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朝选作陵区的地理条件_第1页
西汉王朝选作陵区的地理条件_第2页
西汉王朝选作陵区的地理条件_第3页
西汉王朝选作陵区的地理条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汉王朝选作陵区的地理条件

咸阳原夹泾河,原头位于泾河上游,向西移动,原势越来越大。原上平坦开阔,土层深厚,道路辐辏,良田万顷,是渭河以北建立都邑的理想所在,秦咸阳就是倚原面水修建起来的著名都城。西汉建都长安,长安与咸阳隔渭河相望,犹如两颗明珠悬挂在渭河上。尽管在秦代末年,咸阳成为废墟,但西汉在此置县,一代“龙兴”的地理形势仍历历在目,西汉王朝就不能不把咸阳原牢牢地控制起来。西汉把帝后陵、文武功臣墓多安置在咸阳原上,正是压胜前朝的具体表现。从武帝茂陵到景帝阳陵之间,仅仅38公里,西汉帝后陵和文武百官墓一个接着一个,比比皆是。如此密集的墓群,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到。各陵的陪葬墓都很多,长陵多达七十余座,阳陵达三十四座。咸阳原上陵冢累累,几乎使人眼花缭乱,难于数清。封建社会最讲求“风水”,也就是“辨其兆域”,把帝王陵安置在什么地方,是经过精心选择后才确定的。认为祖宗陵墓“风水”的好坏关系到王朝的兴衰和子孙的福寿,必须选择使祖宗“神灵”佑国赐福的地方作为陵区。对西汉王朝来说,把咸阳原选作陵区是最理想不过的。这里泾、渭分流,咸阳原高大雄伟,南濒渭河,背靠北山,遥望终南,倚势建陵,封土巍峨,大有顶天立地之势,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生为帝,死为帝,高大的陵墓本身就是皇权的象征。西汉诸陵封土高低大小都有定制,任何后陵和文武大臣墓都不能超越帝王陵。咸阳原的地势特点足以显示皇权高于一切,就不能不成为选作陵区的对象。深厚的黄土层更是建立地宫的理想所在,可以就地取土,堆积土冢,不必借助于“客土”。汉成帝曾在渭河以南修建昌陵,固地势太低,不得不从东山运土“填充,“土与粟同价,所费巨亿”,而“客土之巾不保幽冥之灵”,终于罢废,继续在咸阳原上修建延陵⑤。可见咸阳原上土层深厚,不假客土,也是选作陵区的重要条件。咸阳原上地势平坦,条条道路通向长安,而最重要的就是通向西北去的两条“丝绸之路”。关中地区通向西北的大道有两条,都是从长安出发,在咸阳附近横渡渭河,然后分两条趋向西北:一条经今兴平、武功(老城)、扶风、岐山、凤翔、陇县,到达甘肃省的秦安西去;一条经今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到达甘肃省平凉西去。这两条道路都要横穿咸阳原,西汉王朝把陵区选择在咸阳原上,除讲求“风水”外,封锁交通要道、保卫国都长安也不能不是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西汉前期,匈奴不断南侵,其主攻方向就是西汉的首都长安。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16年)时,匈奴沿上述两条大道,兵锋直指长安,到达雍城(今凤翔南)和甘泉(今淳化县北),文帝不得不发十万骑“军长安旁以备胡”,足见形势的严重。而在咸阳原上修建陵墓、设置陵县、迁徙关东(函谷关东)富豪,也就是要给长安城的西北方设置一道坚强的屏障。不难想象,如果匈奴占领了咸阳原,长安就会危在旦夕,因为仅靠渭河一线是难于阻挡敌人的铁骑的。西汉诸陵仅守陵人员就有五千,陵县又直隶中央政府,实力自然优厚⑦。由此可见,咸阳原上的陵墓、陵县林立,就成为守卫长安的一支重要力量。武帝以后,匈奴衰弱,西汉王朝也走向下坡路,自元帝以后不再设置陵县和迁徙富豪,但趋向西北的两条道路依然十分重要,陵区仍选在咸阳原上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咸阳附近的渭河更是关中东西大道的渡口,控制了咸阳原,也就等于封锁了渭河渡口,更有利于长安城的安全。