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服务投标文件_第1页
设计服务投标文件_第2页
设计服务投标文件_第3页
设计服务投标文件_第4页
设计服务投标文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表号:C1-2图表号:C1-2一、对招标项目设计的理解和总体设计思路1.1对招标项目的理解1.1.1项目地理位置项目地理位置图雷州市,位于雷州半岛中部。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因古雷州府辖地而得名,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犹如一条巨龙冲向南海,气势磅礴,令人震撼。雷州半岛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呼应,南北长约130公里,东西宽约40~70公里,全境面积850.79km²。雷州半岛属北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地势比较平缓,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广东省西南端,年平均气温22.5℃,夏季潮湿多雨,植被茂盛,冬季寒冷干燥。1月平均气温14℃,7月平均气温28℃,6月份最热。年平均降水量1417~1804毫米,5~9月为夏季,盛行东南风和西南风,12~2月为冬季,盛行西北风和东北风,年平均风速3米每秒。夏秋季多台风,年平均登陆台风2~3个。半岛东侧沿海为不规则半日潮,西侧沿海为规则全日潮。雷州市,建市前称海康县,是广东省湛江市辖县级市,位于雷州半岛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雷州市东濒雷州湾、南隔琼州海峡与国际旅游岛海南相望、西濒北部湾、北接湛江城区。雷州市境内交通有粤海铁路、国道207、湛徐高速公路贯通全境。本项目起点位于土塘村,终点位于官塘村,全长约16.7公里。采用双向两车道三级公路标准进行设计,设计速度为40km/h,路基宽度8.5m。1.1.2项目建设背景雷州市位于东经109°42′12″~110°23′34″,北纬20°26′08″~21°11′06″,北回归线以南,地处雷州半岛,濒临南海。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北与湛江市郊、遂溪县接壤,南与徐闻县毗邻。南北长83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其中官山湖片区和沈塘片区于雷州中心城区北部,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雷州市是湛江市域副中心城市,位于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一带,是广东省振兴粤西经济带的重要支撑,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辐射区。同时,雷州半岛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与海南岛隔海相望,位于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处,是环北部湾经济圈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广东省对接东盟的桥头堡和“―带一路”战略支点。本项目土塘村位于杨家镇北部山坑地区,辖有土塘圩、调龙、陈高、那平、那引、后洋、尾洋、新埠、旧村、新村园、赤塘11个自然村,4655人,耕地3151亩,种植主要作物有甘蔗和桉树土塘村上榜2018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单位名单。土塘村附近有西厅渡、茂德公鼓城、雷州市博物馆、雷祖祠、雷州西湖等旅游景点,有湛江剑麻纤维、覃斗芒果、流沙南珠、糯米甜糟、雷州山羊等特产。官塘村位于官渡镇,隶属于广东省湛江市\t"/item/%E5%AE%98%E6%B8%A1%E9%95%87/_blank"坡头区,地处坡头区北部,东与\t"/item/%E5%AE%98%E6%B8%A1%E9%95%87/_blank"吴川市相连,南与赤坎区调顺岛隔海相望,西与遂溪县隔河毗邻,北靠\t"/item/%E5%AE%98%E6%B8%A1%E9%95%87/_blank"廉江市,镇人民政府距坡头区15千米,行政区域面积95.0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官渡镇户籍人口为64128人。1.1.3项目建设必要性1、有利千落实乡镇总体规划、乡镇发展战略的要求雷州市城市总规确定了“北融、南联、西接、东进”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构建”一主三副三轴”的城镇空间结构,其中,“一主”为城市共中建设区;三副”为杨家镇、官渡镇镇、乌石镇等广东省重点发展中心镇;“三轴”为中部城镇发展主轴,西部沿海城镇发展副轴,东部副城镇发展副轴。交通建设对土地利用有导向作用,土地开发利用,必须以道路的修建为基础,本工程的建设是土地资源使用开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需要。2、有利千综合产业发展带战略的推动,响应”三农”国家战啼促进农村公路和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发展等有机融合,改善重要经济节点交通运输条件。服务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组合开发农村公路与衣村产业基地、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产业项目,进一步改善经济节点运输条件。推动农村公路由“交通线”向“风景线”转变。依托农村公路服务全域旅游发展,将农村公路与衣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等项目组合开发,完善农村公路绿道、步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等慢性交通体系。从而推进交旅融合发展。3、有利于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拟建工程投入运营后,将改善附城镇的交通条件,加速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交通的便利和对外联系的加强,将带动影响区内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新型产业项目的落地和镇区基础资源的整合;亦将提高项目建设区域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随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有力地促进社会经济活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通讯等事业的发展,最终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1.1.4投标人所承担的工程设计内容及研究范围(1)设计内容设计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概算编制、施工图设计和预算编制及工程施工期间的设计服务、竣工验收服务等。(2)研究范围本次建设道路位于土塘村,终点位于官塘村,全长约16.7公里。采用双向两车道三级公路标准进行设计,设计速度为40km/h,路基宽度8.5m。1.1.5项目区域社会经济现状历史沿革雷州市户籍人口170万(2010年),雷州市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辖街道办有(雷城、西湖、新城)等,18个乡镇,市区常住人口32万(2010年)。全市耕地面积162万亩,海岸线长达406公里。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北部湾的城镇群经济圈,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雷城(古雷州府治)是广东七大、粤西地区唯一且广东省唯一一个县级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文化是独特的广东四大区域文化之一。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名列国务院颁布的99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雷州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未,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雷州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至民国二年(1913年),2000多年里雷州城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辖境相当今中国三大半岛之一的雷州半岛全境等地区。北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改雷州为雷州军(军,古时行政区划)。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为雷州路治。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雷州府治。清承袭明代的体制,仍为雷州府。民国二年(1913年)实行省直管县,废府治(即雷州不作为行政区划名),存雷州首县海康。