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阳余阴不足论的学术价值_第1页
丹溪阳余阴不足论的学术价值_第2页
丹溪阳余阴不足论的学术价值_第3页
丹溪阳余阴不足论的学术价值_第4页
丹溪阳余阴不足论的学术价值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丹溪阳余阴不足论的学术价值

金元时期是中国医学学校的鼎盛时期。其学术特点是:第一,关于理论的清晰,注重实践,最后一个地方的发展。其中,朱丹溪的“阳虚无阴论”值得特别关注。今就其形成因素及其启示阐述于后,供同道参考。1丹溪和其他儒学之间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生活于公元1281~1358年,元代浙江义乌人。家居丹溪,故学者尊之为“丹溪翁”、“丹溪先生”。丹溪幼年好学,日记千言,文章词赋,一挥而就。30岁时攻读《素问》,36岁时闻朱熹四传第子许谦在东阳八华山讲学,于是就学于许公。坚持数年,学业大进,成为东南大儒。此时,有人劝他应举以步仕途,而他却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什么在对理学有所成就时反而改学岐黄?有主客观两方面因素。丹溪幼年丧父,30岁时老母患胃疾,诸医盲目套用《局方》,毫无效果。此事对他影响很大,使他感悟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于是,立志学医,“遂取《素问》读之,三年似有所得。”以前,他曾读过《素问》,但只是作一般典籍去读。而此时研读,竟把老母的痼疾治愈了。此事本应庆喜,然而却勾起追念之情,父亲患内伤,伯父患瞀闷,叔父患鼻衄,弟弟患腿痛,妻子患积聚,病非难治之疾,却一一死在庸医之手。回溯往事,历历在目,深虑过去对《素问》明了太少。恰时许公又患顽疾,对丹溪期待有望,道:“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医乎?”于是他摒弃一向所习的“举子业”,一心致力于医学。2汉字人,“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丹溪有学术思想丹溪所以成为一代名医,并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与当时的医学状况及其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宋代大观中奉朝廷之命,由陈师文和裴宗元编辑成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盛行两百余年,成为临证方剂手册与药局的配方蓝本,甚至形成一种不问病证的虚实寒热,只依《局方》治病的风气。书中所辑之方虽然有一部分实用价值较高,但大多数是比较固定的成方,不利于辨证选用,且尚有偏于芳香温燥之弊。丹溪认真研读此书,悟之:“掺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认为《局方》“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何异刻舟求剑,按图索骥,冀其偶然中,难矣!”怎样才能解决古方与今病不尽相合的矛盾?又怎样去认识先于丹溪之名家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的不同学术观点?除认真攻读《素问》、《伤寒杂病论》以及刘、李、张的著作外,只有经实践、拜名师,才能拨开迷雾、惠识真谛。于是,丹溪治装出游,几年间渡浙江、去吴县、出宣城、抵丹徒、达南京,一路风尘仆仆,餐风宿露,直到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丹溪44岁时,才在武林(今杭州)闻有名医罗知悌者。罗氏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是刘河间再传弟子,曾做过御医,不仅通晓刘河间之学,而且旁及李东垣、张子和两家之论。他在杭州名气很大,但性格孤僻,不肯将医术传授于人。丹溪欲求拜谒,“十往返不能通,先生志益坚,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有人告知罗,来人是许谦的学生,你这样冷落他,是会引起非议的。至此,罗氏始肯会朱,谁知一见如故。丹溪从此就学于罗,成为他唯一的弟子。罗说:“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难经》,而湿热相火,为病最多,人罕有知其秘者。兼之长沙之书详于外感,东垣之书详于内伤,必两尽之,治疾方无所憾。区区陈裴之学,泥之且杀人。”作为名师,罗氏这番话,对丹溪学术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罗氏对陈裴《局方》的看法,更坚定了丹溪对医学革新除弊的意向。所以丹溪听了罗氏之说“夙疑为释然。”从此,他细心观察罗氏诊疗疾病的过程,发现所用方药与《局方》截然不同。每日求诊者,络绎不绝。一年半过去发现并无固定之方,且攻补兼施,变化神奇,而疗效如期。其中道理何在?罗氏告之曰:“用古方治今病,正如拆旧屋凑新屋,其材木非一,不再经匠氏之手,其可用乎?于是又思许学士《释微论》曰:予读仲景书,用仲景之法,然未尝守仲景之方,乃为得仲景之心也。”罗氏谆谆教诲,加之随师疗病处方,使丹溪受益甚厚。