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_第1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_第2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_第3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_第4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一课前教师让我感悟2010年7月14日至16日,中国“颜色教育”年会在深圳举行。14日下午,第二节观摩课,是银川的任向琴老师执教的阅读课。内容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篇高中课文,而上课的学生却是深圳市宝安区黄田小学六年级(1)班的学生。课前师生未见面,学生完全不知道教学内容。任向琴老师不无担心——小学生能学好这首情感丰富、内涵深刻的经典诗篇吗?然而,上课的过程令上课教师、听课教师意想不到。在任老师游刃有余的引导、启发下,孩子们的朗诵是那么声情并茂,恰到好处。完成了从感悟、积累性阅读,到品读、理解性阅读,再到评价、思辨性阅读的大跨越。每个学生发言完毕,都引起听课老师的一阵掌声。当听课老师得知这个班的学生是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时,更是赞叹不已。接下来的第三节课,还是黄田小学六年级(1)班的学生,上的是一节别开生面的作文展示课。上课开始,由学生将手中的乒乓球随意扔向听课的老师,接到乒乓球的老师上台任意命题,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在黑板上写下了《早》、《钓》、《本色》、《深圳的夏雨》、《再别黄田小学》、《我是深圳人》等题目。学生则从中任选一题现场作文。30分钟后,学生一个接一个上台朗诵自己的作文,教室里又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班的学生没有经过挑选,30%是广东本地的孩子,70%是农民工子弟,二分之一的孩子家里连电脑都没有。但是,他们的普通话都说得那么好,学习的积极性都那么高,思维都那么活跃,读写能力都那么强,这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语文教学的境界吗?这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奇迹吗?这个奇迹正是深圳市宝安区黄田小学校长刘宪华主持的“新语文主题阅读”实验研究的结果。一位网名为“文理成章”的老师在“新语文主题阅读网站”上发表文章说:很有幸,两次参加刘宪华校长主持的“新语文主题阅读”研讨活动。在这两次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黄田小学学生的素质。每一次课,学生都是妙语连珠,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让我惊叹。是不是这些学生经过提前准备了呢?这些好学生是不是从全年级抽出来的呢?带着这种种疑惑,我翻阅了他们的读书笔记、日记、作文、课堂作业甚至是读过的书。当我看到他们虽然稚嫩却已初露锋芒的文章时,当我看到他们精到而翔实的阅读批注时……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那样游刃有余……而更多的“为什么”必须深入到实验内部才能找到答案。二相关的活动,是构建“一体”小学的基础。据统一刘宪华在回忆自己的阅读情结时说:“我的阅读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热情让我和学生一起读书;二是研究让我和教师一起读书;三是责任让我和教师一起编书。”1985年,刘宪华从吉林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家乡吉林省舒兰市的一所村小,当了一名班主任。因为是村小,一些科目不能开齐,所有的课都是她上。刚毕业时,她有一股年轻人特有的火热劲,凭借自己学生时代的积累,在那个十分自由的班级里,在那些需要她的儿童面前,讲自己读过的书,怎样读的,哪些地方曾让自己感动过,哪些经典段落自己至今还记得,讲到兴奋处,就高声背诵。尽管和儿童间的这种阅读、对话无章无法,但还是引起了儿童强烈的读书兴趣。因为那是比较偏僻的农村,她就将自己的书囊倾其所有,给学生阅读。从那个时候开始,她真切地感受到了,儿童是喜爱读书的。这些儿童就在她这个一点教学经验都没有的老师的引导下,开始了乐此不疲的读书活动。一学期过去了,迎来了期末考试,她这个班的考试成绩很差。又一学期过去了,似乎也没什么改观。又过了一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成绩出奇地好。那些嫉妒她的老师认为她考试舞弊了,那些羡慕她的老师认为是她改变了教学方法。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学生书读多了,积淀到了一定的程度,学生的认知结构从量变到质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字”不“生”了,“新词”不“新”了,课文一读就懂了,作文也有话可说了。更意想不到的是,她带的这个班,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生的行为习惯、组织纪律相对其他班级都好很多。她悟出了一个道理:爱读书的孩子都很安静,很儒雅,而思维却很活跃。从学生进步的事实,从自己成长的经历,刘宪华坚定了一个信念: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教师要把引领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作为自己的职业使命。后来,她成了语文教学骨干、教学主任、语文教研员。1999年,她担任舒兰市第三小学校长,任务是改造这所薄弱学校。怎样改造薄弱校?她又想起了“阅读”,当年当老师,是靠引领学生读书来提高教学质量、搞好班级纪律的。这个时候,她已经理性地认识到,必须领着老师们开展“大语文观教育”的研究,按照“不拘泥教材,不拘泥课堂,不拘泥于学校”的大语文教育思想,开展“一体两翼”的教学活动。“一体”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两翼”中,一翼是课外阅读,另一翼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他们相继开展了以“走近李白”、“童话屋”、“和老师一起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等专题读书活动,选出好书、好文章和学生一起读。