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重点总结_第1页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_第2页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_第3页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_第4页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一)神话

根据马克思的科学概括,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引申来说,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神话在后世仍然具有文学魅力,同时也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三家诗、四家诗

《诗经》在秦时遭火焚毁,但由于学者的讽诵,到汉时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矛苌。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其中,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学官,毛诗晚出,未得立。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今文。自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汉儒传《诗》,使《诗》经典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赋比兴

指的则是《诗经》中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赋:即不加修饰,直接地铺陈叙述。比:比喻。兴:借助其它事物作为开头,以引起所要歌咏的事物。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为后代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风雅颂

《诗经》的三种分类。风:各地的土风歌谣,地方音乐;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用于宗庙祭祀或重大典礼时的乐曲。

《春秋》三传

即《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富有文学性。《公羊传》、《榖梁传》均作于汉代,前者为齐人公羊高所作,后者为鲁人榖梁赤所作,主要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叙事很少,文学、历史价值不高。

“春秋笔法”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如今春秋笔法已经成为一句成语,就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尚书》

《尚书》本称《书》,汉代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后儒家尊之为经,故又称《书经》。《汉书·艺文志》谓原有百篇,曾经孔子删定并为之作序。现存五十八篇。全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上起唐尧,下迄秦穆,有典、谟、训、诰、誓、命六体,基本内容是虞、夏、商、周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其中《虞书》和《夏书》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某些传闻编写的,而《商书》和《周书》则基本上是当时史官的实录。《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自汉以来,《尚书》即立于学官,成为儒家经典之一,且有今古文之分。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汉人以为它是一部解说和阐述《春秋》的著作,改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亦称《春秋左传》、《左氏传》。

全书约十八万字,以鲁国十二宫(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顶、哀)的世次纪年,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711—前468)共254年间个诸侯国的重要史实。《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记述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它完善和发展了由《春秋》开创的编年体史书题材,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保存了大量春秋时期的历史资料,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还引证了春秋以前的一些古史传说,史料价值极高。《左传》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巨著,对中国的语言文字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其记载系统条理,有分析和评论,有追叙和附叙,首尾完整,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尤其是描写战争和辞令两个部分相当精彩。

《战国策》

《战国策》简称《国策》。原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西汉刘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故定名为《战国策》。其作者无考,当是战国策士的集体创作,由刘向整理编订而成。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策,记录了春秋以后到汉以前共245年(前454—前209)间诸侯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重大事件,保存了战国时期的许多重要史料。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散文作品,其绝大部分篇章是记载战国时的谋臣、策士、纵横家之类人物的言行和事迹的,虽不乏后人增饰、虚夸的东西,却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很强的感染力。它的出现,标志着各种散文文体的创造、发展和日趋成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国语》

①朴素自然的风格。诗人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概括而具体的描绘事物特征,如实反映现实生活。

②赋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诗经》中的大量诗篇运用了赋、比、兴手法来叙事、写景、抒情,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5、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诗经》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①反映现实的广阔性。《诗经》中的诗来自广大的地区和阶层,作者有奴隶、自由民、士兵、流亡者、乞丐、思妇、弃妇,也有从统治者内部分化出来的受打击、排斥的贵族。他们从不同的地位、遭遇和生活感受,从各个不同社会侧面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示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的生活,时间跨度之长,背景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是后来许多诗集都难以比拟的。

②反映现实的深刻性。作者大多能站在被剥削者的立场上,揭露了统治者贪得无厌的本质和压迫人民的罪行,也反映了奴隶们的悲惨命运以及奴隶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反抗过程。《诗经》通过这些描写,真实地勾勒出了周代怎样由全盛走向崩溃没落的历史。

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

①朴素自然的风格。诗人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概括而具体的描绘事物特征,如实反映现实生活。

②赋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诗经》中的大量诗篇运用了赋、比、兴手法来叙事、写景、抒情,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形式特征

①基本上是四言体诗歌。一句两拍,句式整齐,显示了一种韵律美。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诗经》也往往突破这种定格,运用富于变化的句式。因此,除四言外,《诗经》也产生了一字到九字的多种句型。

②多重章叠句,反复回旋,使内容层层深化,感情步步加深。

③用韵自然而富有变化。

④语汇丰富,用词鲜明生动而富有形象性。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现实主义的源头。它与《楚辞》并称为“诗骚”,代表了北方文学的最高成就。“风雅”成为后代进步文人创作的典范,“比兴”成为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传统。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诗经》特别是“国风”所表现出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是把文学看作是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唐初陈子昂在诗歌革新运动中即以“风雅不作”、“兴寄都绝”批判齐梁诗的“采丽竞繁”。诗圣杜甫又以“别裁伪体亲风雅”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要求。所有这些,都是对《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进一步发扬。

6、论述《离骚》的文学成就。

《离骚》发展了上古口头文学——神话的浪漫主义传统,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直接源头。

(1)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诗人以自我为原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凸现了自我形象的纯洁高大。《离骚》又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表现出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死,构成了屈原浪漫主义人格及其《离骚》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

(2)具有深刻现实性的浪漫主义。

屈原的浪漫主义理想不是脱离现实的幻想,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在诗的第一部分,诗人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写了楚王的昏庸,党人的偷乐,群小的贪婪,展示了楚国政治舞台的黑暗现实,说明了屈原浪漫主义性格产生的典型环境。但由于屈原浪漫主义理想在现实中得不到实现,所以诗人在诗的第二、三部分“另辟神境”,以一系列神幻的情节进一步展示了他对理想的上下求索。这种纵横宇宙的丰富想象,把现实、历史与神话传说融为一体的诡奇境界,使诗篇抹上了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综上所述,《离骚》在创作方法上体现出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是具有深刻现实性的浪漫主义。

(3)比兴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

《离骚》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又有了新的创造。《诗经》的比兴大多比较单纯,只是就某一具体事物用比兴;而《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创造出了一种文彩斑烂、寄托幽远的意境,开拓了中国诗词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

(4)创造出新的诗体形式和绚烂华美的语言。

《离骚》在诗体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采用了一种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散文化句法,扩大了诗的容量。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叠句扩大为长篇巨制。在语言运用上,大量运用了楚地方言和楚物名称,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此外,还大量使用了“焉”、“乎”、“哉”特别是“兮”的语气词,这样就大大增强了诗的抒情意味和节奏感。

7、《庄子》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1)展示了一种极为开阔的精神境界。为表达不受羁绊的自由,庄子以他特有的笔法,描绘了一个万物并存、各有所待的世界,恢宏阔大的自然气象,本身就有一种开拓胸襟的魅力。

(2)语言生动,文采丰富,挥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