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内科大楼负一层PET-CT(PET分子影像中心)功能改造工程环评报告_第1页
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内科大楼负一层PET-CT(PET分子影像中心)功能改造工程环评报告_第2页
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内科大楼负一层PET-CT(PET分子影像中心)功能改造工程环评报告_第3页
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内科大楼负一层PET-CT(PET分子影像中心)功能改造工程环评报告_第4页
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内科大楼负一层PET-CT(PET分子影像中心)功能改造工程环评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号新建改建扩建其他2/应用类型销售I类II类III类IV类V类使用I类(医疗使用)II类III类IV类V类生产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销售/使用乙丙生产II类III类销售II类III类使用II类III类无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始建于1914年,前身四川省涪陵地区人民医院、四川省涪陵市人民医院,1998年更名为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是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所属的正处级事业单位。2002年获批国家2拟对涪陵区高笋塘路2号院本部内科大楼负一层部分用房进行改造,建设PET分子影像中心(以下简称“PET中心”)。PET中心拟使用非密封放射性药物PET/CT属于Ⅲ类射线装置;根据《放射源分类办法》可知,本项目PET/CT拟理名录》(2021年版)中第五十五项:核与辐射中第172条:乙、丙级非密封3则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和格式》(HJ10.1-2016)的质工作场所配置PET/CT机(Ⅲ类射线装置)1台,并配套3枚Ⅴ类68Ge校建设内容:拟将院本部内科大楼负一层西南侧部分区域改建为PET中心,分类项目工程组成备注主体工程PET中心拟设置PET/CT机房(最小单边长度约5m,有效使用面积约41.5㎡)、操作室、设备间、注射室、候诊室、留观室、卫生通过间、储源室、废物室、污洗室、等候大厅等。依托主体结构进行内部改建设备拟配置1台PET/CT(最大管电压140kV、最大管电流666mA),属于Ⅲ类射线装置。新购非密封放射性药物外购非密封放射性药物18F-FDG(氟代脱氧葡萄糖全年注射18F标记药物进行显像诊断的病人约7500人次,日注射18F标记药物扫描显像病人不超过30例,每人注射18F标记药物最大约10mCi,年最大用量2.775×1012Bq。新购校准源PET/CT拟使用1枚活度为1.11×108Bq和2枚活度为4.625×107Bq的68Ge校准源,均为Ⅴ类放射源。新购辅助工程辅助用房拟设置血糖测量室、更衣室、报告室、办公室、员工休息室、清洁用品储存室、洗手间等辅助功能用房。依托主体结构进行内部改建储运工程用品储存室拟设置1间面积约2.3㎡的储源室,主要储存校准源和非密封放射性药物18F-FDG;药物由厂家送至内科大楼负一层出口处,经PET中心南侧走廊进入注射室(需要贮存时再进入储源室暂存)。拟设置1间面积约16㎡的清洁用品储存室,主要用于PET中心一般清洁物品的存放。依托主体结构进行内部改建4公用工程给水由城市供水管网供给,依托内科大楼原有接水点,根据本项目接水需求重新布置内部供水管网。依托接水部管网原有排水管网。依托新建新建排水PET中心实行污污分流,放射性废水经单独排水管网接至内科大楼负三层一体化槽式衰变池处理达标后再由衰变池内置污水提升设备提升至医院污水管网系统,非放射性废水直接接入内科大楼负二层原有密闭式污水提升装置中,所有污水最终经医院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供配电由市政电网供电。清洁分区清洁,PET中心控制区内污洗室内拖把标识属控制区放射性专用拖把,等候大厅旁洗手间内拖把标识属非控制区拖把。通风PET中心拟设置2套放射性废气排风系统,分别为控制区放射性废气排风系统和通风橱废气专用排风系统,放射性废气经管道收集引至内科大楼15F楼顶,并经活性炭过滤后排放。PET中心更衣室、洗手间排风收集至内科大楼东南角现有排风井内引至楼顶排放,其余操作间、设备间、报告室、办公室、员工休息室、清洁用品储存室、等候大厅等区域通风依托空调系统通风换气。衰变池臭气设置通风管道引至西侧楼梯间新建排风井引至内科大楼15F楼顶高空排放。环保工程医疗废水依托医院现有污水处理站(设计处理能力1200m3/d本项目产生的医疗废水(包括经衰变处理后的放射性废水和非放射性废水)经现有污水处理站处理达GB18466-2005预处理标准后接入市政污水管网。依托新建新建依托新建依托主体结构进行内部改建放射性废水处理设施拟在内科大楼负三层新建1套一体化槽式衰变池,放射性废水经衰变池衰变后排入医院现有医院污水处理站。一体化槽式衰变池包括3格衰变池,每格池子有效容积5m3,衰变池总有效容积15m³。放射性废气拟在内科大楼楼顶设置2套活性炭吸附装置,一套为通风橱废气处理装置(处理能力800m³/h),另一套为控制区废气处理装置(处理能力2000m³/h),放射性废气经活性炭吸附过滤处理后排放。医疗废物依托医院现有医疗废物暂存间,医疗废物送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间暂存,最终交有资质单位处置。放射性固废拟设置1间面积约2㎡的废物室,用于暂存放射性废物。废物室设置防辐射的专用污物箱,通风橱分装台、注射窗口各设置1个专用铅防护污物桶,候诊室和留观室分别设置若干个专用铅防护污物桶。辐射防护PET中心各控制区内房间墙体、顶棚、地板、防护门、观察窗等均采用足够厚的屏蔽体(混凝土、实心页岩砖、硫酸钡水泥、铅门、铅玻璃等)进行辐射屏蔽防护。5造为技能培训中心,本次拟将西部和南部区域改造为本项目PET中心。主要改造方案为拆除现有内部隔墙,重新布局,新建PET中心内部隔墙,对顶棚和地序号拟建场所原用房情况(均为闲置用房)改造情况1PET/CT机房食堂包房拆除原有墙体,新建隔墙2设备间食堂包房保留北侧墙体、拆除其余墙体,新建隔墙3杂物间、卫生间保留北侧墙体、拆除其余墙体,新建隔墙4操作室食堂包房拆除原有墙体,新建隔墙5报告室食堂包房保留东侧墙体、拆除其余墙体,新建隔墙6清洁用品储存室职工食堂大堂新建隔墙7员工休息室、更衣室、血糖测量室、预约室、问诊室、等候大厅营养食堂大堂新建隔墙8候诊室营养食堂大堂保留西侧墙体、拆除南侧墙体,新建隔墙9注射室、储源室、废物室、卫生通过间、洗手间等营养食堂大堂拆除南侧墙体,新建隔墙办公室主食库房保留原有墙体,新建隔墙序号本项目改造设计情况名称防护方案尺寸/面积1PET/CT机房北墙西段:300mm砼+3㎜Pb防护涂料其余墙体:240mm砖墙+6㎜Pb防护涂料顶棚:160厚砼楼板+2㎜Pb硫酸钡防护板+8㎜Pb铅板地板:160厚砼楼板+4㎜Pb防护涂料防护门:8㎜Pb铅防护门观察窗:8㎜Pb铅玻璃窗8.3m×5.0m约41.5m22VIP留观室北墙:300mm砼+200mm砖墙其余墙体:240mm砖墙+6㎜Pb防护涂料顶棚、地板:160厚砼楼板+4㎜Pb防护涂料防护门:8㎜Pb铅防护门6序号本项目改造设计情况名称防护方案尺寸/面积3留观室北墙:300mm砼+3㎜Pb防护涂料其余墙体:240mm砖墙+10㎜Pb防护涂料顶棚、地板:160厚砼楼板+6㎜Pb防护涂料防护门:10㎜Pb铅防护门约39.7㎡4西墙:240mm砖墙+10㎜Pb防护涂料顶棚、地板:160厚砼楼板+4㎜Pb防护涂料防护门:8㎜Pb铅防护门5候诊2室西墙:300mm砼其余墙体:240mm砖墙+10㎜Pb防护涂料顶棚、地板:160厚砼楼板+6㎜Pb防护涂料防护门:10㎜Pb铅防护门6候诊3室西墙:300mm砼南墙:240mm砖墙+10㎜Pb防护涂料其余墙体:240mm砖墙+6㎜Pb防护涂料顶棚、地板:160厚砼楼板+4㎜Pb防护涂料防护门:8㎜Pb铅防护门约9.5㎡7注射室废物室储源室墙体:240mm砖墙+6㎜Pb防护涂料顶棚、地板:160厚砼楼板+4㎜Pb防护涂料防护门:8㎜Pb铅防护门注射窗:40㎜Pb废物室约2㎡8患者通道墙体:240mm砖墙+6或10㎜Pb防护涂料或300mm砼+3㎜Pb防护涂料顶棚、地板:160厚砼楼板+4㎜Pb防护涂料入口防护门:8㎜Pb铅防护门出口防护门:10㎜Pb铅防护门消防疏散防护门:8㎜Pb铅防护门/9污洗室墙体:240mm砖墙+6㎜Pb防护涂料顶棚、地板:160厚砼楼板+4㎜Pb防护涂料防护门:8㎜Pb铅防护门放射性废水管道包裹2㎜Pb铅皮/衰变池一体化衰变池池体为3㎜厚不锈钢板,衰变池外四周墙体和顶棚:300厚钢筋混凝土,防护门为8㎜Pb铅防护门/备注1)除衰变池外,其余300mm砼墙体、160mm砼楼板均为原始结构;(2)新建屏蔽砖墙均采用夹心墙,即实心砖+防护涂料+实心砖;(3)砼(混凝土)密度2.35g/cm3,防护涂料主要为硫酸钡水泥,铅密度11.3g/cm3,实心砖密度1.65g/cm3。