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司天监的设置与发展_第1页
我国古代司天监的设置与发展_第2页
我国古代司天监的设置与发展_第3页
我国古代司天监的设置与发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古代司天监的设置与发展

监天监地,又称监天台,是中国古代观测天文学运动的机构。以往学界把司天监当作天文机构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对司天监以及元丰以后的太史局等机构的构成也有所涉及。当然,将以观测天文现象为主要任务的司天监,作为古代天文学机构进行研究是毋庸置疑的。1但是,从司天监等机构设置的目的来看,它的设立与我国古代帝国的兴盛和衰败不无关系,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应该看到,在我国古代,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算学、天文、五行等,所有的学问都是在为政治统治服务。经学是治理国家的政治伦理的基础,诗词歌赋是官吏的一项基本素质,记录前朝故事的史学也往往被冠以“资治”的头衔,天文学自然也不例外。一观天下之变,以察时变《宋史·天文志》开宗明义地说:“夫不言而信,天之道也。天与人君有告诫之道焉,示之以象而已。”(卷48,P949)古人认为,上天对人君的警示,出于天体运动的不同轨迹。上天是一个未卜先知的神灵,能够洞悉人世间的一切事物,并能够预知未来。大到君王失道、臣僚不职、边患内乱、刑罚苛峻、山崩地震、水旱不调,小到牛马疫病、妇女妊娠、生老病死等等,上天都能够通过天体运动的不同轨迹,给出提示。而司天监的设置,正是为了观察天体运动变化的状况,推知上天警示的含义,来告诫君王的。在这种拥有共同文化传统的封闭系统内,一切天文科学方面的成就,便都成为了古人推测灾害祥异的工具和手段。这一职能机构的设置由来已久,最初的星象观察是由记录历史的史官——太史来进行的。2西周时期就有掌管年月计时的冯相氏,和掌管天星的保章氏。保章氏便是“以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分星以观妖祥;以十有二岁之相,观天下之妖祥;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象;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卷26,“保章氏”条)的部门。秦汉时期,观察天象的任务也是由太史来完成。汉武帝时,太史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也提到过《太史公书》“究天人之际”写作目的。直到汉宣帝时,才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其修撰之职,以他官领之,于是太史之官,唯知占候而已。”(卷21,P567)观察天象才从史官的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机构。事实上,我国古代的史学,从来没有从体察天象与人世间的关系中完全摆脱出来,在记录政治军事事件的同时,也将近期发生的天象及灾异情况记录下来,以便了解某种天象、某种灾异现象是何种政治或军事事件的预兆,或某种天象预示何种灾异的发生等等,为以后相同天象出现时,判断会有何种重大政治事件或灾害的发生提供依据。不论这种“垂天象,见吉凶”,“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吉凶灾害预测方法是否科学,古人始终没有怀疑过它理论的正确性(即便怀疑也是怀疑人的预测能力,而非这套理论),而这一理论正是基于对天体运行情况的观察产生的。据《东斋记事》记载,嘉元年(1056)五月二十四日昏时,二星相继西流,一出天江,一出天市,刘仲更曰:“出天江者主大水,出天市者主散财。”未几,都城大水,居民庐室及军营漂流者不知几千万驱。范镇也因此感慨道:“天变不虚发也如此。”(卷1,P7)刘仲更名义叟,是北宋时期最有名的历学家之一,曾参加过唐史的《律历》、《天文志》、《五行志》的纂修工作,并且精通预测。史载其观察天象做出判断的事迹:“月入太微,(刘义叟)曰:‘后宫当有丧。’已而,张贵妃薨。至和元年,日食正阳,客星出于昴,曰:‘契丹宗真其死乎?’事皆验。”(卷432,P12839)北宋司天监或太史局的作用正在于此,《宋史·天文志》云:“先王克谨天戒,所以责成司天之官”。(卷48,P949)一方面,古人通过观察到的天象,结合以往的记录和一套相对成型的天象与人事关系的理论,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件或灾害,以告诫君王;另一方面,将观察到的星象变化送交史馆,继续进行经验的积累。