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灯》与《古炉》乡镇干部生活比较_第1页
《带灯》与《古炉》乡镇干部生活比较_第2页
《带灯》与《古炉》乡镇干部生活比较_第3页
《带灯》与《古炉》乡镇干部生活比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带灯》与《古炉》乡镇干部生活比较

读贾平凹的《带灯》,可以让人想起一个问题,比如食品小说,比如以市政干部为主角的《带灯》。带灯的特点是什么?另一个问题是,与贾平凹最近的小说《秦岭》、《快乐》和《古炉》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和差异。关注现代生活,贾平凹的写作方法发生了哪些变化?。描写乡镇干部生活的小说,我们可以1990年代中期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和近年来的一些官场小说做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带灯》与之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带灯》中的主人公带灯不是主要乡镇干部,而只是一个普通干部——综治办主任,这就使带灯既是乡镇政治生活的参与者,但又不是主导者;(2)小说重点描述的也并非乡镇干部的政治生活——权力、思想斗争或政治决策,而是以带灯为中心写出了她的“日常生活”,让读者可以从整体上看到她的生活状态;(3)小说所关注的是带灯这个人及她的生活世界,这也超越了对乡镇干部这一身份的关注,而呈现出了更为宽广的视野;(4)在乡镇干部中,带灯也是较为特殊的,她是一位女性,富有同情心,与上访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竭力帮助矽肺病患者及其家属;爱好美与自然,在乡村与山林中感到惬意、自在;对情感与精神生活有着超越性的追求,给元天亮的26封信显示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5)以上这些也决定了小说的叙述态度,即小说关注时代的重要变化,但并非通过处于漩涡核心的人物来表现,而是通过带灯这样一位边缘性的特殊人物来表现,以一种参与者或旁观者的视角,来描述时代变化的多个层次与多个侧面。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贾平凹也是柳青文学传统的当代继承者,但贾平凹是以他独特的方式继承的。柳青的文学传统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时代核心命题的关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探索。多年来,陈忠实、路遥与柳青文学传统的联系已广为人知,但在我看来,贾平凹也与柳青文学传统有着隐秘的联系,他以自己的方式关注着时代的重大变化——但与柳青不同的是,贾平凹不是从正面,而是从侧面来表现的,他关注的并非处于时代中心的“典型人物”,而是处于边缘的“特殊人物”——具有某种文人或知识分子气质的人物,比如《高兴》中的刘高兴,《带灯》中的带灯等,这些人物既是现实生活中的农民工(刘高兴)或乡镇干部(带灯),但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些人物的身上也投射了贾平凹个人的精神气质,让他们与人们心目中一般的农民工或乡镇干部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也可以说是贾平凹的一种特色;贾平凹与现实生活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现实生活在他的笔下却呈现为一种混沌莫名的状态,这与柳青笔下那种高度概括、黑白分明的艺术世界也迥然不同,而贾平凹的写作方式不仅呈现出了生活的丰富层面,也让我们感知到了时代精神的暧昧不明。在艺术上,贾平凹更是精益求精,不断探索与变化,自1980年代以来,贾平凹在艺术上就不断突破自己,让我们看到了他孜孜探求的精神。在《带灯》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贾平凹的新探索,在此书的后记中,他写到,“而到了这般年纪,心性变了,却兴趣了中国西汉时期那种史的文章的风格,它没有那么多的灵动和蕴藉,委婉和华丽,但它沉而不靡,厚而简约,用意直白,下笔肯定,以真准震撼,以尖锐敲击。……我得学学西汉品格了,使自己像海风山骨靠近。”如果我们将《带灯》与近年的《秦腔》、《古炉》相比较,便可以发现贾平凹小说中变与不变的因素。在题材上,《秦腔》写60年中国乡村的变迁,《古炉》写文革时期的乡村,而《带灯》的特点在于,贾平凹关注的中心不再是“乡村”,而是“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时间上,他关注的并非历史变迁,而是最为切近的当下社会,贾平凹并非从历史的角度纵向梳理与把握,而是从横向的角度涉及到了诸种社会现象与各色人物,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乡镇的“浮世绘”。在小说的写法上,与《秦腔》、《古炉》相似,作者在《带灯》中仍采取了混沌的写作方式,作品中充满了大量的细节,故事主线并不突出,重点在于描绘出生活的“原生态”,这可以说是贾平凹从明清小说中所得到的真髓;但是另一方面,在整体的艺术风格上,《带灯》也与《秦腔》、《古炉》有所不同,如果说《秦腔》、《古炉》的艺术风格是整体莽莽苍苍而细节逼真,如同一幅山水画,那么《带灯》则在苍茫中带有尖锐,在沧桑中又别有深情,如同一幅风雪美人图。到这里,我们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带灯》与贾平凹此前小说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尖锐”与“有情”。所谓“尖锐”是指作者对诸种阴暗社会现象的描绘,小说涉及到了不少尖锐的社会问题,上访,矽肺病,生态问题,乡村选举的弊端,乡镇干部的权力斗争,尤其是小说最后写到的两拨人围绕沙厂展开的械斗,那种肆无忌惮的彼此杀戮真可谓惊心动魄,而这正是资本在乡村中为取得垄断所进行的血腥斗争,贾平凹将这一幕冷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中国乡村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遭遇的残酷场景。