM20:26,泥质黄陶。尖圆唇,斜收腹,底残。下腹拍印方格纹。口径14、残高5.7厘米(图一二,24)。AM7:2,夹砂红陶。圆唇,平底。器身素面。口径9.5、底径6.4、高3.2~4厘米(图一二,20)。B型:直口钵。AT1②:5,夹砂灰陶。圆唇,圜底。腹部饰小方格纹。口径13.6、高6厘米(图一二,25)。C型:敛口钵。AM14:1,泥质红陶。深腹略鼓,圜底。腹底饰小方格纹。口径14.5、腹径15.6、高10.4厘米(图一二,23;图版叁,6)。碗均为折沿,折腹,小矮圈足。AM11:5,泥质灰陶。薄胎,尖圆唇。上腹饰两道凹弦纹。口径12、腹径12.2、圈足径6、高4.8厘米(图一二,22)。器盖可分三型。A型:捉手极矮。AM19:5,夹砂灰陶,素面。盖口径14、捉手柄径5.6、高3厘米(图一二,26)。B型:捉手细高,盖沿带子母口。AH5:5,泥质灰陶。盖身饰有细凹弦纹多道,柄上有一个对穿圆形镂孔。盖口径15、捉手柄径5.2、柄高4.3、器高7.3厘米(图一二,27)。C型:捉手粗高。AM20:2,夹砂灰陶。盖口径16、捉手柄径7.6、柄高2.8、器高6.8厘米(图一二,28)尊可分二型。A型:觚形尊。AM7:3,泥质灰陶。侈口,长颈,鼓腹,矮圈足。腹部饰有两个对称的由一条凸棱和四个乳丁组成的简化兽面纹,兽面纹上下各有两道和一道凹弦纹。口径15、腹径13.6、底径10、高19厘米(图一二,19;图版叁,2)。B型:大口尊。AG1:1,泥质红褐陶。口残,圆折肩,深腹,圜底。通体饰绳纹。肩径34.5、残高32.5厘米(图一一,21)。鬲口沿AM12:12,夹砂酱红褐陶。侈口,尖圆唇,唇面上有凹槽,束颈,腹以下残。腹部饰有间断绳纹。口径14、残高5.2厘米(图一二,11)。鬲足多为截锥状足。AH1:3,夹砂红褐陶,足窝较深,素面。残高5.5厘米(图一二,12)。AT7④:1,夹砂红陶,足窝较浅。残高6厘米(图一二,6)。鼎足可分二型。A型:锥足。AH5:32,夹砂灰陶,素面。高11厘米(图一二,14)。AH5:31,夹砂红胎黑皮陶,足尖上卷。高9厘米(图一二,30)。B型:扁平状足,表面拍印方格纹。AG1:21,夹砂红陶,下部残。足上部宽11、厚1、残高10厘米(图一二,29)。AT3③:8,夹砂红陶。足上部宽5.4、底部宽2、残高12厘米(图一二,13)。陶范AH5:35,夹砂红陶。大部分已残,内壁中央有一块光面,推测为小型武器或工具的铸范(图一二,21)。2.硬陶器种类见有釜、罐、瓮等,数量较少。釜AM1:24,泥质陶,口与上腹火候较高呈灰色,下腹火候较低而呈红色。宽折沿,斜肩,折腹,圜底。下腹素面,上腹饰三组细密凹弦纹和纵向的四条扉棱,沿外壁拍印浅方格纹。口径25.6、腹径37.6、高22.6厘米(图一一,17;图版贰,5)。罐可分二型。A型:小口,深垂腹。AM11:9,泥质灰胎。折沿。上腹饰有两组水波纹夹一组凹弦纹,下腹素面。口径15.6、腹径25、高17.5厘米(图一一,20)。B型:大口,扁腹。AM11:7,夹砂灰胎。折沿,因火候较高而变形。通体拍印方格纹,口沿内刻有文字。口径约16.6、腹径18.2、高9.2~10.8厘米(图一二,18)。瓮宽折沿,圆肩或广肩。通体饰方格纹。AT1③:1,方唇,圆肩,底残。口径33、腹径44、残高29厘米(图一一,12)。(二)小型鼎的形制铜器主要出土于AM1、AM5两座墓中,另在AH5中出土完整的铜戈和残铜削各1件,AM12出有铜矛1件。器类包括鼎、尊、戈、矛、刀、削、刮刀、斧、构件、车、不知名器等,出土时大部分已破碎不堪,而且变形非常严重,有的仅存一部分,很多不可修复。现将已修复的部分器物简介如下。鼎可分两类。大型鼎共2件。AM1:18,方形立耳,平折沿,方唇,圆腹,圜底较平,三圆柱形足。上腹饰三组兽面加龙纹,下腹是以蝉纹为主体的宽蕉叶纹,全部纹饰主纹均为浮雕,地纹为云雷纹。内壁有一“酉”字铭文。这件鼎器体厚重,器表光亮,纹饰清淅。口径21.2、腹深12.6、高25.7厘米(图一三,1;图一四,1、3;图版肆,1)。AM5:53,索状立耳,厚圆唇,垂腹,底外表存有三角形范线,柱形三足内侧为平面,足端部明显粗于中部,出现了向蹄形足变化的迹象。上腹部饰一组规矩四叶与涡纹相间的纹饰带,下腹部素面。此鼎胎质较差,器表呈灰白色,未打磨光亮。口径20.4、腹深11.8、高24厘米(图一三,2;图一四,7、8;图版伍,1)。小型鼎7件,均出土于AM1。这些鼎铸造痕迹均很明显,都是由三块壁范加一块底范铸成,底外表存有三角形范线,并有大量的错范现象,接缝处器壁厚薄悬殊。