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im手机即时文本的拓展_第1页
社交+im手机即时文本的拓展_第2页
社交+im手机即时文本的拓展_第3页
社交+im手机即时文本的拓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交+im手机即时文本的拓展

随时都会有大量的手机订单,并且是一种高质量的沟通选择。用户不断地训练着自己的拇指灵活。短信作为移动通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给手机用户之间的沟通交互带来了更多的便捷,巅峰时期每年各种节假日更是让运营商赚得盆满钵满。短信无愧为2G时代的“病毒”。当时间的滚轮悄悄地转进3G技术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通信需求日益膨胀,但运营商发现,短信业务开始展现萎缩的趋势。虽说短信业务在节假日还是能像以前一样能大收一桶金,但用户的平均发送量已经大幅度减少。是什么分流了短信业务传递的信息量?又是什么成为了手机用户日常沟通和节假日互动的新宠?本文拟对目前流行的几款手机即时聊天和社交应用进行探讨。ksk的社交尝试2010年10月19日,一款名为KikMessenger的跨平台即时通信应用悄悄登陆了苹果AppStore和AndroidMarket。这款不支持发送照片、不支持发送附件的简单IM软件,却在短短半个月内吸引了100万的使用者,成为当时业界的一个奇闻。Kik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吸引百万级别的使用者,并不是因为其精简的IM形象,而是Kik对使用者社交网络进行了一个重要拓展。使用者注册Kik时,需要输入个人手机号码和邮箱地址,而这些个人信息在被传送到服务器后在后台系统进行匹配,自动检索哪些通信录好友和E-mail联系人也安装了Kik应用,然后推送消息就被发送到了朋友的客户端上,自动询问是否愿意成为此人的Kik好友——如预期设计,个人用户的社交网络犹如几何级数般扩展开来,用户接踵而至地加入了Kik。毫无疑问,Kik是基于手机通信录的社交软件的鼻祖。Kik这种基于手机通信录的“社交+IM”模式悄悄解决了手机用户在使用各类IM应用时的两个困惑:如何让我在更换了SNS平台或者IM客户端时的通信替代代价最小;如何让我的通信录好友们在迁移到其他平台的时候立即知道我也在使用该平台。为什么如此评价Kik做出的里程碑式贡献呢?如果说之前Facebook、MSN、Gtalk等老牌社交工具使用“个人邮箱”作为弱关系链接的消息推送模式是一个对SNS的试探—毕竟邮箱是一种被动的推送关系,还要经受垃圾邮件和沉默用户的考验,激活周期较长;那么,基于个人手机通信录的这种社交尝试显得格外有意义。个人通信录的对象既是用户最熟悉的活跃群体,而且同为手机用户—甚至是持有智能机的高端用户,并且是使用者在现实中联系得最紧密的社交群体,这远比其他非实名制的SNS要实际得多。在这个背景下,Kik帮助移动终端实现了现实和虚拟世界的“无缝链接”,使移动终端成为了崭新的社交节点。正如Kik团队成员TeraKristen在《Internetvs.Real-life》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悲观地认为,这一代人社交关系完全基于互联网,那说明你的做法有误。互联网和现实世界,应该是无缝的。”即时办公—后Kik时代的中国IM应用战场用“战场”来形容后Kik时代手机IM应用的激烈市场毫不为过,Kik诞生之后,WhatsApp迅速夺过了国外第一手机IM的宝座。而在国内,手机IM+SNS软件市场仅空白了一个多月,“米聊”就迅速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米聊的推出着实让国内智能机用户眼前一亮,这款携带着涂鸦、语音聊天功能的IM手机应用很快就占领了各种终端的显示屏。国内用户开始发觉,原来智能机之间的沟通也可以这么有趣:发送即时消息可以通过网络走数据流量,费用可谓是忽略不计;支持语音聊天,可以对着麦克风说几句话,接收者不用马上答复,还可以反复地听;更可以动动手指头涂鸦一把,让屏幕那头的朋友看完忍俊不禁。随后米聊发布升级版本,功能进一步丰富,广播系统、LBS支持、摇一摇加好友等,米聊旋风刮遍大江南北,在半年内聚集了400多万的米聊用户,2011年末更是突破了700万用户的大关。手机用户对即时聊天+社交软件的厚爱引发了各种开发浪潮,盛大有你、个信等同类软件不断推出,新体验不断冲击使用者的眼球,瓜分着这个亟待开发的市场。