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议礼事件与明世宗思想_第1页
明代议礼事件与明世宗思想_第2页
明代议礼事件与明世宗思想_第3页
明代议礼事件与明世宗思想_第4页
明代议礼事件与明世宗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议礼事件与明世宗思想

明朝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对仪式和音乐感兴趣。除了更严格的祭坛庙制度外,“仪式”活动也集中在“仪式”事件上。在设计和使用陵墓方面,也存在着不同明代传统的礼制思维。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构想并没有能够完全付诸实施。一、天气形势,兴献王朝君之礼时即陵前,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无子而崩。张太后(孝宗之妻)与大学士杨廷和等人定议,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之条迎立宪宗之孙、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时尚未即兴王位的世子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议礼”之争,世宗渐次为本生父母取得了全部帝后之礼遇和祭享。兴献王原在封国安陆州(嘉靖十年升为承天府,今湖北锺祥)的陵墓被尊奉为“显陵”,随着“议礼”的一波三折,显陵也在不断增建改制,前后迁延20余年。纠缠其中的,不仅有墓主本人身份的等级礼仪之争,更有明世宗孝行的彰显。朱祐杬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七日卒于兴王之位,最初是按亲王礼制修建陵寝于藩府东北松林山,并于正德十五年四月初三日下葬。明世宗即位,令百官议兴献王的封号,礼部尚书毛澄等集议:应效法汉定陶王(哀帝)嗣成帝、宋濮王之子(英宗)嗣仁宗例,“皇上宜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兴献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凡祭告兴献王妃,皇上俱自称侄皇帝,则隆重正统与尊崇本生恩礼备至”(1)。世宗不允更易父母,奏议三上三驳。七月,进士张璁(后避御讳改名张孚敬)上疏,认为汉哀帝、宋英宗皆曾预养宫中,而世宗并未为孝宗所预养、武宗也未立嗣,“宋儒程颐有曰:‘礼,长子不得为人后。若无兄弟又继祖之宗绝,亦当继祖’。此正陛下今日之谓也。故在陛下,谓入继祖后而得不废其尊亲则可,谓为人后而自绝其亲则不可。夫统与嗣不同,非必父死子立也”(1)。世宗深然此“继统不继嗣”之说,下廷臣议,被杨廷和等驳回。九月,兴献王妃、世宗生母蒋氏到达京东通县,以位号未定不肯入都,世宗亦以“避位奉母归藩”相要挟。经张太后和朝臣一方妥协,十月初一日,圣旨追尊兴献王为兴献帝,宪宗宸妃、世宗本生祖母邵氏为皇太后,世宗母蒋氏为兴献后。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命称孝宗“皇考”,张太后“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改兴献后称为“兴国太后”。这一回合,坚持了张太后与杨廷和等人以世宗入继孝宗的原议,但否定了改称世宗本生父母为叔父母之议。兴献王升格为兴献帝,祭用天子礼,其园寝也开始了初步的改造,嘉靖二年(1523年)四月以前已经诏令改覆黄琉璃瓦(2),并修筑神道、神桥。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上疏请改称孝宗为皇伯考、兴献帝为皇考,皇帝支持,廷议不决。二月,杨廷和致仕。三月,下诏追尊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生母称“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并“诏定安陆州松林山陵为显陵”(3)。七月,诏去“本生”二字,入继孝宗之说面临彻底否定。于是发生了百官二百余人长跪左顺门哭谏事件,明世宗严惩了这些不肯阿命的官员。