由于做不到学生人手一本书,只能将好书、好文章推荐给不同的孩子,他们读完后再在读书会上宣讲,这一研究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到5年的时间里,舒兰市在她的学校开过大大小小的现场会20余次,这所薄弱学校也名正言顺地改名为“舒兰市第二实验小学”,成为一所具有前瞻性的名校。实践又一次证明:阅读不但可以改变一个人,还可以改变一个学校、一个单位……2003年,她从吉林来到深圳,任宝安区西乡街道语文教研员,学术视野更宽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听了200多节语文课,对每节课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对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她深刻感受到语文教学必须改革。恰逢新课程开始了。多年来想改革而又有些迷茫的她眼前一亮。她心中有一个强烈的念头:要再到学校去,把研究植根于课堂,去追寻一个改变语文教学现状、造福千千万万孩子的梦。不久,刘宪华到了深圳市宝安区黄田小学任校长,开始了“新语文主题阅读”研究。三从文本走向文化的支撑——教材体系与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刘宪华认为,要落实课程标准,小敲小打不行,仅仅是改良也不行,必须用大语文观作指导,立足“学好母语,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来思考。语文不仅是一门功课,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还深层次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思维方式。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从教材、教法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目标,落实到课程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的操作层面。○建立“一主两翼”的教材体系。在信息泛化的今天,刘宪华对阅读有了新的认识。她认为:“当今,孩子们并不缺少阅读,而是缺少有主题的阅读;‘开卷有益’已经靠不住了,所以,读什么书比读不读书更重要。”她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阅读观:“主题阅读,是塑造心灵的阅读。”于是,她率领学校老师用了3年的时间,选编了与人教版语文教材配套的两套校本教材:一套是《新语文主题阅读》,选编的文章全是现代美文,共12册,每册与人教版教材一样,分8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另一套是《主题式·经典诵读》,选编的全是古今中外的经典韵文———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共6本,1个年级1本,也与人教版教材的单元相对应。人教版语文教材,加上两套校本教材,构成了“一主两翼”的教材体系,共220万字。他们用教材保证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看了书稿,非常高兴,以《好书》为题,欣然提笔为《新语文主题阅读》作序。他对“一主两翼”的教材体系做了一个极其生动的比喻:如果把读书比作精神大餐,人教版教材就好比母乳,两套读本就好比婴幼儿配方奶粉。学生们的阅读可以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了。他深情地写道:“刘宪华校长做了一件我一直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你和你的同事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其实,类似的读本,书店里也很多,但是,有的纯粹是课外读物,与教材是两张皮;有的则配上很多练习题,与其说是读本,还不如说是练习册。刘宪华选编的两套教材,紧扣人教版教材的单元主题。这样,每一个单元由原来人教版的4篇文章,扩充为3个单元的22篇文章,阅读量扩大5倍多,阅读内容是人教版教材的拓展与延伸。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从语文的人文性来说,极大地丰富了主题的精神内涵,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吮吸主题的养分。从语文的工具性来说,由于一个主题统领22篇文章,构成了一个特定的大语境,便于学生对比学习,类比学习,更有利于发现语言规律,吸收语言精华。学生围绕同一主题阅读多篇文章,有主题地阅读,有主题地感悟,有主题地积累,个性化阅读有了广阔的空间。“一主两翼”的教材体系,为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文化提供了物质保障。○创建“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体系。有了新的教材体系,如果没有相适应的、可操作的教学法支撑,这项研究还是没有办法推广和普及的。于是刘宪华引领她的同事们,在编写教材的同时,开展了“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的研究,开始了一场小学语文教学的革命。“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是把整个单元作为一个系统,以单元主题为“魂”,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教材的编辑意图融合起来,以一个单元的教材为单位组织教学,不再是单篇课文孤立施教。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课文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进行整体设计,整体施教,用大语文观统领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各个知识点放在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进行。