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几点思考_第1页
关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几点思考_第2页
关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几点思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几点思考

江南最近,阴雨持续,春寒仍在继续。窗外枝头刚刚绽放的春芽上,挂着冰晶般的雨珠,在春风中摇曳,久久不忍坠落,好像在沉思和追忆着往昔那难以忘怀的情愫。再过10日,便是吾师陈从周先生的祭日。光阴如箭!瞬息间,先生竟已远离我们10载。然而,每当我们读起先生的著述和文章,仿佛又感到先生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又听到了先生那谆谆教诲的声音。吾师陈从周先生不仅是古建筑方面的专家,更是中国园林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其著述甚丰,学养深厚,堪为世人称道,曾被海内外学人誉为“中国园林研究的巨擘”。作为中国园林研究的一代宗师,先生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从哲学、美学、文学和艺术等高度层面,开创性地揭示了中国园林的人文哲学精神和美学思想内涵,奠定了中国园林及其美学研究的基础,开辟了中国园林理论研究的一派崭新天地。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他的园林美学思想,对当时园林学术界、城市建设和风景园林建设等领域以及其他相关文化艺术领域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从园林专业领域研究的视角来看,陈从周先生对于中国园林的研究毋宁说精于中国园林本体的考证和解析,但若纵目横观,便会进一步地发现其园林思想却是远远超越了园林专业研究自身时空的界限,哲学、文学、绘画、音乐、戏曲、饮食等无不涉于其中,可谓“学贯百川”。尤其是先生对于中国园林美学的研究及其园林美学思想在其诸园林理论中更是奇峰独秀,中国园林“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即是陈从周先生首先发现和确立的,并由此提出关于中国园林美学的一系列论说,完整地构建了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理论体系,使世人终于认识到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美学价值、美学特征和美学境界等,难怪当时日本园林界学者都盛赞陈从周先生之园林美学思想研究为“中国园林第一人”。为此,仅就吾师陈从周先生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粗浅地谈一些我个人的点滴心得和体会。对于中国园林的“美”到底是什么?中国园林美本质和属性是什么?其创作思想源泉又来自哪里?这一系列的问题,在过去一段历史时期中,曾是许多园林工作者和园林研究者所苦苦寻求而不得的难题。然而,先生对于中国园林美学的研究阐述,一下子拨开了人们眼前的云雾,他非常肯定和明确地指出:“中国的园林,它的诗情画意的产生,是中国园林美的反映。”这种“诗情”是造园文人的一种思想感情,与中国文学、书画、戏曲等艺术一样,“园林”是园林主造者的“诗情”的一种表达形式。这种“画意”,是造园文人对自己的生活理想空间,以高度凝练和升华的自然美学法则进行的再创造。对于中国园林的本质和属性,陈从周先生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一文开篇即述:“中国园林,名之为‘文人园’,它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一语中的地指出了中国园林的根本本质就在于一个“文”字,是一种具有人文思想精神的“文人园”,因为“园之筑出于文思,园之存,赖文以传,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所以,中国园林是“园实文,文实园,两者无二致也”。充分地阐明了中国园林的“园”与“文”的本质性关系,足证了中国园林的美学创作与构思来源于诗文。根据对陈从周先生的诸多论著和演讲文稿等研究可知,先生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极其丰富和独具匠心的理论体系框架,在这一园林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结构中,以“人(审美主体)、园(审美载体)和景物(审美对象)”构成三者相互交叠、相互影响的互动审美关系。先生认为:中国园林审美过程中的“人”,不仅仅是园林的审美主体,更是园林审美的设计创造者,因而这种审美主体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在造园过程中审美主体将自己的哲学、美学、文学等思想感情,充分地融会到园林景物之中,“……,亦就是说园林的设计者有了这种(诗情画意的)思想感情,才能创造出理想的园林,思想感情变了,爱好有了差异,当然园林产生意境也自然不同了”。