7序号名称数量型号位置备注1PET/CTBiographVisionPET/CT机房Ⅲ类射线装置2单联通风橱TFC-50P注射室铅当量≥50㎜Pb3药物注射一体化防护装置1ZSFH-ZST-40P注射室屏蔽40mmPb4活度计CRC-55TR注射室最大测量活度:250GBq(6Ci);分辨率:0.001MBq;5医疗柜YLG07注射室二抽四门不锈钢药柜6铅防护废物桶(万向轮)FWT-20废物室、注射室、候诊室、留观室铅当量20㎜Pb7储源铅罐FHG-50储源室铅当量50㎜Pb8保险箱CYX-20储源室铅当量20㎜Pb9钨镍合金注射器防护套ZSFH-ZST-W(1ml/2ml/5ml)注射室铅当量10㎜Pb注射器防护盒ZSFH-ZYH-12注射室铅当量20㎜Pb移动式升降注射车ZSFH-CAR-40P抢救功能)铅当量40㎜Pb铅屏风31800*1500留观室、候诊2室铅当量6㎜Pb防护铅衣(长)防护铅衣(短) 防护铅围脖防护铅眼镜防护铅帽防护铅手套2套/卫生通过间操作室铅当量0.5㎜Pb放射性污染防护服/注射室/铅衣架(5挂件)/卫生通过间304不锈钢表面污染监测仪InspectorAlert卫生通过间/辐射巡测仪451p卫生通过间/个人剂量报警仪RADTARGE-mini医务人员随身佩戴剂量当量率量程个人剂量计热释光个人剂量计医务人员随身佩戴/20放射紧急处理包/注射室按GBZ120-2020要求配置21洗消处理设备/注射室按照HJ1188-2021要求配置8记药物扫描显像病人不超过30例,每人注射最大约10mCi,年最大用量2.775),),本项目PET中心选址于内科大楼负一层西南部区域,同层东北部区域已改(1)本项目选址充分考虑周围场所的安全,周围无产科、儿科、食堂等部流收集PET中心产生的放射性废水,且内科大楼负三层主要为设备用房和库房综上,本项目PET中心以及衰变池和废气排放口位置选址满足《核医学放9本项目所在内科大楼于2010年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并取得了《重庆市涪陵),能力为1200m3/d,目前医院污水排水量约900m3/d,本项目废水排放量小于1.5m3/d,污水处理站剩余处理能力满足要求。同时根据监测报告(中涵(检)字[2020]第HJ12008号),医院出水能满足《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普通放射诊断设备(20台Ⅲ类射线装置),均在辐射安全许可证许可现有射线装置序号装置名称生产厂家及设备型号类别场所1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LA)Primus-EⅡ类医技楼一楼加速器治疗室2800毫安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AlluraXperFD20Ⅱ类内科大楼二楼介入手术室3800毫安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Innvoa2100-IQⅡ类内科大楼六楼手术室416排CT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机(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SOMATOMConfidenceⅢ类医技楼一楼模拟定位室5单光子发射断层及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成像系统(SPECT/CT)OptimaNM/CT640Ⅲ类医技楼二楼ECT室6128排256层螺旋CT机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BrillianceiCTⅢ类内科大楼一楼CT一检查室764排128层螺旋CT机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LrihgtspeedVCT64Ⅲ类内科大楼一楼CT检查二室864排128层螺旋CT机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RevolutionMaximaⅢ类内科大楼一楼CT三检查室916排螺旋CT机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BrihgtspeedEliteSelectⅢ类口腔分院一楼CT检查室平板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DR)DRX-NOVAⅢ类口腔分院一楼DR摄片室平板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DR)新飞天6000(Definium6000)Ⅲ类内科大楼一楼摄片二室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双板DR)VX3739-SYSⅢ类内科大楼一楼摄片一室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移动DR)DRXR-1Ⅲ类内科大楼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移动DR)DRXR-1Ⅲ类外科大楼三楼(ICU)数字胃肠机DRF-2DⅢ类内科大楼一楼胃肠检查室C型臂X光机WHA-200Ⅲ类外科大楼四楼1手术室移动式C型臂X射线机BrivoOEC715Ⅲ类外科大楼四楼2、3手术间移动式C型臂X射线机ZiehmSOLOFDⅢ类外科大楼四楼第三手术室数字化乳腺X射线机SenographeCrystalNovaⅢ类内科大楼一楼乳腺钼靶检查室20医用诊断X射线机(体外冲击波碎石机用)HK.ESWL-VⅢ类内科大楼一楼体外冲击波碎石控制室21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PX-NTⅢ类内科大楼十五楼骨密度疏松检查室22锥束容积断层成像和全景牙科成像系统KAVO3DeXamⅢ类口腔分院2楼口腔CT室23数字化曲面断层全景X光机PaX-400CⅢ类口腔分院2楼口腔全景摄片室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序号核素工作场所名称场所等级日等效最大操作量(贝可)年最大用量(贝可)活动种类1Ga-68核医学科乙3.7E+57.4E+9使用2P-323.7E+73.7E+10使用3Sr-90(Y-90)3.7E+77.4E+8使用43.7E+77.4E+9使用53.7E+73.7E+10使用6Tl-2017.4E+77.4E+9使用7Sr-893.7E+73.7E+10使用8Tc-99m3.7E+86.66E+12使用91.85E+91.942E+12使用Pd-1031.85E+87.4E+9使用I-125(粒子源)7.4E+74.44E+11使用根据现场调查及《2020年度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状况年度医院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均开展了个人剂量监测,根据2020年度个人态环境局也未收到环保投诉,也未产生环保备注1储存在内科大楼负一2储存在内科大楼负一注:放射源包括放射性中子源,对其要说明是何种核素以及产生的中子流强度(n/s)。