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_第1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_第2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_第3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_第4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自1999年开展西部大规模开发以来,2003年开展东北振兴以来,中国东中西部经济板块的战略布局发生了罕见的异变趋势。东部经济快速发展,西部经济活跃,中部经济发展动能不足。自2000年以来,“中心崩溃”的趋势已变得明显。这不仅仅只是影响中部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危及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战略格局,中央及时果断提出推动中部崛起,使“中部塌陷”状况有所转变。然而,化解“中部塌陷”危机、推动“中部崛起”的难度较大,中央和中部六省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全面了解“中部塌陷”态势的具体表现情况,需要有全方位破解中部难题的战略和策略,本文根据2000年~2004年的部分统计数据,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板块的发展战略态势及其变化,对中部六省制定战略策略及相应政策提出决策建议。一、东中西三大经济板块的战略发展趋势(一)东、中、西部经济状况1.监狱产业结构比较东部地区是指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北、福建、海南十省市加上辽宁、黑龙江、吉林东北三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55384万,占全国人口42.92%,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带动战略的前沿区域。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85774.11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63.56%;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03764.19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63.49%;第一产业增加值9811.25亿元,占全国比重46.94%;第二产业增加值55057.28亿元,占全国比重66.67%;第三产业增加值38946.65亿元,占全国比重64.90%;工业增加值46725.7亿元,平均增长18.52%,占全国比重68.95%。进出口总额10695.15亿美元,其中,出口5468.53亿美元。沿海开放战略和加入WTO,使东部地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区域和市场之一。2.连南接北的作用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六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人口36511万,占全国人口28.29%,起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作用,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32098.87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9.64%;第一产业增加值5720.92亿元,占全国比重27.37%;第二产业增加值15300.1亿元,占全国比重18.53%;第三产业增加值11077.88亿元,占全国比重18.46%。工业增加值11723亿元,平均增长17.42%,占全国比重17.29%。3.经济战略资源西部地区包括四川、广西、云南、陕西、重庆、内蒙古、新疆、贵州、甘肃、青海、宁夏、西藏12省区市。地处中国西部地区,人口37148万,占全国人口28.79%,是中国经济战略资源的重要区域。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22870.08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6.95%;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27585.11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6.88%;第一产业增加值5370.73亿元,占全国比重25.69%;第二产业增加值12217.96亿元,占全国比重14.80%;第三产业增加值9986.41亿元,占全国比重16.64%。工业增加值9334亿元,平均增长18.2%,占全国比重13.7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目前成为我国重要的投资区域。(二)2000年至2004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板块出现了“中部崩溃”趋势1.区域发展滞后,缺乏金融支持在中国新的一轮经济增长中,东部沿海地区凭借改革开放政策优势先行一步打下的基础以及加入WTO引发的第三次海外投资中国热而进入高速增长期,与中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呈加速扩大之势;西部地区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依靠政策和资金支持,经济快速增长势头连年超过中部;而东北也抓住“振兴东北”战略的难得机遇,实现区域经济的突破性进展;而中部地区却因没有特殊的优势政策和资金扶持,区域经济吸引力不大,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这就使东、中、西三大经济板块的发展速度和增长幅度,由原来的高中低阶梯态势变为两头高中间低的“中部塌陷”态势。自2000年“中部塌陷”现象出现态势形成至2004年已五年,“塌陷”态势仍然继续存在着。2.20项目经济指标中部多项经济增幅或占比指标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中部塌陷”态势。中部多项经济指标增幅低于东、西部:2001年至2003年,中部年均GDP增长率分别低于东、西部1.89%和0.52%。2001年、2002年西部投资增长速度分别高出中部3%和2.17%。