九月五日,“始定大礼,称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昭圣康蕙[惠]慈圣[寿]皇太后曰皇伯母,恭穆献皇帝曰皇考,章圣皇太后曰圣母”(4)。世宗之心既已路人皆知,望风希旨者纷纷登场,甚至出现了“迁葬”兴献帝于昌平之议。由于朝廷大臣反对、特别是章圣蒋太后不支持,此议终未得行,安陆旧陵的改造因此而加紧进行。嘉靖三年(1524年)八月,显陵司香太监杨保奏:“(显)陵殿门墙规模狭小,乞照天寿山诸陵制更造”,这是杨保揣摩皇帝心意,发出了显陵在营造等级礼制上要等同于天寿山诸皇陵的信号。工部尚书赵璜因建议:“陵至当与山水相称,恐难概同。今殿墙已易黄瓦,但宜添设明楼、石碑,及改司香衙门为神宫监,设置护卫曰显陵卫。其余未备房屋,应创新者,另为添造;应仍旧者,止加修饰,不必大为改作”(5)。同年九月,赵璜等因反对迁陵而“请增刻诸象卫皆如二陵(指凤阳皇陵、南京孝陵)制”(6)。四年三月,“工部奏请盖造恭穆献皇帝陵寝明楼,树碑镌题如制,及名司香衙门为神宫监,林卫为显陵卫”(7)。嘉靖六年(1527年),“特敕修理(显陵),各项规制俱照天寿山,添设石像生、碑亭,八年工完”(8)。其中嘉靖七年(1528年)加上献皇帝尊谥曰“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当年闰十月,“立皇考尊号碑并御制新记文碑于显陵,及明楼悬额”(9)。随着“议礼”的告一段落,显陵的地面建筑也于嘉靖八年(1529年)年末基本完成了由王陵到皇陵的改制(10)。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封显陵所在的松林山为纯德山,和各祖陵之陵山一起从祀方泽坛,标志着显陵在祭祀礼制上的地位已与诸陵相埒。嘉靖十七年(1538年)六月,致仕扬州府通判同知丰方疏请加上献皇帝庙号、配享上帝。此时的明世宗早已乾纲独断,于是,九月加上献皇帝尊谥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睿宗神主升祔太庙,位孝宗之下、武宗之上;又取严父配天之义,明堂祭天配享。至此,世宗生父的礼仪待遇已完全等同于明代列帝。当年十二月初四日,蒋太后病故,因其葬地事宜,显陵及相应的礼制问题再度成为关注焦点。章圣太后之葬共有三种备选方案:一、北迁睿宗棺柩合葬于昌平新陵,二、南祔蒋太后于承天旧陵,三、帝后分别葬于承天和昌平。北迁睿宗棺柩改葬于昌平天寿山之议,早在嘉靖三年(1524年)九月已经出现,“锦衣卫革职百户随全、光禄寺革职录事钱子勋希旨,言献皇帝梓宫宜改葬天寿山”。此说遭到尚书赵璜等人的极力反对,他们以太祖不迁凤阳皇陵、太宗不迁孝陵为据,“若如全等言,则上启宝山、下瞰金井,梓宫摇撼,圣宫震惊。令数千里外跋涉山川、蒙冒霜露,非仁人孝子之所忍言者”(1)。嘉靖十四年(1535年)四月,明世宗至昌平亲谒祖陵,并筹划卜建寿藏。“于是京师遂有讹传迁陵者,时顺天府儒士潘谦、锦衣军匠金桂各上疏,请迁显陵于天寿山。盖预为希恩地也。旨下礼部参看,尚书夏言等奏:往者千户陈升等尝以迁陵为言,陛下奉慈训寝之矣。今因上亲诣七陵、预建山陵,将谓有奉迁之心,潘谦等望风进言,必有奸人主使,希冀非望,宜重惩治”(2)。世宗依议,“诏谦等希图进用,妄议陵寝,俱下锦衣卫,执送法司拷讯”(3)。此后,无人再提迁陵之议。章圣太后初崩,北迁睿宗棺柩合葬昌平是首拟方案。世宗“以营建显陵,谕礼部尚书严嵩于十三日驾发京师,恭诣大峪相看作穴去处”;同时“命驸马都尉京山侯崔元为奉迎行礼使、兵部尚书张瓒为知礼仪护行使、太监鲍忠为奉侍内官,各铸给关防,锦衣卫指挥赵俊为管吉凶仪仗官,俱赴承天府,奉迎献皇帝梓宫”(4)。明世宗亲至昌平相视,钦定天寿山西翼大峪山为吉穴,以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十五日开工,命太师翊国公郭勋总督工程。但开工后数日,世宗一直不安于心,又动太后南祔之念,经过一夜思考后召见辅臣谕曰:“墓次于庙,礼也。且《礼》亦明著:子为天子、诸侯,父为大夫、士,则葬用死者之爵,以安亲为上,不敢强在生之实。矧奉藏体魄将二十岁,忍启露于风尘之间、撼摇于途路之远?朕心既不妥宁,我皇考亦必不宁,我圣母又大不宁也。兹决以礼之正、情之安,奉慈南宫诣合葬。穴中不必粉饰,果有未尽,即彼处置。朕须躬至显陵,亲临调度”(5)。礼部会议,认为“灵驾之北来与慈宫之南诣,其理一也”,建议仍用原合葬大峪山之议,并谏阻皇帝南巡。