雷州市直接继承原海康县建制。据《今县释名》:"县南、西皆濒海,本汉徐闻,隋改徐闻为隋康,析隋康地置县,因名海康。西汉设徐闻县(县治在今雷州城),隋开皇九年(589)改置海康县,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后几经变迁,1961年恢复海康县建制。1994年4月26日撤销海康县,设立雷州市。行政区划1996年,雷州市面积3691平方千米,人口121.9万人。辖20个镇:雷城镇、乌石镇、龙门镇、北和镇、白沙镇、东里镇、企水镇、纪家镇、沈塘镇、松竹镇、英利镇、杨家镇、附城镇、南兴镇、客路镇、调风镇、流沙镇、唐家镇、覃斗镇、雷高镇。市政府驻雷城镇。2002年,雷州市辖雷城、沈塘、东里、雷高、调风、英利、南兴、龙门、覃斗、松竹、乌石、北和、企水、唐家、杨家、纪家、客路、附城、白沙、流沙20个镇,共有442个村委会、26个居委会。2005年末,雷州市辖雷城1个街道和沈塘、东里、雷高、调风、英利、南兴、龙门、松竹、覃斗、乌石、北和、企水、唐家、杨家、纪家、白沙、客路、附城18个镇。2006年9月,雷州市根据湛江市政府的批复,将雷城街道正式分设为雷城、西湖、新城等3个街道。新设立的3个街道办按主要街道、河流和道路等明显界线划分:东部的旧城区为原雷城街道,管辖范围东至环城路,西至群众大道、南至南渡口、北至城角排水沟,区域面积3.6平方千米;西湖街道管辖范围东至霞海路、西至207国道、南至西湖大道、北至西四路,区域面积5.6平方千米;新城街道管辖东至207国道、西至火车站、南至雷南大道、北至工业大道,区域面积5.4平方千米。3个街道按区域范围各自下辖8个社区。2009年末,雷州市面积3024.9平方千米,辖3个街道、18个镇,53个社区、418个行政村。市政府驻雷城街道。辖雷城、新城、西湖3个街道和沈塘、东里、雷高、调风、英利、南兴、龙门、松竹、覃斗、乌石、北和、企水、唐家、杨家、纪家、白沙、客路、附城18个镇。地理环境雷州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地理坐标:东经109°42′12″~110°23′34″,北纬20°26′08″~21°′11′06″。雷州市位于北纬20°26′-21°11′,北回归线以南,纬度较低,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日照年平均2003.6小时,太阳年总辐射量108~117卡/CM2,年平均气温22℃,最高气温38.5℃(出现于1977年6月8日),最低气温0℃(出现于1975年12月2日和29日),最热月份是7月,平均气温28.4℃,最冷月份是1月,平均气温15.5℃。年温差明显,为12.9℃左右。年积温约8382.3℃。无霜期达364天。雨量充沛。干湿明显,年平均降雨日135天,平均年降雨量为1711.6毫米。降雨年际变化大,相对出现干湿季。雨季为6~9月,以南风为主;旱季为11月至次年3月,以北风为主。市内区域降雨不均匀。东部、中部、北部为多雨区。而西部、南部为少雨区。内陆为多雨区。沿海为少雨区。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4%,风速3.6米/秒。县内地形平缓,海拔低,地型分布以台地为主,低丘为辅,河海冲积小平原相间。地势南高北低。在南部,按东西走向兀立着仕礼岭、石茆岭、鹰峰岭、大牛岭、嘉山岭等,其中石茆岭高达259米,是海康制高点;北部地区坡度较为平缓,均在5°以下,海拔高度在32~47米。县东西两面临海,海岸线蜿蜒曲折,连绵406公里,滩涂面积近150万亩。雷州市内水网交织,河渠纵横。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南渡河、土贡河、英利河、雷高河、通明河、调风河等,支流如叶脉分布。雷州市海域宽广,港湾众多,有通明港、芙蓉港、北家港、河北港、双溪港、后郎港、雷州港、三吉港、烟楼港、月岭港、流沙港、那沃港、三教港、乌丸港、龙斗港、海康港、芙楼港、企水港等大小18个港口。其中乌石、企水、流沙三大渔港是广东的重点渔港之一。有两大天然渔场,即雷州湾渔场、北部湾渔场,总面积1990平方海里。经济发展2013年,雷州市预计完成生产总值200.99亿元,比增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91亿元,比增6.4%;第二产业增加值30.88亿元,比增6.8%;第三产业增加值83.19亿元,比增1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34亿元,比增0.3%;全市工业总产值114.98亿元,比增1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91亿元,增长16.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66亿元,比增22.1%;农林牧渔业预计完成总产值135.39亿元,比增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79亿元,比增15%;接待游客216.71万人次,增长9.5%;旅游综合收入14.57亿元,增长31%。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43.2:15.4:41.4。雷州市地处亚热带,土地肥沃,以盛产水稻、糖蔗、花生、芒果、菠萝、香蕉、西瓜、蔬菜等农作物闻名于世。全市建立起粮食、甘蔗、水产、珍珠、畜牧、水果、蚕桑和北运菜、林业等8大基地,使"三高"农业不断发展。2011年雷州市有农作物212万亩,其中粮食92万亩,拥有22万亩连片的东西洋田素有"雷州粮仓"之称;水果92万亩,其中芒果6.4万亩,素有"芒果之乡"之称,菠萝12万亩,西瓜10万亩,香蕉、杨桃、石榴等均以万亩计。2013年雷州市投入600多万元,动工建设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伊齐爽食品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和"雷城牌"白砂糖、"鹰峰牌"冰糖芦荟等20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雷穗牌"优质大米等4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3.45亿元,比增7.2%。建国前,海康工业十分落后,除去百多家手工作坊外,仅有几家设备简陋、操作流程简单的织布厂、印刷厂、皮具加工厂和一个小盐场。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114万元。建国后,工业发展势头迅猛。1952年,工业企业达1599家,比1949年增加512家,产值384万元,同比增长约2.4倍。1958年的"大跃进"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近20年间,海康工业处于停滞徘徊、萎靡不振状态,直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重新焕发生机。1985年,工业总产值1.83亿元,比1978年的1.02亿元,增长79%。1994年,全县贯彻实施"工业兴市,农业稳市,商业活市,旅游旺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全县工业企业达5992家,其中个体私营企业4224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县形成以糖业为龙头,制糖、制盐、医疗、化工、纺织服装、罐头饮料、木材加工、工艺美术品等行业协调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2013年引进国电电力东里风电场(三期)等16个工业项目,投资总额37.7亿元。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04.32亿元,比增15.7%;完成工业增加值24.38亿元,比增15.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个,比2011年增加了8个。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3.78亿元,比增21.3%;实现增加值14.46亿元,比增19.8%。2013年雷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55亿元,比增14.6%。外贸出口总额8290万美元,比增14.0%。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6.9亿元,比增20.4%;贷款余额65.98亿元,比增17.4%。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13亿元,比增70.8%。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17亿元,比增35.1%。全年接待游客1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17亿元。1.2总体设计思路1.2.1总体设计理念1、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设计理念,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延长使用寿命,追求社会综合效益的最优。2、尊重自然规律,建立和维持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树立“保护自然、与城市相协调”的理念。3、注重工程实体安全和运行安全的统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舒适理念。4、树立“降低造价、节约型道路”的新理念。通过多方案比选论证,运用国内外近几年的相关科研成果,合理确定工程方案。5、树立“灵活设计、创作设计”理念。