序号(Bq)118F注: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和操作方式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子/备注11度况含放射性核素水液态/7.5m3/d90m3/a<10Bq/L衰变池处理放射性废水经衰变达标排放放射性废气气态//少量少量//楼15F楼顶排放放射性固体废物//废棉签、一次性手套、滤纸及清洁用抹布等放射性废物375kg/a废活性炭产生约80kg/a/放射性废物暂存在废物室放射性废洁解控水平按一般医疗废物处理退役后的68Ge废源68Ge//68Ge放射源在应用过程中无放射性废物产68Ge放射源服务期满或设备退役时,产生68Ge废源,一般每四年更换一次/正常情况存,更换新源时由生产厂家将旧源带回回收或有资质单位收贮;特殊情况下暂存在储源室贮注:1、常规废弃物排放浓度,对于液态单位为mg/l,固态为mg/kg,气态为mg/m3;年排放总量用kg。2、含有放射性的废物要注明,其排放浓度、年排放总量分别用比活度(Bq/L或Bq/kg或Bq/m3)和活度(Bq)。表‘评价依据(6)《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10)《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生态续表‘评价依据(15)《关于明确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有关事项的通);(18)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重庆市放射性同位素);(2)《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7)《密封放射源及密封γ放射源容器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续表‘评价依据格式》(HJ10.1-2016)的相关规定,并结合该项目射线装置、放射性同位素为本项目PET中心位于内科大楼负一层,楼上为放射科,楼下为车库,根据序号场所保护目标方位最近距离高差保护对象及环境特征1PET场所内报告室、操作室(PET/CT机房东侧)东紧邻平层放射工作人员,约8人洗手间(卫生通过间东侧)东紧邻平层公众成员,约2人等候大厅(卫生通过间东侧)东约2.5m平层公众成员,约16人血糖测量室、预约室、问诊室东平层公众成员,约10人清洁用品储存室(PET/CT机房北侧)北紧邻平层公众成员,约2人休息室、更衣室(患者通道北侧)北紧邻平层公众成员,约2人走廊(候诊室南)南紧邻平层公众成员,约2人主任办公室(注射室东南侧)东南约2.5m平层公众成员,约3人2项目所在大楼内技能培训中心东侧北侧紧邻平层公众成员,约100人UPS机房(留观室西侧)西紧邻平层公众成员,一般无人居留,检修时约2人空调机房(注射室南侧)南约2.5m平层公众成员,一般无人居留,检修时约2人内科大楼1F~15F医疗用房上紧邻楼上公众成员,约500人内科大楼-2F车库下紧邻楼下公众成员,约100人内科大楼-3F设备用房下4.8-4.8公众成员,约5人3项目所在大楼外门急诊大楼(6F/-3F)西侧北侧紧邻0公众成员,约500人4放疗中心(6F、院内)东约37m+3m公众成员,约50人54号综合楼(1F、院内)东南约38m+5m公众成员,约50人63号综合楼(4F、院内)南约30m+5m公众成员,约50人72号综合楼(5F、院内)南约38m+4m公众成员,约50人81号综合楼(3F、院内)西南约31m+3m公众成员,约50人9高笋塘路居民楼(12F、院外)西南约37m+3m公众成员,约200人注:表中距离为距控制区的最近距离,“+”表示高于本项目顶。序号环境保护目标方位最近距离高差环境特征影响1内科大楼负三层衰变池所在层00公用设备用房及库房,公众成员,约5人辐射2内科大楼负二层楼上00车库,公众成员,约100人本项目PET中心放射性废气均引至内科大楼序号环境保护目标方位水平最近距离高差环境特征影响1内科大楼//低于排气筒约1m15F/-3F,医院用房废气2门急诊大楼西北低于排气筒约36m6F/-3F,医院用房33号综合楼南约37m低于排气筒约40m4F,医院用房42号综合楼南约42m低于排气筒约36m5F,医院用房51号综合楼西南约28m低于排气筒约44m3F,医院用房6高笋塘路居民楼西南约38m低于排气筒约23m12F,居民楼7外科大楼北约60m/19F,医院用房(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本标准适用于实践和干预中人员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防护和实践中源的安),实践使公众中有关关键人群组的成员所受到的平均剂量估计值不超过下述表面类型β放射性物质工作台、设备、墙壁、地面控制区1)监督区4工作服、手套、工作鞋控制区监督区4手、皮肤、内衣、工作袜1)该区内的高污染子区除外级别日等效最大操作量/Bq甲>4×109乙7丙豁免活度值以上~2×107放射性核素的日等效操作量等于放射性核素的实际日操作量(Bq)与该核毒性组别毒性组别修正因子极毒高毒10.1低毒0.01操作方式放射源状态表面污染水平较低的固体液体,溶液,悬浮液表面有污染的固体气体,蒸汽,粉末,力很高的液体,固体源的贮存1很简单的操作10.1简单操作10.10.01特别危险的操作10.10.010.001本项目使用18F放射性药物属于低毒组,18F放射性药物为液体,根据《关于明确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环办辐射〔[2016]430号)和《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HJ1188-2021)可知,操作方式属于很简单低放废液,方可直接排入流量大于10倍排放流量的);5.2.1核医学的工作场所应按照非密5.2.2应依据计划操作最大量放射性核素的加权活度对开放性放射性核素工场所用房室内表面及装备结构的基本放射防护要求见表1(本环评),表7-8不同核医学工作场所用房室内表面及装备结种类分类ⅠⅡⅢ结构屏蔽不需要地面与墙壁接缝无缝隙与墙壁接缝无缝隙易清洗表面易清洗易清洗易清洗分装柜不必须通风特殊的强制通风一般自然通风管道特殊的管道a普通管道普通管道盥洗与去污洗手盆b和去污设备洗手盆b和去污设备洗手盆ba下水道宜短,大水流管道应有标记以便维修检测。b洗手盆应为感应式或脚踏式等手部非接触开关控制。5.2.3核医学工作场所的通风按表1要求,通风系统独立设置,应保持核医5.3.1核医学工作场所控制区的用房表面5c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控制目标值应不大于25µSv/h;同时在该场所及5.3.2应根据使用核素的特点、操作方式以及潜在照射的可能性和严重程作的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放射性药物操作后剂量率水平和表面污染水平进行自主于0.5㎜Pb,个人防护用品及去污用品具体配置见附录K;对操作68Ga、18F8.10废物袋、废物桶及其他存放废物的容器应安全可靠,并在显著位置标(3)《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HJ11一般情况下,职业照射的公众照射的剂量约束值6.1.6放射性药物合成和分装的箱体、通风柜、注射窗等设备应设有屏蔽结射性药物合成和分装箱体非正对人员操作位表面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小于6.1.7固体放射性废物收集桶、曝露于地面致使人员可以接近的放射性废液固体放射性废物暂存时间满足下列要求的,经监测辐射剂量率满足(4)《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第6.1.5款除床旁摄影设备、便携式X射线设备和车载式诊断X射线设备外,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的X射线设备机房,设备类型机房内最小有效使用面积m2机房内最小单边长度mCT机(不含头颅移动CT)304.5机房类型有用线束方向铅当量(mm)非有用线束方向铅当量(mm)CT机(不含头颅移动CT)2.5景头颅摄影、口腔CBCT和全身骨密度仪机房外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控制目标值0.25㎜Pb;介入防护手套铅当量应不小于0.025㎜Pb;甲状腺、性腺防护用品第6.5.4款应为儿童的X射线检查配备保护相应组织和器官的防护用品,本项目拟配置的PET/CT也属于CT机范畴,参照CT相应要求执行。