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演变
一、巫医兴盛,积累了一些保健功效健康和长寿是人类的美好愿望,这在原始社会的后期阶段得到了表达。“上古人民,竞争日烈,兵器不可须臾离。然民不习劳,则敝弱多疾,而服兵之役弗克胜。故古人又作为乐舞,使之屈伸俯仰、升降上下,和柔其形体,以节制其筋骨,庶步伐整齐,施之战阵而不愆,此古人重乐之本意也。”(刘师培《古乐原始论》)。这里虽是讲原始人类用舞蹈来为战斗进行身体训练和队形训练的情形,但从“敝弱多疾”、“和柔其形体”、“节制其筋骨”等词句,我们不难看出原始养生术的某些痕迹。及至殷商时期,人们则把“寿”、“康宁”、“考终命”看作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此时巫医兴盛,并用占卜来治病,但有时也结合占卜使用一些药物,用现代观念看,巫术治病是不科学的,但在巫医使用药物治病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医疗保健养生知识,《吕氏春秋》中:“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的长寿之法得以确立,它使古人摆脱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思想的桎梏。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们,站在时代的高峰,在总结和批判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猛烈抨击天命思想,公开宣称天是无意识的自然物;人类的吉凶、福祸、贫富、病全,都不是天的意志,而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可以使其变化的,其养生长寿之法就是“顺生”、“节欲”、“去害”、“运动”。“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这种用人事来代替天意,用人力与自然界作斗争,并使天地万物都为人所利用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不但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在确立和巩固封建专制统治中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养生术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荀子的这种强调运动才能使人健康的思想,也是古代养生正确发展的基本思路。二、后致虚极,守静恒一般来说,古代养生之道,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侧重于饮食起居方面,以《黄帝内经》中之述以及孔子有关思想最为代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不多食,食不语,寝不尸”;“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第二种是注重精神修养,恬澹虚无:“无视无听,抢神以静,行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庄子》)。“致虚极,守静笃”;“去甚、去奢、去泰”(《老子》)。“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正中,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这些静以养生的思想,强调养神而不注意养形,成为后世养生的一种流派,尤以道家和佛家盛行。第三种则是主张身体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吕氏春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拜》)。这三种类型,前二种为静养,后一种则是动养,作用各不相同,其后的发展形成了后世的营养卫生养生理论,道教、佛教、气功修行理论和武术运动健身理论。三、“神道”—中国古代养生在春秋战国至秦汉三国时期的成形与奠基性发展就其中国古代养生发展史而言,中国古代养生的重要发展和奠基时期是春秋战国至秦汉三国时期。此时导引术已基本形成,其理论基础是中医最早的《黄帝内经》,认为人有五种气质、即太阴、少阴、太阳、少阳与阴阳和平,并以此为“象”去分析理解生命的奥秘,提出“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由此发展起来的养生术主要表现为“养神”和“养形”二个特点,以达到内外交修和阴阳平衡。《黄帝内经》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强调防患于未然,在对病理、病因的讨论中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有关思想,从生理、心理等方面提出了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奠定了古代养生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邪造成病患,主要是因为内伤降低了机体的抵抗力,外邪才乘虚而入,其实质是要保持人与生存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持平淡恬和的心境作为防止内伤的基本要求。这个观念在古代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任何养生派别都将其视为进行炼养的前提,也是养生术正确发展的一个基本意见。