灵活设计、创作设计是达到道路“安全、舒适、环境优美、资源节约、质量优良、系统最优”的重要举措,在保证设计质量的基础上,力求突破和创新,赋予本项目一定的个性与特色。6、采用“融合”景观设计理念,使道路更美观、舒适,实现变化的风景展现自然魅力,沉淀的文化散发历史韵味,地区的特色让人流连忘返。7、树立低碳、环保理念,从工程技术层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营能耗。8、充分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设计理念。1.2.2总体设计目标严格执行本院质量管理体系,采用先进的勘察设计手段,确保设计力量的投入,注重精细化设计和创新设计,贯彻环保节约的理念,确保本项目的设计质量,使之成为符合雷州市交通特点的精品工程。1.2.3总体设计原则1、契合相关规划的原则。充分研究项目区路网、用地等相关规划,使项目建设契合规划,满足城市成长的需要。2、合理选用技术标准的原则。通过透彻的研究和分析,合理选择适用、经济的技术标准,灵活设计,不盲目追求高标准,设计方案要符合项目功能、定位,与地区特点相适应。3、充分体现精细设计、创新设计,融入节约、环保的理念的原则。沿线各方面控制因素较多,在设计中充分进行方案比选,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全面贯彻节约、低碳环保的理念,以实现精细化、创新性设计。4、制定科学、严谨的技术路线的原则。根据对本项目的理解,把握国内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把握区域的发展动向,以先进的设计理念为指导,制定科学、严谨的技术路线。1.2.4设计工作内容本项目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概算编制、施工图设计和预算编制及工程施工期间的设计服务、竣工验收服务等。1.2.5采用的技术标准及参数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依据相关规划,体现安全适用、服务社会、尊重现实、整体协调、经济美观、自然和谐、生态环保等原则,结合本项目特点精心做好总体设计,该项目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表所示。主要技术标准一览表序号项目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三级公路、四级公路2设计车速20km/h、30km/h、40km/h3道路总宽度7.5m/8.5m/9.5m/10m4车道宽度3.25m、3.5m5桥梁设计荷载标准6路面荷载标准BZZ-100型标准轴载7建筑净空限界4.5m1.2.6设计采用规范1、道路工程1)《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厅51244-2017)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汀0D40-201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S0-2017)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兀GF40-2004)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8)《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CJTG2111-2019)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10)《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CJTGD81-2017)11)《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_H102009)12)其他现行的相关规范、技术标准。1.2.7总体设计方案构思(1)合理布置道路断面本项目道路平面线位与道路规划相符,由于道路两侧用地已纳入总体规划,道路平面线形无大范围调整的余地,路线总体走向明确。因此,路线方案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合理选择横断面形式是本项目道路工程设计的关键。它涉及道路等级、规划红线、交通功能、用地、工程造价等诸多因素。根据沿线不同的用地规划、路网规划及交通需求分析,道路规划横断面应合理优化,满足道路功能定位要求,满足地面、地下排水和各种管线埋设的要求等。道路的交通功能发展趋势日益呈现逻辑性强、人性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因此道路设计应向提高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服务水平方向强化。(2)交通组织构想本工程交通组织主要侧重对主线行车道的快行交通组织、慢行交通组织、步行交通几个方面进行针对处置。(1)快行交通组织根据对路网的分析,沿线路网交叉较密集,为保证主干道主线车流快速通过,减少横向道路交通队主线车流的影响和采用信号灯控对主线车流造成的延误,本次快行交通与支路相交可按照右进右出的方式,与主干路、次干路平面交叉时采用带信号控制的渠化交叉口,通过合理控制交通流,保证道路服务水平。(2)慢行交通组织慢行交通主要是非机动车辆,根据周边用地地块的实际交通需求,近期均考虑在交叉口处转换。避免交叉口之间的路段与机动车发生交织。(3)步行交通组织本次人行过街主要设置在交叉路口,同时保证道路沿线人行道宽度满足规范要求。5.2.3绿色环保节能市政设施在交叉口及单位出入口路段均设置了无障碍设施。根据“集中收集,分散排放”的原则,结合道路沿线地形,在地势低处设排水口,项目沿线地区雨水就近经排水口排入规划管渠、随着管渠最终流入松山湖水域。同时与设计范围各地块的规划标高以及现有排水管(沟)合理衔接,确保本工程范围内雨、污水能顺畅接入排水系统。1.2.8工程方案工程范围本项目起点位于土塘村,终点位于官塘村,全长约16.7公里。采用双向两车道三级公路标准进行设计,设计速度为40km/h,路基宽度8.5m。本次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道路工程、桥涵工程、交通工程、照明工程。技术标准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依据相关规划,体现安全适用、服务社会、尊重现实、整体协调、经济美观、自然和谐、生态环保等原则,结合本项目特点精心做好总体设计,该项目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表所示。主要技术标准一览表序号项目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三级公路2设计车速40km/h3道路总宽度8.5m4车道宽度3.25m、3.5m5桥梁设计荷载标准6路面荷载标准BZZ-100型标准轴载7建筑净空限界4.5m.项目准备工作1准备工作施工准备工作安排1个月时间,其间包括征用土地,拆迁、平整场地及部分临时工程(如便道、便桥、临时房屋、电力、电讯等)。在此期间,部分路基土的备土工作也应安排进行,临时设施(如用于桥梁上部架设的临时设施、路面施工设施等)可视工程进展需要确定实施时间。设置合理、必要的临时工程是确保工程顺利建设的有力保障。本项目地势较平,准备工作期间应对可利用的乡村道路视需要先进行整修、加宽,修建临时桥涵和加铺路面(泥结碎石路面)。便桥、便道的修建应充分注意当地水网和农田水利设施,不得影响泄洪、排涝和农田灌溉。施工队伍生活基地、施工场地安排除了考虑生活、生产方面的要求外,还应考虑环境因素,妥善处理垃圾、污水,作好环境保护,避免干扰居民。2材料开采和运输材料开采和运输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应妥善安排。材料运输以陆运为主。各料场进出考虑设置便道相通。道路工程设计1、道路平面设计1)设计原则(1)按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要求对老路线型进行报合,有不满足规范的局部路段,在最大程皮利用老路的原则上宜适当加以改造,使其满足规花要求。(2)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要求,(3)道路平面设计应根据世路等级合理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公共交通停靠站等位置。(4)充分考虑道路空间能形的特点,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线形的组合应满足规范要求、防洪要求和行车安全要求。2)控制因素(1)已建道路的平面线形,道路路幅宽度,道路标准。(2)已建道略的平交口设置需满足的平面峨形指标。(3)道略两侧已建及规划建筑物与道路之间的关系。(4)道路等级对道路平面设计要求。3)平面设计本项目在最大程度利用老路的原则上,对现状道路进行拟合,尽量少或不改移现状线位,避免拆迁。平面线形根据老路现状、道路红线及规范要求进行布设,道路的平面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2、道路纵断面设计1)设计原则(1)纵断面设计应根据略面的加铺厚度、加铺方兆,在现状老路的基础上进行报合,在满足规范的基础上减小以坡长度,降低路面改墙工程数量。(2)老路机断面拟合设计应满足临街建筑物立面布置、相交道路路口的坚向相协调要求。(3)结合地形、地物以及现有桥梁设计,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在现状老路的高程善础上,尽量减少老路加铺的路面工程量,节省工程投资,以降低工程造价。(4)综合考虑排水要求等因素,在现状老略纵断面的善础上优化道路纵坡设计,道路标高的取值尽可能在保证道路纵坡清足技术要求的同时,满足排水宴求。2)控制因素(1)纵断面设计在现状老路的基础上进行拟合,道路满足乡镇规划控制标高的要求,保证进路两侧地块的顺利衔接(2)考虑在满足路面最小排水以坡(0.3%)的前提下,尽可能景少沥青路面的加铺平度,力求经济合理。