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场试验的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疏浚泥颗粒分选规律研究_第1页
基于现场试验的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疏浚泥颗粒分选规律研究_第2页
基于现场试验的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疏浚泥颗粒分选规律研究_第3页
基于现场试验的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疏浚泥颗粒分选规律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现场试验的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疏浚泥颗粒分选规律研究

我国内陆河流湖泊常年产生大量疏浚泥。由于疏浚污泥具有高含水量高、含碳量高、渗透性低、排水固结时间长等特点,在填埋过程中必须占用大量土地。为了提高堆场的利用率,减少土地占用,缩短占用时间,需要对疏浚污泥进行处理。然而,许多工程实践表明,在填埋过程中,由于土性,疏浚污泥的设计特征是不同的。例如,高含水量疏浚污泥的压缩特性和渗透特性与土壤样品的液位密切相关。因此,疏浚污泥的选择应不可避免地影响沉积区域的确定和处理技术的选择。现有研究表明,吹填过程中疏浚泥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会发生显著的水力分选现象,导致吹填完成后,颗粒粒径沿水平方向逐渐变细,沿深度方向逐渐变粗.一些学者通过现场调查对疏浚泥在堆场中的分布规律开展了研究,并获得了一些结论.然而疏浚泥在堆场中的颗粒分选规律很复杂,受到吹填方式、泥浆的含水率、土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目前对疏浚泥堆场颗粒分选规律的认识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研究.本课题依托江苏省南水北调东线金湖金宝航道疏浚工程,在金湖N1堆场中开展现场勘察与试验,了解内陆吹填工程的特点,明确颗粒、含水率、界限含水率等基本物理指标在堆场中的分布规律,为疏浚泥后期处理提供依据.1底泥细化、粒径、物理力学性状分布试验场地位于江苏省金湖县涂沟镇境内,该地段土层分布稳定,河底大多为土质较好的灰黄色黏性土,在该土层上部为一层1~2m厚的深灰色淤土.试验场地长约400m、宽约120m,围堰高度在1.5m左右,试验场地平面图如图1所示.疏浚工作自2012年3月中旬开始,2012年5月中旬基本结束,历时约2个月.吹填过程中,采用绞吸式疏浚船施工,输泥管的流量为350m3/h.由于疏浚船在工作时,需要重复提升或下降刀具来切削不同深度的底泥,而不同深度底泥的硬度、土性存在差异,导致形成的泥浆的含水率也会发生变化,大小介于500%~2000%之间.此外,一些没有被刀具或高压水流切碎的底泥,以大土块的形式随泥浆一起由输泥管喷出,土块的直径一般不超过8cm,含水率为30%~40%,液限为45%~50%,黏粒含量约55%.吹填过程中观察发现,从输泥管喷出的较大土块在吹填口处堆积形成土堆.图2为吹填结束后一周左右拍摄的堆场内不同位置土样的实景图.可看出,沿吹填口至退水口的方向,土块或土颗粒的粒径逐渐变小.此外,吹填口处土堆上和土堆底部的土块已经在自然条件下风干,而距吹填口50m处和退水口处的泥浆的含水率仍非常大.由图可直观看出,由于水力分选作用,导致堆场中疏浚泥颗粒粒径、物理力学性状分布不均匀.2土样的分析试验取样时间定在试验区吹填结束约一周后,此时泥浆厚度约为1.0~1.2m.取样路线顺着吹填过程中泥浆流动方向,取样点间间隔在15~30m之间,取样具体位置如图1所示.针对同一水平位置分别在深度10,50,90cm处取样.对取回的土样开展含水率、颗粒分析、液塑限等试验,所有试验均参照ASTMD421-D422(2002)规程.颗粒分析试验时,首先取过2mm筛后风干土样50g放入250mL烧杯中,并加入4%的六偏磷酸钠溶液125mL浸泡过夜;此后,运用规定的机械搅拌器(转速为10000r/min)对土样搅拌1min.将搅拌后的悬浮液移入1000mL量筒,并上下震荡1min,确保悬浮液均匀.震荡后,将量筒放入温度为20℃的恒温室进行颗分试验.试验结束后,将悬浮液过0.075mm筛,并将留在筛上的土样烘干后称量质量.最后,进行数据整理并绘制土样的粒径分布曲线.3试验结果与分析3.1堆场疏浚泥粒径分布的变化图3为堆场内深度10,50,90cm的水平面内疏浚泥的粒径分布曲线.由图可知,不同位置处泥浆的颗分曲线存在显著的差异,且粒度随距吹填口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这充分表明疏浚泥沿水平方向发生了显著的分选.图4为堆场内不同位置疏浚泥中黏粒含量随距吹填口距离的变化规律.