第5.9款密封γ放射源容器外表面的非固定性放射性污染,β不得超过(6)《操作非密封源的辐射防护规定》(GB11936.3.2工作场所监测的内容和频度根据工作场所内辐射水平及其变化和潜在照射的可能性与大小进行确定。附录A给出了一种可供参考的工作场所常规监工作场所级别表面放射性污染气载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工作场所辐射水平丙4周4周第款医院、学校、研究所和其他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单位产生的少第款应采用安全可靠的贮存容器,建立必要的管理办法,并配备(9)《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1.2县级及县级以上或20张床位及以上的综合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污水排放执行表2的规定。直接或间接排入地表水体和海域的污水执行排放标本项目废水最终进入市政污水管网后进入污水处理厂,总β执行预处理标准):括感染性废物(841-001-01)、损伤性废物(841-002-01),按《医疗废物管理71号)要求进行收集处置;其贮存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要求,放剂量不超过1mSv;条款规定:剂量约束值通常在公众照射剂量限值10%~30%(即0.1mSv/a~0.3mSv/a)。根据《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HJ1188-2021),医院取GB18871-2002中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剂量限值的四分之一即5mSv/a作为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管理目标值;取其公众照射平均剂量估计值的十分之一0.1mSv/a作为公众成员的年有效剂量管理目标值,本项《核医学放射防护要求》(GBZ120-2020)、《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HJ1188-2021)等标准以及医院确定的个人剂量管理目标,确定本项目的评价表7-12项目剂量限值及污染物排年剂量要求执行依据分类年平均有效剂量管理目标值(mSv/a)连续5年年平均有效剂量限值(mSv/a)GB18871-2002HJ1188-2021及医院管理要求放射工作人员5mSv/a20mSv/a公众成员0.1mSv/a1mSv/a剂量率控制执行依据PET/CT机房屏蔽体外30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不大于2.5μSv/h参照GBZ130-2020PET中心控制区外人员可达处、各控制区内房间防护门、观察窗和墙壁外表面30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控制目标值应小于2.5μSv/hGBZ120-2020HJ1188-2021结合后取严格值人员偶尔居留的设备间等区域其周围剂量当量率应小于10μSv/h工作场所的分装柜或生物安全柜外表面5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控制目标值应不大于25μSv/h放射性药物合成和分装的箱体、通风柜、注射窗等设备外表面30cm处人员操作位周围剂量当量率小于2.5μSv/h放射性药物合成和分装箱体非正对人员操作位表面周围剂量当量率小于25μSv/h固体放射性废物收集桶、曝露于地面致使人员可以接近的放射性废液收集罐体和管道外表面30cm处2.5μSv/hPET/CT校准源容器外表面100cm处空气比释动能率不得超过0.05mGy·h-1GBZ114-2006表面污染水平执行依据表面污染(1)工作台、设备、墙壁、地面控制区:β≤4×10Bq/cm2监督区:β≤4Bq/cm2(2)工作服、手套、工作鞋控制区/监督区:β≤4Bq/cm2(3)手、皮肤、内衣、工作袜β≤4×10-1Bq/cm2GB18871-2002GBZ120-2020PET/CT校准源:密封γ放射源容器外表面的非固定性放射性污染,β不得超过4Bq/cm2GBZ114-2006机房面积要求及通风要求执行依据PET/CT机房机房内有效使用面积≥30m2,机房内最小单边长度≥4.5m参照GBZ130-2020放射性废物排放执行依据放射性固体废物每袋废物(重量≤20kg)的表面辐射剂量率≤0.1mSv/hGBZ120-2020废物包装盒外表面:β<0.4Bq/cm2放射性废物清洁解控水平推荐值:10Bq/g(18F)放射性废水衰变池排放口:总β≤10Bq/LGB18466-2005暂存时间超过30天后可直接解控排放HJ1188-2021核医学通风要求执行依据通风操作放射性药物所用的通风橱应有专用的排风装置,风速应不小于0.5m/s。GBZ120-2020排气口排气口应高于本建筑物屋顶并安装专用过滤装置,排出空气浓度应达到环境主管部门的要求。医疗废物、医疗废水执行依据非放射性废水经医院废水处理站处理后方可排放GB18466-2005医疗废物交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处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日对本项目拟建址的环境γ辐射剂量率进行了监测,监测报告编号为:渝泓环备注:△为环境γ辐射剂量率监测点位,监测高度距地面1.0m,△5位于内科大楼外空地。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依据环境γ辐射剂量仪器法《环境γ辐射剂量率测量技术规范》HJ1157-2021监测仪器名称及型号仪器编号计量检定/校准证书编号有效期至校准因子环境监测用X、γ辐射空气比释动能率JB4010090312021H21-20-3220801001203监测点位监测点位描述环境(辐射剂量率(nGy/h)拟建注射室(现为闲置房间)77拟建PET机房(现为闲置房间)97楼下车库65楼上放射科大厅内科大楼外空地95根据监测统计结果可知,拟建项目所在位置环境(辐射剂量率的监测值在况公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2020年重庆市多个点位的环境地表γ空气吸收剂量率平均值为95.9nGy/h(未扣除宇宙射线的响应值)。因此,本项目所在地的环境γ辐射剂量率水平与重庆市整个区域相比,无明显差异,项目周围环境9.1施工期污染工序及污染物产生情况9.2运行期污染工序及污染物产生情况PET是专为探测体内正电子发射体湮没辐射时同时产生的方向相反的能量后与组织中的负电子结合发生湮灭辐射,产生两个能量相等(511KeV)、方向相反的γ光子。由于两个光子在体内的路径不同,到达两个探测器的时间也有一),别适用于心脏、脑神经和肿瘤的代谢显像,本项目应用PET显像诊断使用的正表9-1放射性同位素特性核素名称半衰期衰变模式能量MeV主要辐射类型光子能量MeV物理性状毒性分组周围剂量当量率常数(μSvm2/MBq·h)109.8minβ+0.63(+)γ0.511液态低毒0.143备注:参数取自《核医学放射防护要求》(GBZ120-2020)中附录H。