(3)注意平纵线形的组合设计3、道路横断面设计道路杭断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道路功的特性、规划红载文度、世路地理位置、道路交通组成及交遵量的预测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确定道路最优断面。1)设计原则(1)满足道路交通功能;(2)兼质两侧现有建筑,尽量减少拆迁量;(3)满足路面排水要求。2)横斯面设计根据道路现状宽度,并信合现状条件,本次道路横断面改造方案如下:1道路横听面设计老路路甚宽4.0m,改造方案无民宅路段单侧拼宽至75m(0.5土路肩+6.5m行车道+0.5m土路肩),经过民宅无加宽条件路段,水泥路面加键沥青。断面布设形式:0.5m(土路肩)+3.25m(行车道)+3.25m(行车道)+0.5m(土路肩)=7.5m。道路路面采用直线线型路拱,机动车道的横坡为外倾1.5%。土路肩横坡为外倾3.0%。横断面设计老路路基宽4.5m,改造方案:无民宅路段单侧拼宽至7.5m(0.5土路肩+6.5m行车道+0.5m土路肩),经过民宅无加宽条件略段,水泥路面加铺沥青。断面布设形式:0.5m(土路肩)+3.25m(行车道)+3.25m(行车道)+0.5m(土路肩)=7.5m。道路路面采用直线线型路拱,机动车道的横坡为外倾1.5%。土路肩横坡为外倾3.0%。③横断面设计老路路善宽4.5m,改造方案:无民宅路段单侧拼宽至7.5m(0.5土路肩+6.5m行车道+0.5m土路肩),经过民宅无加宽条件略段,水泥路面加铺沥青。断面布设形式:0.5m(土路肩)+3.25m(行车道)+3.25m(行车道)+0.5m(土路肩)=7.5m。道路路面采用直线线型路拱,机动车道的横坡为外倾1.5%。土路肩横坡为外倾3.0%。④横断面设计路基横断面按照老路横断面布设,本次改造会线采用路面加铺处理.南北向)由南渡口至东雷高速连接线路段,路基横断面总宽10.0m,断面布设形式:0.5m(土路肩)+1.0m(硬路肩)+3.5m(行车道)+3.5m(行车道)+1.0m(硬路肩)+0.5m(土路向)=10.0m。S546(东西向)由东雷高这连接线至Y219路段,路苏模断面总宽9.5m,断面布瓷形式,0.5m(土路肩)+0.75m(硬路府)+3.5n(行车道)+3.5m(行车道)+0.75m(硬路府)+0.5m(土路向)-9.5m。道路路面采用直线线型路拱,机动车道的横坡为外倾1.5%。土路肩横坡为外倾3.0%。⑤执断面设计老路水泥路面完度为4.5m,采用双侧拼宽的方案。路基宽度8.5m,该段路基横断面按照老路横断面布设,采用路面加铺处理。全线改造后断面布设形式为:1.0m(土路肩)+3.25m(行车道)+3.25m(行车道)+1.0m(土路肩)-8.5m。道路路面采用直线线型路拱,机动车道的横坡为外倾1.5%。土路肩横坡为外倾3.0%。⑥模断面设计老路路基宽4.5m,改造方实:无民宅路段单创拼宽至7.5m(0.5m土路肩+6.5m行车道+0.5m土路肩),经过大增村民宅无加宽条件略段,水泥路面加铺沥青。断面布设形式:0.5m(土路肩)+3.25m(行车道)+3.25m(行车道)+0.5m(土路肩)=7.5m。4、路基设计1)设计原则道路建设区位于土塘村与官塘村之间,根据所经地区用地情况、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和当地的统路材料等自然条件,结合道路等级、宽度、填筑材料、荷载大小、地基承载力、稳定安全系数、容许交形值、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加同深度、周围环境条件、材料来源、施工工期、施工技术条件和经济指标等因素并充分考虑采用机械化航工方法,意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因地制宜,注意生态和耕地保护。2)路基材料及压实度道路路苔填筑前先清除路基坡脚范园内的表层可利用的耕植土(绿化土)各作今后绿化用土,对于生活及建筑垃圾、建筑地坪、建筑基础等按实际厚度挖除外坛,池塘淤泥晾晴后备作绿化用土。路善回填时必须采用分层回填分层压实,均匀压实,不得采用大型机城推土超厚压实法压实。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压实标准。一般路段填方路善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3)一般路基设计路幅范围内先清除表层土30cm,向下开挖至路基设计深度后,基底经压实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路基施工。1).新建路基处理路基施工前应先对原地面清表,路基填筑高度H为路面至清表后地面的高差,h为路面结构层厚度。填方路段:H<h+0.8m时,向下开挖至路床底基底碾压,压实度≥92%;其上填筑80om4%水泥土路床,压实度294%。H>b+0.8m时,甚底硕压,压实度>92%,路基中部城筑掺3%水泥土,压实度>93%,其上填筑80cm4%水泥土路床,压实度=94%。零填(H<h)及挖方路段:下挖至路床底进行基底碾压,压实度≥92%,其上填筑30cm4%水泥土路床,压实度>94%。2)拓宽时老路基利用路基拓宽方式与路面拓宽方式结合,当路面拓宽宽度<2m时,新、老路基搭接处应沿老路行车道边缘垂直开挖,开挖至路面结构底,甚底碾压,压实度292%,其上铺筑路面结构。当略面拓宽宽度>2m时,路基处理方式同新建路基。新、老路搭接处开挖成合阶状,台阶宽度不小于1m,台阶搭接处铺设2m宏土工格栅。土工格栅采用双向土工格栅,抗拉强度>80kN/m,屈服伸长率≤10%。5、路面结构设计1)设计风则(1)根据道路等级与使用要求,进循因地制宣、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结合本地条件与实践经验,对路基路面进行综合设计,以达到技术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目的。(2)柔性路面结构应按土基和整层稳定、基层有尼够强度、面层有较高抗疲劳、抗变形和抗滑能力等要求进行设计。结构设计以双圆均市垂直和水平荷诚作用下的三层弹性体系理论为基础,采用路表容许回弹夸沉、客许弯拉应力及容许剪应力三项指标。层间结合必须紧密稳定,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应力传布的连续性。(3)刚性路面混凝土板的厚度,按行车产生的荷戢应力不超过水泥混凝土在设计年末期的疲劳强度并验算温度翘曲应力后确定。板长应住最大行车荷载应力和最大翘曲应力选加值不超过水泥混凝土的弯拉强度。2)技术标准及设计理论路面结构设计采用双圆均布委直荷载作用下弹性层状连续体系理论计算。轮以轴载100IN的双轮组单轴为标准轴峨,轮胎压强为0.7Pa,单轮轮边当量圆半径r为10.65cm,双轮中心间距3r。各项参数按《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选用,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以路表面回弹夸沉值、沥青混凝土层的层底拉应力及半刚性材料层的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3)路面结构设计路面结构组合如下:水泥老路加铺改造的行车道路面结构。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C)粘层老路路面侈复结构层总厚度为9cm.②道路加铺改造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士(AC-16C)粘层+土工布老路路面修复结构层总厚度为5cm.拼宽的行车道略面结构:↵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C)粘层+土工布20cmC30混凝土20cm级配碎石结构层总厚度为45cm.3新建的行车道路面结构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C)沥青下封层透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20cm级配碎石结构层总厚度为45cm.6、路基路面排水设计本次设计路基应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以排出路基、路面范围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保证路苦珞面的稳定,防止路面积水影响行车安全。排水设计时应与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相配合。防止冲毁农田或危客农田水利设施。1)路基排水路基排水主要通过两侧的排水沟来进行。排水沟将汇集的路面水、路基边坡水排入河沟成排入排水涵洞中,或通过排水沟排出路苦,排水沟的极限最小纵坡为0.12%,排水沟长度原则上不超过300m,最大不超过500m。当排水沟水必须穿过世路时,设置盖板涵穿越。2)路面排水路面排水主要为土路肩排水,一般路段路面排水采用散排方式,土路肩植草。桥梁工程桥梁结构设计全面贯彻“安全、适用、经济、先观、环保”的建设方针。2)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结构的设计做到有利于模数化、标准化施工。3)在满足桥梁使用功能和桥下净空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景观性、经济性等指标,选用结构整体性好、施工長利、耐久性好的桥型结构。.交通工程设计为降低交通事故率,减低事故的严重程度,并为驾驶人员和行人提供及时、准确和合适的信息,根据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中有关规定,本工程沿线设置警示桩、指示、禁令等标志,路面漆划有关标线,设置护栏。.照明工程设计项目全线设置相应的照明设施。道路照明工程设置以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省能源、维修方便为原则,同时满足服度、亮度、均匀度及眩光抑制有关规范宴求。