在这个时期,古人还通过“节阴阳调刚柔”的动静原则,要求机体必须保持一定的运动,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但这种运动必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在理论上提出了“中和”为动静平衡的“圣度”,在修炼中应注意保持机体本身的相对稳定。动不可过度,过则伤体,提倡自身条件与自然环境的交融结合,为后世保健理论的正确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在远古时期,人类还常模仿动物动作或自发地活动肢体、至战国时期形成了专门的动作术语和方法。及至秦汉,这些方式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导引”一词始见于《庄子》“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这是一项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追求长寿的运动方式,先秦时期术式较为简单,见于文献的仅“熊径鸟伸”等单个动作。东汉以后,导引术有较快的发展,著名外科医生华佗总结、整理了有关导引术,创编了“五禽戏”:“吾有一术,名曰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五禽戏”是根据动物活动的特点,按锻炼身体的要求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动作编排起来,形成前后衔接的五套健身操,从而开创了导引套路术式的先河。这一时期,导引术以重视肢体运动,强调动作幅度为特征,完成了由单个术式向成套术式的演进过程。“行气”一词始见于《左传·昭公九年》:“味以行气,气以实志”。所谓“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日月精华之“气”;父母阴阳相媾而结为人的初始之“天气”,亦称“先天之气”;日常饮食,维持生命活动的营养,称之“水谷之气”或“后天之气”。医家认为,随着人的成长,“先天之气”逐渐损耗,须用“后天之气”加以补充。“行气”的目的就在于用功法,促使“后天之气”不断化生为“先天之气”。因此“行气”实质是一种自我控制的内循环运动。秦汉以后,行气术有较大的发展,开始用阴阳五行思想与“精、气、神”原理阐述行气理论,改变了行气有“术”(方法)而无“学”(理论)的状况,并形成了两个主要的行气派别:一派承袭老、庄“抱神守一”行气术,强调以守一修性。一派导源于“行气玉佩铭”所述之法,即后世所称“周天行气法”,其重视循经络行气在一呼一吸之中循环一次是其基本特性。这两个派别构筑了行气炼养术的理论模式,奠定了后世行气术的理论基础。春秋战国至秦汉三国,是古代养生术的成形与奠基时期,对古代中国养生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四、“清虚寡欲”与中医养生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我国养生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以外丹术为特色的道教炼养术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而形成较为完备的养炼体系。“魏晋风度”促使魏晋名士悉心探索人生的本位,而以嵇康为代表的形、神共养的养生思想则主要反映在《养生论》和《答难养生论》等之中。养形的主要方法是“绝谷茹芝”,养神的方法主要是“去欲”,从而达到安心、保神、全身的目的。“寿夭之来,在于善求”,认为一个人的寿命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由本人如何立身处世所决定的,会养生者,其寿命可以延长,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努力的作用。嵇康对养生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性动”与“智用”两个不同的概念来区别人的生理与心理要求。先秦时代,不论主张“动养”还是主张“静养”的养生家,都把“清虚寡欲”作为共同要求,但在他们的养生思想中,“欲念”是一个不明确的笼统概念,在使用上常常易造成混乱。而嵇康却指出“不虑而欲”为性动(生理需要),“识而后感”(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情感变化)为“智用”,祸患的根源是“智用”而不是“性动”,从而清楚地指出了“节欲”主要是针对由感观和经验引起的情绪波动,是反映心理状态的情感活动,而不是“不虑而欲”的“自然之理”(生理要求)。这就与宗教家的禁欲划清了界限。两晋至隋唐是道教炼养功发展的重要时期,行气术在承袭汉代成果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服食由食气、食药演变为以食丹为主,完成了“外丹术”的炼养体系的构建。唐代是外丹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皇帝耽迷服食丹药,太宗、宽宗、穆宗、武宗、宣宗等皆因食丹而暴死;韩愈、杜牧、崔玄亮等人之死皆与食丹有关,号称诗仙的李白也曾迷恋于炼丹。这反映出在统治阶层与士大夫中,“外丹术”远比“内丹术”更为流行,妄图以服“神丹”而得以长生不老,终致步入歧途,其产生的不良后果极其严重。两晋、隋唐时期,医家和佛门对养生也有很大贡献。陶弘景提出了“引气攻病”法;巢元方主编的《诸病源候论》,对其中多数疾病都附有“补养宣导法”可以说是对隋以前气功疗法的一个总结;孙思邈则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保生铭》等著述中,对导引、行气、按摩等都作了全面的整理研究,特别是对老年保健与疾病预防更有较为深入的探究。他强调老人不光要生活有规律,依时养生,注意保养,还须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创编了“老子按摩法”、“天竺按摩法”等老年保健操,并随佛教的扩张而逐渐流行起来。