图9-1PET/CT(示例)图9-2应用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在PET/CT下显像诊断流程图①根据医生指导意见,需要接受全身或脏器显像检查②患者按约定时间在PET中心预约室进行登记后在等候大厅等候,凭预约⑤注射了放射性药物的患者进入候诊室等候(4⑥注射了放射性药物的患者从注射后候诊室出来经患者通道进入PET/CT机核素名称单人最大用量(Bq)人·次最大日操作量(Bq)年就诊人·次年最大用量(Bq)用途3075002.775×1012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心脏疾病等诊断设备名称/人员工作内容诊断人数单次所需最大时间年有效工作时间护师分装7500人次/年1min/人次125h/a注射7500人次/年0.5min/人次62.5h/a技师摆位750人次/年1min/人次12.5h/aPET/CT(18F)PET显像7500人次/年20min/人次2500h/aCT扫描7500人次/年2min/人次250h/a本项目PET/CT拟配置3枚68Ge放射源作为校准源,密封校表9-4校准源主要辐射特性核素名称衰变类型及分支比物理半衰期毒分68Geε(100)XKβ:10.3(5.45)XKα2:9.22482(13.07)XKα1:9.25174(25.6)270.8d中毒组读取摄录数据放回储源罐读取摄录数据放回储源罐存罐3枚68Ge校准源平常存放于储源室保险箱内,实行双人双锁防盗保管。当配准及能量校准过程中释放出γ射线贯穿屏蔽层对摄录被校正摄录被校正仪器读数图9-3校准源使用流程图患者从内科大楼电梯到达负一层PET中心,在预约室预约登记后在等候大→患者入口专用单向防护门进入放射性药物诊断区→注射窗口静脉注射等待药物代谢至靶器官→PET/CT机房扫描→扫描后在留观室留观→患射窗口注射→按原来路径经卫生通过间、更衣进行表面污染监测达标后方可离供货方用运输车辆将放射性药物运送至项目西侧内科大楼负一层车库出口处→供货方专人手提放射性药物铅罐经PET中心南侧走廊通道到达注射室南侧专用防护门→PET中心护师交接放射性药物→护师将放射性药物转放至通风橱室暂存→放射性废物暂存达到清洁解控水平作为医疗废物→经注射室南侧专用防护门运出→经PET中心南侧走廊通道运出内科大楼→经医院内部道路运转至用于PET/CT图像空间位置校准的3枚68Ge密封放射源平时储存在储源室患者通道→PET/CT机房,校准完毕后,原路送回图9-4项目人流、物流路径规划图本项目使用产生β+的放射性同位素18F,正电子本身是不稳定的,运动方向相反、能量均为0.511MeV的γ光子,正电子与负电子自身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湮没反应,所产生的γ光子也称湮没辐射。使用正电子药物发生湮没辐辐射窗口用来照射人体,形成诊断影像的射线。距靶1m处主射束的输出量约11.8mGy•m2/(mA•min根据射线衰减原理和ICRP33号报能量不大于140keV。其射线能量、强度与X射线管靶物质、管电压、管电流(3)散射线:有用线束及漏射线在各种散射体(限束装置、受检者、射线气。本项目射线装置运行时输出X射线功率低射性药物的操作的2名护师用水按用水定额50L/人·d考虑,本项目患者每天约虑,使用节水型马桶冲洗,冲洗厕所用水6L/次,洗手用水量考虑按2L/人·次表9-5项目放射性废水排放情况表用水类别用水定额用水规模排水量(L/d)去向核医学护师(操作放射性药物)50L/人·班2人90接入衰变设施。30人240216清洁用水约270m22724.3未预见水量按以上水量的10%计36.733总计403.7363.3本项目不接触放射性药物的医务人员以及注射药物前患者可能会产生一定表9-6项目非放射性废水用量核算用水类别用水定额用水规模用水量(L/d)排水量(L/d)去向医务人员400360直接排理设施处理30人240216清洁用水约330m23329.7未预见水量按每日最高用水量的10%计67.360.6合计740.3666.3本项目PET中心控制区产生的废棉签、注射器及试管、清洁用抹布及购置约375kg/a。收集在专用防护污物箱内,含18F放射性药物原液返回厂家处理,本项目产生的非放射性固废主要为注射放射性药物前的医疗活动产生的少表9-7本项目主要污染物情况统计汇总表污染物主要污染因子最大产生量处理方式及去向电离辐射X射线处主射束的输出量不大于11.83mGy•m2/mA•min屏蔽体防护,保证工作场所控制区屏蔽体外表面30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满足要求γ射线β表面污染18Fγ射线:0.511MeV68Geγ射线:0.106MeV放射性污染物废气含18F放射性废气少量活性炭吸附、高空排放废水患者排泄物、操作放射性药物人员洗手废水、控制区清洁废水等363.3L/d、90.825t/a衰变池衰变处理,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站,经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废物废棉签、注射器及试管、手套、纸巾、清洁用抹布、废活性炭等455kg/a废物间暂存衰变,达到清洁解控水平后作为医疗废物交有资质单位处置68Ge4年产生3枚交生产厂家回收处置非放射性污染物废气臭氧、氮氧化物等少量与放射性废气一起集中收集后引至内科大楼楼顶高于楼顶排放废水生活污水666.3L/d、166.575m3/a医院污水处理站处理废物医疗废物少量交有资质单位处置废铅防护用品少量统一收集后交厂家回收b)保持影像设备工作场所内较低辐射水平以避免对影像质量的干c)在核医学诊疗工作区域,控制区的入口和出口应设置门锁权限控制和单d)在分装和给药室的出口处应设计卫生通根据《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HJ1188-2021)第5.2款,布局原则①核医学工作场所应合理布局,住院治疗场所和门诊诊断场所应相对分开②核医学工作场所应设立相对独立的工作人员、患者、放射性药物和放射③核医学工作场所宜采取合适的措施,控制无关人员随意进入控制区和给根据《核医学放射防护要求》(GBZ120-2020)第5.1.4款可知,核医学放根据《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HJ1188-2021)第4.3款可知,应按本项目PET中心为单一的诊断工作场所,根据工作场所布局原则,设置有本项目PET中心根据诊疗流程设计各功能区域的布局,控制区相对集中,本项目PET中心设置有独立的单向患者通道、独立的医务人员通道,放射表10-1本项目控制区、监督区划分场所控制区范围监督区范围PET中心PET/CT机房、注射室、废物室、储源室、候诊室、留观室、患者通道、卫生通过间、污洗室、设备间操作室、清洁用品储存室、员工休息室、更衣室、洗手间、医务人员通道、放射性药物和放射性废物通道,UPS机房、楼梯间以及其他与控制区边界相邻区域,楼上及楼下控制区对应区域衰变池衰变间衰变间外相邻区域及楼上对应区域本项目PET中心各功能房间设置齐全,满足《核医学放射防护要求》(GBZ120-2020)中单一的诊断工作尽可能小;PET/CT机房不与注射室、候诊室及留观室相邻,楼上正对区域为候诊及划价收费区域,远离放射科放射诊断设备,能保持PET/CT机房内较低辐射《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HJ1188-2021)中平面布局设计原则,布局合表10-2机房建设要求对比表设备名称机房设计标准要求是否满足要求最小单边长(m)有效使用(m2)最小单边长(m)2PET/CT541.5满足由表10-2可知,本项目PET/CT机房最小单边长及机房内有效使用面积均本项目PET/CT机房墙体屏蔽设计厚度为300mm砼+3㎜Pb防护涂料或观察窗屏蔽防护设计厚度均为8㎜Pb,均满足《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本项目PET中心控制区的用房屏蔽防护设计详见表1-3所示,各房间设计序号名称防护方案1放射性废水排水管道包裹2㎜Pb铅皮2衰变池一体化衰变池池体为3㎜厚不锈钢板,衰变池外四周墙体和顶棚:300厚钢筋混凝,防护门8㎜Pb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附录C提操作方式修正因子核素名称日最大操作量(Bq)毒性组修正因子操作方式修正因子日等效最大操作量(Bq)0.01(低毒)10(很简单的操作)7备药量4.44×10100.01(低毒)100(贮存)4.44×106合计注:本项目按每天送药两次考虑,备药量按用量的4倍考虑。房间名称非密封性物质操作最大活度(MBq)毒性权重因子操作性质修正因子该房间操作最大量放射性核素的加权活度(MBq)分类注射室11(分装及注射)Ⅱ44400(备药量)1100(贮存)444储源室44400(备药量)1100(贮存)444Ⅱ废物室111(1/100)110(废物处理)Ⅲ候诊室110(候诊区)ⅡPET/CT机房1Ⅱ留观室110(诊断病床区)Ⅱ衰变池1665(15/100)110(废物处理)Ⅱ备注:①废物间按照非密封性物质操作最大活度的1%考虑。