为保证道路照明质量,达到辨认可靠和视觉舒适的基本要求,机动交通道路照明应满足路面平均亮度(或路面平均照度)、路面亮度总均匀度和纵向均匀度、眩光限制、环境比和诱导性的等项评价指标。本次设计沿线布置太阳能路灯,采用沿行车道单侧布置,间距30米。.绿化工程设计从道路本身出发,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统一考虑与之相关的绿植。风格一致,整齐美观,选择合适的树种,科学陀置道路绿化可起到稳定路基、保持水土、美化路容、诱导行车、保护环境的作用。因此在沿线公路用地范围内应进行绿化,美化路容,保护环境,主要以裁种树木辖植草皮为主。路基边坡、坡脚、边沟外用地范国内均植草绿化,两侧建成两条林带,起到降声净化空气的作用,又能关化环境。形成独具特色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带状风景线。绿化工程应进循以下原则:①在公路交叉范围内和弯道内侧植树,应满足视距要求:②乔灌结合、粗细搭配,树木均不能伸入公路建筑界限内。本次绿化设计范围主要包括路侧绿化。.路基、路面1路基横断面根据道路现状宽度,并结合现状条件,本次道路横断面改造方案如下:道路横断面设计新建与拼宽路面宽度均为8.5m。断面布设形式:0.75m(土路肩)+3.5m(行车道)+3.5m(行车道)+0.75m(土路肩)=8.5m。道路路面采用直线线型路拱,机动车道的横坡为外\離験齢础(-)新脚辭選倾2%,土路肩横坡为外倾4%。\離験齢础(-)新脚辭選2一般路基为了使路基获得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抗变形能力,保证路基路面的综合服务水平,路基填料,必须通过试验确定,不得使用淤泥、有机土、含草皮土、生活垃圾、树根和含有腐朽物质的土。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以及含水率超过规定的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基填料。应采取晾晒或掺入水泥、固化材料等技术措施进行处理,经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土源由地方提供,考虑到不利季节施工等因素,结合土质,为保证填筑后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满足压实度及施工要求,本次设计对部分路基土进行掺水泥处理。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压实标准及填料最小强度表分类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CBR)(%)上路床0—30N945下路床30〜80N943上路堤80—150N933下路堤>150N902零填及路堑路床0—30N945(1)路基处理新建路基处理路基施工前应先对原地面清表,清表厚度按20cm计,路基填筑高度H为路面至清表后地面的高差,h为路面结构层厚度。填方路段:HWh+0.4m时,向下开挖至路床底基底碾压,压实度N92%;其上填筑40cm素土路床,压实度N94%°H>h+0.4m时,基底碾压,压实度N92%,路基中部压实度N93%,其上填筑40cm素土路床,压实度N94%。零填(HWh)及挖方路段:下挖至路床底进行基底碾压,压实度^92%;其上填筑40cm素土路床,压实度N94%。拓宽时老路基利用路基拓宽方式与路面拓宽方式结合:当HWh+0.4m时,新、老路基搭接处应沿老路行车道边缘垂直开挖,开挖至路床底,基底碾压,压实度N92%,其上填筑40cm素土路床,压实度N94%,其上铺筑路面结构。当H>h+0.4m时,新、老路基搭接处应沿老路行车道边缘垂直开挖,开挖至路面结构底,基底碾压,压实度N92%,路基中部压实度N93%,其上填筑40cm素土路床,压实度N94%,其上铺筑路面结构。新、老路搭接处开挖成台阶状,台阶宽度不小于1m,台阶搭接处铺设2m宽土工格栅。土工格栅采用双向土工格栅,抗拉强度N80kN/m,屈服伸长率W10%。3特殊路基软土路段超挖至路面结构底面以下85cm,底部采用换填85cm碎石至路面结构底。对于涵洞基础所处的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采用换填碎石处理。对于现场出现的特殊路基,建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协商后确定具体方案。4路基防护设计填方路基边坡坡度为1:1.5,挖方路基边坡坡度为1:1。5路基防护设计一般路段采用喷播植草防护。在填方路基段落,当边坡放坡侵占农田或水沟时,设置护肩墙,墙高不超过2.5m。6路面设计6.1设计原则根据道路等级与使用要求,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结合本地条件与实践经验,对路基路面进行综合设计,以达到技术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目的。柔性路面结构应按土基和垫层稳定、基层有足够强度、面层有较高抗疲劳、抗变形和抗滑能力等要求进行设计。结构设计以双圆均布垂直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三层弹性体系理论为基础,采用路表容许回弹弯沉、容许弯拉应力及容许剪应力三项指标。层间结合必须紧密稳定,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应力传布的连续性。(3)刚性路面混凝土板的厚度,按行车产生的荷载应力不超过水泥混凝土在设计年末期的疲劳强度并验算温度翘曲应力后确定。板长应使最大行车荷载应力和最大翘曲应力迭加值不超过水泥混凝土的弯拉强度。6.2技术标准及设计理论本次路面结构计算采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下的多层弹性连续体系理论为基础。计算采用设计参数详见下表:沥青路面面层材料设计参数材料名称推荐配合比或型式20°C下动态压缩模量(MPa)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1200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10000基层、底基层、土基材料设计参数材料名称弯拉强度弹性模量7d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压回弹模量水泥稳定碎石(4.0%〜4.5%)1.5200003.5〜4.0级配碎石250土基回弹模量N40MPa6.3路面结构设计根据老路调查分析,本项目路面改造方式分别如下:1)老路加铺4cm AC-13C6cm AC-20C1cm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修复的水泥混凝土面板2) 老路拼宽4cm AC-13C6cm AC-20C1cm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20cm 水泥混凝土20cm 级配碎石3) 挖除老路新建4cm AC-13C6cm AC-20C1cm 沥青下封层20cm 水泥稳定碎石20cm 老路破碎再生利用料4) 桥面铺装4cmAC-13C6cmAC-20C5) 被交路路面结构与等级道路交叉处不改造被交路,主线采用转角加铺处理;与等外级道路相交时被交路进行转角加铺处理,采用主线路面结构。6.4老路修补老路加铺时必须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处治,应更换破碎板,修补和填封裂缝,压浆填封板底脱空,磨平错台,清除旧混凝土面层表面的松散碎屑、油迹或轮胎擦痕,剔除接缝中失效的填缝料和杂物,并重新封缝。经综合处治后,旧混凝土路面应满足接缝处的板边弯沉V0.20mm,弯沉差V0.06mm,错台V5mm,方可进行补强加铺,弯沉差为0.06mm时所对应的传荷系数为75%。根据老路的现场情况,针对不同的病害,施工时逐个检查水泥砼板块,将水泥板块划分为较好板块、断裂板块、破碎板块,对较差的板块进行修补。1)较好板块无较大裂缝、裂缝少于2条、边角轻微破损,检测后路段的代表弯沉值<20(0.01mm)。对这些板块的裂缝灌乳化沥青处理。老路补强加铺前应对旧水泥砼板进行贴缝处理,贴缝采用抗裂贴。抗裂贴技术指标如下:抗裂贴技术指标抗裂贴技术指标技术指标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最大延伸率(纵)<10%GB18242-2000最大延伸率(横)<10%最大拉力(纵)340kN/mGB18242-2000最大拉力(横)340kN/m软化点高温环境(N38°C)385°CJTG052-2000(聚合常温环境(16〜37°C)80〜84°C物) 低温环境(W15°C)75〜79C弹性恢复(聚合物)375%JTG052-2000织物耐高温性>250CGB/T328.11-2007低温柔性-20CGB18242-2000织物耐酸性通过JTGE50-2006织物耐碱性通过厚度±0.15mmGB18242-2000宽度±10mmGB18242-20002)破碎板块板块裂缝成网状、裂缝密集、部分或完全破碎,检测后路段的代表弯沉值〉45(0.01mm)。对这些板块,应进行凿除处理,水泥砼板块凿除后,检查路面基层,如基层成型很差或已经破碎成碎石,则应将基层也一并挖除,然后对路面底基层进行夯实,最后铺设水泥填补至现状混凝土面层底,其上参照旧水泥砼板补强路面结构型式。6.5老路再生利用采用碎石化再生利用技术时,碎石化层可以作为底基层。断板率不小于5%时,不宜采用再生利用技术,断板率大于5%且小于80%时,宜采用就地碎石化再生利用技术,断板率小于20%。.原材料的技术要求1沥青根据气候分区及交通等级使用要求,沥青应采用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各项技术指标见下表。SBS聚和物作改性剂的改性沥青,应采用适宜的生产条件和方法进行,通过试验确定合理的改性剂量和加工温度,改性剂应分散均匀并达到一定的细度。