当然,咸阳原距离长安城很近,便于当朝皇帝祭祀祖宗,也使它成为“风水”宝地的重要原因。不过,统观全局,西汉王朝的主要敌人来自西北,把皇帝陵墓摆在长安城的西北方向,与长安城遥遥相望,守卫陵墓,实际上也就是守卫京城。西汉王朝共经历了十一个皇帝,历时214年,其皇陵都分布在长安附近。除文帝霸陵(今西安市东南白鹿原边英灵庙南)、宣帝杜陵(今西安市南郊甘寨村北)在渭河以南外,其余九个皇帝的陵墓都分布在咸阳原上,成为一字长蛇阵。以陵为中心,基本上昭穆为序,即父为昭,子为穆,父居左,子居右。长陵在东,安陵在西,阳陵在东,茂陵在西,都是昭穆为序。昭帝平陵在武帝茂陵之东,居于昭位,也符合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的礼制。咸阳原上除九座汉帝陵外,还有后陵和无数陪葬墓。由于年代久远,帝、后陵和文武大臣墓往往被张冠李戴,甚至与秦陵相混淆。近年来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实际考察,印证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咸阳原上的西汉诸陵从西向东依次为武帝茂陵(兴平县豆马西北)、昭帝平陵(咸阳市南刘村东北)、成帝延陵(咸阳市马家窑东)、平帝康陵(咸阳市大寨东村东)、元帝渭陵(咸阳市新庄北村南)、哀帝义陵(咸阳市南贺村东南)、惠帝安陵(咸阳市白庙村南)、高帝长陵(咸阳市怡魏村南)和景帝阳陵(咸阳市穆家村北)。这与《水经注·渭水注》和《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方位是一致的,而清代毕沅为各个陵墓所立的碑石反而有许多是不正确的。在九个帝王陵中,设置县邑的有茂陵、平陵、安陵、长陵和阳陵11,被称为五陵邑,因此,咸阳原也就有了五陵原的称谓。西汉诸陵,除文帝霸陵不起封土外,其余十个陵都有高大的土冢。位于咸阳原上的九个陵,加上后陵和陪葬墓,到处都是冢圪瘩,其高大雄伟之势一个赛过一个,成为咸阳原上的一大奇观。尤以武帝茂陵最为壮丽,远远望去,就象一座孤峰独秀的高山,大有刺破青天之势。由于武帝“飨年久长,比崩而茂陵不复容物”,陵上的树也长得十分高大,“皆已可拱”。赤眉军“取陵中物不能减半”,直到西晋时,仍“朽帛委积,珠玉未尽”。这些陵墓的陵冢为正方或长方的复斗形,庄严肃穆,巍峨壮观。经过实际调查,位于咸阳原上的西汉诸陵,陵基南北边长都在132米以上,东西边长都在148米以上,陵顶南北边长都在15米以上,东西边长都在27米以上,陵的高度也都在25米以上,以茂陵为最高,达46.5米13。根据实测,陵园接近正方形,茂陵陵园东西、南北各长400米,就是典型例证。陵园之内修建寝殿、便殿,要日祭于寝,时祭于便殿。也就是说,寝殿就象皇宫的寝殿一样,备有床几、家具、衣服和各种生活用具,每天由宫女侍候和四次供奉饮食,“侍死如侍生”,按时“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妆)具”。便殿立于寝殿之侧,“以象休息闲宴之处也”,每年要祭祀四次。这些陵园中的寝殿规模很大,有些建在陵上,有些则建在陵侧。各个陵园之外还修有庙,每年庙祭二十五次,即朔望、节令均祭于庙17。每月还要把寝中的衣冠出游于庙一次,并有“车骑之众”护送,仪式非常隆重。寝与庙之间的道路也被称为“衣冠出游道”。昔日咸阳原上,不仅陵墓、寝、庙林立,因为要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所以月月导演衣冠出游的把戏,真是人流如潮,禁军如云,热闹非凡。除此而外,各个陵园还有专门的游乐场所,象茂陵“余地为西园”,西园就是游乐的地方。咸阳原上的西汉诸陵,各有庞大的陪葬墓群,犹如众丘围绕一个主峰一样,排列有序。