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否认人否认_第1页
没有人否认人否认_第2页
没有人否认人否认_第3页
没有人否认人否认_第4页
没有人否认人否认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没有人否认人否认

中美在加入wto成协会议后,最迅速的反应是互联网广告突然出现。广播,电视,报纸,灯箱,仿佛都在大声宣布:MON-EY已经加上了.COM的后缀。但是,在中国这片有着独特国情的古老土地上真的能开采出互联网神话中的金矿么?对市场的信心仿佛一夜之间,做网站忽然成了中国大陆上一件最最时髦,最最有前途的事业,这样的交谈似乎充斥在有为青年的电话线两端:“哥们儿,忙什么呢?”“没什么,也就做一网站。”“你有钱么?”“嗨,找风险投资呗。”“那你这个东西挣钱么?”“嗨,做大了上市呗。”象雅虎·亚马逊这样的神话故事我们已耳熟能详,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为了我们全部的信心与支柱,这既因为他们发展的速度太快,也因为他们的账面亏损并未影响其股票升值。但是我们有没有冷静地想过:美国股民的信心基础在哪里?是在美国庞大的计算机用户群身上,是在美国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身上,是在美国极具购买力的消费群身上。中国互联网拥有这样的信心基础么?不错,我们是有13亿人口,但其中可能成为计算机用户的有多少?而其中懂得使用计算机而且认为上网真正有用(至少象手机一样有用)并能够成为网民的有多少?这些都决定了股市上投资者(无论中外)的信心。而且,目的决定策略。以上市而非盈利为目的的公司运作必然是非市场化的,可能会有太多不必要的投资花在包装上,而在这时,它所要吸引的眼球恐怕不是属于消费者(潜在网民)的,而是属于投资者(股民)的。这是一种本末倒置,这种畸形的商业行为在股市上,尤其是在一向投机大于投资的中国股市上,是非常危险的。(这恐怕也是我国政府对创业板市场持谨慎态度的原因。)反过来看美国,第一,美国互联网的股票持有者、购买者大部分都是具有良好投资心态的投资者;第二,美国互联网股票的飙升是良好经济基础与大众预期和信心的结果,而绝非创建公司的唯一动力与纯粹炒作的结果。打一个比方:我的邻居开一家饭馆,由于菜好,经营得好,所以效益很好,因此需要扩大规模,于是就借了许多钱投入再生产。尽管由于借贷,他的账面是亏损的,但仍有许多人愿意再借钱给他,因为从发展的过程看,这个饭馆的前景很好。看到我邻居的发迹,我也去开饭馆,但我的目的却只是为了将来去借钱。这两家企业的前途会是一样的吗?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来自美国的启示有人把1999年称之为中国的“电子商务年”,不错,在新世纪到来之际,电子商务几乎是狂奔着冲进了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这里,我们刚刚接受了(仅仅是接受)连锁店的概念(仅仅是概念);在这里,几乎还没有人习惯电话定货,几乎还没有商品习惯被电话订购;在这里,我们的信用制度落后于美国几十年,而这个时间是电子商务发展过程的好几倍。困难是显著的,归结于一句话就是:电子商务绝非只是凭借一个点子、一个创意和一种热情就能够开展起来并支撑下去的。它象任何商业活动一样要面对消费人群问题,货品经营方向问题,另外电子商务由于其特殊性还涉及到了物流与资金流的问题。亚马逊的路子还是最对的:图书,音像,软件应是目前电子商务的主流。众所周知,亚马逊在美国卖书卖出了庞大的规模和飙升的股价,但中国的市场状况又如何呢?在美国预付稿酬最高已达100万美元(这仅是前年的数字)的今天,中国事实上还根本没有真正的畅销书市场。软件,音像同样如此,资源枯萎,盗版横行。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越大的企业风险越大,越大的企业获得盈利的可能性越小。别人是在一个成熟的市场推动下崛起,我们则是为了使自己膨胀而在沙滩上搭建一个纸糊的大厦,这又是本末倒置。而即使是亚马逊,它的经营范围也受到商品性质,消费习惯的限制。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程度,为数众多的商品恐怕都并不适合在网上销售,尤其在经济尚在发展中的中国,这个问题就更为尖锐。国外有报道说,中国的电子商务公司有时甚至经常要靠自行车完成配送。在小米加步枪的条件下,我们是该种大米,造机关枪呢,还是该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配送制度只是电子商务两条腿之一,另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支付系统。这些似乎都已是老生常谈,但我们似乎并没有看到谁有能力解决问题。不错,我们是有了专门提供在线支付的电子商务平台,但即使是这样,也离美国的支付方式有着太大的差距。