依器形和纹饰可分三型。A型:3件。直口,圆腹。AM1:4,上腹饰尾上卷的饕餮纹三组,下腹是以蝉纹为主体的蕉叶纹,足根部兽头张开大口含着鼎足,眼珠突出。或许是因为挤压所致,该器口部为椭圆形。口长11.2、宽10.4、腹深6.1、高13.5厘米(图一四,2、4;图一五,1;图版伍,2)。B型:3件。侈口,束颈,鼓腹。可分二式。Ⅰ式:1件(AM1:6)。口微侈,圆鼓腹,三足较直。上腹饰三组尾上卷的饕餮纹,下腹为蝉体蕉叶纹。口径12.6、腹深7.2、高14.5厘米(图一四,5;图一五,3;图版肆,3)。Ⅱ式:2件。侈口较甚,腹最大径下移而成垂腹,三足近蹄形。AM1:2,上腹饰一周四叶目纹间涡纹带,下腹素面。口径11、腹深6.5、高13.8厘米(图一五,2;图版肆,2)。AM1:3,上腹纹饰同于AM1:2,但四叶趋于简化;下腹饰有蕉叶纹,不过主体的蝉纹同样已简化。口径11、腹深6.4、高13.8厘米(图一五,4;图版伍,3)。C型:1件(AM1:7)。宽折沿,鼓腹,足近蹄形。上腹饰尾上卷的饕餮纹,下腹为蝉体蕉叶纹,但主体蝉纹已简化。口径13.6、腹径12.8、腹深8.5、高15.5厘米(图一六,1;图版伍,4)。尊1件(AM1:28)。侈口,折肩,收腹,高圈足。颈部饰两道、圈足上饰一道凸弦纹,余均素面。口径12、腹径10、圈足径7.2、高11.2厘米(图一六,2;图版贰,2)。戈1件(AH5:37)。中胡两穿,直内无穿,戈身断面为菱形,锋部和胡部末端残损。残长26.2厘米(图一七,3;图版贰,4)。矛5件。其中可复原的3件,分二型。A型:2件。宽圆锋。AM1:32,圆銎,扁体,宽锋。长21厘米(图一七,1)。B型:1件(AM12:14)。尖锋,椭圆銎,锋部微弧。长19.8厘米(图一七,7)。B型:1件(AM1:43)。短刃,圆銎。銎上饰有兽面纹,器身正面饰蝉体蕉叶纹。残长5.5厘米(图一七,8)。削2件。AH5:42,直背,长柄,直刃,尖锋,器体很薄。残长16厘米(图一七,11)。车2件。AM5:43,斜顶,直口,口壁上有钉眼。口径4.5、高4.5厘米(图一七,9)。构件1件(AM5:86)。形状为三叉形,三叉均方体中空。端部边长10、高4厘米(图版肆,4)。斧1件(AM1:39)。扁梯形銎,亚腰,弧刃残。表面有“十”字形凸线。残长5.6、銎口宽3.1~3.5、厚1厘米(图一七,6)。不知名器2件。AM1:21,整体为长条形,前端扁平,后端有扁方銎,銎末端残。銎外一侧饰蝉纹和云纹。残长15.2、前端宽1.7、銎端宽2.5、厚2~6厘米(图一四,6;图一七,2)。(三)为砂岩打制,形聚砂浆数量较少,器类有砺石、锛、镞、磬等。砺石均残。多以砂岩制成,一面或两面为磨砺面。锛AT1②:34,砂岩质半成品,打制,有段。残长14.8、刃宽6.6、厚3.6厘米(图一八,2)。镞AT1②:38,镞身呈三棱形,铤部为圆形。长7厘米(图一七,4)。磬AM16:11,以页岩打成。正面平,背面边缘外斜。长22、宽10.8~16.4、厚1.8厘米(图一八,1)。四、年龄和文化属性(一)我国思想国里的形制AM1中的出土遗物主要为铜器,其中年代特征比较明确的是鼎和尊。AM1所出铜鼎约10件,已修复的8件根据形制和纹饰与中原地区商周时期的同类器相比较,可以断代在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前段。如A型大鼎,其形制和花纹与1963年陕西长安县马王村西周墓(1)出土的同类器完全一致,年代当不晚于成、康时期。小型鼎从铜质和铸造技术方面观察,明显是在本地铸造的,其中A型小鼎为直口深圆腹,腹部纹饰为尾上卷的饕餮和蝉体蕉叶纹,这些都是商代晚期铜鼎最流行的式样。不过,其鼎足已非圆柱形,而是足的上下两端变粗,内侧变平,已开始向蹄形足演化。B型小鼎为侈口垂腹,腹部纹饰为简化的蝉体蕉叶纹和四叶目纹间涡纹。C型小鼎形为宽折沿鼓腹,具有本地陶釜的特征。通过与陕西宝鸡竹园沟(2)和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3)等出土的相关材料进行比定,A型小鼎时代为西周早期前段,B型小鼎为西周早期后段,C型小鼎与B型小鼎同时或稍晚。另外,该墓出土的两件陶器,一件硬陶釜时代特征不明确;另一件陶盆为卷沿,素面,与商末和西周早期的折沿、腹部多饰弦纹的风格有别。所以推定此墓的年代当为西周早期后段至西周中期前段。