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的生命信仰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哲学意蕴_第1页
天的生命信仰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哲学意蕴_第2页
天的生命信仰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哲学意蕴_第3页
天的生命信仰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哲学意蕴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的生命信仰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哲学意蕴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核心。一般说来,被作为哲学讨论的命题往往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延展性,可被借鉴和运用到其他意识形态领域。其不仅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哲学命题,也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赖之生存和积淀的土壤。这个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的,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1“天”“人”“道”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糅合阴阳五行学说于他的儒学体系中,创建了一整套完善的“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在董仲舒看来,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在形体上是一样的;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阴晴风雨、人有喜怒哀乐,情感上是一样的。而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除了具有自然界的含义之外,从更深层面理解还有最高主宰神灵性的含义。中国古代帝王常有封禅、祭天这样的隆重仪式,就是为了表达对最高神灵——“天”的无限敬畏、虔诚之情,以祈求上苍能降福于万民,保证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灵物)崇拜思想在主宰帝王们的举动,是以宗教的情怀来看待天地的。“天”能够与“人”相通,“天”不仅创造了人类,而且授命于君主,统治天下,君主循“天道”而行事,拥有世上的绝对权威,这就是自古以来的“君权神授”思想。因此皇帝是替天行道,又被人们誉为“天子”,神圣不可侵犯,具有生杀予夺的一切权力。“人”与“天”相对,是主体意识、主观精神的含义,既有所特指生理肉体的自然之人,又泛指人类社会。董仲舒之“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即表明了人类和自然应处在一种和谐共融的关系中,“一”代表了一种完美、圆融的至高境界。以一计十中的“一”代表了“十”,而“十”在中国的数字文化中就是十全十美,代表最完美的状态。“天人合一”的思想几乎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在中国,“天”与“人”的关系实际上具有某种不确定的模糊性质,既不像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像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所以,“天”既不必是“人”顶礼膜拜的神圣上帝,也不会是人征伐改造的并峙对象。从而“天人合一”,便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被动顺从和崇拜。董仲舒的这一套理论其实是来源于孟子的心性论。“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三者都统统归一为那个无所不在的“道”,他认为天道运行,化生万物,人得天地之正气,所以能与之相通,但它更强调以此作为一种修炼的手段或境界。儒学虽然也讲求“天人合一”,与道教不同的是从“理”的层面去追求。而汉儒和宋儒的“天人合一”之说也是有差异的。汉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人的外在行动自由的宇宙模式,这里的“天”实质上是“气”,是自然;而宋儒的“天人合一”则是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这里的“天”则主要是“理”,是精神、是心性。所以前者是宇宙论即自然本体论,后者是伦理学即道德形而上学。2“人”“乐”之本质从整体上而言,“天人合一”就是把主客体紧密联系在一块儿,泯除物我彼此界限,通过这样一种认识方式从而建立起了中国特有的“感悟”式的思维方式,而在西方传统观念中,人、神、自然三者之间都是主客体泾渭分明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西方与东方相对立的美学思想即是“神人合一”。因为西方宗教的主旋律是神灵世界,神、上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则并没有形成本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因为中国是一个更加注重于现实世界的实用理性的国度。西方文化曾被称为“罪感文化”,原罪论影响深远;而中国文化则被称之为“乐感文化”,礼乐文明由来已久。孔子云:“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种精神不只是儒家的教义,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意识或潜意识,成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或民族性格。“中国人很少真正彻底地悲观主义,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因之,“乐”在中国哲学中实际具有本体的意义,它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由于有“天人合一”思想作基础,能上通于天的乐,也就可能深入到体现着天道自然的人的内心,从而因其娱神功能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成为他们维护阶级统治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封建士大夫们为了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往往是借助于能够与天地交通的乐来彰显人性。因此,这两种文化和“天人合一”、“神人合一”这两种思想的对立亦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尽管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神人合一”在意义上是背道而驰的,但是却在美国著名美学家阿恩海姆的审美心理学理论“同构”说中找到了知音。同时毕达哥拉斯的大小宇宙说也和天人合一的理论有某种类似之处。