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董仲舒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是最具活力的思想体系。数千年来,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塑造着中国人特有的性格,传达着独具魅力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儒家不仅仅是一个学派,而是发挥着教化功能的、得到国家支持的全民宗教。创立之初,儒家只是一种学说,但它对终极关怀的关注,为它日后的宗教化提供了内在依据。它的政治主张,又为它日后的国教化准备了条件。到汉代,经过董仲舒的努力,儒学完成了初步的神学化。同时,儒学也被官府“定于一尊”,确立了统治中国思想达二千年之久的国教地位。隋唐时期,经历了与佛教和道教的不断交融,加之国家有意识的推动,三教合一的条件已经成熟。宋明时代,以儒家伦理为中心,出现了吸取佛教、道教的一些宗教修行方法的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家的神学体系基本完成。一、董仲舒是汉代儒学体系的组成部分董仲舒,字宽夫,是西汉武帝时期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是继孔子、孟子、荀子之后和宋代朱熹之前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公元前179年出生于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少时专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潜心钻研孔子学说。曾任江都(今江苏省扬州)相和胶西(今山东省高密西南)王相。汉武帝时,召试天下贤良文学之士,他以“天人三策”相对,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为汉武帝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他两事骄王,未能展宏图,致仁家居,三年不窥园,终生不治产业,居家专心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并且融入儒学体系,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并使之成为适应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新儒学———经学。作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它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都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董仲舒虽然生前不遇,逝后却影响深远。西汉后期大学者刘向说:“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刘向的儿子刘歆则认为,董仲舒“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一百年以后,在班固的《汉书》中,董仲舒的思想地位已经远远超过公孙弘。他把董仲舒当作孔子儒学的正统继承者,儒学正宗所在,汉代新儒学的代表。(p126)从后人的角度看,董仲舒的“不遇”恰是“幸遇”。他十分重视教育,主张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设庠序。一生主要从事著述活动。现存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和《举贤良对策》。他所建立的思想体系是我国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确立以后第一个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形态。二、“人之善,继天而非善,德教于民历史上有两种仁德思想:一种是统治阶级面临巨大政治危机时所玩弄的仁德思想,它的目的在于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对于人民来说,这种“仁德”是一种政治欺骗。当然,不能排除这个时候统治阶级的某些思想家也可以提出具有进步意义的仁德思想,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另一种是统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所提出的仁德思想,这种仁德思想具有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董仲舒的仁德思想就属于后一种。在《春秋繁露》等著作中,他反复强调:“……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而不任刑也。”(p211)这里的德就是仁德、仁政。他认为这是王道的根本,离开它就违反了“天意”。他对《春秋》的分析和评价,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汉王朝当时政治、政策的批评和建议,都是从这种仁德思想出发的。董仲舒成为儒学大师,这种思想不仅成为汉代的统治思想,而且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达二千年。在他看来,德治的实施涉及君臣民、刑与德等方方面面,而最关键的则是既要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又必须使各自作用的发挥彼此协调、相互配合,这也就是所谓“必先和心以求其当,然后发庆赏以立其德”。(p212)董仲舒的仁德思想具体有以下一些内容。西汉中期,随着封建制的发展,地主豪强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破产,贫富分化严重,出现了“有所积得,有所空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营、酒茶收税的政策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这些现象都成为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对此,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的主张,明确反对土地兼并,要求限制地主占有土地的数量。并且提出“盐铁皆归于民”,“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不许官吏与民争利。此外,当时大批破产农民沦为奴隶,社会上手工业、商业和大地主庄园都普遍使用奴隶劳动,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阻碍了封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此,董仲舒提出了“去奴婢,除专杀之威”的政策,以解放社会生产力。董仲舒认为,人与万物同受命于天,但又超然于万物之上,为万物之灵。人之所以贵于万物,在于“人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具有万物不具备的仁义礼节,并能够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但人的性情中有善之质而非善,“人之善,继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为之内也”。人之仁德也取法于天。董仲舒在儒家的仁爱思想之上,将仁这样一种作为人的内在的善的道德标准,上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人的伦理道德标准也取法于天,也就是说,在“善”的关系上,主客体是一致的、合和的。另外,在他看来,“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虽有先天的善的资质,但德性的养成是后天教化的结果。因此,董仲舒主张对百姓实行德教,“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宜,节民以礼”,提倡教育。德教,以德教化,即德治,任德教与任刑对立。礼治重视以外在的礼规范、制约人的行为,但合于礼的行为有时并非出于内心的自觉、自愿、自然,这就产生了内外的紧张冲突。而德治重视人之内在仁义德性的自觉反省;内在德性是外在德行的根据,从而能实现内外合一。董仲舒提倡德治,很重视内在仁义德性的觉醒和培养。任“德教”是对秦王朝“严刑峻法”的批判,“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因此圣明的统治者必须“任德而远刑”。董仲舒认为“德治”是天下唯一的“大治之道”。“圣人,天地动四时化者,非有它也,其见义大故能动,动故能化,化故能大行。化大行故法不犯,法不犯故刑不用,刑不用则尧舜之功德,此大治之道也。”在他看来,施行“德治”,仁政教化大行于天下,违法犯罪的行为就没有了;没有违法犯罪,就不用刑罚,于是天下太平,这就是“大治之道”。