但世宗既动南祔太后之心,乃于十二月二十八日“敕锦衣卫指挥赵俊,令星夜驰赴显陵。于正月十三日午时,会同内官何富,奉祀蒋华,都御史顾璘、陆杰,御史朱篪等,奉启玄宫,审视大内有无蒸润、梓宫安否,据实详具。即刻星驰回奏,限正月二十六日抵京。玄宫可即掩之毋忽”。当时赵俊等人已奉前差离京南下,乃“命使趋追及于内丘付之”(6)。嘉靖十八年(1539年)正月,世宗“既定议命官恭奉梓宫南祔,礼部已移所司各遵行矣。已而锦衣指挥赵俊自承天旋,言启视显陵玄宫有水,于是众啧啧,谓显陵当北迁”(7)。世宗决定亲自南下承天,相视显陵,二月十六日启程,四月十五日到京;阅时两月。其间,又生出第三种、即南北分葬方案。“南北分葬”之说最早出现在世宗巡视大峪山吉地时,巡按直隶御史陈让上言:“臣妄谓陛下:可奉睿宗皇帝遗衣纳之梓宫、饰以衮冕,与皇太后合葬大峪;碑题‘睿宗献皇帝陵’;再以皇太后之遗冠帔纳之梓宫,奉以合葬显陵,碑题‘睿宗献皇帝陵’。此臣之一见也,若陛下必迁显陵以遂孝思,则显陵之在承天者,当为二圣衣冠几杖之藏,以当荆襄旺气……北陵以配七陵之重也,而近又以慰陛下霜露之思;南陵以收一方之胜也,而远又以留陛下龙潜之迹”(1)。疏入,世宗以其“二陵用衣冠交葬,从古所无,尤见乖谬”,“诏黜为民”(2)。明世宗在锺祥期间详勘显陵,“辛巳,谒显陵,立表于陵寝之北,周览久之,命改营焉。壬午,诏增显陵围垣,遂定新玄宫之式”(3)。自承天回銮途中的四月初六日,“上谕行在礼部曰:‘朕思视吉壤一节甚无意义,夫既重卜,何为来此?惟纯德山者,效顺于我皇考,圣灵安悦兹山,宁处久矣,流庆子孙,决勿之他。三处视地悉已之,行宫道路止勿治。卿等可持此赞朕。’是时,上意欲奉皇考纯德山,而葬慈宫大峪,故微示其意如此”(4)。后因闻帝尧父母异葬,以“合葬非古”,更加偏向南北分葬说,遂于回京后五天(四月十九日)谕令:“朕复思大峪之工玄寝已成,不奉梓宫早安,恐夏月大雨漫流而入,可不枉费人力”(5)。于是礼部奏上太后大葬仪注:五月三日子时发引,驻清河、沙河各一夜,五日抵玄宫,七日神主回京。就在分葬已成定谳时,四月二十七日,明世宗再到昌平,亲自察勘大峪山陵工毕,召礼部尚书严嵩于行宫,谕之曰:“朕南巡因谒陵寝,及视大峪山已毕,然峪地空凄,岂如纯德山完美,决用前议,奉慈驾南祔。”(6)最终决定,于闰七月奉皇太后梓宫南还合葬承天。经历了十余年“议礼”的洗礼,除夏言等少数人外,“至是,文武大臣无敢言者,皆曰宜如制”(7),前后四个多月,几经反复,所有重大决定都是世宗独裁。嘉靖二十年(1541年),显陵主的体建筑基本完成改建;十余年后,又重建享殿,“三十五年(1556年),祾恩殿重檐殿宇工完”(8);三十八年(1559年)九月,“显陵及龙飞等殿工完”(9),显陵的全部改建工程至此才最后完成。此后,涉及显陵的营造大多是维护性例修,世宗在世时的最后一次,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九月,遣工部左侍郎张守直重修显陵祾恩殿;同年十二月十四日,世宗崩。明显陵在今湖北省锺祥市东北15公里,仿昌平长陵及诸帝陵规制营造,由神道和陵宫两部分组成,陵域周围环以平面呈葫芦形或宝瓶状的外罗城。外罗城砖砌,外抹红灰、顶覆黄瓦,周长4730米(10)。神道部分起于新红门,止于内明塘。新红门砖石拱券结构,门三洞,单檐歇山顶,两侧有角门,形制和功用都相当于昌平陵区的大红门。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下马碑一座,门前西南方为一大水塘,名曰“外明塘”。新红门内西北方为第一道并列三座单空石桥,桥北为旧红门,门制同新红门。旧红门内为第二道并列三座单空石桥,桥北为碑亭一座,内原立明世宗御制“显陵睿功圣德碑”,明末被李自成军砸毁,碎为数段。碑亭北为第三道并列三座单空石桥,过桥为神道石刻,自南而北依次为望柱一对,蹲狮、蹲獬豸、卧骆驼、卧象、蹲麒麟、立麒麟、卧马、立马各一对,叉手盔甲将军、执金瓜盔甲将军、梁冠执笏文臣、朝衣冠执笏文臣各一对(1);计石兽8对、石人4对。石刻北为龙凤牌楼门,六柱三门式,仿昌平陵区龙凤门。门北过第四、第五两道并列三座单空石桥,至内明塘。内明塘东西两侧各有石碑一道,左为“瑞文碑”,右为“纯德山祭告文碑”。内明塘北面为陵宫,前后两进院落,布局与昌平景陵、裕陵等陵相同。祾恩门建于一层台基之上,三间两进式,陛阶三出,两侧有八字琉璃花墙,由此进入第一进院落。祾恩门内正北为祾恩殿,建于白石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另前出廊,东西通宽31.1米、南北长17米。