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材简析】要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热学问题,就要从物体的温度变化和测量开始。加热后,水的状态和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水的沸腾过程跟什么有关”展,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水从常温持续下降到0℃以下,以及从0℃上升到常温后,【学情分析】冰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但是较难理解“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加热套装、茶蜡、沸石、温度计、火柴、记录单(自备)等。【教学过程】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水在自然界里运动着,水的形态在发生着变化,级学习的“水沸腾后变成水蒸气,水凝固后变成冰”等实(1)聚焦问题:水形态的变化与什么有关?(2)提醒学生回忆并说一说:水结冰的温度,水沸腾的温度。(3)小组讨论:水的温度发生变化时,水的形态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4)揭示课题:温度与水的变化。(板书)(1)总结学生已有知识:将水加热到100℃,水开始沸腾,水的形态会转(2)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证实我们的假设?(3)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制订实验计划。(4)出示实验器材,师生确定实验步骤:③停止加热,持续测量水温3分钟,每分钟记录一次温度。④再次加热直至沸腾,持续测量水温3分钟。(5)师生讨论,明确注意事项:①杯内加水少于二分之一(试管有刻度),以免水在沸腾时候飞溅出来。(6)学生分小组开展水加热至沸腾的实验,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水沸腾后的(7)教师巡回指导,并提示先完成实验的小组,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1)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交流。发生了怎样的變化?说明了什么?(2)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探究记录,研讨温度變化的情况。(3)师生小结并板书:水在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1)提问:撤掉酒精灯后,水的温度还在100℃,却不再沸騰了;再次加(2)师生小结:只有提供热量,水才会沸腾。(3)提問:当我们给水持续加热,100℃后水沸腾(4)师生小结并板书:水在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形态发生變化。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希望学生先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板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2课。在上一准大气压下受热到100℃时沸腾,形态转变为水蒸达到100℃,水也能转变为水蒸气,常常能看到水蒸气也会凝结成水。本节课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物态变化跟什么有关?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发和水蒸气的凝结现象。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研讨问题“当温度变化时,可以观察到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是怎样形成的?许多物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知道水在吸收(放出)一定热量后,发生形态变化。【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加热装置、蜡烛、温度计、火柴、电子温度计(自备)、食盐、沸石、冰块(自备)、记录单、抹布(自备)【教学过程】一、聚焦提问:水蒸发是怎么回事?水蒸气凝结成水又是怎么回事?3.提问:那么水蒸发、水蒸气凝结与什么有关?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结的现象,说一说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是怎么回事,进一步唤起学生前概念,(1)聚焦问题:水的蒸发与什么有关?(2)小组讨论:推测水温高低与水蒸发快慢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关系的实验?(2)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制订实验计划。(3)出示实验器材,师生确定实验步骤:①称量两杯水(杯+水)的质量,保持起始质量一致。②将一杯水放在常温下,另一杯水加热至80℃。③放置3分钟后,称量两杯水(杯+水)的质量。(4)学生分小组利用加热装置、烧杯、水和温度计等开展实验探究。(5)全班研讨:我们观察到相同时间内,两只烧杯中的水减少得一样多吗?(6)师生交流并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水蒸发得(7)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沸腾后变成水蒸气,这节课我们观察了水(8)师生小结:水沸腾和蒸发的过程中都在吸收热量,水变成水蒸气。(1)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提问:怎样才能看到水蒸气凝结现象。(2)简单交流后,介绍观察水蒸气凝结现象的实验步骤:(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操作。(4)全班研讨:样的?(5)师生小结:水蒸气遇冷,释放热量,凝结成水。温度越低,凝结速度1.交流研讨:当温度变化时,我们观察到了哪些水2.举例:我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哪些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1.课件出示图片:自然界中水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云、雾、雨、露、【板书设计】水蒸发(吸热)凝结(放热)【教材简析】化,热在温度不同的物体间进行传递。作为《热》单【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度计、冷热水(自备)、秒表(自备)、毛巾(自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1)课件出示实验的材料(凉水、热水、试管、烧杯、温度计)和实验装(2)引导学生交流:凉水温度是如何变化的?热水温度是如何变化的?温【板书设计】热水关于“金属条上的热是通过什么传递过去的?怎样传递的?”“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热的传递方式有什么相同特点?”等问【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探究实践【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火柴、蜡烛、涂有感温油墨的金【教学过程】1.出示图片:教科书65页图片(1)出示记录单,学生思考,并用箭头将想法画在记录单上。(2)小组交流,说说热在汤勺中是怎样传递的。2.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出示实验材料、装置图,学生了解实验的设计。在金属条上涂上感温(2)学生了解实验设计后,引导学生说说实验注意事项。(3)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记录,师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教师出示金属片,学生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么传递的。(2)提出问题: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4)小组实验。按照教科书66页,在涂有蜡或感温油墨的金属圆片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观察变化情况。在涂有蜡或感温油墨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5)引导学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热在金属条上是通过什么传递过去的?(2)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热在金属片上又是怎样传递的?(3)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热的传递方式有什么相同热点?【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试管、大烧杯、塑料滴管、三脚架(自备)、石棉网(自备)、酒精灯(自备)、火柴、铁架台(自备)、试管架(自备)、清水、湿布、浓色素、感温粉末、酒精(自备)、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的吗?与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相同吗?在水中传递上,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聚焦“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1)加热试管里的水。想象一下,在试管中加入三分之一的水,给试管的底部加热,试管上面的水是否也会热起来?(2)加热烧杯里的水。提出问题:如果在烧杯底部加热,烧杯里的水都会变热吗?根据实验现象和观察记录,师生交流热是怎样传递到烧杯的各个部分的?师生小结(1)水受热后向上方运动。(2)上方冷水向下方运动。(3)水的推测在示意图上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来。我们可以通过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也会流动,在使用空调或取暖器时,热是怎样在空【板书设计】速度相同吗?哪个快,哪个慢?通过设计研究导热比赛的活动,学生将学习区分【教学重难点】学生准备:铜棒、木棒、塑料棒、80mL开水(自备)、火柴、铝箔胶、蜡烛、金1.出示教科书70页的图片。2.提问:这些厨房里的用品,哪些传热快?哪些传热慢?4.教师继续提问: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在传二、探索(一)活动一:塑料棒、木棒、铜棒的传热比赛军?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4.交流实验方案:怎样倒水?怎样放小棒?5.出示课件:还要注意些什么?学生讨论说一说。9.实验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所有金属的传热本领一样好呢(传热速度的快慢)?好,那么所有的金属材料导热性能是否一样呢?引出后边的实践活动。(二)活动二:比较铜棒、铁棒、铝棒的导热性能3.提问: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用来感知物体的冷热,这种方法有什么不足?2.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热的良导体?哪些地方需要热的不良导体?课外进哪个传热快热的良导体:金属(铜>铝>铁)对比实验热的不良导体:塑料、木头【教材简析】本课所设计的活动其实是观察常用材料的导热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方面是最好的,在其他方面可能就有缺陷。在设计时,如成本、安全性、外观、【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均自备)【教学过程】1.出示教科书73页图片:冬天喝热水,让我们更舒适。2.提出问题:怎样让热水盛在杯子中不容易变(一)活动一:测试比较各种保温效果的方法4.学生实验,交流匯报:用手捂在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