②储源室18F按照备药量考虑。 ③衰变池按照一天进入处理设施的活度考虑。房间分类GBZ120-2020要求本项目设计情况是否符合注射室储源室候诊室PET/CT机房留观室Ⅱ结构屏蔽:需要设计足够厚的屏蔽体是地面:与墙壁接缝无缝隙铺设2.0厚医用地胶,沿墙上翻150㎜表面:易清洗陶瓷薄板、无机预涂板表面,易清洗分装柜:需要注射室设置单联通风橱用于分装室内通风:良好通风设置机械通风系统,保持良好通风管道:普通管道普通管道盥洗与去污:洗手盆b和去污设备洗手盆为感应式开关控制,拟配置符合要求的去污设备废物室Ⅲ结构屏蔽:不需要保守考虑设计足够厚的屏蔽体是地面:易清洗铺设2.0厚医用地胶,沿墙上翻150㎜表面:易清洗陶瓷薄板、无机预涂板表面,易清洗分装柜:需要不在废物室分装室内通风:不必须设置机械通风系统管道:普通管道普通管道盥洗与去污:洗手盆b无用水点b洗手盆应为感应式或脚踏式等手部非接触开关控制。线包裹长度不小于400㎜的铅皮(10㎜厚),不影响墙体的屏蔽防护效果,暴(5)本项目PET/CT机房大防护门为推拉式门、小防护门为平开门,平开在患者通道、PET/CT机房、候诊室、留观室和储源室设置半球形网络摄像机,者通道、PET/CT机房、候诊室、留观室设置对讲分机,便于医务人员(9)本项目PET中心控制区各出入口防护门、PET/CT机房防护门、衰变(10)本项目PET中心设置工作人员卫生通过间,注射室配置洗消处理设(11)本项目PET中心设置储源室,储源室内设置保险箱用于放射性药物(13)本项目PET中心候诊室、留观室均设置给药后患者或受检者专用卫标识属控制区放射性专用拖把,等候大厅旁洗手间内(16)本项目PET中心拟为放射工作人员、患者或受检者配备合适的防护序号设备名称数量存放或使用位置1防护铅衣(长、短)、防护铅围脖、防护铅眼镜、防护铅帽、防护铅手套注射室(放射工作人员使用)2放射性污染防护服注射室(放射工作人员使用)3防护铅衣(长)、防护铅眼镜PET/CT机房(放射工作人员使用)4防护铅衣(短)、防护铅围脖、防护铅帽PET/CT机房(患者或受检者)5表面污染监测仪卫生通过间,PET中心内6辐射巡测仪操作室,PET中心内7个人剂量报警仪医务人员随身佩戴8个人剂量计医务人员随身佩戴备注:防护用品的铅当量为0.5㎜Pb。10.4.2拟采取辐射安全与防护措施与相关要求的符合性分析本项目拟采取的辐射安全与防护措施与《核医学放射防护要求》表10-8项目辐射防护措施与标准要求对比情况表标准号标准要求项目情况GBZ120-2020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要求5.1工作场所平面布局和分区5.1.1在医疗机构内部区域选择核医学场址,应充分考虑周围场所的安全,不应邻接产科、儿科、食堂等部门,这些部门选址时也应避开核医学场所。尽可能做到相对独立布置或集中设置,宜有单独出、入口,出口不宜设置在门诊大厅、收费处等人群稠密区域。本项目PET中心选址不邻接产科、儿科、食堂等部门,相对独立布置,单独出、入口,出口未设置在门诊大厅、收费处等人群稠密区域。5.1.2核医学工作场所平面布局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a)使工作场所的外照射水平和污染发生的概率达到尽可能小;b)保持影像设备工作场所内较低辐射水平以避免对影像质量的干扰;c)在核医学诊疗工作区域,控制区的入口和出口应设置门锁权限控制和单向门等安全措施,限制患者或受检者的随意流动,保证工作场所内的工作人员和公众免受不必要的照射;d)在分装和给药室的出口处应设计卫生通过间,进行污染检测。本项目PET中心工作场所屏蔽体均拟采取相应的屏蔽防护措施,使工作场所的外照射水平和污染发生的概率达到尽可能小;PET/CT机房不与注射室、候诊室及留观室相邻,楼上正对区域为候诊及划价收费区域,远离放射科放射诊断设备,能保持PET/CT机房内较低辐射水平以避免对影像质量的干扰;PET中心控制区的入口和出口设置单向门禁系统等安全措施,限制患者的随意流动,保证工作场所内的工作人员和公众免受不必要的照射;本项目注射室出口处设置卫生通过间进行污染检测。5.1.3核医学工作场所从功能设置可分为诊断工作场所和治疗工作场所。本项目PET中心为单一诊断工作场所,无治疗区域。5.1.4核医学放射工作场所应划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本项目PET中心按要求划分了控制区和监督区。5.1.5核医学工作场所的布局应有助于开展工作,避免无关人员通过。治疗区域和诊断区域应相对分开布置。根据使用放射性药物的种类、形态、特性和活度,确定核医学治疗区(病房)的位置及其放射防护要求,给药室应靠近病房,尽量减少放射性药物和给药后患者或受检者通过非放射性区域。本项目PET中心相对独立布置,避免了无关人员通过,只有诊断区域,无治疗区,注射室靠近候诊室,能避免给药后患者或受检者通过非放射性区域。续表10-8项目辐射防护措施与标准要求对比情况表标准号标准要求项目情况GBZ120-2020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要求5.1.6通过设计合适的时间空间交通模式来控制辐射源(放射性药物、放射性废物、给药后患者或受检者)的活动,给药后患者或受检者与注射放射性药物前患者或受检者不交叉,给药后患者或受检者与工作人员不交叉,人员与放射性药物通道不交叉。合理设置放射性物质运输通道,便于放射性药物、放射性废物的运送和处理;便于放射性污染的清理、清洗等工作的开展。本项目PET中心通过设计相对独立的患者通道、医务人员通道、放射性药物通道和废物通道,控制辐射源的活动,给药后患者或受检者与注射放射性药物前患者或受检者不交叉,给药后患者或受检者与工作人员不交叉,人员与放射性药物通道及放射性废物通道不交叉,通过设计合适的时间交通模式(上班前运送药物、下班后运送废物),便于放射性药物、放射性废物的运送和处理。5.1.7应通过工作场所平面布局的设计和屏蔽手段,避免附近的辐射源(核医学周边场所内的辐射装置、给药后患者或受检者)对诊断区设备成像、功能检测的影响。本项目PET/CT机房不与注射室、候诊室及留观室相邻,楼上正对区域为候诊及划价收费区域,远离放射科放射诊断设备,能保持PET/CT机房内较低辐射水平以避免对影像质量的干扰。5.2放射防护措施要求5.2.1核医学的工作场所应按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分级规定进行分级,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本项目PET中心按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分级规定要求进行了分级(丙级),并采取了相应辐射安全与防护措施,详见10.4.1内容。5.2.2应依据计划操作最大量放射性核素的加权活度对开放性放射性核素工作场所进行分类管理,把工作场所分为Ⅰ、Ⅱ、Ⅲ三类。不同类别核医学工作场所用房室内表面及装备结构的基本放射防护要求见表1。本项目PET中心依据计划操作最大量放射性核素的加权活度对开放性放射性核素工作场所进行分类管理,注射室、储源室、候诊室、PET/CT机房、留观室均为Ⅱ类场所,废物室为III类场所。不同类别的场所用房室内表面及装备结构防护设计满足相应类别基本放射防护要求。5.2.3核医学工作场所的通风按表1要求,通风系统独立设置,应保持核医学工作场所良好的通风条件,合理设置工作场所的气流组织,遵循自非放射区向监督区再向控制区的流向设计,保持含放射性核素场所负压以防止放射性气体交叉污染,保证工作场所的空气量。合成和操作放射性药物所用的通风橱应有专用的排风装置,风速应不小于0.5m/s。排气口应高于本建筑物屋顶并安装专用过滤装置,排出空气浓度应达到环境主管部门的要求。本项目PET中心拟设置2套独立的放射性废气排风系统,分别为控制区放射性废气排风系统和通风橱废气专用排风系统,确保风速不小于0.5m/s。放射性废气经管道收集引至内科大楼15F楼顶,并经活性炭过滤后排放。续表10-8项目辐射防护措施与标准要求对比情况表标准号标准要求项目情况GBZ120-2020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要求5.2.5放射性废液衰变池的设置按环境主管部门规定执行。暴露的污水管道应做好防护设计。