殿前出月台,陛阶三出。两庑东西配殿,各为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出廊。显陵祾恩门、殿等建筑已不存,但基座石构和柱础等尚大体完好。祾恩门外有神厨、神库和宰牲亭遗址。祾恩殿后为三座琉璃花门,由此进入第二进院落。门内正中为二柱牌楼门,其后为香鼎、花瓶、烛台一组五件石供器,各承以圆形石几,再后为石几筵台。石几筵台东西两边分别为明世宗御制文碑和明武宗御赐谥册志文碑。石几筵台北为明楼宝城,明楼按昌平诸陵之制重建。明楼内竖碑,额篆“大明”,碑身镌楷书“恭睿献皇帝之陵”。显陵宝城分为前后两座,平面呈葫芦形,前宝城高5米,略呈椭圆形,南北125米、东西112.1米,宝顶下原为兴献王的旧墓穴;后宝城高5.5米,圆形,直径103米,宝顶下为按世宗亲拟规制新建的玄宫,亦即世宗父母的合葬处。前后宝城内各有琉璃照壁一道,仅余残迹。前后宝城之间连以甬道,名曰“瑶台”。显陵神道部分模仿成祖长陵而规划改建,但明显降煞等制,神道大为收短,特别是石像生,不仅体量较小,在数量上也由18对减为12对,人兽各减三分之一。其陵宫部分仿宣宗景陵等陵而建,其祾恩门、殿开间等同之,但殿座和石作装饰等制明显超越诸陵。就单体陵宫而言,比仁宗献陵以下诸陵增加了碑亭和石像生,自新红门起全部神道均甃以条石,其规格高于昌平诸陵的砖墁之制。适应湖北多水泊特点,显陵引水盘桓于陵园内,设内外明塘各一、三孔石桥五道,特色鲜明,独具匠心。自内明塘以南神道有几处略弯曲,但主要建筑物,除新红门偏东以外,全部落于一条轴线上。毕竟是以亲王陵为基础添建改建而成,并且初选地势逼仄,显陵各主要建筑的布局均比较紧凑,有些建置的规模也因而受到影响;特别是祾恩殿后至前宝成明楼之间间距过窄,三座门、二柱门、石几筵排列过于紧凑。并且,石供器并没有置于须弥座式祭台石上,而是放于台前,这是妃墓、亲王园寝的制度;保存较好的实例如昌平陵区各贵妃墓(2)、河南新乡潞简王墓等(3)。从章圣太后之崩,到大峪山前最终决定章圣太后南祔显陵,前后将近五个月的时间,世宗于父母之葬颇费踌躇,或南或北,不断改变主意。显陵迁建与否、太后合葬与否,固然有礼仪考虑,甚至还有进一步昭示正统的意义,但此时议礼之争早已成过眼云烟,世宗不必再为争父之母礼遇而与群臣斗智斗勇,他此时思考的出发点主要是孝道。考虑迁显陵于昌平,是因为“皇考献皇帝显陵在湖广承天府,粤自皇考升遐之日,位处藩服,朕在幼冲,知识何有?实多贻悔。矧山川浅薄、风气不蓄,堂隧陕陋,礼制未称。且越阻千里,宁免后艰。每一兴思,惕然伤怛”(4)。大峪山吉地,据说在章圣太后死前三年多的谒陵时已引起世宗的注意。及至玄宫卜建,他又亲冒严寒“恭往相视,时天颜凄怆,擗跃号恸”(1),其孝行超了祖先。同样,显陵留在锺祥,有风水的意义,也有孝道的考虑。他为南巡承天而传谕礼部:“朕惟孝子之事亲,送终为大。矧陵寝所在,体魄攸居,必求允藏,庶亲安而人子之心亦安且尽矣。皇考显陵,昔者建造狭隘,虽尝增修,犹多未称。兹朕躬诣陵下,与诸左右大臣周阅山川,更卜吉兆,重建玄宫,以妥皇考皇妣神灵于无穷、以昌厥后永绵胤祚于百世。”(2)针对那些劝阻他南巡的章奏,他解释说:“朕恭诣显陵焉[躬?]亲计度,孝诚己发,出自朕心。既非无事空行,又非人言所导”(3);“朕岂空行哉!为吾母耳”(4)。出发前还特别召见留守大学士顾鼎臣于平台,面授手敕曰:“朕以二亲安神之地,日夜思念,心甚缺焉,必亲见乃安,非漫游也”(5)。所以说,世宗在章圣太后丧礼期间二到大峪山、一幸承天,核心动因都是孝道思想,而且希望以此教化天下。这在承天大享礼成、御龙飞殿受群臣朝贺时颁行天下的诏书里说得很明白:“欲伸送终之道,以求夫永世之安,庶几教天下也。”(6)显陵的不断升格改造,与兴献王谥帝称考、不断完善皇帝礼仪同步进行,显陵工程在“议礼”事件中而变得面貌复杂,其实明世宗早就清楚地说过:“修建显陵,本以伸朕追孝之情。”(7)说到底,世宗“议礼”的原始出发点无非也是孝道。二、诸妃附葬诸制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月,明世宗“至十八道岭自择陵域。先年悼灵皇后丧,上密谕大学士张孚敬令致仕官骆用卿择地于十八道岭及拠[橡?]子岭,两具图说以进,至是亲阅。明日,复阅橡子岭。命钦天监官及从臣审视,皆以十八道岭地为胜”(8)。据此追述,嘉靖七年为悼灵皇后卜选葬地时,明世宗可能已有预建寿藏之心,但包括《明世宗实录》在内的记载,都说永陵初卜是在嘉靖十五年。