中部多项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下降:(1)担当龙头、引领、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gdp占全国比重的变化中部地区从2000年的20.43%连年下降到2001年~2003年的20.20%、19.97%、19.49%。而东部沿海地区在新的一轮经济增长期中继续担当龙头,并借助中国加入WTO的大开放之利,GDP占全国的比重从2000年的62.63%连年上升到2001年~2003年的62.96%、62.98%、63.56%。西部地区也借助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GDP占全国的比重连年上升,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分别达到16.94%、17.12%、17.05%和16.95%。这种东、西部连年上升,中部连年下降状况,明确显示出东、中、西三大经济板块持续出现GDP总量占全国比重的“中部塌陷”态势。(2)固定资产投资中部从2000年的19.2%下降到2003年的18.2%,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东、西部则分别从2000年的60.7%、17.5%上升到2003年的61.1%、17.7%。尤其明显的是2001年~2003年,西部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9.8%、20.3%、21.3%,呈逐年提高趋势;中部分别为22.3%、22.2%、21.6%,呈逐年下降趋势。短短四年,中西部差距就从2.5个百分点缩小到几乎持平,“东西夹击”下的固定资产投资“中部塌陷”态势连年显露无疑。(3)东、西部国有企业中部工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17.5%下降到2003年的16.8%,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东部则从2000年的68.6%上升到2003年的69.6%。2001年~2003年,东部国有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70.5%、71.2%、72.5%,呈逐年一路走高之势;而中部的比重分别为18.2%、17.8%、17.0%,呈逐年一路下滑之势。(4)东、西部的生长现状中部从2000年的21.8%下降到2003年的21.2%,而东部、西部则分别从2000年的60.7%、17.5%上升到2003年的61.1%、17.7%。(5)地方贷款分析中部分别从2000年的15.38%、17.98%连年持续下降到2003年的14.67%、15.58%,而东部则分别从2000年的68.02%、63.93%上升到2003年的69.66%、67.88%(表1、表2)。其中,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中部三年降幅竟达2.4%,而东部占全国的比重则上升了3.95%。这意味着2003年中部六省所获贷款余额,在全国贷款余额总盘子中少获得3831亿元贷款,而东部则多获得6226亿元贷款。东部增而中部减,就等于三年里东部比中部多获1万亿元贷款。2004年东、中、西部存款余额及占全国的比重:东部120701亿元,67.74%、中部27820亿元,15.61%、西部29673亿元16.65%。连续五年贷款余额增幅都呈现东、西部高,中部低的“中部塌陷”态势。(6)“中部法”。据初步分析,载2001年贷款余额增长率东部13.46%,中部3.88%,西部11.56%;2002年东部21.92%,中部4.71%,西部14.59%;2003年东部27.83%,中部18.05%,西部19.14%。连续四年贷款余额增幅都呈现东、西部高,中部低的“中部塌陷”态势,2004年,这种态势仍未明显改变。从贷款余额总量看,2000年~2004年中部分别为17239亿元、17927亿元、21070亿元、24873亿元、27820亿元;东部分别为61273亿元、69521亿元、84760亿元、108350亿元、120701亿元;西部分别为17335亿元、19343亿元、22165亿元、26406亿元、29673元。2000年中部比西部贷款余额总量仅少96亿元,而2004年则已相差高达1853亿元,增加了19.3倍。2000年~2004年西部贷款余额总量超过中部5992亿元。2000年东部贷款余额总量是中部的3.2倍,2004年已增至4.1倍。这些都表明在获得贷款支持方面中部连年少于东、西部,也存在明显的“中部塌陷”现象。(7)原东部沿海10年2002年4年原东部省均gdp中部六省2000年~2004年省均GDP分别为3294亿元、3588亿元、3917亿元、4450亿元、5350亿元,原东部沿海11省(不包括黑龙江、吉林)2000年~2004年省均GDP分别为5045亿元、5567亿元、6176亿元、7165亿元、8682亿元,中部省均GDP与东部省均GDP的比率分别为65.29%、64.46%、63.42%、62.10%、61.62%,明显呈逐年降低趋势。这一指标也清楚地表明中部6省与东部省市的GDP差距在拉大。(8)地方社会消费总额情况2000年各省人均GDP增幅:东部,9.25%;中部,7.43%;西部,9.73%;2001年人均GDP增幅:东部,9.25%;中部,7.43%;西部,9.73%。2003年人均GDP增幅:东部,14.37%;中部,13.13%;西部,15.74%。2000年~2003年人均GDP增幅连年表现出东部、西部高,中部低的“中部塌陷”现象。2002年各省社会消费总额增幅:东部,10.98%;中部,10.12%,西部,10.87%。(9)中部经济总体滞后,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在中央中部的经济发展速度过去一直是高于西部的,自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2000年发生了逆转,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连续4年一直高于中部。2000年~2003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33560亿元,而中部仅为30309亿元,4年间就比西部少3251亿元。中央用于西部大开发的财政性建设资金就达3600多亿元。中部经济与沿海和全国经济相比,目前在工业发展、非国有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三个方面明显滞后。这就导致中部与东、西部的经济发展速度,表现出明显的东部、西部高,中部低的“中部塌陷”现象。例如,2001年各省GDP增幅:东部,9.82%;中部,8.82%;西部,9.38%(见图1)。2002年各省GDP增幅:东部,10.6%;中部,9.6%;西部,10.1%(见图2)。3.创造国内的gdp中部地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0.6%,人口36511万,占全国人口28.29%。