作为园林审美主体的“人”,还通过在自己营造的园林空间中的生活,再次体验和欣赏自己所创造的景物,得到再一次的审美历程,一次升华了的审美历程。而“园”和“景物”虽然分别为审美载体和审美对象,“景物”与“园”的审美秩序与布局,是千姿百态,随形就势,但是却作为一个整体统一依据审美主体“人”的妙心思致,构成“因地制宜”“妙有情趣”的意境空间,将“人”(审美主体)与“景物”(审美对象)统合在一个和谐的“园”(审美载体)的审美世界中。即所谓“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异,……有此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陈从周先生的园林美学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包含了园林美学的整体观、辩证观、意境观、情趣观等诸多方面,其美学思想的独到创见和显著特征,实是为世人所共知。以下略述其中一二:1)园林美学与中国文化中其他传统门类美学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共体性关系。先生认为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哲学、文学、绘画、音乐、戏曲等美学一样,真实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天”“人”“道”的整体美、和谐美、协调美等基本思想特性。而园林美学,在中国文化的整体中,与其他门类美学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感染,可以说中国园林是建筑、文学艺术等的综合体”。因此,中国园林“诗文兴情以造园,园成则必有书斋、吟馆,名为园林,实作读书吟赏挥毫之所”。至于中国园林与戏曲的美学关系,先生在《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中指出:“自明中叶后,昆曲盛行于江南,园与曲起了不可分割的关系。不但曲名与园林有关,曲境与园林更互相依存,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有关园林美学与其他门类美学的密切关系的分析,在先生的《园林谈丛》《说园》《中国的园林艺术与美学》《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园林清议》等一系列著作和文章中都有非常精辟的论述。2)园林景观空间的审美辩证关系。对于中国园林的审美,先生认为存在着园林景观的“丑与美”“虚与实”“动与静”,园林空间的“大与小”“隐与显”“曲与直”等等审美的对立与统一的哲学辩证关系,比如:“园林中,美的亭台、楼阁,可以入画,丑的也可以入画,如园林中的石峰,有清丑顽拙等各种姿态,经过设计者的精心安排,均可以入画,这里就有‘丑’、‘美’的辩证关系”。又:造园“动静二字,本相对而言,有动必有静,有静必有动,然而在园林景观中,静寓于动中,动由静出,其变化之多,造景之妙,层出不穷……。若静坐亭中,行云流水,鸟飞花落,皆动也。舟游人行,而山石树木,则又静止者。止水静,游鱼动,静动交织,自成佳趣”。至于对园林空间则指出了“园林中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并进一步提出造园空间可以“以有限空间,造无限空间”这一富有哲学意义的理论观点。像这样的精辟论述,我们在陈从周先生的许多文章中随时都可以领略。也正是由于陈从周先生对于中国园林所存在的这种辩证美学关系的发现和揭示,终于使世人对于中国园林景观空间审美的哲学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刻认识。3)中国园林美学的“意境观”。这是陈从周先生对于中国园林美学研究的又一个重大创见。他指出中国园林的美是一种独特的“诗情画意”的意境美,是中国文学与绘画等艺术之美学精神在园林审美中的高度体现。“中国园林,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者,实以诗文造园也”。的确,在世界古典园林体系中,欧美等国家或地区的古典园林的审美层次,始终处于一种形式的外在审美或山水林木景观关系的理性审美,没有达到中国园林山水审美的这种最高境界——景物客体与审美主体内心的有机感应与融和,即审美情绪高潮升华到精神“意境”。陈从周先生在相关园林美学的论述中,以“触景生情”“私订终身后花园”等生动比喻,揭示了中国园林山水景观形态的客观审美引起人的主观情感审美,从而使游园者勾起以往某种感情经历的回忆,或产生各种审美联想,进一步达到游园审美的精神升华,即园林的“意境美”。陈从周先生对于中国园林美学研究的论述,不仅仅限于其园林专著,还大量散见于他的其他文学、诗词的作品中,在此就不一一列数了。陈从周先生对于中国园林美学的论述方法与阐述文本形式,也是极其独特的,其文章论著文辞清新,风格殊异,雅俗共赏。以形象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中国园林景观与空间的诗韵画意;以诙谐风趣的笔调阐述了中国园林所蕴含的深奥哲理和浓厚的生活情趣。先生的园林文章深入浅出、寓意深刻,比拟生动、余韵无穷,无论是园林、城市或建筑专业工作者,或是社会普通人士;无论是莘莘学子,或是平民百姓,凡读先生的园林论述,无不深感其文中有园、文中有景;字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