是年三月廿四、廿五两日,明世宗首次亲谒昌平各祖陵,然后查看了预拟吉地,“法皇祖故事,预作幽宫于太宗文皇帝之左侧”(9)。回京后,又令“行取江西曾、杨、廖氏子孙精道地理者,卜山陵吉地”(10)。乃订于四月二十二日申时预建寿陵开工。届日提前半个时辰,世宗亲诣长陵祭告。此次世宗在陵区逗留稍久,除祭告外,又到长陵等陵“阅视”,并游览了九龙池。还指示说“天寿山乃长陵主山之名,适看之小山名天寿者,误也……可名此山为平台山。其十八道岭可更为阳翠岭”(11)。阳翠岭位于天寿山东翼,其寿宫制度皆由世宗钦定。“初,上谒陵还,召见辅臣李时、尚书夏言于行宫,谕以寿宫规制宜逊避祖陵,节省财力。其享殿以砖石为之,地中宫殿器物等旧仿九重法宫为之,工力甚巨,此皆虚文且空洞不实,宜一切厘去不用。至是,言等拟上图制,上命会同知建造侯郭勋,礼、工二部,翰林院讲、读诸臣通将皇妃从葬之式总拟定图进览。于是诸臣议奏:‘皇上亲为之兆,惓惓以避尊节财为谕,执谦虑远,臣等所当将顺;但恐过于贬损,无以称臣子尊崇之礼,其享殿、明楼、宝城拟请量依长陵规制,其地中宫殿等项仍请稍存其制,寔皆臣子无己之诚。至于列圣诸妃从葬之制,具载《会典》。今拟于外垣之内,宝城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祔,庶合礼制。谨画图贴说呈览,仰请圣断施行。’得旨:‘具如拟,其未尽事宜,俟朕仍亲往决之’”(1)。这份形成于嘉靖十五年五月的文件显示:永陵最初的营造设计,是略仿长陵规制;而和前代诸陵相比,突出的变化是拟将诸妃附葬于宝城两侧的设计,反映出明世宗欲夫妇妻妾合葬一处的构想。明初以来实行帝后合葬、妃嫔殉葬或别葬之制;后妃之葬不仅有等级差异,还有地域上的待遇不同。明早期皇帝名义上都是嫡出,皇陵中亦一帝一后合葬,情况简单。宪宗、孝宗为庶出,因而成化、弘治两朝逐渐形成制度,元配皇后、继配皇后、嗣皇帝本生母皆得与皇帝合葬(2);永陵基本上遵循了这一制度,元配皇后陈氏、三任皇后方氏、嗣皇帝(穆宗)本生母杜太后与世宗合葬。陈氏,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嘉靖元年(1522年)九月以昭圣张太后懿旨立为皇后。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初九日,帝后因故争吵,皇后惊悸坠胎而死。世宗以“议礼”等故嫌恶张太后,陈皇后因被牵连:“前者初婚之期,皆是宫中久恶之妇(张太后)所专主而为,日夜言圣母(章圣蒋太后),圣母未之察耳”(3)。因诏令降等丧祭,谥为“悼灵皇后”。“命辅臣张璁,尚书方献夫、刘麟,少卿曾直、姜清,都给事中王汝梅,御史赵充,兵部员外郎骆用卿,及钦天监监副等官李鉴等往天寿山相阅中宫大行皇后陵地。璁等还奏袄儿峪及橡子岭二处地吉。上命建陵于袄儿峪……先建香殿一所,备迎梓宫”(4)。悼灵皇后下葬于嘉靖八年三月初一日(5);九月十四日,“悼灵皇后陵工成”(6)。其陵名,早在皇后尚未下葬的嘉靖七年岁末,官方文件中已出现“悼灵皇后陵”之称(7)。嘉靖十五年(1536年)九月,礼部尚书夏言以“先皇后正位中宫七年,懿行纯德,足以母仪天下……而‘灵’义有六类非美大之称”(8),因请改谥,乃改谥“孝潔”;随后官方文件并改称其墓为“孝潔皇后陵”(9)。悼陵位于天寿山西翼袄儿峪前,朝向东南,陵园平面呈长方形,主体建筑有宫门、享殿及配殿、石祭台、坟冢等。明朝在世宗以前,太祖、太宗(成祖)、景帝皆因皇后先崩而预建寿陵,皇帝死后合葬;其余诸帝皆为身后建陵,皇后合葬。悼陵初建,除墓室、陵宫外,也仿诸陵有神宫监等一应附属设施,并“置悼灵皇后陵果园、菜园房屋悉如康陵规制”(10)。悼陵最初是否有用做世宗寿陵的意义已不可知,但阳翠岭寿陵的另行卜建表明,世宗并未遵守太祖、太宗成宪,其寿陵与皇后所葬各行其是。孝潔皇后之后继立者张氏,原封顺妃。嘉靖七年十一月,世宗传谕礼部:“顺妃张氏,往奉圣母所简,册以为妃,侍朕以来克尽礼道,性资端慎,淑德允谐,可册立为皇后,以相朕宗庙之事,共奉两宫之养”(1)。嘉靖十三年(1534年)正月,世宗称张皇后“近乃多不思顺,不敬不逊屡者,正以恩待,昨又侮肆不悛,视朕若何!如此之妇,焉克承乾”(2),将其废处别宫。明人认为张皇后之废也与张太后有关:“说者谓建昌侯张延龄坐罪当死,昭圣太后乞哀于废后,后乘新正侍上宴,微及其事,上震怒,立褫冠服鞭挞之,斥谴以去。”(3)张废后死于嘉靖十五年闰十二月三日,“诏丧祭仪视宪庙废后吴氏例”(4),葬西山。三任皇后方氏,应天(今江苏南京)人。原封德妃,嘉靖十三年正月八日册为皇后。