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和语文学习》课件45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_第1页
《逻辑和语文学习》课件45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_第2页
《逻辑和语文学习》课件45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_第3页
《逻辑和语文学习》课件45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_第4页
《逻辑和语文学习》课件45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那份不要啦!一辆电车进站,有些人便一窝蜂似的往上挤。突然,“哗啦”一声,一块玻璃被一个人碰碎了。

售票员冲着那个人大喊:“玻璃碎了,要照价赔偿。”

那人反问:“要我赔什么?”

售票员:“损害人民财产,难道不该赔吗?”

那人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人民中的一员,人民的财产中有我的一份,我那份不要啦,还赔什么?”逻辑和语文学习LUOJIHEYUWENXUEXI什么是逻辑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大致有四种词义:第一,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泛指思维的规律;第三,在扁义上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第四,特指一门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我们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逻辑与语文学习提高思维能力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语文解题能力

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如:修改病句、下定义、仿写、论述文阅读、作文等逻辑一概念二、命题三、推理四、逻辑规律

一、概念1、从逻辑的角度看,“概念”揭示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

,我们凭借概念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与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2、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

,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

。3、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例如

;“包含关系”,例如

;“交叉关系”,例如

;“矛盾关系”,例如

;“反对关系”,例如

。一、概念:本质属性根本属性具体范围教师、老师数学、高等数学青年、解放军官兵生、死黑、白探究:

判断下列各对概念的关系阿Q——老舍文学作品——小说鲁迅——《孔乙己》的作者教师——作家真理——谬误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全异关系包含关系全同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用概念知识修改病句解释病因1.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

(牙膏、牙刷、日用品间是包含关系,不能并列表述)2.出席团代会的代表有干部和青年,还有不少女同志。

(“干部、青年、女同志”三个概念有交叉关系,不能并列)3.你不革命,你就是反革命。

(“革命”和“反革命”之间是反对关系,有很多中间概念,太绝对化,违背客观真实。)第4题①图书馆里有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等。析:“外国小说、古典小说、侦探小说”分别从国别、朝代和内容方面说的,属交叉关系,不能并列。②今天大扫除,女同学擦玻璃,团员扫地,班干部抹桌子。析:“女同学、团员、班干部”三者之间属交叉关系,不能并列。③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褒义词、贬义词。析:“单音词、复音词”是从音节上分的;“单纯词、合成词”是从词的构成上分的;“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是从词的感情色彩上分的。

偷换概念:是将一些看起来似乎一样的概念暗中更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好吃懒做的人

某甲,好吃懒做,却善于狡辩。一天,某乙调侃甲:“你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怎么致富、还想娶妻?”甲狡辩说:“懒人自有懒人福!难道你不知道吗,中国人民都是勤劳的,我是中国人民,我怎么会懒呢?”乙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分析]上述故事中的乙对甲的狡辩之所以无言以对,是因为乙不知道如何来“揭穿”甲“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搬家

有个富翁,左邻是铜匠,右邻是铁匠,成天丁丁冬冬吵得厉害。富翁特备一桌酒席请他们搬家,左右邻舍都答应了。两家都搬了家之后,丁丁冬冬还是照旧。原来是左边搬到了右边,右边搬到了左边。富翁所说的"搬家"是指搬到一定距离之外的意思,可照字面讲,只要把住处挪动一下就是搬家。邻居就利用这一点巧妙地整治了富翁。

偷换概念是诡辩者最常见的一种诡辩伎俩。其主要手法有:

1、利用多义词有多个概念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2、混淆集合与非集合概念。

白马非马战国时一城有令马匹不得出城。有一天,赵国平原君的食客公孙龙带着一匹白马正要出城。守门的士兵对他说:“马匹一概不得出城。”公孙龙心生一计,说:“白马并不是马。因为白马有两个特征,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马的外形,但马只有一个特征,就是具有马的外形。具有两个特征的白马怎会是只具有一个特征的马呢?所以白马根本就不是马。”愚鲁的士兵因无法应对,唯有放行。

这里,公孙龙将“马”与“白马”的内涵淡化,而“白马”的外延本在“马”的外延之内,可是公孙龙却将其划在“马”的外延之外。煮竹席

从前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南方人请他吃笋。北方人没有吃过,觉得味道很鲜美,问:“这是什么?”南方人回答:“是笋,长起来就是竹子。”北方人回到家里看见了竹席,忽然想到竹子既然是笋长起来的,竹席大概也能吃,就把竹席切碎了煮,煮来煮去煮不熟。他恼了,跟妻子说:“南方人真滑头,专门戏弄人!”