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部小说中,贾平凹前所未有地触及到了更多尖锐的社会问题,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中国乡村与乡镇的诸多弊端,小说全景式地展现了当前乡村中的种种问题,当我们将某一个问题单独抽出来加以思考时,就可以发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与尖锐性,但是当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在贾平凹的小说中看到的并非漆黑一团,或者是一幅不可救药的乡村图景。我想之所以如此,既与贾平凹的写法有关,也与他的态度有关。在写法上,贾平凹并未将笔墨的重心放在对社会问题的揭示上,他所着重的是生活细节与生活逻辑的展示——既有乡村生活的细节与逻辑,也有乡镇生活的细节与逻辑,在他对生活的细致描摹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一幅整体性的乡村图景,那些社会问题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与背景中发生的。在这里,“社会问题”不再是抽象的社会问题,而是内在于乡村与乡镇生活逻辑之中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贾平凹观察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他并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社会问题,而是在生活里那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去把握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从这样的视角去看,很多问题便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而呈现出了内在的丰富性。而在态度上,贾平凹并没有以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他只是将社会中的诸多现象“呈现”出来,很少在小说中对人物与事件加以褒贬,而是寓情感于具体的描述中,即使在小说中最为激烈的两处情节——乡镇干部殴打王后生,沙厂内外的家族斗殴——之中,我们看到的也是他对具体动作的描述,很少看到作者情感与观点的流露,或者说作者将这些压在了纸背,而尽可能客观地将“真相”表述出来。面对一个如此“尖锐”的世界,作者去除了思想性的批判,那么将以什么与之相抗衡呢?在这里,就涉及到了我们所说的另一个关键词——“有情”。所谓“有情”是指小说主人公带灯对待周围人与事的态度(也包括作者对笔下人物的叙述姿态),她并非以功利或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周围的世界,而是以情感去感知与理解,“以心换心”;同时她的“有情”也是一种超越性的审美态度,她置身于现实的世俗生活中,但又能与之拉开一定的距离,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各色人物,山川,河流,植物,并能从中感受到与万物的联系与愉悦。在小说中,带灯正是以这样的方式面对并介入这个世界,在她的眼中,这个世界尽管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她却总能从中发现诗意、善良与美,她的“有情”使她超越了现实世界,而获得了一个更加高远的境界,她可以从这一境界重新观察这个世界及其问题。这表现在她对待世间万物的态度上,我们可以举她给元天亮信中的一段话为例:“曾经梦见你和我走在梯田畔沿上,我拿个印章,印章没有刻,还是个章坯子,你手里边给我写行小字。至今想我从来没有过印章的概念和用途呀,然而这梦里的事实让我知道了我还有印章是你给我造就的。我的命运像有一顶黄络伞行运也许别人看不见。梦和现实总是天壤之别,像我和你的情感越来越亲近而脚步应该越来越背离。我是万万不能也不会走进你的生活,而冥冥之中也许狐在山的深处龙在水的深处,我们都在云的深处就云蒸霞蔚亦苦亦乐地思念。”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带灯喃喃自语般的缠绵语调,在她与元天亮遥远、绝望而不可能的“爱情”之间,她以如此抒情、细密而缠绕的方式构建起了一种联系,这是一种超越于尘世之上的情感,与其说她倾诉的对象是元天亮,不如说是她自己或她心造的幻影,这是一个美丽的幻影,也是她返观世界的一种凭借或“特权”,她是一种“有情”之人,面对这个尖锐的世界,她反抗的方式不是从理性的角度加以批判或抨击,而是超越于这个世界之上,从另一个维度昭示这个世界的不完满,她心灵的充盈、饱满、圆融与自得其乐,让她可以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尖锐的世界上,并对这个世界构成一种更深层次的批判。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贾平凹对待世界的态度,或者说带灯的生存方式是他在小说中的投影,寄托了他的一种审美理想。那么,以“有情”之心抗衡“尖锐”之事,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带灯是一个理想性的人物,小说中很少写到她的家庭生活,也没有涉及到她的亲友网络,或者家中的老人与孩子,她仿佛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一个人物,然而尽管如此,在小说的结尾处我们看到,她也遭遇到了重重困难:面对乡村暴力时的无能为力;工作压力下的崩溃;严重的梦游症。“或许或许,我突然想,我的命运就是佛桌边燃烧的红蜡,火焰向上,泪流向下”——这是带灯的一种自况,或许也显示了作者的一种态度,这句话也被印在了《带灯》的扉页上。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以“有情”之心抗衡“尖锐”之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