嘉靖二十一年(1542)“壬寅宫变”,方皇后赶赴世宗寝宫,救下皇帝,但因将并不知情的曹端妃和谋乱者一并寸磔于市,致世宗衔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月,方皇后于宫中失火后十余日死去。世宗即日发丧,谕礼部:“皇后比救朕危,奉天济难。冀同膺洪眷,相朕始终,不意遽游,痛切朕情,其以元后礼丧之”(5)。方皇后谥为“孝烈皇后”,先葬入已建成的寿宫中,其丧祭礼仪俱从优厚,超越了陈皇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二月,世宗命礼部查孝陵、长陵命名故事,“上定孝烈皇后陵名曰永陵”(6)。原拟孝潔陈皇后一并迁葬寿陵,但“上以孝潔皇后已久安,不宜妄动,且有二妃主依祀亦久,诏止行”(7)。嘉靖二十七年五月十二日,孝烈皇后入葬永陵。此前的初四日,“诏孝烈皇后梓宫入山陵,居中之右,虚其左。先是,上命后礼与孝潔皇后启安礼并举,孝烈皇后居左,既而罢孝潔启安礼。至是,部臣以玄宫规制请得旨,乃更定孝烈仍居右云”(8)。稍后,世宗又不顾大臣们的异议,将孝烈皇后神主先于自己供入太庙,并因此而悖礼预祧了五世祖仁宗帝后。穆宗即位,依制将方皇后神主迁出太庙,改奉于弘孝殿。杜太后原封康嫔,嘉靖十五年(1536年)晋妃,次年生皇三子载垕,三十三年(1554年)正月病故,当年四月葬于金山。穆宗即位,追上尊谥曰“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太后”。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丙寅,世宗肃皇帝梓宫发引。是日,孝潔肃皇后、孝恪皇太后陵园同时开玄宫,奉迁梓宫启行如仪”;“壬申,奉世宗肃皇帝梓宫葬永陵;孝潔肃皇后、孝恪皇太后梓宫祔葬”(9)。嘉靖朝变革最大的是妃葬制,从前引“通将皇妃从葬之式总拟定图进览”等记载来看,明世宗最关注的陵制改革也是这部分。自明初以来,诸妃嫔之葬,有殉葬皇陵、从葬于皇陵兆域范围内、别葬于京郊其他地方等几种情况。明初在皇族内部恢复了人殉,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太祖次子秦愍王朱樉死,两名王妃殉葬,此后,藩王妃妾之殉葬见诸列帝《实录》者亦历历可考。至于皇帝,据《大明会典》记载:“孝陵四十妃嫔,惟二妃葬陵之东西,余俱从葬;长陵十六妃余俱从葬;献陵七妃,三葬金山,余俱从葬;景陵八妃,一葬金山,余俱从葬”(10);景帝崩,唐妃等亦被“赐红帛”从死。在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以前,宫妃殉葬在皇宫和各王府中普遍存在。根据明代文献记载等资料分析,这些殉葬的宫人应该是葬在帝王玄宫的配殿(耳室)中,湖北钟祥郢靖王墓发掘时基本保留了完整殉葬迹象(11),郢靖王墓室为三主两配五室结构,后室二棺,为郢王朱栋及王妃;中室两侧的东西配室内各有三棺痕迹,应为殉葬妃嫔。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明英宗口授遗诏:“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皇后他日寿终宜合葬,惠妃亦须迁来,以后诸妃次第祔葬。”(1)推英宗本意,是要帝后妃嫔均合葬于帝陵玄宫,但这并没有能够成为事实,甚至皇后都没能同穴合葬,诸妃均为别葬。当长陵初卜时,天寿山兆域内原有妃嫔墓葬,成祖以寿终的妃嫔葬于天寿山两侧之东、西二井,均为独立陵宫,有享殿、宝顶等主要建筑。永乐以后,仁宗、宣宗相继葬于长陵左右,天寿山陵区遂不再葬妃嫔。从仁宗朝开始,以寿终之妃嫔大多葬于西郊金山(这片区域里还葬有明宣宗胡废后、明景帝和皇后,以及夭折的皇子公主等);明英宗惠妃葬在昌平,但不在天寿山兆域之内,“东山口迤东有刘惠妃之墓,英宗妃也。又东八里绵山有蕲献王、滕怀王之墓,仁宗子也”(2)。英宗遗诏颁布以后,列帝妃嫔虽得以终天年,但也只能别葬金山,远离所奉皇帝。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宪宗宠幸的万贵妃葬于天寿山西南的苏山脚下,成为永乐以后、嘉靖以前的个案。从夫妇名分、家庭伦常角度来看,永陵最初设计的诸妃嫔“左右相向依次而祔”,比金山别葬更近情理;但这个设计方案最终也没能实现。嘉靖十九年(1530年)为阎贵妃卜葬袄儿峪,实际上已经动摇了这个方案;嘉靖三十年(1551年)先后建妃墓于金山、迁二太子棺柩于袄儿峪,等于彻底否定该方案。