尽管竹是由笋长成的,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有质的不同,是两个概念。北方人在这里所犯的思考上的错误是将竹、笋两个概念搞混淆了。二、命题

命题

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1)我们看下列语句:①红豆生南国,②春来发几枝?③愿君多采撷,④此物最相思!思考这些句子哪些是命题?语句②是疑问句,它仅仅提出问题。语句③是祈使句,它表达一种要求、愿望。语句④是感叹句,它只是抒发情感。这几类语句都没有直接描述事件,也这就无所谓真假,因此它们不表达命题。语句①则不同,它作为陈述句,描述了红豆生长的客观情况。这个描述是符合事实的,因此它是一个真的陈述句,语句①有所描述并且可区分真假,它表达了命题。探究:判断以下语句是否是命题所有人是动物。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请随手关门。如果天在下雨,那么地是湿的。地球行星今天,他会不会来呢?(是)(是)(否)(是)(否)(否)

一个句子可以表示不止一个命题,这就是多义句。

如:王小刚在飞机上写字我们煤气厂今年夏天一定供好气。

潜台词:逻辑学上叫“隐含义”、“预设义”,就是俗话说的“说话听声,锣鼓听音”,即话中有话,言外有意,弦外流音。如:“你真行啊!”,在不同的语境中,可夸奖,亦可讥笑。判断是表情达意的基本形式,判断中所用的词语前后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1.工人师傅张大爷是苦水里长大的穷孩子。2.他是多少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张大爷”怎么会是“穷孩子”呢?“死难者”与“幸免者”不能同存。

1.(2015·广东高考)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分析:“禁止”和“不得”,保留一个即可。

2、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分析:否定失当,“提防不被念歪”应改为“提防被念歪”。小结:指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多次运用否定,结果将本意弄反了。导致此类语病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误用了否定副词,二是不理解反问句本身就表示了一重否定。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连用同一个“梦”字,表达了不同的概念,巧妙揭示了事情的真相:前“梦”,睡梦;后“梦”,糊涂、不明真相。②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路”既指坐船行走,又指人生历程。③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指“我无话可说”,事实上“话”却说了这么多,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怒、悲伤的情感。④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蹄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马脚。

“马脚”,双关,既是马走过的足迹,又指暴露了匪徒的行踪。①你完成今天的作业了吗?(可能平时经常不完成作业、老师天天布置作业)②我们继续学习文件。(可能这个文件很长,要分段学;或这个文件很重要,要经常学;或由于特殊情况而突然中断,又接着学……)③你准备坐飞机还是乘火车到上海?(有人准备去上海,还没有成行)④从那以后,祥林嫂就不再提那件令人伤心的事了。(祥林嫂过去经常提起寻事)第3题判断命题错误原因,说说语言运用给你的启示。①报晓的雄鸡是我们起床的信号。(“雄鸡是……信号”主谓搭配不当,应为“雄鸡报晓的声音……”)②你这个意见很好,我想没有谁不会不同意。(三重否定表示否定)③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老师”和“作家”是交叉关系,不能使用不相容的选言命题)④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不是并列关系,应是选择关系,改“必须”为“分别”或改“和”为“或”)三、推理1、推理是

的思维过程,往往要通过

的语言形式来体现。2、三段论是通过两个

,得出一个

,而且两个前提包含

。请举出一个三段论的例子。梳理一下由已知命题得出新的命题复句前提结论共同的词项(1)三段论推理例如:

凡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抢劫行为是犯罪行为,

所以,抢劫行为是违法行为。三段论有大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①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②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③结论:推出的新判断。三段论推理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七岁的王戎所进行的推理是很有道理的,请你用三段论展示其推理过程)李在道边而甜,必有人摘吃(大前提)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无人摘吃(小前提)所以必苦李(结论)⑵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种可能推理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孙悟空在第三次打白骨精时,实际上就面临了二难,因为根据前面两次的经验,如果孙悟空第三次把白骨精打死,他就可能被师傅赶走,但如果不打死白骨精,师父就会被白骨精吃掉。所以,打白骨精或者不打白骨精,所引起两种后果,或者孙悟空被师父赶走,或者师父被白骨精吃掉,都是孙悟空所不愿接受的。