美国上百年的自由经济影响力是巨大的,并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是信用卡付账还是存折付账的问题。它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社会供应体系。如果,存折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那么,美国为什么还要建立如此规模的信用卡机制呢?这个机制是由多项功能和允诺支撑着的,即使你的支付系统仅仅有着一两个问题无法解决,也会伤及消费者的信心和热情,从而使他放弃使用你的平台。而这个支付系统在美国是用了多年的市场经济基础积淀出来的,是无数家大小公司用成千上万亿的美元推动并催化出来的,凭什么在中国,靠几家公司“缝缝补补”就能够创立呢?一家电子商务站点的负责人说得似乎很好“想赚钱很容易,我明天把所有广告停掉,这个月就会赚钱。”然而,他并不会真的这么做,因为他已经无法这么做了。互联网经济带给我们一堆新词,其中有一个叫做“注意力经济”。事实上,无论是亚马逊还是8848,他们选择了互联网,就是选择了做大,他们选择了作大,就是选择了把注意力当作了他们的原料。作为一个化工厂厂长,你每天要进火碱,然后生产成化肥卖。而我是搞电子商务的,我就得每天买一些注意力,当然卖不出去什么,但我手里的股票会升值。而这很有可能是一条下坡路,我只能越跑越快,不能慢下来,否则就全白干了,也就全完蛋了。等待的有两个结果,一是:一步没跟上或遭遇经济危机,于是摔倒死去;二是:终于跑出了第一宇宙速度,摆脱了地球引力,真正地飞升了起来。这后一种当然是最好的,但是有一个小小的问题:何时能够冲过瓶颈?谁能给出一个估计的数字,多少销售额,还是多大市场份额?谁是互联网大市场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解决,但事实上,在我国互联网经济的若干分支中,电子商务这一经营模式已经算是最务实的了。因为,他们至少精心考虑过赢利的问题。而其他许多以提供内容服务为主的ICP,做法就更为离谱。首先,是一窝蜂地从众心理,都觉着自己看见矿脉了,于是,呼啦啦风起云涌地出现了无数投资巨大(多在数百万至千万以上)的网站。其中有一部分是和国外有着较为密切接触,有着较好知识技术背景的书生,他们既看到了互联网在美国股市上的成功,也看到了自己祖国近些年的巨变和潜在的资源,于是勇敢地站了出来。但非常可惜的是,在他们当中,真正具有商业战略头脑的比例是多少,还是个未知数(有时我并不认为有一个MBA的头衔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创业者,这两个概念有时还会呈现出反比的趋势)。而除了文凭、热情之外,他们能对国情与市场作出冷静的分析么?也没人知道。另一部分热切的参与者是风险投资商。尽管这些投资者有较强的商业意识和市场行为能力,但他们身上也有着先天的弱点,就是对中国国情了解不足。正是这知识(注意:不一定是智慧)与资金的碰撞掀起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热得过头的高潮。在这里,知识者似乎并没有留意贪婪有可能带来的愚蠢,财富者似乎也在放弃面对市场的理智。另一方面,赢利的遥遥无期似乎也令人忧虑。众所周知,门户网站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广告,而面对区区百万计的网民和数以万计的网站,广告怎么可能卖得出去?一个业界的朋友和我讲,现在许多网站根本拉不来广告,于是就免费自己贴一些大企业的广告(主要是IT企业)放在页面上充充门面,显得自己也有广告的样子。生意做到这个地步是不是有些可悲?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人家雅虎也是一步一步做起来的,直至今天日浏览三、四亿次的业绩,我们就不行么?在这里,必须搞清一个问题,雅虎为什么受欢迎。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极强的功能性。开始,它就是凭借着极强的功能性获得了投资,之后,它也是凭借着极强的功能性越做越大。说穿了,就是一句话我们为什么上网?因为上网有用。再反过来看一看我们目前的网站建设:除了几家名声已经很响的大型网站有比较明确的定位之外,许多网站都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你有搜索引擎?好,我也得有。你有新闻?我也得有。你有求职?我也得有。你有聊天室BBS?我也得有。如此一番发展,所有的人都在向“大而全”奋进,都搞所谓的“社区服务”,同时放弃了商业上最宝贵的“市场细分”的概念,放弃了互联网最需要的提供功能的功能。结果怎样?偌大的一堆网站都是面目相似,内容雷同。进去看看,却没什么真正有用的东西。互联网是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提供服务是最需要创造性的,如果我们看到了并创造了一种模式使用户觉得需要它,我们就获得了成功,比如:雅虎。