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万能(7篇)_第1页
语文教案万能(7篇)_第2页
语文教案万能(7篇)_第3页
语文教案万能(7篇)_第4页
语文教案万能(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语文教案万能(7篇)作为一位出色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拟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语文教案万能篇一1.认识“日、月”等8个生字,会写“日、田”2个字。2.体会象形字形义结合的特点。1.每人发一张写有本课生字的纸条,要求学生在纸上圈出认识的字,读一读,再把这些认识的字读给同桌听,互相教一教。重点带读正音:“日、水、山、石”。2.联络生活,启发学生说说生活中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在广告牌上看到的,在书上看到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理解学生起点,教学可以有的放矢。1.出示汉字“日、月、水、火”和对应的甲骨文,分小组将生字和对应的甲骨文配对。2.小组反响,以“日”为例,重点点拨:(1)出示图片,理解字义:“日”是指什么?(2)比照中理解字形:图片与甲骨文的“日”对照,说说相像之处,可以将图文重叠比照。(3)出示“日”变化的系列字体,理解“日”字形的逐步变化。3.做游戏“找朋友”。请分别拿到“山、石、田、禾”4组生字、图片、甲骨文的同学,找到对应的“朋友”。同一组排成一列,读一读生字。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配对的过程中关注字形的相似点,初步感知汉字的演变。1.出示生字“日、田”,引导学生说说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2个字。2.引导学生观察比拟“日”与“田”在整体形状上有什么不同。3.引导学生看田字格,学一学笔顺,强调笔顺“先里头后封口”。4.范写,学生练写。反响点评后,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再书写,觉得哪个字写得不满意,可以多写几个。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拟,感受汉字整体形状,促进对汉字构造的把握。语文教案万能篇二设计说明通过描写兄弟俩经常在草地上玩耍。后来,作者偶尔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展现出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的根底上对重点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详细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做到:①引领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p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②抓住典型语言信息,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③以感悟大自然的美为情感基调,以情境表演体验“趣”来感受快乐,以探究“奇”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理解自然的意识;④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并适当尝试小练笔,利用最正确的表达时机,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1.搜集蒲公英的图片及资料,理解蒲公英的特点。〔师生〕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老师〕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认识6个生字,掌握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一本正经、引人注目、玩耍”等词语。2.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学前准备1.搜集蒲公英图片及资料,理解蒲公英的特点。〔师生〕2.自学生字、词,预习课文。〔学生〕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用时:3分钟〕1.老师鼓励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享受过大自然的哪些快乐?2.板书课题,质疑,引导学生考虑: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1.学生交流自己享受过的大自然的快乐,如:下雪时赏雪景、打雪仗;下雨时听雨声。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金色的草地”的由来。1.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用时:20分钟〕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2.检查朗读情况。3.师生交流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蒲、耍、察”的字形。1.轻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圈起来,借助工具书识字,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2.学生分段朗读,整体感知。3.运用各种方法识字。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朝〔〕〔〕假〔〕〔〕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用时:7分钟〕1.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考虑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2.学生汇报、理解文章脉络。1.按自然段读文,考虑每个自然段写什么。2.理清文章脉络:乡下的窗前有一片金色的草地→蒲公英带给我们快乐→发现蒲公英变色→对蒲公英的喜欢。3.每个自然段写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回忆,拓展延伸〔用时:10分钟〕1.老师概括本课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延伸。1.学生在老师的根底上畅谈本课收获。2.交流蒲公英的图片和资料。4.抄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反思本课对学生的要求是:一、学习6个生字,掌握13个生字。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画出生字、生词,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意思,还可以用工具书去学习。二、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读出课题的含义,理清文章的脉络,并结合他们的玩耍经历去学,极大的进步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课时学习目的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以及它带给我们的乐趣。2.体会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有趣,增加观察自然,理解自然的意识。学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老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回忆内容,问题引导〔用时:3分钟〕1.引导学生边读边考虑: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2.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感受金色的草地带给“我”和弟弟的快乐以及草地的神奇〕1.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2.明确学习目的。5.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品词析句,体验快乐〔用时:18分钟〕1.引导学生理解“金色”的由来。2.引导学生感受兄弟俩玩耍的快乐。3.指导朗读。1.读课文,结合蒲公英图片、理解草地变金色的原因。2.研读描写兄弟俩玩耍的句子,感受蒲公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3.朗读第2自然段。6.“一本正经”“假装”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语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读悟结合,感受神奇〔用时:16分钟〕1.引导考虑:作者发现草地有什么机密?2.组织交流:你注意到颜色变化和什么有关?3.两次发现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4.指导朗读。1.朗读第3自然段,考虑:“我”先发现了什么?接着又发现了什么?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2.通过理解重点词:“起得早、中午回家、黄昏的时候”等词理解草地变化的原因。3.学生自主交流蒲公英花的特征与形态。4.朗读第3自然段。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好。〔1〕早晨:草地的颜色〔〕花瓣形态〔〕〔2〕中午:草地的颜色〔〕花瓣形态〔〕〔3〕黄昏:草地的颜色〔〕花瓣形态〔〕四、全文,升华情感〔用时:3分钟〕1.你能体会到获得这种发现的心情吗?读一读相关句子。2.引导学生考虑:为什么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3.引导学生理解“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欢的一种花。”1.讨论交流:蒲公英的花开,花合与人起居或昼夜的变化相似或相关。2.