可以看出,灾害预测是北宋司天监的重要职能之一,无论正确与否,司天监(太史局)也确实在北宋时期起到了灾害预测的作用。因此,我们把北宋的司天监作为灾害预测机构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北宋时期政府对灾害的总体管理,以及司天监在北宋的主要职能所在。我们首先来了解司天监进行灾害预测的理论基础。二分野和灾害预测天象预测在我国古代由来已久,人们将天文现象与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政治经济事件等联系起来,试图通过对天体运行情况的观察,预知人类社会将要发生的各种变化。西周末年到战国时期,星象预测已经比较流行,《国语》和《左传》已经出现了大量相关的记录。至迟两汉时期,星象预测的专门书籍开始出现。1973年在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天文星占方面的文字,保留了大量五星预测和天文气象预测等方面的资料。另外,在正史的天文志中也有相关的记载。所有这些文献材料,为我们今天的研究创造了条件。天象预测目的在于告诫君王,其理论必然要将天体及其运动情况和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自然灾害等联系在一起。首先他们将恒星的命名与人世间的皇权制度联系起来。古代恒星的命名,大部分完成于春秋战国到汉代。如紫微垣,又称紫微宫,是皇宫的象征,内有北极五星,包括太子、帝、庶子、后宫。有左垣,包括左枢、上宰、少宰……;还有右垣,……。为了配合根据行星、月亮等运动的占卜,又把太阳、月亮及五星视运动所在的范围(即黄道带附近),按中国所有的州或诸侯国分为几等份,互相对应起来,这就是分野。通过分野,天上日月五星的运动就和地上列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星占家所注意的天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奇异天象,一类是五星的运动。有关奇异天象的星占比较简单,如“(元平元年)三月丙戌,流星出翼、轸东北,干太微,入紫宫。……占曰:‘流星入紫宫,天下大凶。’其四月癸未,宫车晏驾。”因为流星为凶兆,紫宫为皇宫,流星入紫宫,则为天下大凶之兆,从而有宫车晏驾之应。我国古代天文学知识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人们通过观测,掌握了更多的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位置及运动轨迹。如以太阳和月亮所经的天区黄道为范围,将恒星分为28个星座,叫28舍(或28宿),此外还有太微、紫微、天市三垣等等。灾害预测理论正是根据星宿中天体的排列形状,找到该星宿的象征意义,从而规定出每一星宿所代表的人间某一阶层或某一政治或军事势力。如紫微垣是“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是“大帝之坐,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而太微垣是“天子之宫庭,五帝之座也,十二诸侯府也。其外蕃,九卿也。”(卷278,“太微宫”条)然后,再将行星、彗星、流星、星云等处于运动状态位置不固定的天体赋予不同的含义,如行星中的太白(即现在太阳系中的金星)代表杀伐等等。根据这些运动着的天体所经过的恒星星宿的不同位置和时间或停留时间,以及星云的颜色等情况,来判断何种灾害发生。略如下表:地球是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天体运动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天体的运动与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月球的引力导致了地球海水潮汐现象的产生,太阳活动的频率与地球地壳运动的规律也有着惊人的相似。在我国古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天体运动与地球自然现象存在着某些联系,宋代余靖在《海潮图序》中说:“潮之涨退,海非增减,盖月之所临,则水往从之。”(前集,卷15,“海潮图序”)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写到:“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卷4,书虚篇)在此基础上,历代政府将天象变化与王朝统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不断发展的天象预测理论,灾害预测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些方法并不具备科学性,但它毕竟是我们的祖先试图了解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尝试。