沥青路面不仅要考虑耐久性,而且要考虑抗车辙、抗裂、抗滑和防水渗等要求,面层采用中粒式沥青砼,选用AC-16C,沥青质量技术要求见下表。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质量技术要求检验项目技术要求针入度(25C,100g,5s) (0.1mm)60〜80针入度指数PI-1.5〜+1.0软化点(R&B)(C) 不小于4660C动力粘度(Pa-s) 不小于180延度10C,5cm/min(cm) 不小于20延度15C,5cm/min(cm) 不小于100含蜡量(蒸馏法)(%) 不大于2.2闪点(C) 不小于260溶解度(%) 不小于99.5TFOT后质量变化(%) 不大于±0.8残留针入度比(%) 不小于61残留延度(10C)(cm) 不小于6密度(15C,g/cm3) 不小于实测记录2粗集料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无杂质,具有足够的强度、耐磨耗性、近似立方体颗粒的碎石。粒径大于2.36mm宜采用玄武岩集料和辉绿岩集料,其规格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3规定。粗集料的质量技术要求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2、表4.8.5、表4.8.7规定的指标基础上,作适当提咼。厂家应有专门的除尘设备,严格控制针片状颗粒含量、粉尘的含量,采用反击式破碎机进行破碎,将集料加工成最后的产品,反对鄂式机反复破碎,以防集料产生内伤,影响路面质量。粗集料应具有良好较正方的颗粒形状。粗集料质量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沥青混合料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石料压碎值(%)洛杉矶磨耗损失表观相对密度吸水率(%)坚固性(%)针片状颗粒含量水洗法0.075mm软石含量磨光值(PSV)与沥青粘附性<30<35%>2.45<3.0--<20%<1%<5%>404级3细集料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颗粒级配的人工轧制的玄武岩细集料,不能采用山场的下脚料。其规格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9.3中砂的级配要求。并满足以下规定: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观相对密度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砂当量棱角性>2.45<5%>50%>30s沥青混合料用机制砂规格规格公称粒径水洗法通过各孔筛的质量百分率(%)9.54.752.30.150.075S160〜3-10080〜10050〜8025〜608〜450〜250〜154矿粉用于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应采用石灰岩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洁净、干燥,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禁止使用回收矿粉。其质量技术要求见下表。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表观相对密度>2.5含水量(%)<1<0.6mm(%)粒度范围<0.15mm(%)<0.075mm(%)10090〜100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5混合料组成面层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原则上依据下表,采用骨架密实型级配,具体应按要求进行试验确定工程级配范围。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1652.30.150.075中粒式AC-20C/10090-10078-9262-8050-7226-5616-4412-338-245-174-133-7细粒式AC-13C///10090-10068-8538-6824-5015-3810-287-205-154-8各层沥青混合料应满足所在层位的功能性要求,便于施工,不容易离析,各层应连续施工并连结成为一个整体。沥青混合料采用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详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并有良好的施工性能。行车道沥青面层各层压实度不小于97%,以实验室标准密度为标准。对于沥青混合料必须在配合比的基础上,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并符合下表的技术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沥青混合料,必须更换材料或重新进行配合比试验,调整最佳沥青用量的方法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混合料类型动稳定度(次/mm)普通沥青混合料,不小于1000改性沥青,不小于2800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检验技术要求混合料类型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不小于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不小于普通沥青混合料7580改性沥青混合料8085沥青混合料试件渗水系数(ml/min)技术要求级配类型渗水系数要求(ml/min)试验方法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不大于120T0730经设计确定的标准配合比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生产过程中应加强跟踪检测,严格控制进场材料的质量,如遇材料发生变化并经检测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马歇尔技术指标不符要求时,应及时调整配合比,使沥青混合料的质量符合要求并保持相对稳定,必要时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6混凝土水泥用于水泥混凝土板的水泥标号不应低于42.5级,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规定的标准。水泥应有合格证,若有疑问,出厂期超过三个月及发现受潮的水泥,必须先经实验,合格后方准使用。不同品种,不同厂家和不同出厂期的水泥应分别堆放,严禁混合搅拌或在同一仓内使用不同的水泥。黄砂水泥混凝土板用的砂,应选用质地坚硬,符合规定级配,细度模数在2.5以上,富有棱角的粗砂或中粗砂,当无法取得粗、中砂时,经配合比实验可行,可采用泥土杂物含量小于3%的细砂。砂的技术要求应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TF30-2014)中的有关要求。碎石水泥混凝土板用的碎石应质地坚硬,并符合规定级配,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碎石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TF30-2014)中的有关要求。水混凝土搅拌和养护用水应清洁,不得含有油、酸、碱类及其它污浊物资,一般的饮用水均可使用。若使用非饮用水时,应经过化验,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TF30-2014)中的有关要求方可使用。钢筋水泥混凝土板用的钢筋品种、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应顺直,不得有裂缝、断伤、刻痕、表面油污,颗粒状或片状或锈蚀应清除;用作传力杆与拉杆的钢筋所有断口毛茬须仔细磨平。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TF30-2014)中的有关规定。7基层1、级配碎石基层级配碎石压碎值小于35%,骨架型级配碎石级配,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级配碎石基层压实度不低于97%。级配碎石集料级配表37.531.526.5169.54.77510085〜10065〜8542—6720〜4010〜278〜205〜180—10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碎石压碎值应不大于35%,针片状含量宜不大于22%,集料中小于0.6mm的颗粒必须做液限和塑性指数试验,要求液限小于28%,塑性指数小于9。水泥稳定碎石集料级配表31.526.5191652.30.150.075100100~9083~6778~6173~5464~4550~3036~1926〜1219~814~510~37~28橡胶应力封层橡胶应力封层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应选用反击式破碎机轧制的碎石,粗集料技术要求见同上面层,并采用0.2〜0.5%(按照集料重量计)的沥青进行预裹附(裹附温度在120°C以上),预裹附的集料堆放时间不宜超过两周。橡胶沥青应力封层技术要求及集料级配范围如表所示,一般情况可选用B级配。橡胶沥青技术要求检测项目技术要求技术要求粘度(177C)(Pa・s)1.5~4.01.5~4.0针入度(25C,100g,5s)(0.1mm)N25325软化点(环球法)(C)N57357弹性恢复(25C)(%)N30330橡胶应力封层集料级配范围方筛孔尺寸(mm)A级配B级配13.21001009.51000~156.30~15/2.360~50~0.50.075 0~0.5 0~0.57沥青下封层沥青下封层采用优质慢裂乳化沥青,沥青集料采用石灰岩碎石,规格S14,其指标详下表。