否定的具体原因不详。从各陵宫平面结构来看,这种设计也仅适合于永陵和后来神宗的定陵。明朝皇陵的陵宫部分都由宫门、享殿(祾恩殿)、陵寝门(琉璃花门)、二柱门、石几筵台、明楼宝城(封土)等主体建筑组成,祾恩殿等环以宫墙,平面前方后圆。嘉靖以前七陵的宫墙后端与宝城相接而封闭,即宝城的大部分兼有宫墙之用,也就是说,除明楼两侧一段外,宝城的大部分裸露于外,显然不适用这种规划;永陵在陵宫之外加修了一道外罗城,全部陵宫、宝城包容在内,才有可能实现“外垣之内,宝城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祔”之制。见于《明世宗实录》记载的世宗后妃嫔媵,有封号者达60余人,或许是制度的惯性使然,她们大部分仍然葬在金山。因为所遗茔地日少,嘉靖时期对金山妃嫔墓葬营造制度进行了改革。金山墓区最初是每位妃嫔各为一墓,成化时改制为13位妃共用1座墓园,但每个墓穴仍然只葬1人。1963年,北京海淀镶红旗营发现宪宗妃墓7座,南北向并列一排,每墓葬一妃(3)。嘉靖三十年(1551年)六月,礼部左侍郎程文德奉诏为睦妃何氏在金山相度墓地,因奏:“金山一带垄地无余,宜与故宜妃包氏、静妃陈氏同窆。昨年二妃逝,奉圣谕:‘二妃相近而逝,可同一地而墓,我宪庙诸妃皆同处者,且省民力一分’。仁言恻怛,闻者感动,今圹域甚广,附造更便”。明世宗准其奏,并进一步简化诸妃合葬之制:“遵古世妇、御妻数俱用九,其自今以九妃同墓,共享一殿,而中为七室”(4)。“于是金山预造五墓,墓各九数,以次葬焉”(5)。这次改制的重点是每九位妃嫔共用一个墓室、共享于一殿之中。1951年8-11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北京西郊金山南麓的董四墓村先后发掘了明熹宗三妃合葬墓和明神宗七嫔合葬墓,揭示出明代晚期妃嫔多人合葬墓的实例(6)。除简化墓园结构外,妃墓祭祀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先是,从葬诸妃,岁时俱享于殿内。其别葬者,俱遣内官祭以牲醴。嘉靖十七年始命并入各陵从祭祾恩殿之两旁,以红纸牌书曰‘大明某宗皇帝第几妃之位’,祭毕焚之。隆庆六年改造木位,刻列名号,置各陵永远从祀。其世庙诸妃并迁祔永陵,各置木位配享”(1)。从明熹宗三妃合葬墓、明神宗七嫔合葬墓发掘披露的资料来看,其地下墓室为前后2室结构,前室设仪仗宝座,后室安棺,象征前堂后寝;而地面并未有明显的享殿一类建筑遗迹。明世宗关于诸妃嫔祔葬皇陵宝城外的设想最终没能实现,但她们中却有5人由世宗指定建墓于天寿山兆域。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月,“已未,贤嫔郑氏薨……追封为贤妃,谥曰怀荣;祔葬于悼灵皇后陵例[侧]”(2)(时永陵尚未卜)。郑贤妃墓在悼陵东北约300米处,朝向东南,内外两重宫墙,平面前方后圆,有宫门、石祭台、坟冢等。嘉靖十九年(1540年)正月二日,“乙未,贵妃阎氏薨。妃首出皇第一子。上痛悼,诏追封为皇贵妃,赐谥‘荣安惠顺端僖’。丧礼视皇妃例加等,权厝孝潔皇后陵次”(3)。嘉靖三十年(1551年)正月二十九日,皇贵妃王氏薨,世宗传谕礼部:“皇贵妃王氏同阎氏墓葬”(4)。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七月初四日,“贞妃马氏薨。赐谥曰荣,葬于天寿山之陵次,丧礼如阎贵妃例”(5)。次年六月初五日,“未封妃杨氏薨。上谕礼部曰:‘杨氏侍朕十余年如一日……恩当加厚,其追封为崇妃,谥恭淑安僖。丧葬如皇贵妃阎氏例减四之一。’仍命祔葬于贵妃茔次”(6)。贵妃阎氏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八月诞育皇长子载基,两月而夭,追谥“哀冲太子”。皇贵妃王氏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月诞育皇次子,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世宗南巡承天之前立为皇太子。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三月十五日,行加冠礼并出阁讲学,两日后竟突然患病“正坐而薨,年十有四岁。太子生而灵异,不喜纷华靡丽,小心斋慎”(7),谥曰“庄敬皇太子”。当下令王氏贵妃与阎氏贵妃同葬时,世宗一并传谕礼部:“哀冲、庄敬二太子祔其旁。