因为蒲公英非常有趣,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所以是我们最喜欢的一种花。8.你最喜欢的花是什么?它给你带来什么乐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的重点是第2、3自然段。第2自然段着重写了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蒲公英的情况,第3自然段写“我”发现了草地变色的机密。我请两位同学模拟他们的神态动作进展表演,从而进步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他们理解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金色的草地》教学片段通过感悟、表演、感受草地的得意有趣〔教学重点〕师:金色的草地这么有趣,给我们留下了快乐的童年,请快乐地读第2自然段。师:读了这段课文,你最想说什么?生1:“我”在这片草地上玩得很开心。生2:草地给“我”和弟弟带来了很多快乐。师:既然这么快乐,谁能表演一下“我”和弟弟玩蒲公英的情景?在表演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的内涵,这样你的表演才有活力。生1:我要抓住“一本正经”来表演。生2:“一本正经”就是态度很严肃,很庄重。表演时神态要严肃。师:“假装”是什么意思?生1:“假装”就是不是真的。生2:弟弟看见“我”“一本正经”的样子,所以他忍住笑,“假装”打哈欠。师:还有一个词,“我就使劲一吹”中“使劲”谁表演一下?〔生表演“使劲一吹”。〕师:齐读最后一句话“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这个游戏,“我”和弟弟还会在草地上玩什么?生:捉迷藏、跑步、摔跤……师:草地带给“我”和弟弟这么多乐趣,多么得意的草地呀!我们来读出它的得意吧!〔生有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赏析:通过表演来感悟文章也不失为一种理解文章内涵的好方法。老师通过让学生细读文本,再用自己的动作、表情表演出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和弟弟的行为动作,体会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的快乐,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除了这个游戏,“我”和弟弟还会在草地上玩什么?把草地带给“我”和弟弟的快乐解读得恰到好处。语文教案万能篇三1、理解大花猫的乖僻性格和小猫的得意,学习作者真实详细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2、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怎样把猫的特点写详细的。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大花猫的乖僻性格和它小时候的淘气得意。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怎样把猫的特点写详细的。猫的性格特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怎样把猫的特点写详细的。1课时猫的图片一、引入新课,整体感知。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猫》这一课。板书:大猫乖僻、小猫淘气二、深化理解课文。〔一〕学习第一局部1.讲读第1自然段〔1〕“乖僻”是什么意思?〔指跟一般情况不同,让人难以琢磨。〕〔2〕都哪几自然段写的是大猫的性格乖僻?〔3〕如今先请你有感情的朗读一下第一自然段,边读边考虑:大猫的乖僻详细表如今哪儿?〔板书:老实——贪玩——尽职〕〔4〕为什么它老实、贪玩、尽职就说它的性格乖僻?〔5〕那课文是怎样抓住重点词句,把猫老实、贪玩、尽职的特点写详细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猫老实的,读一读,想一想,从哪可以看出猫老实?〔从成天睡大觉、什么事也不过问可以看出猫老实〕a.为什么从那里就能表达猫很老实呢?b.请你读一下这句话,边读边想像猫老实的样子。c.我们都来读一读,读出你刚刚的感受。用上刚刚的方法,如今再请你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猫的贪玩与尽职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抓住“听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让学生边想象边体会猫的贪玩〕a.问:都有谁呼唤?他们是怎么呼唤的?你体会到了什么?b.把你体会到的`通过朗读告诉我们。c.同学们也来读一读,边读边想像猫贪玩时的样子。猫的“尽职”又表如今什么地方,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抓住“闭息凝视”,体会猫的尽职。〕a.问:什么叫“尽职”?〔指尽到责任。〕b.“屏息凝视”什么意思?〔指控制住呼吸并专注地看。〕c.为什么猫“屏息凝视”就表达了它的尽职?d.想像猫“屏息凝视”的样子再来读读这句话。e.带着你的感受请你再来朗读一下这句话。小结:猫的性格就是这么乖僻,带着你的感受,想象着猫的样子请你再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出猫性格的乖僻。下面,请你自己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文中是通过哪些词句写出猫的温顺可亲与勇猛的,然后用曲线把那些词句标在文中你们读懂了哪句话或哪个词语?请举手。〔抓住“蹭”,抓住“丰富多腔”,体会猫的温顺可亲;抓住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与上蛇也敢斗一斗,体会猫的勇猛〕读出你的感受。猫时而温顺可亲,时而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它的性格是多么乖僻呀,但是老舍还是那么的喜欢它,先在请你再来重读一下这两段,看看哪里表达了老舍对猫的喜欢?〔作者把猫的脚印比作“小梅花”,把猫的叫声说成“丰富多腔”、“变化多端”,可见作者是多么喜欢猫。〕〔二〕学习第二局部1.大猫的性格乖僻,而我们的小猫又是多么得意呀,如今请你挑选第四自然段中最能说明小猫得意的句子读一读2.为什么你觉得这句最能表达小猫得意3.这么淘气的小猫,老舍先生是怎样评价它的?〔生气勃勃、天真得意〕4.你们如今对小猫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喜欢〕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情。三、课堂练习,稳固知识点。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乖僻。说它〔〕吧,但是它又〔〕;说它〔〕吧,但是它又〔〕;真是让人捉摸不定。2.它要是快乐,比谁都〔〕,它要是不快乐,就〔〕;它〔〕,但是它又〔〕。四、总结谈话,升华主题。一篇简洁的文字,一段充满感情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一群活泼得意的猫儿,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对猫深深的喜欢。这正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妙的事物,这需要你长期细致的观察,带着一颗充满爱的心,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我们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猫老实贪玩尽职乖僻温顺可亲一声不出胆小勇猛得意、淘气喜欢之情语文教案万能篇四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老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合适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学生可能会问: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____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老师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化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活力”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考虑: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化的句子。1.引导学生用比拟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默读考虑: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语文教案万能篇五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才能。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4.理解五首诗的创作背景及不同的艺术风格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饮酒》和《己亥杂诗》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炼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着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菱角清楚的脸庞,从今天起,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二、学习《饮酒》其五三、1.请学生回忆陶渊明的有关情况2.介绍写作背景:《饮酒》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弃官归隐的第20年(4___年)写成的一组五言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二十首,以这一首最为闲雅有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听《饮酒》录音,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2)指导朗读。