乳化沥青喷洒量按纯沥青量为0.6kg/m2~0.8kg/m2;集料撒布量为5m3/1000m2〜6m3/1000m2计。集料级配范围规格公称粒径(mm)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9.54.752.360.6S143〜510090〜1000〜150〜3面层之间铺设粘层,粘层采用SBS改性乳化沥青,其技术指标详见下表。沥青喷洒数量折算成纯沥青为0.2〜0.3kg/m2,对于隔年施工的面层应取高限;未施工防水层的桥面、通道表面和搭板的表面喷洒数量折算成纯沥青为0.4—0.5kg/m2o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破乳速度慢裂粒子电荷阳离子(+)道路标准粘度计C25,3S10〜25恩格拉粘度(25C)1〜10筛上剩余量(1.18mm筛)%<0.1与集料的粘附性>2/3蒸发残留物163C残留物含量%>53针入度(25C)0.1mm80~130软化点C>50延度(5C,5cm/min)cm>30弹性恢复(25C,1h)%>60动力粘度Pa.S>500贮存稳定性1天%<15天<58路基路面排水1)边沟排水矩形边沟:适用于道路沿线建筑物比较多的村庄段,设在路肩边缘,为底宽120cm、180cm的矩形断面,沟身两侧厚为20cm,沟底高程按照道路标高控制,边沟深度可视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基础20cm厚,下设5cm厚砂砾垫层。土边沟:一般路段边沟型式采用底宽40cm、深度40cm的土边沟,填土边坡坡率为1:1.5,护坡道宽度为1.0m,护坡道均向外倾斜4%。路基土边沟应夯实两侧边坡及沟底,边沟出水口与构造物相接处,应注意予以接顺。路基路面排水设施的尺寸及间距,路面和路肩表面排水设计按降雨重现期5年,路界内坡面排水设计按降雨重现期15年,取规范中10min降雨历时的降雨强度进行计算确定。利用标准降雨强度等值线图和有关转换系数,按下式计算降雨强度:q=%",10其中,重现期转换系数Cp,对于广东地区,重现期5年取1.00,重现期15年取1.27。假设降雨历时为10min,降雨历时转换系数ct按公路所在地区的60min转换系数C60查表取为1.00。5年重现期和10min降雨历时的标准降雨强度q5,10查图得2.9mm/min。则5年重现期10min降雨历时的降雨强度为:q=1x1.00*2.9=2.9mm/min15年重现期10min降雨历时的降雨强度为:q=1.27*1.00x2.9=3.683mm/min径流系数/对于沥青混凝土路面取为0.95,对于细粒土坡面和路肩取为0.55。设计径流:取平均2米高、300延米长、坡率1:1.5的路堤计算。。=16.67/0尸=16.67*0.95*3.683*3.5*300*10-6(路面汇水)+16.67*0.55*3.683*0.75*300*10-6(土路肩汇水)+16.67x0.55x3.683x3x300x10-6(坡面汇水)+16.67x0.55x3.683x1x300x10-6(护坡道汇水)=0.109m3/s泄水能力:一般填方路段推荐路堤排水沟为底宽80cm、口宽80cm、深60cm的矩形排水沟,排水水流深度取排水沟深度的0.8倍,纵坡取0.3%。则排水沟粗糙系数n=0.012,过水断面面积,=0.32m2,水力半径R=0.24m,水力坡度7=0.003。121 1 2 1v=-RJ[2= x0.24?x0.0032=1.76m/sN=0.012泄水能力Qc=vA=1.76*0.32=0.563m3/s>0.109m3/so二、招标项目设计的特点、关键技术问题的认识及其对策措施2.1招标项目设计的特点本项目为农路公路建设项目,本项目需要根据交通流特点,做好道路线形和路基路面设计。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农村公路引领产业布局和衢动发展的能力,满足生产生活物资流道,推动农村公路与产业项目同步规划建设、合力管护、互利共系,盘活农村发展资源,实现“公路通、百业兴、百姓富”,为乡村提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内生动力。本项目所在地为雷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服务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组合开发农村公路与农村产业基地、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产业项目,进一步改普经济节点运输条件。资源优势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城郊型农业逐渐形成,农副产品的商品串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农民生活质量有效提升。2.2招标项目关键技术问题的认识及对策2.2.1与高压线、两侧相交村路的总体协调衔接◆问题的分析沿线立有大量电力杆、高压线、变电站等电力设施,以及简易房屋、教堂、民房等建筑,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对工程进度产生重大延误。道路起终点有现状道路,在片区尚未完全开发的阶段,需要做好衔接工作,方便附近居民的出行。★对策措施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应做好地形测量工作,提前确定数量和位置,在设计中详细体现拆迁工作量,以及和现状道路的衔接措施。之后由业主单提前做好征地拆迁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展开。2.2.2路线平纵方案比选、优化及协调落实◆问题的分析本项目位于快速发展的新建基地内,项目建成后,通行车辆较多,需要根据交通流特点,做好道路线形设计。★对策措施本项目路线设计注重平、纵、横组合,重点是根据重车交通流特点进行设计。设计时交叉口转弯半径尽量取大,同时做好道路平纵组合设计,使停车视距足够大。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考虑与附近道路路面的接顺及交叉口的排水,对于面积较大、人行道较长的交叉路口设置安全岛,同时进行必要的智能交通设计,与公交及停车系统紧密结合。2.2.3路线纵断需在满足防洪排涝规划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填高◆问题的分析本项目靠近海边,全线原地面标高较低,应严格按照片区防洪排涝规划设计纵断,同时做好防洪措施。另一方面,项目建设时,需要外界大量土石方量,同时填方高度增加,软基沉降的风险可能增大。★对策措施本项目路线纵断设计应满足片区防洪排涝规划,路线设计时应适当减少填方高度,以降低外借土方造价,同时降低路基沉降的风险。2.2.4道路横断面的布置拟定◆问题的分析合理的横断面宽度拟定,是实现本项目“畅通交通、和谐交通”设计理念,满足道路使用功能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之一。★对策措施我司针对片区规划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真分析了片区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及路网建设规划,最终准确预测了片区未来道路交通量,结合预测结果,确定了能满足道路需要的车道宽度及车道数量、设计速度等标准,确保道路断面布置能够符合规划精神,满足远期片区发展。2.2.5不良地质路段路基的处理,确保道路运营安全本项目常见的地质病害主要表现为:软土。◆问题的分析本项目沿线经过大量滩涂、养殖场地段,存在较深淤泥,对路基有较大的危害。★对策措施控制路基沉降和路基承载力是地基处理的主要因素,软基处理设计时综合考虑本项目所在场地的地质情况、施工工期、施工工艺、取材、工程造价等因素,并充分吸取本地区软基处理的成功经验,进行多方案的经济技术比较。对于浅层软弱地基,主要考虑换填垫层及抛石挤淤的方法。对于深层软弱地基,推荐采用以水泥搅拌桩为主,工程预压期允许的条件下,建议采用塑料排水板桩、砂桩等其他处理形式。2.2.6路基路面排水◆问题的分析本项目路线,降水量多,湿度大,暴雨集中,地表径流强。因此本项目对路面排水要求很高。★对策措施我们将充分重视路基路面排水,本项目路基路面排水按市政排水设计规范,路基、路面排水将设置边沟、盲沟、路面表面排水、路面结构层排水、雨水口、雨水井、雨水管、涵洞等,以充分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减少水对路基路面的影响。更要设置畅顺的路面层排水设施,及时排除路面水,保证路面结构的强度和寿命。2.2.7统筹兼顾,系统安排,逐步推进,分期实施◆问题的分析区域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必然分期分批,配合开发强度,道路、管网、地块、绿化统一考虑,分期实施,最大限度节省工程投资,提高工程利用率。★对策措施①统筹兼顾,系统安排。根据开发进度,统筹安排各专业施工工序,地块开发与市政管线配套统一考虑,避免重复浪费。填土与管网综合、排水通道同步实施,避免重复开挖。确定区域综合径流系数,分步实施以调峰、蓄滞为主,以外排为辅的城市排水系统;提前考虑智能化交通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避免前建后补。②逐步推进,分期实施。管线开挖、地基处理制约着整个工程工期,应先期实施,保证其上结构(路面,管道等)安全及正常施作,施工便道与正式道路相互结合,路面结构分期实施,避免地块开发运输车辆及后期沉降对路面破坏造成的影响,临时排水设施与永久排水设施相互结合,避免施工期对道路及绿化的影响,保证临时排水设施与永久排水设施的合理过渡。2.2.8.