站在帝王陵上四环瞭望,这些墓群随原势高低起伏,甚为壮观。其中以高帝长陵、景帝阳陵和武帝茂陵的陪葬墓最多。高帝陵东为吕后陵,其他功臣如萧何、周勃等人的墓皆在陵东。长陵北、西、南三面有墙,东面无墙,“陪葬者皆在东”。据实际考察,现存的陪葬墓有七十多个,大都成组分布、成对并列,附近有建筑遗址,主要位于咸阳市杨家湾、徐家湾和泾阳县新庄一带。近年来在杨家湾发掘的汉墓,可能就是周勃或周亚夫的墓,出土了三千兵马俑,现在咸阳市博物馆展出。这批造型美观、气势雄伟、兵阵严整的陶俑,虽不如秦始皇兵马俑那样高大,但人人威武雄壮,个个战马体肥昂首,大有压倒一切敌人之势,显示了西汉一代的军威,是研究西汉兵阵构成的宝贵资料。大臣墓的陪葬坑尚且如此,那么帝王陵陪葬坑中的守卫部队,当会远远胜过这三千人马,气魄之大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西汉诸陵还设有陵邑,仅元帝以后诸陵不再设置。陵邑也就是以陵设县。咸阳原上的陵县有茂陵、平陵、安陵、长陵和阳陵县。西汉以陵设县,名义上是为了守卫陵墓,实际上是打击关东豪族,加强中央集权。正如班固所说:“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枝,非独为奉山园也”21。陵县是高姓旺族集中的所在,经济实力雄厚,一字排列在咸阳原上,是长安城西北面的一道屏障,保卫着宏伟的长安城。在上述陵县中,以长陵、茂陵迁徙的人口最多,各在万户以上,尤其是茂陵更达到一万六千户,为诸陵之冠。到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时,长陵有户50057,口179469;茂陵有户61087,口277277,已成为人稠地狭的地方。因为国都所在的长安县,才有户80800,有口246200。陵县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其作用就更显而易见。由于不断迁徙富户豪族于陵县,其纨袴子弟游手好闲、斗鸡走狗、不务正业,“五陵少年”、“五陵公子”正是这类人的代名词。安陵县“徙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为陵邑,善为啁戏”,故安陵也被称为“女啁陵”24。这里的说、唱、弹等文化娱乐活动当引人入胜。正因为如此,咸阳原上户口纷杂,形成了一个可与长安城相抗衡的特殊区域。诸陵的建筑物豪华无比,而陵县的房屋也富丽堂皇,因为这里居住的多为有钱(富豪)、有势(功臣)之家,政府又给予优厚的资助。陵县既为新建的县,又是财富集中的地方,豪华壮丽当了无疑义。以一字形分布在咸阳原上的西汉九陵和五个陵县,不仅是长安城西北的坚强卫障,而且也为长安城增添了无限美好的风光。这些陵县直隶于中央政府的太常管辖,直到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以后,才分别隶属于三辅。阳原上的五个陵县,实际上是长安城经济区的组成部分,繁荣的陵县与宏伟的长安城隔渭河相望,交相辉映,所谓“北眺五陵,名都对郭”,是指此而言。“长安、诸陵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也是把长安与陵县相提并论的。际上,陵县是“豪杰、诸侯、强族”和“高訾富人”居住的地方,在某种程度上说,其财力甚至还胜过了长安城。关中富商大贾多居陵县,象长陵诸田、安陵杜氏、茂陵挚纲、平陵如氏、苴氏等等,都是家产“巨万”,皆与“王者同乐”,“比一都之君”。这些高门大第不仅有钱,而且有势,往往掌握着中央大权,所谓“绂冕所兴,冠盖如云,七相五公”30,是说的这种情况。陵县不仅是长安城的经济支柱,也是政治上的左右手,与长安城的关系极为密切。西汉王朝这种强干弱枝的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