他提出了“小宇宙”(人)类似“大宇宙”(自然)的看法,人体就象天体,是由数与和谐的原则统治着,人体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当它们触碰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引起愉悦的审美感受。但它们并非完全等同,毕达哥拉斯的思想中,世界的本质是数的观念,而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根本观念在于“气”。上述诸种阐述中可以说明固然中西文化有着根本性差异,但在某些理论形式上也会有着交叉相通之处。中国早在三皇五帝时代就以乐舞敬天祀地、调和阴阳、振奋精神、安邦定国了。西周奴隶社会“周公制礼作乐”也是礼乐教化制度篇章里最富浓墨华彩的诗篇,之所以有这样的历史渊源与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是因为他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了礼乐已不再是纯粹物质生活之外的享乐,而带有某种政治教化色彩,它们的正确施用有利于安定平和与巩固社会制度。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古代中国人的眼中,天地、日月、星辰、洪水、灾荒这些自然之物无一不与社稷的兴衰、君臣的贤愚息息相关。3“儒、道、释”—“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中庸性黑格尔在《美学》中曾说过一句话:“西方的‘神人合一’所铸造的心灵只能安居在可以理解的世界里,而不能安居在真正的现实世界里”。而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则恰好相反,因此它对美学艺术的影响力可以说更具现实因素。中国是一个人情浓厚的国度,事事讲礼节,这种“人情磁力场”的确立并非偶然。孔子所奠定的“礼让”的文化心理结构模式是其根本源头,它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不作纯粹抽象思辨,而是用冷静、现实、合理的态度来解说和对待事物;不是禁欲式地扼杀或放任情感欲望,而是用理智引导、满足和节制情欲,如中国伦理道德中的“发乎情、止乎礼”这样的封建礼数。这种文化心理结构由儒家而产生、由道家而深化、由释家而丰富。魏晋是中国美学与文艺根本心理机制和情理机制奠定基础的年代。“儒、道、释”在魏晋的合流,铸造了中国文艺与美学的根本心理特征和情理机制。至唐代,禅宗的融入使这种文化心理结构变得更加幽深,因为禅是对道的进一步深化。由于禅,中国绘画艺术更加自觉地进行对宁静淡泊的审美境界的追求以及瞬间即是永恒的幽深壮阔的宇宙情感的体验,也更细致入微地适应着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士大夫的心理需要。儒学以艺术成就人格的理想便在士大夫文人们谈玄论道的艺术活动中得到了真正的实践。中国的古典文化不仅是儒、道、释三大力量的相互作用和渗透,同时也具备一定的互补结构,正是这样的互补才能使他们之间互相平衡、和谐而不温不火,从而构成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朴素中和之美。这也是天人合一这种平衡中庸的思想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传播。魏晋时期孔子《国语·周语》上也提到了“怨而不怒,忧而不困,思而不惧,直而不居”等语,是让人们的情感不要超越某种度的极限而维持在和谐、平衡的状态。中国文人士大夫都拥有入世与出世的双重人格,因此钟鼎与山林便成了他们为之而不懈追求的终极关怀,同时这也成就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双重价值观,道家思想实践了孔子儒学以艺术成就人格的理想。庄子在《大宗师》中说:“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乐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他强调了人生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人纵有万般能耐,也敌不过天命。与天意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只会落得个片甲不留的结果。因此唯有安于天命,这样就可以从主观上摆脱抑郁的侵扰而得到一点心灵慰藉,纵使不能上进,也“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4再现自然与绘画山水,方面之目“天人合一”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最明显是表现在绘画领域中,在这种思想模式影响下,中国古代绘画形成了以“通天人之际为最高主旨,以人、自然、神灵三者相融相合为表征的传统范式”。因此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贯注的思想感情也必然溶合着天地之气、神灵之魂,必然具有超越自我的精神品格。“中国绘画于不知不觉中表现出天人合一、宇宙生命一统、人类只是渺小过客的观念。”(林语堂语)中国的山水画更能体现这一点。这些山水画并不着眼于描绘任何现实的风景,而是根据源于现实又包孕着象征和哲理的灵感,进行富有想像力的创造。因此中国绘画中线条、散点透视、墨分五彩、空白即画这些形式因素是被高度抽象和概括的符号,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绘画摆脱自然主义束缚,高于生活的审美理想的艺术表现。其实这一切都是受“天人合一”思想观念所影响的产物罢了。中国古代哲人认为,春夏秋冬、晨昏昼夜、生长繁衍等自然现象是宇宙背后结构的象征,作为中国画描绘对象的自然山川、花鸟鱼虫及人物百兽,都充满着与宇宙运动一脉相承的律动与神韵。中国画的水墨山水就是用笔墨表现天地的元气相合,浑然一体。画作中的千岩万壑、林木幽深,在苍穹下更显得空旷深邃。如元四家倪瓒的山水画,笔墨无多而意境幽深,恰好地表达了无形的道,在无限的静寂玄远中,试图向人们传递出“天人合一”的终极宇宙观。宇宙是一切生命之源。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与人的生命和发展密切相关,万事万物、众生品类,源于虚无、归于虚空,色即是空,就像生命来自大地又归于泥土一样。这种为宇宙自然和人生的艺术,正是中国画艺术的最高精神和境界。山水画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能够取代亲自深入山川游历的劳顿之苦,因具备了“可游、可卧、可居”的特点,足不出户便可饱游卧看。其后山水画又成了言玄悟道的工具,再现自然和描绘山水具有了冥合自然之道的含义。宗炳的“以形媚道”是山水画产生的一个关键原因。艺术家具有体合宇宙精神的强烈使命意识,从这个意义而言,他还兼有着巫师的某种职能。人汲取自然山川之灵气,自然山川因人的点缀而变得温情脉脉,自然本身与道和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无所不在而又无影无踪的道必须依托天地山川之形才能得以显现,山水以形象与道冥合。在这里,顾恺之创立的“传神论”与“天人合一”思想模式有某种程度的契合。5“天麻”思维模式的模糊性语言与民族特性和文化差异具有天然的纽带。无论是“天人合一”思想抑或儒道释的观念,它们在绘画中的实现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手段才能完成。从民族文化特点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绘画的语言与汉语文字的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