由于堆场中施工条件复杂,如泥浆的含水率、流速、吹填速率等均会影响疏浚泥的颗粒分选规律,所以不同深度疏浚泥的黏粒含量之间的差值随距吹填口距离的变化规律性略差,但仍可以看出,不同深度疏浚泥黏粒含量间的差异随距吹填口距离先增大后减小.距吹填口距离为87m处,深度为10cm和90cm的疏浚泥中黏粒含量相差10%左右,远小于水平方向疏浚泥间粒径分布的差异.上述现象表明,疏浚泥沿水平方向的分选程度远大于垂直方向,垂直方向疏浚泥的分选程度较小.图4还显示,3个深度处疏浚泥的黏粒含量均随距吹填口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在距吹填口距离小于50m处,黏粒含量随距吹填口距离变化较小,稳定在35%左右.当距吹填口距离大于50m时,黏粒含量随距吹填口距离的增加迅速增加,当距吹填口距离达到170m时,黏粒含量达到80%左右.当距吹填口距离大于170m后,黏粒含量同样随距吹填口距离变化较小,稳定在80%左右.分析认为,高含水率疏浚泥在堆场中运动时,土颗粒在水流的紊动作用支撑下与水流一起运动,但随着水流紊动作用的减小,颗粒由粗至细不断从水中沉积下来,而细颗粒继续随水流运动,导致疏浚泥在流动过程中发生颗粒分选现象.根据上述现象,可将堆场疏浚泥沿水平方向分为3个区域,在小于50m内颗粒相对较粗,且沿水平方向变化较小,称为粗颗粒区;大于170m后,泥浆颗粒较细,沿水平方向变化较小,称为细颗粒区;在50~170m内,粒径沿水平方向变化较大,称为粒径变化区.需要指出,在吹填口处,堆积的大块形成的土堆位于粗颗粒区.图5为堆场内颗粒分布区域划分示意图.3.2苗木含水率的变化图6为堆场中疏浚泥含水率的分布规律.由图可知,沿深度方向,含水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变化较小.沿水平方向,含水率均随距吹填口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距吹填口的距离小于50m时(粗颗粒区),泥浆的含水率较低,在50%~100%之间,并且沿水平方向变化较小,所以曲线接近水平.距吹填口的距离大于170m时(细颗粒区),泥浆的含水率较大,在200%~300%之间,同样沿水平方向变化较小.距吹填口的距离在50~170m内(粒径变化区),含水率随距吹填口距离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分析认为,由于发生分选,疏浚泥的透水性产生差异,靠近吹填口的疏浚泥颗粒粗,透水性较好,泥浆固结快,含水率较低,而远离吹填口的疏浚泥颗粒细,透水性差,自重固结缓慢,含水率高.3.3堆场内疏浚泥在塑性图中的位置图7为堆场内深度10cm处疏浚泥界限含水率的分布规律.图中显示,疏浚泥的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均随距吹填口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在距吹填口的距离小于50m处(粗颗粒区),液限、塑限、塑性指数的变化较小,当距吹填口的距离超过50m后(粒径变化区),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均随距吹填口距离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当距吹填口的距离大于170m后(细颗粒区),液限、塑限、塑性指数随距吹填口距离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图8显示了堆场内疏浚泥在塑性图中的位置.由图可见,分选后的土样在塑性图中均位于A线以上,因此属于黏性土,液限小于50%时为低液限黏性土,大于50%时为高液限黏性土.其次,分选后的土样均沿A线呈带状分布,并且带状与A线接近平行.上述现象在许多文献中早有报道,Li和White统计发现,塑性指数与液限间存在线性关系;Casagrande在提出塑性图时指出:同一地区、同一成因的土,在塑性图上大体占据与A线平行的位置,沿A线呈条带状分布.土力学中通常将塑性指数Ip和小于2μm颗粒含量之比称为活动性,用nact表示.活动性是反映黏土性质的重要指标,nact小于0.75,nact在0.75~1.25间和nact大于1.25的土样分别称为低活动性土样、中等活动性土样和高活动性土样.图9给出了堆场内疏浚泥塑性指数随小于2μm颗粒含量的变化关系.图中显示,塑性指数随小于2μm颗粒含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大趋势.分选后土样的活动度都在0.75左右,这表明疏浚泥的分选不会引起活动度的显著变化.此外,分选后土样活动度的上述变化规律,也再次解释了图8中分选后疏浚泥在塑性土中沿A线分布的原因.4堆场内疏浚泥粒径分布规律1)堆场中疏浚泥沿水平方向发生了显著的颗粒分选现象,沿垂直方向上的颗粒分选程度明显小于水平方向.分选后疏浚泥在塑性图中沿A线呈线性分布,活动度也基本相等.2)根据粒径沿程的变化规律,可将堆场内疏浚泥划分为粗颗粒区、粒径变化区和细颗粒区.靠近吹填口处为粗颗粒区,远离吹填口处为细颗粒区,在两者之间为粒径变化区,吹填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