AM5出土的残铜器很多,其中不少器类如车、铜构件、双耳釜和大型圈足器等不见于AM1,而且该墓填土中还出有大量陶器墓中常见的陶器残片,说明其年代应晚于陶器文化堆积的主要时期。该墓已修复的一件大铜鼎(AM5:53),铸造年代约当西周早期后段至早、中期之交。因此,我们将此墓的年代暂定为西周中期前段。(二)从西周早期至北周中期的出土工艺和形制根据遗址的地层关系,AM7开口于第3层下,打破第4层,应晚于其他第4层下的大批墓葬。又依各遗迹单位出土陶器形制的比较,可知AM10、AT4~T14第4层、AH1等单位年代也相对较晚。因此,高砂脊遗址的陶器墓和其他遗迹的年代大体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的陶器,如Ba型小鼎明显为仿铜鼎的形态,与江陵万城出土的西周早期铜鼎非常接近。A型、D型、E型釜及Aa型鼎、B型鼎足等均在岳阳费家河等商代晚期遗址中可以见到。浅盘高圈足簋、B型釜等也是湘西北澧水流域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很典型的器物。而罍形器、高领罐等与陕西等地出土的西周早期的瓿形器、平底罐等很相似。因此,高砂脊遗址第一期的年代主要为西周早期,且有可能早到商末周初。第二期的陶器,如鬲足、Bb型罐、深腹簋等与陕西长安张家坡、北京琉璃河和湖北蕲春毛家嘴等遗址所出西周中期的同类器物相似,因此第二期的年代应相当于西周中期。从遗迹的分布和遗物的堆积情况看,高砂脊遗址的鼎盛时期应为西周早期,从西周中期开始衰落。高砂脊遗址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已有12个,最早的为B.C.1570±90年,最晚的为B.C.440±100年,误差较大,但大部分数据集中在商末至西周晚期这段时间范围内。(三)本地文化因素高砂脊遗址出土遗物的文化因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B型鼎、簋、各类罐、鬲等陶器和多数铜器为代表的外来因素,另一类是以陶器中A型、D型、E型釜及A型鼎、夹砂高领罐、硬陶器和铜器中的刮刀等为代表的本地因素,还有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阿坝州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年贵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达标题)
- 2025年葫芦岛辅警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ab卷
- 【2025年】山东省威海市公务员省考公共基础知识预测试题(含答案)
- 2025年郴州辅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培优a卷)
- 2025年贵港辅警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培优a卷)
- 2025年邯郸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预热题)
- 2025年金昌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郑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新)
- 2025年福州辅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机器人工程专业生涯规划学生
- 小包团服务流程
- 演绎推理《三段论》
- 抗美援朝抗美援朝
- 气压止血带在四肢手术中应用的专家共识(2021版)
- 顾志能-圆的周长
- 国开2023年秋《分析化学(本)》形考任务1-3参考答案
- 最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论文参考文献99例,参考文献
- GB/T 2585-2021铁路用热轧钢轨
- GB/T 16825.1-2008静力单轴试验机的检验第1部分:拉力和(或)压力试验机测力系统的检验与校准
- 中东历史及文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