孙思邈虽然也信奉道教,但他反对道教所宣扬的服丹药,他告诫人们“宁食野葛,不服五石”遇有猛毒之丹药,即须焚之,勿久留也。医家、道家和佛门对炼养术的广泛采用,促进了导引术的演变和发展,拓展了对导引术式的选择,特别是提出保健疗疾的导引术可以不拘形式,主张把只要能除疾爽身的任何活动,都划入导引之列,强调行气攻病、和神导气的术式在保健术发展中占了主导地位,导引与行气合流的趋势得以进一步加强。总之,两晋、隋唐时期的养生理论有了一定发展,养生术特别是医用导引术与道教炼养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表现出儒、释、道、医相互渗透发展的趋势。五、传统健身术的发展宋元明清气功和养生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大突破了佛、道及少数儒学大师的小圈子,逐渐形成了一种开展更为广泛的运动保健和康复手段。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宋明时期对古代炼养术与保健术等养生著述的全面整理发展了动以养生的思想,由此古代导引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创新,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均改坐势为立势,各节连贯成套,综合我国拳术特点,吸收印度体操经验,形成了动作简化,活动全面,使身心内外都能得到锻炼的不同形式的保健操,既保持了我国导引的传统,又与近代体操相近似。就具体的导引术式而言,有代表性而又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八段锦、小劳术和太极拳。小劳术是宋人蒲虔贯根据前人导引术改编的一种健身法,“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故水流则清,滞则污。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已,然亦稍缓,即是小劳术也。”由此可见,小劳术是基于古代导引中运动量大与小的矛盾,以及动作繁与简的矛盾而发展起来的。八段锦最早出现在南宋,是由宋代坐功发展起来的八节连贯的健身操,多以肢体活动为主,辅以呼吸和咽泽,是对早期导引的继承。太极拳完全采用站式,强调肢体运动,其中吸收了一些武术动作,以柔及刚,刚柔相济。小荣术、八段锦、太极拳均是在我国传统健身术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我国传统健身术的发展。从中反映出宋元明清时期的导引术摆脱了魏晋以来坐式导引的影响,发扬了传统导引中重视身体活动的优点,增强了身体活动的强度。这一时期,在思想界,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颜元最为代表,他对道学家“静以养性”的修养方法进行了批判,尖锐地指出,道学家的修养造成人们“终日坐书房中,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疲软,以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生命之祸,未有甚于此者也。”主张“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大声疾呼:“宋、元以来儒者皆习静,今日正可言动。”颜元“动”以致强的思想和文武兼备的主张,在理学盛行、重文轻武风气浓重、精神禁锢严酷的清代别树一帜,在教育史和导引养生史上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上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29篇)
- 2025年湖南兴湘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春季校园招聘2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河北石家庄印钞有限公司招聘1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初中物理教研工作计划(5篇)
- 以患者体验为先导的医疗创新空间研究
- 海南省海口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
- 区块链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及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 企业内部医疗信息化建设方案探讨
- 2025山东泰安市泰山财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权属企业招聘2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基础会计实习心得体会(4篇)
- DB3301∕T 0451-2024 医学美容机构电子病历系统技术规范
- 《大国浮沉500年:经济和地理背后的世界史》记录
- 水工维护初级工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运维项目进度计划
- 商场中央空调租赁协议模板
- 十八项核心制度
-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数学试卷(人教版)
- 国家开放大学《Python语言基础》实验4:条件分支结构基本应用参考答案
- OTA代运营协议文档
- 内分泌科常见急危重症抢救流程
- 污染源权重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