内科大楼负三层设置1座一体化槽式衰变池,放射性废水管道外包裹2㎜铅皮。5.2.6控制区的入口应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拟在控制区的入口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5.2.7核医学场所中相应位置应有明确的患者或受检者导向标识或导拟在PET中心患者入口、患者出口、患者通道等位置设置明确的患者或受检者导向标识或导向提示。5.2.8给药后患者或受检者候诊室、扫描室应配备监视设施或观察窗和对讲装置。拟在候诊室、留观室配备监视设施和对讲装置,PET/CT机房拟设置观察窗和对讲装置。5.2.9应为放射性物质内部运输配备有足够屏蔽的储存、转运等容器。容器表面应设置电离辐射标志。拟配置钨镍合金注射器防护套、注射器防护盒、储源铅罐、铅防护废物桶等放射性物质内部运输、储存、转运的容器,容器表面拟设置电离辐射标志。5.2.10扫描室外防护门上方应设置工作状态指示灯。拟在PET/CT机房外防护门上方设置工作状态指示灯。操作中的放射防护要求6.1个人防护用品、辅助用品及去污用品配备6.1.1个人防护用品及去污用品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医疗机构应根据工作内容,为工作人员配备合适的防护用品和去污用品(见附录K其数量应满足开展工作需要。对陪检者应至少配备铅橡胶防护衣。当使用的99mTc活度大于800MBq时,防护用品的铅当量应不小于0.5mmPb,个人防护用品及去污用品具体配置见附录K;对操作68Ga、18F等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和131I的场所,此时应考虑其他的防护措施,如:穿戴放射性污染防护服、熟练操作技能、缩短工作时间、使用注射器防护套和先留置注射器留置针等措施。拟为放射工作人员配备符合要求的合适的防护用品和去污用品,对陪检者配备铅橡胶防护衣,拟穿戴放射性污染防护服、培训工作人员操作技能、缩短工作时间、使用注射器防护套和先留置注射器留置针等措施。续表10-8项目辐射防护措施与标准要求对比情况表标准号标准要求项目情况GBZ120-2020操作中的放射防护要求6.1.2辅助用品根据工作内容及实际需要,合理选择使用移动铅屏风、注射器屏蔽套、带有屏蔽的容器、托盘、长柄镊子、分装柜或生物安全柜、屏蔽运输容器/放射性废物桶等辅助用品。防护通风柜的典型屏蔽厚度参见附录I。拟配置铅屏风、钨镍合金注射器防护套、注射器防护盒、储源铅罐、托盘、长柄镊子、通风橱、铅防护废物桶等辅助用品。6.2放射性药物操作的放射防护要求6.2.1操作放射性药物应有专门场所,如临床诊疗需要在非专门场所给药时则需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放射性药物使用前应适当屏蔽。本项目PET中心为专门操作放射性药物场所,使用前有通风橱和药品铅罐屏蔽。6.2.2装有放射性药物的给药注射器,应有适当屏蔽。拟使用钨镍合金注射器防护套屏蔽。6.2.3操作放射性药物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熟练操作技能、缩短工作时间并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放射性药物操作前进行技能练习,做到熟练操作后再进行实际操作。操作时,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6.2.5控制区内不应进食、饮水、吸烟、化妆,也不应进行无关工作及存放无关物品。拟制定管理制度,要求控制区内不进食、饮水、吸烟、化妆,不进行无关工作及存放无关物品。6.2.6操作放射性核素的工作人员,在离开放射性工作场所前应洗手和进行表面污染检测,如其污染水平超过表2规定值,应采取相应去污措施。设置卫生通过间,其内设置淋浴,配置表面污染监测设备。工作人员在经卫生通过间离开时应洗手和进行表面污染检测,合格后方可离开。6.2.7从控制区取出物品应进行表面污染检测,以杜绝超过表2规定的表面污染控制水平的物品被带出控制区。拟制定管理制度,从控制区取出物品前进行表面污染检测,达标后方可带离。6.2.9放射性物质的贮存容器或保险箱应有适当屏蔽。放射性物质的放置应合理有序、易于取放,每次取放的放射性物质应只限于需用的部分。放射性物质存储在储源室的药品铅罐内和保险箱内,药品铅罐内和保险箱都有一定的屏蔽能力。储源室与注射室相邻,易于取放。续表10-8项目辐射防护措施与标准要求对比情况表标准号标准要求项目情况GBZ120-2020操作中的放射防护要求6.2.10放射性物质贮存室应定期进行放射防护监测,无关人员不应入储源室独立设置,拟定期进行放射防护监测,无关人员不会入内。6.2.11贮存和运输放射性物质时应使用专门容器,取放容器中内容物时,不应污染容器。容器在运输时应有适当的固定措施。贮存和运输放射性物质时拟使用专门储源铅罐,取放容器中内容物时,不污染容器。容器在运输时有适当的固定措施。6.2.15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应按GBZ128的要求进行外照射个人监测,同时对于近距离操作放射性药物的工作人员,宜进行手部剂量和眼晶状体剂量监测,保证眼晶状体连续5年期间,年平均当量剂量不超过20mSv,任何1年中的当量剂量不超过50mSv;操作大量气态和挥发性物质的工作人员,例如近距离操作131I的工作人员,宜按照GBZ129的要求进行内照射个人监测。本项目PET中心放射工作人员拟按要求进行外照射个人监测。6.2.12贮存的放射性物质应及时登记建档,登记内容包括生产单位、到货日期、核素种类、理化性质、活度和容器表面放射性污染擦拭试验结果等。放射性药物在工作场所内全程登记建档,登记内容包括生产单位、到货日期、核素种类、理化性质、活度和容器表面放射性污染擦拭试验结果等。6.2.13所有放射性物质不再使用时,应立即送回原地安全储存。所有放射性物质不再使用时,拟立即送回储源室安全储存。6.2.14当发生放射性物质溢出、散漏事故时,应根据单位制定的放射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参照使用6.1.2和附录K所列用品,及时控制、消除放射性污染;当人员皮肤、伤口被污染时,应迅速去污并给予医学处理。医院制定有应急预案,发生放射性物质溢出、散漏事故时,按要求进行处理。医用放射性废物的放射防护管理要求8.1放射性废物分类,应根据医学实践中产生废物的形态及其中的放射性核素种类、半衰期、活度水平和理化性质等,将放射性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分别处理。核医学常用放射性核素的物理特性参见附录H。本项目PET中心拟设置废物室,按要求分类收集放射性废物。8.2设废物储存登记表,记录废物主要特性和处理过程,并存档备案。拟设废物储存登记表,记录废物主要特性和处理过程,并存档备案。续表10-8项目辐射防护措施与标准要求对比情况表标准号标准要求项目情况GBZ120-2020医用放射性废物的放射防护管理要求8.3放射性废液衰变池应合理布局,池底和池壁应坚固、耐酸碱腐蚀和无渗透性,并有防泄漏措施。衰变池拟设置在内科大楼负三层(最底层),衰变池外部池底和池壁及顶部采用混凝土结构,内放置3个不锈钢结构槽体,能满足重点防渗能力。8.4开展放射性药物治疗的医疗机构,应为住院治疗患者或受检者提供有防护标志的专用厕所,专用厕所应具备使患者或受检者排泄物迅速全部冲入放射性废液衰变池的条件,而且随时保持便池周围清洁。本项目为放射性药物诊断场所,也为诊断患者或受检者设置有防护标志的专用厕所,专用厕所能将患者排泄物迅速全部冲入衰变池,能随时保持便池清洁。8.5供收集废物的污物桶应具有外防护层和电离辐射警示标志。在注射室、注射后病人等候室、给药室等位置放置污物桶。放射废物桶拟设置外防护层和电离辐射警示标志。注射室、候诊室、留观室等位置均拟放置污物桶。8.6污物桶内应放置专用塑料袋直接收纳废物,装满后的废物袋应密封,不破漏,及时转送存储室,放入专用容器中存储。污物桶内拟放置专用塑料袋直接收纳废物,装满后的废物袋密封,不破漏,及时转送废物室专用容器8.7对注射器和碎玻璃器皿等含尖刺及棱角的放射性废物,应先装入利器盒中,然后再装入专用塑料袋内。对注射器和碎玻璃器皿等含尖刺及棱角的放射性废物,拟先装入利器盒中,然后再装入专用塑料袋内。8.8每袋废物的表面剂量率应不超过0.1mSv/h,质量不超过20kg。每袋废物的表面剂量率不超过0.1mSv/h,质量不超过20kg。