“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虽然它从本质上说是为巩固汉王朝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国家刚从长期战乱中解脱出来,需要继续发展社会生产,因此,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是其社会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政治思想和政治改革是其哲学思想的贯彻和落实。刘泽华认为,天人合一的源头是天王合一,直到近代以前,天王合一始终是天人合一的中心。(p85)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也就忽略了基本的历史事实。为了神化王权,汉武帝亲自塑造了至高无上的“太一”神,以天上神权影射地上王权,积极恢复天命神权的权威。汉武帝诏举贤良文学之士,制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地?灾异之变,何缘而起?”他急欲重建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为其王权统治寻找理论根据。董仲舒即循着汉武帝关于“天人之际”策问的思路,以天人感应为核心,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改革主张。(p93)在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是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他认为:阴阳四时、五行都是由气分化产生的,天的雷、电、风、霹、雨、露、霜、雪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天体运行是一种道德意识和目的的体现,四季的变化体现了天以生育长养为事的仁德;日月星辰、雨露风霜也是天的情感和意识的体现。自然界阴阳交替,风雨搏施,育养万物,是天的仁慈。君主受命于天,就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施仁政,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如果君主逆天而行,残害百姓,就会被历史所抛弃。例如商纣王远贤人,亲小人,荒淫无度,横征暴敛,其后果就是商被周取代,纣王自焚而死。董仲舒利用“天”,把自己的政见神化以后来推行,也为臣子提供一种向皇帝进谏的手段或方式。三、董仲舒关于“罢平台,独儒术”的思想西汉中期,土地日益加剧的兼并以及由此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当时社会不安定和妨碍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根源。董仲舒的政治主张正是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仁德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孟轲的“民本”思想。(p61)董仲舒指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从这种民本思想出发,董仲舒敢于对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进行有力的揭露,对豪强贵族进行了抨击和揭露,对社会底层的被压迫被剥削者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民大众的利益。西汉前期,作为政治主导力量的黄老的无为思想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董仲舒提出的政治主张否定了百家争鸣,压制了文化学术的自由发展,但就当时的现实意义而言,它的历史进步性是无可否认的。首先,董仲舒的主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时期,地方封建割据势力的分裂割据活动,严重地妨碍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切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促进全国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和思想,在当时都是有进步意义的。董仲舒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一方面,儒学的发展以及普及化,需要权力支持,正如《说苑·指武》里指出的那样:“道非权不立,非势不行,是道尊然后行。”另一方面,封建君主统治的合法性及其巩固需要儒家为其提供理论根据。元代思想家曹元用就儒学与统治者的关系概括为“孔子之教,非帝王之政不能及远;帝王之政,非孔子之教不能善俗。”然而,先秦是百家争鸣,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汉初黄老之道盛行。仁义是儒家的一贯主张,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思想强调自己思想的普遍性、神圣性和实践性,以便更好地为统治者服务,取得统治者对儒学发展的支持。(p38-45)可见,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首先在于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而不是针对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其次,董仲舒不仅思想上主张实行“德教”,他还针对当时重大社会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仁政”政策,表现他政治思想的进步性。针对西汉中期贫富分化严重的现象,董仲舒提出的“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等主张,明确表示了他反对土地兼并以及要求限制地主占有土地数量的态度。董仲舒提出这些政策的基本精神是适度减轻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使生产资料、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董仲舒处在汉代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还能由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予以解决,从而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他提出的调整封建生产关系的主张,虽然没被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完全采纳而付诸实践,但其历史进步性应该得到肯定,尤其是董仲舒最早把土地问题视为封建社会矛盾的根源,并试图从土地问题着手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更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的历史进步性。(p67)从董仲舒的仁德思想中可见,他的立论来自于对社会危机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他提出的这些措施和建议的基本精神适度地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家的“五常”与西方基督教宣扬的“不杀生,不淫乱,不酗酒,不偷盗,不撒谎”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在汉代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董仲舒提出仁德思想的政治主张,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进步。它既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百姓的要求与呼声。最后,从与百家争鸣的关系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百家争鸣结束的原因,而是它的结果。远在战国末年,百家争鸣的局面就已经夕阳西下,接近尾声了。当时荀子也提出了“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学至于圣而止矣”的思想。况且汉武帝时期,所谓的百家也主要是儒家和黄老而已,百家争鸣的前提已经不具备了。因此,董仲舒的建议可以说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p95)可以肯定的是,所谓“罢黜百家”,并非搞新的“焚书坑儒”,禁绝各家著作的思想,不过是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