(3)理解大意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似清静起来了。就好似心静自热凉一样“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妙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拟容易地背出。(4)课文研讨。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利、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假如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缺乏以表达的。(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粗浅的,构造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化的。(5)欣赏品味。.(1)名句品味。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____谱》中说:“山花人鸟,偶尔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2)诗的最后两句在构造上的作用。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构造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绘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分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非常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二、学习《己亥杂诗》1、简介龚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斥,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绘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日《己亥杂诗》,此选其一。2、朗读全诗3理解大意: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表达。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第二课时内容:学习《行路难》1、回忆李白的有关情况。2、简介写作背景《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分开长安时所作。其时,作者应召入长安已二年,未能受到重用,“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无法实现,悲愤而写了这组诗。共三首。诗中写世路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3.齐读诗歌,探究学习。(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知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活力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此“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4、讨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深层含义。(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此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第三课时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解题。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3.理解大意4.全诗段意。(1)秋风破屋——惨(2)群童抱茅——悲(3)长夜难眠——哀(4)广厦庇寒—一愿5.思想内容: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达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6.赏析。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慨。“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分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衬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说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妙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暴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7.艺术特色。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辉,是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名篇。8.归纳总结: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化,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第四课时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解题。2.研习课文。(1)听录音朗读,区分节奏。(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互相交流,记下疑难之处。(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5)品味鉴赏。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语文教案万能篇六1、学习文言知识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遗世独立不绝如缕正襟危坐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沉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表达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构造、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刚刚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乐——悲——喜(考验大家的挑选才能)。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到达悟读。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4、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那么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突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表达了出来。5、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p。读析融为一体。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那么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突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详细。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构造分析^p(对文:构造相似的上下两句,一样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一样或相反。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方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方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方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方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4、方其……而今安在哉!: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2表达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____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表达。到这里假如文章完毕,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可以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打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表达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场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洁,回归自我。(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久的,但人为何也说永久呢?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到达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久。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开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