这就意味着中部地区用全国10.6%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19.6%的GDP。同时,中部地区也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能源产品、矿产品生产和供给基地,还是全国的内陆交通、管道、线路、物流的重要枢纽,在中国经济战略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中国原有的“梯度发展战略”面临一个改变,可能引起中部和西部经济此消吾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国家战略重点越过中部转移到西部,完全改变了原来的“梯度发展战略”推进方向,如同一场地震改变了中国宏观经济战略地理板块的状态,势必引起中部和西部经济此消彼长的重大变化。(2)“中部凹陷”这就出现了三大经济板块投资形势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或者说出现了“磁铁式”两头强中间弱的三大经济板块重大形态变化——“中部塌陷”,投资和货币流量东、中、西的不均衡,导致中部人均投资和货币流量不足、贷款总量增幅和占全国比重连年下降。(3)农业和资源粗加工的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突出问题除了上面所述投资和货币流量东、中、西不均衡,货币流量不足和贷款比重下降之外,还表现在:历史形成的生产分工和资源配置处于不利地位;传统农业和资源粗加工的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对外开放度较低,招商引资吸引力差;就业矛盾加剧。(4)“中部凹陷”的原因在中国宏观经济战略板块东部腾飞加东北振兴、西部隆起三大特殊优惠政策实施区域的挤压下,中部因无特殊优惠政策而导致增长乏力,塌陷加剧。不均衡的国家战略和政策是造成“中部塌陷”的主要原因。“中部塌陷”危机不仅对中部区域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还将因削弱中部区域经济承东启西的战略作用,而影响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危及21世纪初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的持续,最终影响中国经济“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二、如何防控“中部缺陷”危机从“不东不西”的尴尬,到“中部崛起”的呼喊,“中部崛起”正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是,化解“中部塌陷”危机,防止中部继续“沉降”,实现“中部崛起”,还要靠超常规的不均衡发展战略和政策。为此,笔者从中部地区生存实际和发展前景出发,提出中部崛起应重点选择六个战略对策。(一)目采用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战略创新中部六省的内陆型地理特征,决定了中部经济不可能完全依靠走外向型主导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2003年、2004年全国对外贸易总额与GDP比率已连续突破60%、70%,中部各省必须警惕盲目套用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战略。笔者认为,中部崛起要在发展战略上创新,要创造适合自己特点的新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的重要特征应是内陆型、内需型。中部的汽车业、制造业、新农业、能源业具有绝对优势。中国地域广阔,属大陆地理特征,东部沿海地区市场进入了成熟期,中西部内陆地区市场尚在成长期。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向纵深拓展国内的内陆型、内需型大市场。中部经济发展应面向国内纵深市场延伸,中部要想崛起,中部六省一定要做好内陆型、内需型产业和市场的大文章,在中部地区建设一批以劳动密集型和实用技术为基本定位的专业化加工制造业基地及其配套市场。(二)以资源转化的附加值比为:主要靠卖资源实现中部崛起,是造成国内内六省资中部六省的共同优势就是拥有多种经济战略资源(煤炭、矿产品、石油、农产品、畜产品、林果产品),过去主要是卖原料、卖粗加工半成品,资源转化的高附加值都流失了,余下的只剩被破坏、被污染的环境。因此,中部六省仅靠卖资源实现不了中部崛起。中部崛起必须从卖资源卖原料转变为实施资源运营战略,即学习和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拉长原料加工链条,把每一种战略资源发展成一个或多个链式产业群,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资源运营战略可以使中部拥有的丰富经济战略资源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强磁场,以资源招商引资。(三)大力发展中部通路经济及促进区域经济中部崛起就要凭借在中国的地理和通路优势,充分利用纵横贯通中部区域的公路及路桥、油气管道、电力输送线、江河水道及航线,抓住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铁路和公路等国家大型工程建设机遇,大力发展中部通路经济及通路带产业,建立相应的产业集群、产业园区、产业走廊等,使中部区域通路资源优势转化为中部产业和经济效益。通路优势资源转化形成的通路带产业,将成为中部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这样才会把中部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中部区域真正成为中国宏观经济战略板块上名副其实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金桥。(四)加强与长三角三地合作中国宏观经济战略格局的态势决定了中部六省采取一致对外的战略联盟合作方式是不现实的。中部各省可采取多向策略联盟的区域经济合作方式,即在中部与东部、中部与西部、中部与中部的省与省之间、城市之间、乡镇之间、企业之间,广泛建立合作伙伴型的优势互补的策略联盟,整合市场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市场协作、市场互惠,维护市场秩序。中部各省可以实施中部突围策略,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选择与长三角、或珠三角、或渤海湾经济圈联盟合作。如今就已经出现了湖南向南加入泛珠三角,安徽、江西、湖北向东加入泛长三角的趋势。中部六省实施多向策略联盟可借助全方位、多区域、多行业间的合作调整中部区域产业结构,确定各自优势支柱产业协调布局,形成中国内陆中部的区域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