8.9储存场所应具有通风设施,出入处设电离辐射警告标志。本项目排风系统在废物室设置有风口,废物室防护门上拟设电离辐射警告标志。8.10废物袋、废物桶及其他存放废物的容器应安全可靠,并在显著位置标有废物类型、核素种类、存放日期等说明。拟设置安全可靠的废物袋、放射废物桶及其他存放废物的容器,并在显著位置标废物类型、核素种类、存放日期等说明。8.11废物包装体外表面的污染控制水平:β<0.4Bq/cm2。确保废物包装体外表面的污染控制水平:β<0.4Bq/cm2后再行处置。续表10-8项目辐射防护措施与标准要求对比情况表标准号标准要求项目情况GBZ130-2020CT设备防护性能的专用要求5.1.1X射线设备出线口上应安装限束系统(如限束器、光阑等)。设备自带5.1.2X射线管组件上应有清晰的焦点位置。5.1.3X射线组件上应标明固有过滤,所有附加滤过片均应标明其材料和厚度。5.1.4随机文件应说明与防护有关的性能:介入放射学、近台同室操作(非普通荧光透视)用X射线设备随机文件中应提供等剂量图,描述设备周围的杂散辐射的分布以及工作人员典型位置的杂散辐射值,便于工作人员选择防护方案。5.4.1在扫描程序开始之前,应指明某一扫描程序期间所使用的CT运行条件。5.4.2对于任意一种CT扫描程序,都应在操作者控制台上显示剂量信息。5.4.3CT设备应设置急停按钮,以便在CT扫描过程中发生意外时可以及时停止出束。X射线设备防护性能的技术要求6.1.1应合理设置X射线设备、机房的门、窗和管线口位置,应尽量避免有用线束直接照射门、窗、管线口和工作人员操作位。PET/CT的有用线束避免了直接照射门、窗、管线口和工作人员操作位。6.1.2X射线设备机房(照射室)的设置应充分考虑邻室(含楼上和楼下)及周围场所的人员防护与安全。PET/CT机房四周墙体和楼上、楼下均采用足够厚的屏蔽材料进行防护,确保邻室(含楼上和楼下)及周围场所的人员防护与安全。6.1.3每台固定使用的X射线设备应设有单独的机房,机房应满足使用设备的布局要求。PET/CT设有独立的机房,机房满足使用设备的布局要求。续表10-8项目辐射防护措施与标准要求对比情况表标准号标准要求项目情况GBZ130-2020X射线设备防护性能的技术要求6.1.5除床旁摄影设备、便携式X射线设备和车载式诊断X射线设备外,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的X射线设备机房,其最小有效使用面积、最小单边长度应符合表2的规定。PET/CT机房有效使用面积和最小单边长度均能满足标准要求。6.2.1不同类型X射线设备(不含床旁摄影设备和便携式X射线设备)机房的屏蔽防护应不低于表3的规定。PET/CT机房的屏蔽防护均不低于GBZ130-2020表3的规6.3.1机房的辐射屏蔽防护,应满足下列要求:b)CT机、乳腺摄影、乳腺CBCT、口内牙片摄影、牙科全景摄影、牙科全景头颅摄影、口腔CBCT和全身骨密度仪机房外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应不大于2.5μSv/h;经核算,PET/CT机房屏蔽体屏外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不大于2.5μSv/h。6.4.1机房应设有观察窗或摄像监控装置,其设置的位置应便于观察到受检者状态及防护门开闭情况。PET/CT机房设置了观察窗,便于观察到患者或受检者状态及防护门开闭情况。6.4.5平开机房门应有自动闭门装置;推拉式机房门应设有曝光时关闭机房门的管理措施;工作状态指示灯能与机房门有效关联。本项目PET/CT机房大防护门为推拉式门、小防护门为平开门,平开机房门拟设自动闭门装置,推拉式机房门拟设红外防夹自动关门系统,且只能在机房内打开,能确保曝光时机房门关闭;工作状态指示灯与机房门有效关联。6.4.2机房内不应堆放与该设备诊断工作无关的杂物。PET/CT机房除必要的配套设施外,不堆放其他杂物。6.4.3机房应设置动力通风装置,并保持良好的通风。PET/CT机房拟设置机械排风装置,能保持良好通风。6.4.4机房门外应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机房门上方应有醒目的工作状态指示灯,灯箱上应设置如“射线有害、灯亮勿入”的可视警示语句;候诊区应设置放射防护注意事项告知栏。PET/CT机房门外拟设电离辐射警告标志;机房门上方拟设醒目的工作状态指示灯,灯箱上拟设置可视警示语句。等候大厅拟设置放射防护注意事项告知栏。6.4.6电动推拉门宜设置防夹装置。PET/CT机房患者进出的防护门为电动推拉门,拟设置红外防夹装置。续表10-8项目辐射防护措施与标准要求对比情况表标准号标准要求项目情况GBZ130-2020X射线设备防护性能的技术要求6.4.7受检者不应在机房内候诊;非特殊情况,检查过程中陪检者不应滞留在机房内。设置专门候诊室,受检者在候诊室候诊;非特殊情况,检查过程中陪检者不滞留在机房内。6.4.9CT装置的安放应利于操作者观察受检者。PET/CT正对观察窗摆放,能利于操作者观察受检6.4.10机房出入门宜处于散射辐射相对低的位置。PET/CT机房防护门远离设备出束位置,处于散射辐射相对低的位置。6.5.1每台X射线设备根据工作内容,现场应配备不少于表4基本种类要求的工作人员、受检者防护用品与辅助防护设施,其数量应满足开展工作需要,对陪检者应至少配备铅橡胶防护衣。PET/CT机房为患者或受检者、放射工作人员均配备了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数量满足开展工作需要。6.5.3除介入防护手套外,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的铅当量应不小于0.25mmPb;介入防护手套铅当量应不小于0.025mmPb;甲状腺、性腺防护用品铅当量应不小于0.5mmPb;移动铅防护屏风铅当量应不小于2mmPb。本项目拟配置的防护用品铅当量为0.5mmPb,移动铅防护屏风铅当量6mmPb,满足要求。6.5.4应为儿童的X射线检查配备保护相应组织和器官的防护用品,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的铅当量应不小于0.5mmPb。本项目拟配置的防护用品铅当量为0.5mmPb。6.5.5个人防护用品不使用时,应妥善存放,不应折叠放置,以防止断裂。拟按照要求采用悬挂或平铺方式存放,不折叠放置,以防止断裂。X射线设备操作的防护安全要求7.1.1放射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业务技术,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满足放射工作人员岗位要求。放射工作人员参加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7.4.1CT工作人员应根据临床的实际需要,正确选取并优化设备工作参数,在满足诊断需要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受检者受照剂量。制定相应制度,按标准要求执行。7.4.2对儿童进行CT检查时,应正确选取扫描参数,以减少受照剂量,使儿童的CT应用达到最优化。制定相应制度,按标准要求执行。续表10-8项目辐射防护措施与标准要求对比情况表标准号标准要求项目情况GBZ130-2020X射线设备操作的防护安全要求7.4.3CT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操作系统上所显示的剂量信息(如DLP、CTDIW或CTDIVOL),发现异常时应找出原因并加以纠正。制定相应制度,按标准要求执行。7.8.3除存在临床不可接受的情况外,图像采集时工作人员应尽量不在机房内停留;对受检者实施照射时,禁止与诊疗无关的其他人员在机房内停留。制定相应制度,按标准要求执行。GBZ128-2019剂量计的佩带5.3.2对于如介入放射学、核医学放射药物分装与注射等全身受照不均匀的工作情况,应在铅围裙外锁骨对应的领口位置佩戴剂量计。医院为每名放射工作人员配备个人剂量计,对放射性药物分装与注射人员在铅防护衣内外各配置1枚个人剂量计。5.3.3对于5.3.2所述工作情况,建议采用双剂量计监测方法(在铅围裙内躯干上再佩戴另一个剂量计且宜在身体可能受到较大照射的部位佩戴局部剂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