学成之后,回归故里,将所学告知同仁,谁知“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听了丹溪之言,皆嘲笑并排斥之。唯独他的老师许公高兴,曰:“吾疾其遂瘳矣乎。”果然,经丹溪精心治疗,许公十余年痼疾霍然而愈。此事在当地震动很大,那些嘲笑他的人也心服口誉,甚至“大服相推崇,愿为弟子。”“数年之间,声闻顿著。”3“阳残余阴不足论”的提出丹溪的代表著作是《格致余论》与《局方发挥》。《格致余论》中“阳有余阴不足论”及“相火论”是朱氏学术思想的理论核心。尤其是前者,更为突出。丹溪在自序中说:“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故目其篇曰《格致余论》。”格致,格物致知的简称,谓穷究事物原理而去获得知识。丹溪早年从许公学习理学,为后来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理学是宋明儒家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是二程(程颐、程颢)和朱熹等,主张附会经义而谈天人性命之理,提倡清心寡欲,节制声色嗜好,认为天地间是“阳常盈,阴常亏。”这些思想被丹溪吸收在《格致余论》之中,并成为丹溪学说的核心理论。在对待前辈医家学术理论问题上,丹溪对刘、李、张三家学说,“去其短而用其长,又复参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言,以寻其指归。”特别是对天人合一之理犹有发挥。他说:“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并指出:“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而天之大气举之。”所谓“大气举之”,即天大而包地,阳多而阴少之义。又曰:“日,实也,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而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日实月缺,又有阳多而阴少之义。追求本源,丹溪所述也受到《素问·太阴阳明论》中“阳道实,阴道虚”的启发。但丹溪以日常满、月常缺的自然现象,联系到人体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提出了“阳有余阴不足论”。这种理论又是针对《局方》之弊端而言,他在《格致余论》自序中说:“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虽谆谆然见于《素问》,而诸老犹未表彰,是宜《局方》之盛行也。”既然人体受自然界阴阳二气的影响,那么人体的发育过程也会表现出阴阳消长的状态。丹溪注意到男女年龄在14~16岁以前,阴气未充;而到中年之后,“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又“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由此而计,丹溪认为,“夫以阴气之成,止供给仅三十年之视听言动。”故从人的整个生命阶段而言,亦是“阳有余阴不足”。另外,丹溪还从饮食与心理、房事方面分析阴易亏之理。酗酒可以竭精,过激的情欲亦可伤阴,“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知何而可以供给也。”还说:“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他特别提出色欲伤阴之理,“目卷彼昧者,循情纵欲,唯恐不足,济以燥毒。”指阴亏之体,委托于“阴”,本应滋阴以和阳,但当时流行的《局方》采用辛香刚燥之剂,非豆蔻、干姜,即丁香、肉桂。这些药物“积温成热,渐至郁火,”不但不能达到阴平阳秘之目的,反而会“阳亢于上,阴微于下,谓之阴平可乎!谓之阳秘可乎”他引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语,“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明确指出了滥用温燥之剂的害处,而且从阴阳学说角度为“阳有余阴不足论”提供了理论依据。4养阴抑阳,保阴抑阴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其“阳有余”,即相火有余也;“阴不足”,肾水不足也。他认为:“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见于天者,生于龙雷则木之气,生于海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又曰:“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由此可见,丹溪所说的相火有两层含义,一是生发之气,即《素问》所说的“少火”;二是亢烈之火,即《素问》所说的“壮火”。而“阳有余”,即指壮火。如何治疗这种有余的相火呢?丹溪拟滋阴降火为重要的治疗方法,把养阴抑阳作为自幼至老的主要摄生原则。他善用知母、黄柏、龟板等滋阴降火,而方剂则有大补阴丸滋阴精而降相火,四物汤加知母、黄柏以滋阴血而降相火。在养生学方面,他用四时五行五脏学说论证保阴的重要性。例如夏月“火旺则金衰,……土旺则水衰,况肾水常藉肺金为母,以补助其不足,……古人于夏必独宿而淡味,”所以保养金水二脏尤为重要。冬月“火气潜伏闭藏,以养其本然之真,而为来春发生升动之本。