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1工程管理为保证本项目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并尽快发挥其效益,项目实施期间和营运期间均应该进行科学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这不仅能对工程事故进行控制,防患于未然,而且能对工程进行全局控制,防止重复劳动,减少返工,提高工作效率。项目建设期的管理建议本项目按国际通用的招投标承包方式进行,并在项目建设中实施工程监理制度,具体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单位应设置该项目的专业管理机构,负责工程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工作。采用招投标方式选择承包人,并对施工队伍的技术资质、施工机械设备性能、环境等准备工作进行审核。实行第三方工程监理制度,开工前要对施工现场、技术、管理、环境等准备工作进行审核。在每道工序的操作中,注意对操作质量的巡视,对违章操作应及时纠正,坚持上道工序不合格就不能转入下道工序的施工原则。坚持对隐蔽工程的检查,查出问题必须严肃处理,并经监理工程师确认后,才能转入下道工序。对已完成的工程项目要注意保护,防止污染和损坏。竣工后要严格按规定程序验收,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项目营运期的管理项目建成投入营运期间,仍需要实施严格管理,加强养护、疏通、收费以及服务设施的管理,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加强对道路的养护管理,及时维修遭受破坏的设施,并适时进行大修处理。通过交通巡逻,在发生交通事故或车辆违章时能迅速予以排除或查处。对公路上发生的事故能及时通知相关部门,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尽快疏散交通。2技术人员培训为提高公路建设及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经验,可适当安排人员参加相关的培训,也可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举办研讨会、学习班等,进行专门项目的培训,争取使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及时应用于本项目的建设、管理工程,提高本项目的服务质量。-1-三、设计工作量及计划安排3.1设计工作量及计划安排3.1.1设计工作方案与工作量方案设计主要工作过程如下:1、筹备工作阶段(1)已有相关项目基础资料、研究成果的收集(2)工作大纲编写,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成立项目组,落实人员安排和工作计划(3)工作大纲审查2、方案设计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是本项目的重点工作阶段,又可分为调研、内业和审查三个过程。3、报告的修订出版4、报告的补充完善初步设计1、工作内容(1)组成初设项目组,编制工作大纲报业主审批。(2)项目组对前一阶段工作成果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对可能发生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进行分析研究。(3)对本项目路线进行踏勘,走访沿线规划、电力、水利、城建等相关部门,听取其对本项目的意见和建议。(4)编制事先指导书、大纲、规定等。(5)对全线进行勘测、调查及与相关部门协调。(6)对外业进行验收,外业调查完成后进行方案设计,编制初设中间方案汇报材料。(7)向业主汇报,接受业主安排的验收及初步咨询审查。(8)根据咨询评审意见对初设方案进行优化调整。(9)编制并完成初步设计文件(含概算)报业主。3.1.2设计进度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我司完全有能力按期、保质完成各阶段的勘察设计工作。本项目的设计进度及提交成果的工作计划如下:勘察设计阶段计划进度表编号工作内容合同签订后35天1~56~1011~1516~2021~2526~351方案设计2方案设计审查及修改3初步设计4初步设计审查及修改5施工图设计6施工图设计审查及修改为保证本项目工作的顺利推进,项目分为八个工作阶段进行,各阶段拟定的工作进度计划充分考虑各工作任务的先后次序,同时在工作实施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穿插进行,确保能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各阶段工作进度安排如下:(1)实地测量及前期调查工作对项目区及其周边的地形地貌进行外业测量,标注与项目规划设计相关的各类现有工程设施的位置,经内业处理后,提交符合相关要求的1:2000实测地形图。在进行项目区实地测量的同时,同步开展前期调查的基础工作,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成立技术工作小组,收集项目设计所需的基础资料,应用年度卫星遥感影像、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及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等基础数据,了解电白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状况和耕地质量等级等基本情况。(2)设计踏勘基于本项目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项目实地测量与设计踏勘工作同步进行,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踏勘草图绘制及设置踏勘路线。根据规划设计所需信息,设计踏勘需从村民意愿、设计规范要求、实地丈量尺寸、水源保证、用地保证、历史洪涝情况等进行详细调查了解,确保规划设计所需信息全部收集。(3)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工作根据项目规划设计程序的要求,确定项目区的建设规模及耕地地块、面积,结合实地踏勘以及与项目区相关人员的交流,从项目建设背景、项目建设规模范围、项目资金概算及筹措、项目区概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效益分析、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环境影响与评价等方面分析进行项目规划设计编制。(4)征求意见、修改方案阶段由项目承担单位组织相关部门和项目区的村民代表对项目初步规划方案进行论证和可行性分析,提出修改意见。根据各部门及单位意见,进行方案的修改与完善。(5)提交初步成果阶段在确定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完善规划图件(现状图、规划图)、单体工程图的绘制,完成规划设计报告、预算书及预算编制说明的编制。提交所有初步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成果。(6)成果评审及修改阶段根据广东省文件及地方相关部门的相关要求,项目成果需通过专家评审。根据专家提出意见,进行成果的修改和完善。设计方案(定稿)及施工图设计提交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完成修改后定稿,完成施工图设计,将相关文件资料进行归档、刻盘并提交最终项目成果。(8)售后服务成果上报备案后,应招标人的需要,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并配合招标人开展本项目各阶段的验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查验收工作。我单位派驻最少2名设计代表进驻施工现场并跟踪项目变更审批并完成设计总结报告等验收资料。4.3项目管理制度为了实现我所的质量管理目标,完成本项目的各项生产任务,使本项目管理更加合理化,在所部有关规定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以往项目的实际经验,特制定本项目规章制度。4.4实施队伍的组建和管理为了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本工程,我单位计划成立项目工作小组。人员安排的详细情况见下图:组织管理模式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项目质量负责人测量技术总负责人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生产作业人员项目组长规划设计总负责人4.5生产管理(1)本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由项目负责人全权处理本项目一切事务。(2)各负责人、组长以及作业员按照本岗位的职责开展工作。(3)按照规范以及本项目技术设计书要求进行生产与作业。(4)定期开项目生产协调会,反映遇到的问题以及会议决定解决的方案。(5)定期向甲方汇报生产情况。(6)只有在本工序通过所部质检科的验收后才能进入下工序的作业。(7)及时学习新的技术规定,并统一技术口径。(8)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并提交资料。(9)爱护公物,保持机房、办公室整洁卫生,并定期进行检查。(10)要加强法制观念,全体职工均不得参与违法活动,违者将从严处理。(11)加强组织纪律性,生产期间必须坚守岗位,无重大事情不得请假,确有急事,须履行请假手续,请假者须经小组负责人同意并与小组协商好愿意承担因请假而影响生产上的损失,报项目负责人同意后方可离开工作岗位。(12)工作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