这其中有一艘“IT航空母舰”一直没有表态,它就是倍受关注的腾讯。2011年1月底,腾讯正式发布手机社交软件—微信。刚起步的微信是一个比较保守的软件,具备类似米聊中的文字、语音交互功能,但依附腾讯强大的用户资源,来自腾讯QQ、QQ空间、腾讯微博、朋友网的用户可以很便捷地成为微信用户,微信率先成为腾讯SNS在手机上的综合延伸。因为这个庞大的用户背景,基于QQ这种相对虚拟的社交好友关系,由于打通了腾讯微博、朋友网等通道,虚拟用户可以迅速地被了解,从而更容易地建立联系。微信随后发布了几次重大升级版本,一改先前的保守态势,对米聊等IM软件的阻击之势顿时显现。首先是增加手机通信录好友匹配功能,用户的号码一旦被对方添加到手机通信录,并且双方都安装了微信,就会自动发送好友通知,从而使得微信使用黏度大增;其次是增加LBS支持的“附近的人”等功能,让在同一个地域却不认识的人可以有机会认识并沟通;第三,增加了QQ离线消息、QQ邮箱提醒、通信录安全助手、腾讯新闻等系统插件,让使用微信的用户更方便地获取同平台的信息。微信半年内收揽1500万用户,成为IM软件的大赢家。仔细想想,现在用户通过微信可以做什么?在虚拟社交关系找到例如QQ好友、微博好友等并且以文字、语音、涂鸦、群聊的方式进行即时沟通;在现实社交关系圈子找到通信录好友并且以文字、语音、涂鸦、群聊的方式进行即时沟通;把现实好友和虚拟好友加入一个临时群进行群信息、群语音的沟通交互,实现运营商层面暂时不支持的各种功能;随便“摇一摇”找个虚拟关系的朋友,通过LBS、微信等沟通方式把它变为现实好友。看着当今微信的种种,想起Kik团队成员TeraKristen那句经典的话:“互联网和现实世界,应该是无缝的。”手机社交软件“翼聊”:强化用户体验国外手机用户经常提到这样一句话,“Textingisso2008!”原意是说:发短信都是2008年之前的事儿了,现在已经太OUT了!那么,为何短信收入持续下滑,运营商还仿佛在继续观望?手机厂商在积极地寻求社交和沟通功能的突破。苹果iPhone自带的iMessage功能可以实现iOS设备间的多媒体信息传送,它可以自动识别通信录的好友是否支持,然后在免费的iMessage或者是运营商收费短信之间自动切换。Nokia配备微软的WindowsPhone系统后,“人脉”功能吸引了非常多眼球。这个整合了MSN、Gmail、Hotmail等E-mail联系人和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站诸多好友的大杂烩,也在慢慢削弱着运营商的短信收入。作为移动互联网的承载体,国内运营商们对基于手机通信录的社交软件的敏感度稍稍有些迟缓,市场就被米聊、微信等瓜分了。从资源上看,运营商拥有最真实的用户数据——每一个号码的用户信息和归属地细节,从规模和制度上看,他们拥有丰厚的运营资本和严格的用户信息保密制度,不会像IT公司如果资金链断了,就只好倒闭走人,从而导致用户通信录的信息面临被倒卖的风险。运营商本该是这类软件的创始者和引领者。但是在这场手机应用引领的变革中,他们却一直在扮演通信管道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中国电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出了“新三者”的理念,即“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基于新三者的思路,“翼聊”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电信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发的“全能”聊天软件,是针对当前手机IM应用市场的局面,从自身优势出发进行重新定位和设计,面向手机用户推出的最炫、最快、最真的多媒体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翼推送”与任何手机用户进行文字、对讲、图片、涂鸦、手写、拼图等任意方式的沟通,并支持免费IM短信、收费短信和号码直播等功能。同时中国电信开发了PC客户端,丰富了用户间的沟通方式。简单地说,米聊、微信所拥有的功能,翼聊也有,而通过登录账号直接与沟通对象发送短信和拨打电话,则是运营商IM软件独有的特色。与其坐等短信业务不断萎缩,不如从用户感知方面入手吸引用户。翼聊还可以作为协同办公的有力工具,助力政府、企业高效运转。从2011年11月就拥有了400万用户的规模来看,翼聊虽然迟到,但还是占据了手机IM市场份额的一角。和翼聊、翼聊的意义我们无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