三司天监与私家车省的分离司天监的内部结构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官僚构成。依次是司天监监,或判司天监事、同判司天监事、权判司天监事等;少监,或权知司天少监事;司天监丞;主簿;春、夏、秋、冬、中五官正;灵太郎;保章正;挈壶正。一是机构设置。司天监内设历算科、天文科和三式科,是司天监所属的学习天文算学、制造律历、观测天象以占卜吉凶,以及学习六壬、太乙、遁甲的机构。天文院以及下属测验浑仪刻漏所,负责检测天象,并将结果每日汇送司天监,再由司天监官于皇城门早上开门时送入禁中。另外,文德殿钟鼓院报时的任务也由司天监完成。临时性的机构还有造历局、印历所等等。司天监的行政管理权归提举司天监公事,除观察天象、占候等技术性事务由司天监官直接入禁中汇报外,一切行政事务均由提举官处理。元丰改制后,司天监改称太史局,归秘书省管辖,其官僚构成和机构设置基本没有变化,许多官称和机构名称只是由司天监改作太史局而已,或有变化也只是在原来机构的基础上有所增减。最大变化就是行政上级部门由过去的提举司天监公事所,变成了秘书省。(P245-255)无论是司天监还是以后的太史局,其内部机构中真正与灾害预测有直接关系的单位只有天文院以及下属的测验浑仪刻漏所。具体程序是这样的,每晚由司天监学生1(职官三一之三)在测验浑仪刻漏所负责观察天象变化,并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上报司天监天文院,再由天文院测验记注官上报司天监监或其他负责人,如确有事关上表所示灾害大事,司天监负责人可以直接进入禁中,向皇帝汇报。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二月,司天监观测到“扬楚之分当水旱为”,为了防患于未然真宗下诏:“江淮发运转运司部内各留三年之储以备水旱。”以往江淮米都运送到京师,此后才有了江淮粮食储备,为以后的大灾赈救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卷70,P615)翰林天文院是内庭官司,隶翰林院,从属于入内内侍省。翰林天文院内也设有浑仪所,职能与司天监浑仪所相同,也是观察天象,占卜吉凶,预测灾异。仁宗天圣五年(1027)以前,翰林天文院由司天监兼领。该年八月,仁宗谓辅臣曰:“先朝以司天监及测验浑仪所凡奏灾祥类,阴相参合,故更置翰林天文院,以较得失,比又令司天监兼领,非先朝意也,其罢之。”(卷105,P939)翰林天文院从司天监中脱离出来,成为与司天监相互制约的参照机构。并于皇三年(1051)十二月造新浑仪,隶翰林天文院。北宋时期新造浑仪一共有七次,分别是太平兴国四年(979)的文明殿浑仪、至道元年(995)的司天台铜浑仪、大中祥符三年(1010)的龙图阁铜浑仪、皇三年(1051)的翰林天文院浑仪、熙宁六年(1073)浑仪和元元年(1086)浑仪。(卷四,“太平兴国文明殿浑仪”等条)随着这些浑仪的使用和不断坏损,到了北宋末年,只剩下了四座,即至道、皇■、熙宁、元■所造,分别放置在太史局测验浑仪所、翰林天文院、太史局天文院以及合台。2(卷15,P270)依照上述论述,我们基本可以勾勒出这一专业机构运作的理想方式,如P92图1所示。四因公进议,在内容上,这是我国古代政府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司天监属伎术官,级别低下,但中央政府对司天监所掌握的观天象,占卜吉凶,预测灾害的职能是非常重视的。因为,天象预测在古代人的心目中是准确的,即便有所怀疑,但人们的心态往往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而且,它关系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府为政得失、军事决策,到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各类灾害等。如宋仁宗在《武经总要》的序言中说:“……营阵法制、器械名数、攻取之具、守拒之用,并形图绘悉以训释。考星历、辨云气、刑德孤虚、推步占验,行之军中,阙一不可。命司天监杨惟德等,参考旧说,附之于篇,共勒成四十卷。内制度一十五卷,边防五卷,故事十五卷,占候五卷。”(前集,序)它既是古代政府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一旦管理不严,就会谣言四起,造成大的混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