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噩运。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回答:……

执法官不好处理,只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聪明的俘虏回答:

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四、逻辑规律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对人的思维有强制性,违背了它,思维就会发生混乱,人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准确地表达思想。同一律

同一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基本错误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的内容不确定。具体表现为: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例如: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他问:“老板,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给我来两份。”“好。”“老板,我感到渴比饿更厉害。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先令一份的啤酒吗?”“当然可以。”于是他喝完酒就走了。老板急忙叫住他:“你还没付钱呢?”“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吗?”“可你面包未付钱啊。”“我没吃你的面包,为何要付钱呢?”“是啊,可是……”老板一时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让他走了。大家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呢?照原样《韩非子》里说,郑县有一位姓卜的,他常常在外胡混。有一天,他的裤子破了一个洞,就买了新布,回家让妻子为他作一条新的裤子。妻子问他如何做,他回答说“照原样”。于是他妻子把裤子照原来的样式做好后,照样在裤子原来的地方剪了一个同样的洞。

这当然是一个笑话,但从逻辑的角度来说,无论他的妻子是有意还是无意,她都违反了同一律。“原样”在其丈夫的含义是指原来样式的、尺寸的裤子而绝不是带有那个破洞的原样。

普罗培哥拉是古希腊著名的诡辩学派的哲学家。他招收了一个名叫爱瓦特尔的学生,传授诉讼和辩护的方法。当时,师生俩订了一份合同规定学费的缴交方法:爱瓦特尔的学费得分两期支付,第一期学费在入学时支付,第二期学费在爱瓦特尔当上律师,并在第一次出庭胜诉后支付。

爱瓦特尔在学完全部课程之后,并不把合同放在心上,一直不肯出庭替人家打官司,更绝口不提学费的事。

普罗培哥拉于是决定向法庭起诉,他对爱瓦特尔说:“如果你在我们的案件中胜诉,你就应该按照合同规定交付学费,因为这是你第一次出庭,并取得胜诉;如果你败诉,那么你就必须依照法院的判决付给我学费。总之,不管你胜诉还是败诉,你都得付给我学费。”

爱瓦特尔听后回答说:“老师,你错了,如果你要同我打官司,我无论是胜诉,还是败诉,都用不着付给你学费。因为如果我胜诉了,那么根据法庭的判决,我当然不用付学费;如果我败诉了,那么我也用不着付学费,因为我们的合同订明要等我第一次出庭胜诉后才付学费的啊!”

其实,师生两人都在诡辩,因为他们依据了不同的标准。老师企图在胜诉时以法庭的判决为据,在败诉时则抬出合同;学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败诉时抬出合同,胜诉时则要以法庭判决为据。由于没有确定的标准,自然也就谈不出结果。矛盾律

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通常人们说“出尔反尔”、“自己打自己嘴巴”等就是对这种错误的形象说明。例如: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理发师悖论

在萨维尔村,理发师挂出一块招牌:“我只给村里所有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有人问他:“你给不给自己理发?”理发师顿时无言以对。这是一个矛盾推理:

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招牌上的那一类人。有言在先,他应该给自己理发。反之,如果这个理发师给他自己理发,根据招牌所言,他只给村中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他不能给自己理发。因此,无论这个理发师怎么回答,都不能排除内在的矛盾。排中律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具有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假,其中至少必有一真。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具有相互矛盾或相互下反对关系的思想同时予以否定,而必须承认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简言之,就是要保持思维的明确性。例如:“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珠宝店一块钻石被窃,据侦察,作案的是甲、乙、丙、丁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钻石不是我偷的,我那天在外地。

乙:钻石是丁偷的,那天,他去过珠宝店

丙:乙偷的,我看见他到黑市去卖过钻石。

丁:乙与我有私仇,他有意陷害我。

现在,我们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讲真话,那么罪犯是谁?你知道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