老师不仅是在“教教材”,更是在“整合课程资源”;学生不仅是在“读教材”,更是在“学文化”。来看一个例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小桥·流水·人家”。“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强调遵循“整体性”原则,以单元为单位组织教学。计划用14课时,完成本单元教材和《新语文主题阅读》以及《主题式·经典诵读》同主题文章的22篇文章的教学。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4课时):指导阅读,激发兴趣。先让学生自读教材中的《麦哨》、《乡下人家》,《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我爱乡村的傍晚》、《麦子飘香》4篇文章。前两篇文章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哪篇文章、哪个段落、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让你喜欢乡村”这一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从而深化认识,激发兴趣。后两篇文章,指导学生把前两篇文章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进行半独立批注式阅读。第二阶段(5~12课时)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深入品读。先用1课时重点阅读教材中的《乡下人家》,充分运用已掌握的画、注、批等形式进行深入品读,巩固阅读方法。然后用3课时独立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一支绿色的歌》、《秋的原野》、《乡村》、《水乡情》、《天籁》等文章。再用1课时进行整个单元的阅读分享。第三阶段(13~14课时)情感诵读,升华主题。用1课时进行情感诵读。先重点诵读《四时田园杂兴》,抓住关键词读出感情,体会意境。之后放手自读《乡村四月》、《渔歌子》以及《主题式·经典诵读》中的《过故人庄》、《游山西村》、《书胡阴先生壁》和《山居秋暝》等篇章。最后用1课时进行主题习作训练,升华主题。如于永正老师所言,这一教学法,“解决了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两大难题:一是解决了学生课外阅读难以落实、阅读量不够、效果不好的问题。大单元主题阅读,把课外阅读纳入课程内容,切实保证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二是解决了学生自学时间难以保证、自学能力难以提高的问题。大单元主题阅读在课内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有效地减少了过多的提问和繁琐的讲解,而把重点放在引领学生从‘多读书’向‘会读书’发展。课内习得,课外运用,符合认知规律”。“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总结了以下几个基本课型:1.“单元导读课型”:每一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从单元“导读”入手,整体把握单元主题,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围绕一个“母问题”,浏览多篇文章。2.“以文带文课型”:可以分为“一篇带一篇”和“一篇带多篇”几个类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或“类比学习”,将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迁移到自学略读课文中去。3.“以读带写课型”:读为基础,写为延伸,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其中又可分为:“一文多读,一读一得,得得相连,以读带写”;“多文带写,一文一得,得得相连,以读带写”等方式。4.“总结展示课”:让学生将自己在单元主题统领下获得的不同积累与不同感悟,自主展示,互动交流,共同提高。在“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的课堂上,你听不到老师繁琐的讲解,琐碎的提问,听到最多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看到的是学生默读思考的自学。刘宪华的观点是:“少提问,多读书;少讲解,多读书;少做题,多读书。”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语文能力是读书读出来的,不是做题做出来的,也不是老师讲课讲出来的。课堂上老师必要的讲解不可少,但语文能力的形成,靠语文实践。读课外书应该是最重要的家庭作业。”“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周期短,容量大,负担轻,效率高。14节课,学生学完了22篇文章,其中有七八首诗能背下来。一学期下来,阅读的文章近180篇,背诵的诗词达50多首。其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学习内容的多样性,让阅读教学充满生机。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顽症,是一剂良药。四提升人文素养、提高教学手段的需要6年的实验,已经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改变了语文教学的现状。课堂上出现了“三少三多”的现象,教师繁琐的提问少了,迂回曲折的讲解少了,学生埋头做题的少了,《语文练习册》锁到了仓库里,讲堂变成了学堂。学生读书的兴趣浓了,阅读面广多了,眼界开阔多了,对事物的认识深刻多了。“厚积”为“薄发”提供了厚实的基础,读写水平都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敏锐性、逻辑性、发散性、求异性比同龄人高了一筹。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描述的课堂教学“奇迹”。其二,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刘宪华领着老师们阅读、选文、编写。读得多的老师,读了上万篇文章,少的也读了一两千篇。编写过程,大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