可惜,在最需要创造性的互联网行业,我们除了模仿、抄袭之外,没有什么人试图拿出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方案。要知道,只有具备创造性,只有从“小而专”成长为“大而专”,我们才不会被试图“赢者通吃”的大鳄吃掉。从中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不存在两大原因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中国的经济究竟是什么样的水平?在中国现有的经济基础之下,我们到底应该,能够进行怎样的发展?这些问题都看似简单,但从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答案。这就是中国特色。老板,下岗职工,官员,农民,大学生,个体劳动者,这些身份、角色迥然不同的每一个社会群体都会给“中国经济”这个命题一个鲜明而独特的回答。那么,谁是未来的主导者?掌握最先进技术和概念的知识分子?掌握庞大资金的工商管理者(且不说国有与私有的差异)?还是知识文化收入都不高但构成城市重要阶层的工薪人员?抑或干脆是文化经济水准最低,但却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根据发展的规律,一个社会单元的内部如果同时存在一高一低,一快一慢两个发展速度不同的部分,那么,整个单元的发展必然是被那个较低较慢的部分控制着。而且由于中国人口构成的独特性,越高的高端对低端的拉动作用越不能实现。也就是说:互联网在中国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对工人,农民,以及所有文化不高,劳动时间较长的社会成员毫无影响力。而比较不幸的是这样的群体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中国与美国的巨大区别。再考虑年龄习惯等因素,事实上,我们满意的网民只是具有如下特征的人:生活在城市,文化高,有钱(月收入应在2000以上,这样才不会对购买机器的费用和每月200以上的电话费及网费有所顾忌),还要有时间(只是每天用OUTLOOK收发邮件或隔个3、5天用搜索引擎查查资料的人恐怕不能算我们满意的网民)。这样算下来,全中国大概能有多少人?现在已经有了多少人?还会有多少人?以上只是说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即:人的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更为重要,就是:物的方面,钱的方面,整个社会经济能力的方面。众所周知,美国的自由经济搞了200年,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私人的汽车,住房对于他们而言只是计划内的事。而我们的新中国却只建立了50年,其中还有20年的曲折,真正进入市场经济不过是近十年的事。事实上,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而言,我们也许连真正发达的工业化产业模式还没有有效建立,就一步到位,进入“眼球经济”模式。恐怕有点揠苗助长了吧。新方式的经营,新媒体的创立,必须要在相应的市场基础上建构,而这个市场基础就是多少人有钱来买,多少人需要买。举两个数字为例:在美国,一般的ISP包月费用在20到30美元左右,如果你一个月纯收入2000到3000美元的话(只是美国很一般的收入,大概相当于在国内挣2000到3000元人民币的水平),那么,你一个月的上网费用占收入的百分之一。而在中国,即使电信把包月费降至200元,依然占月收入的十分之一,这就是差异。科技部部长朱丽兰说,不要在媒体上炒什么“中国的硅谷”,因为中国的国情和美国有很大区别,中国现在更需要工业化方面实实在在的科技进步。网络公司股走势的分析最后的一个问题,但可能是最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如果,美国明天发生股灾,那么,今天我们如此火热的互联网经济将是什么?美国会发生股灾么?距上一次经济危机已有13年,美国经济越来越热,很多专家认为下一次即将发生。也许我们对“恐怖大十字”之类的预言已失去兴趣,但美国股市上的某些现象却耐人寻味。NASDAQ上亏损的网络公司股的飙升已不新鲜,但比较有趣的是:一些传统产业近些年的赢利非常好,但是股价却在下跌。也就是说:当持有某支传统股时,年终的投资回报可能会很好,但这种股票却没人要,同时一支亏损上亿的公司股票却在狂涨。这只能说明两个问题:1、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所创造的新增财富已满足不了支撑网络股上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