冲幼儿随母,礼以义起,俱入天寿山,以上近祖宗之义也”(8)。嘉靖三十年十月自金山旧墓园迁二太子棺柩于袄儿峪,在阎贵妃、王贵妃墓旁落葬。天寿山陵区因此出现了太子墓,但仅此一例,其实质乃是妃墓之祔葬墓。四妃二太子墓在悼陵东北约50米处,朝向东南,宫墙平面前方后圆,有宫门、照壁、石祭台、坟冢等。其坟冢,“中阎妃、王妃;左马妃,次左哀冲太子;右杨妃,次右庄敬太子”(9)。郑贤妃墓、四妃二太子墓均无享殿,其祭享均祔于孝潔皇后陵享殿中。孝潔皇后陵享殿五间,“中安孝潔皇后神主,东一室祔荣安惠顺端僖皇贵妃及哀冲太子,西一室祔端和恭顺温僖皇贵妃及庄敬太子,东一[二]室祔怀荣贵妃,西二室祔荣安贞妃”。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七月,“礼部以荣妃既祔葬孝潔皇后陵次,即当祔享,今五室已满,若别为营建,则与祔享之义不协,疏请上裁”。世宗“诏恭淑安僖荣妃神主与怀妃(怀荣贤妃)同一室”(1)。葬在袄儿峪诸妃的身份都比较高,多曾于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被明世宗复古礼册封为九嫔,也都是世宗的宠妃,阎妃、王妃等人还曾诞育皇子。和金山诸妃相比,她们的园寝规制非但没有降低,反而超越了前朝;由此看出,世宗对于妃嫔墓葬的是有明显等级划分的。三、改葬天国公,定期制经过前后约三十年、特别是前十余年的争论与改制,明世宗的陵墓礼制思想得到了部分实现。承天显陵最终如天寿山皇陵之制改建,并增加了仁宗献陵以下诸陵所没有的神道石刻和功德碑;最终又因改葬睿宗、合葬章圣太后而另建一座新玄宫和宝城,使本来不便改造的原兴献王墓室的形式也完全等同于皇陵。世宗自卜寿陵始建于嘉靖十五年,按照他最初的要求,是“量依长陵规制”,从现存地面遗迹来看,永陵与长陵相差甚远;但规模上却明显超越了献陵以下六陵,反映出世宗宣示正统、唯我独尊的心理倾向。其诸妃合葬之制虽未能执行,但却先后安排5妃2子葬于悼陵之北,其地位也超逾了先代。对于这些超过先朝等制的营造活动,明世宗可能也有所不安,于是对于祖先陵墓采取了一些补救性的维修和添建,依时间先后依次为:1.探索“老”字嘉靖十五(1536年)四月,“上既定寿藏之议及谒陵,还御行宫,又召武定侯郭勋、大学士李时等谕之:七陵多有损坏,当并工修饬。长陵神道宜用石甃,其石像等项,宜各护以石台”(2)。为了进一步表示“因小就大”、对祖先的尊崇,还特别把寿陵营造开工的时间安排在祖陵修缮开工时间之后,订于嘉靖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卯时修理七陵开工,当日申时预建寿陵开工,届日各提前半个时辰,世宗皆亲诣长陵祭告。据明人观察,“天寿山七陵,惟景陵规制独小”(3)。因寿陵开工,“上亲诣长陵、献陵、景陵阅视,语从臣郭勋等曰:景陵规制独小,文[又]多损坏,其于我宣宗皇帝功德之大殊为勿称,当重建宫殿,增崇基构,以隆追报”(4)。其中,景陵的增建工程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告竣。2.明世宗陵陵景帝曾以杭皇后死而建寿陵于仁宗献陵迤西,但最终以王礼葬金山。“代宗陵庙初用碧瓦,世宗谒陵始命用黄瓦。又以陵碑偏置门左非宜,命建亭于陵门之外、大门之内”(5)。《明世宗实录》记载祭祀景帝陵事在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月癸未(二十八日);当年十一月,“建恭仁康定景皇帝陵寝碑亭”(6)。3.皇帝圣德仁[神]功碑文嘉靖十六年(1537年)七月,明世宗谕令为献、景、裕、茂、泰、康六陵各立神功圣德碑于陵宫前,并于诸皇贵妃墓前各立石碣。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五月十六日礼部尚书严嵩等上奏:“诸陵工[宫]所建造列圣碑亭俱完,长陵碑二通,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碑各一道,皇贵妃石碣一道,东、西二井石碣二座。查得成祖文皇帝圣德仁[神]功碑文乃仁宗昭皇帝御撰,今长陵等陵碑文伏请皇上亲御宸翰制文镌石,以记述列圣功德,垂示于万万世,其皇贵妃及东西二井碣文,合行翰林院撰拟。”(1)世宗览奏“报闻”,却始终未亲撰碑文。以后各陵皆援制立碑,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