若于此时恣嗜欲以戕贼,至春忙之际,下无根本,阳气轻浮,必有温热之病。”他在《饮食箴》与《色欲箴》中强调“节饮食”,“远彼惟薄”,不使欲火妄动,如此才能“阴平阳秘我体长寿。”5丹溪“阳”“阴”为根本论丹溪的《格致余论》融汇诸家,独抒卓见,对其后医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如王履(字安道),元末江苏昆山人,师承丹溪,尽得其术。对《素问》“亢害承制”论颇有见解。并提出温病应以里热为主的证候特点。主张泻南补北法,为温病的滋阴法提供了理论根据。又如王纶(字汝言),明代浙江慈溪人。对丹溪学说非常推崇,言“火旺致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疾者,百无二三。”并提出“补阴之药,自少至老,不可缺。”丹溪有大补阴丸,王纶则加重滋阴药量,制成补阴丸,并阐之“常补其阴,使阴与阳齐,则水能制火,水升火降,期无病矣。”还有明代医家虞抟(字天民),浙江义乌人,世代为医,均以丹溪为宗。认为丹溪所说的“阳有余”,是指气中之阳有余和血中之阳有余;“阴不足”,是指气中之阴不足和血中之阴不足,擅用四物汤滋阴补血。但亦有对丹溪学说持批评态度者。与之相左者首推明代张景岳,他说丹溪但知精血皆属阴,故曰阴常不足,而不知所以生精血者,先由此阳气,倘精血之不足,不安能阳气之有余……所立补阴等方,谓其能补阴也,然知柏之堪降火,安能补阴?若任用之,则戕害生气,而阴以愈之,以此补阴,谬亦甚矣。”此论强调了阳生阴,气生精(血)的生理作用,还未完全否定丹溪原意。仔细探索景岳所说,我们会发现,他在《大宝论》、《真阴论》、《阳不足再辨》等篇中,反复阐述的是真阴真阳双重作用,认为真阴真阳合之才能成为生命之本。而临床见证则说:“凡阴气本无有余,阴病惟皆不足。”“今人之病阴虚者十常八九。”“虚火为病者,十中常见六七……虚火者,真阴亏也。”他擅长用熟地补五脏之阴,故有“张熟地”之称。他的观点与丹溪不同的是,阴虚证虽常见,但阴虚之先必有阳虚,故他的养阴方剂左归丸(饮),除滋阴药外,还有鹿角胶温肾填精,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可见他对丹溪“阴不足”论,实有补充,并无轩轾。6丹溪的哲学思想丰富,为人类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随于谈兵。据见,其中丹溪学说在元明时期医学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人评价曰:“术其可以万世法者,张长沙外感,李东垣内伤,刘河间热证,朱丹溪数者而已。然而丹溪实又贯乎诸君子,尤号集医道之大成者也。”他的著作在国外影响也非常深远。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对后人有何启示?笔者认为,应从医学发展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考虑。丹溪学说汲取了宋代理学思想,使自己的见解有着鲜明的哲学思维。自清代早期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温病辨证纲领至今,中医理论并未随治疗技术的提高有所突破。仍然囿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框架内。进入21世纪后,人们都在探索中医理论怎样发展?怎样有所创新。丹溪是我国医学史上首次将宋明理学应用于医学的人。他的理论提示我们,必须撷采当代先进的哲学思维,包括中国的、外国的,在保留中医理论合理部分基础上,逐步提出新观点、新理念,以冀理论上有所突破。丹溪的论点是在丰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他对《局方》的质疑和大量的诊治经验,使他提出新理论有着明确目标。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的生命,也是它不断发展的动力。离开实践的争鸣往往是纸上谈兵,站不住脚的,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的教训,应当记取。丹溪的论点在当今实用性很强。他在“阳有余阴不足论”中的一番话颇耐回味,“夫以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谁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凡此温柔、声音、颜色、香味诸欲望,均为相火妄动、戕伐阴精的因素。这些欲望与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何其相似乃尔!因此,丹溪告诫人们:“善摄生者,……宜暂远帷幕,各自珍重,保重天和。”正是丹溪善于摄生,行随于言,临终时方见“端坐而逝,享年七十八”。丹溪的论点补前人之不足,强调阴精对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的阴精随年龄增长而渐衰。所以,人至老年,疾病多由阴虚形成。诸如“头昏目眵,肌痒尿数,鼻涕牙落,涎多寐少,定弱耳,健忘眩晕,肠燥面垢,发脱眼花,久坐兀睡,未风先寒,食则易饥,笑则有泪”等。这些都是“人坐至六十、七十之后,精血俱耗”,“阴不足以配阳”所引起的。他所撰写的“饮食箴”、“色欲箴”、“养老论”、“茹淡论”等,都是针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