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汽车销量的研究_第1页
关于中国汽车销量的研究_第2页
关于中国汽车销量的研究_第3页
关于中国汽车销量的研究_第4页
关于中国汽车销量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中国汽车销量的研究

产能过剩、汽车出口潜力两强全国汽车产量的增加是不可思议的。与销售市场相比,该数字仍然在可控制的范围内。然而,目前盛行的汽车制造商盲目追随,不断扩大生产能力的趋势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日前,在业界盛传的中国汽车过剩的说法大有升级之势,并给艳阳高照的中国汽车业蒙上一片阴影。毕马威会计事务所的一份公告显示,中国2003年的汽车产量已经达到270万辆,预期销售量只有180万辆,过剩率达50%。2005年,这种汽车产销量之间的差额将突破230万辆,过剩率达90%。因此,“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中国未来两年将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毕马威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预测:“尽管我们预计销量在未来几年还将持续增长,但产能过剩仍是未来10年的一个问题。即使2007年的预期销量将达310万辆,但这仍将意味着全部产能的利用率不足60%。”但毕马威似乎也看到了中国汽车厂商的“一线生机”,认为绝不能低估中国汽车业的出口潜力。国家发改委最近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各种类型的车加在一起的生产能力到2007年有可能达到1400万辆,而届时汽车销量可能只有700万辆。如果中国造的汽车无法大量出口到其他国家,生产出的大部分汽车可能将难以找到买主。事实上,早在2003年,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高盛(中国)就对高速冲刺的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发出预警:“在未来3~5年,中国新增汽车投资将超过千亿元人民币,汽车产能过剩率至少在80%以上。”不久前,美国《外交事务》得出的结论是:“汽车业是中国目前生产过剩的典型案例。”从国内市场表现看,现实似乎为此增加了砝码。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4年1~9月,全国共生产汽车319.89万辆,销售汽车311.83万辆,产销差距达到8万辆,而2003年同期的汽车库存基本为零。2004年前7个月汽车产销率同比回落了2.1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同比由4月末下降1.4%转为上升27.1%。这样看来,中国汽车产能过剩已经初露端倪。中国汽车企业:造车:进入“造车”时代“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应对汽车的库存量和厂家的生产能力两个概念进行明确。”中国汽车工业咨询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说,库存是有形的,产能是隐性的。实际上,产能并非厂家的实际生产数量,一个产能为40万辆的汽车制造企业,其汽车产量是根据汽车销售情况和市场预期等因素综合得出的。他的话得到汽车厂家的证实。某汽车厂公关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产能是汽车厂家根据实际销售情况、市场变化、公司管理水平等因素而规划的生产能力,数量是相对固定的。他说,厂家进行生产时,每个月的排产计划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上月的销量和长年的计划分解量,而后者变动频繁。如厂家年产计划为10万辆,每个月的计划并不是简单的10/12万辆,其中要考虑车市的波动性,5~8月属销量高峰期,排产量就可能多些,1~2月属市场的低谷,排产量会相应小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部朱一平告诉记者,从生产环节看,2004年9月份全国汽车库存量还不到一个月的汽车生产量,一般来讲,只要把库存量控制在一个半月内的汽车生产数量都”纯属正常”。从流通环节看,当流通量渐趋饱和时,而生产量仍在不断增加,就应当引起汽车制造商的注意。业内人士指出,全国汽车库存量增多不足为奇,但我们应看到其主流——相对于销售市场来说,这个数字仍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因为迄今为止,中国的汽车销售仍呈健康增长势头:包括小型货车和轻卡在内的总销量今年有望达到400万辆,较2002年增加26%。“但目前盛行的汽车制造商盲目跟风,不断扩大其生产能力之势应当引起人们的警觉。”该人士表示道。一汽在建厂50周年纪念时宣布,2008年将把产量提高到207万辆;上汽宣布在2007年产量要突破100万辆;新近成立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2006年轿车产量就要达到22万辆;神龙与PSA扩大合资后产能也要增加到40万辆;东风悦达起亚生产40万辆。不仅是这些排名前几位的大汽车企业,连其他的国内企业都在争抢市场份额。如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77%股份,拟在2004年初实现年产15万辆汽车;浙江的数家民企出资13亿元重组吉林江北机械厂,成立吉林通田汽车有限公司;家电企业巨头美的投资20亿元整合云南汽车项目,计划建成整车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云南美的汽车工业城”等等。如此之多的企业纷纷上马汽车项目,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不考虑市场风险盲目投资,出现生产能力过剩,必然增加投资风险。跨国公司投资热度也是欲罢不能。德国大众、戴姆勒一克莱斯勒、福特、美国通用、日本丰田、本田、尼桑以及其他外国汽车制造商等,都在尽可能地扩大生产。2002年出现的汽车业“井喷”行情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当年汽车总销量达到了109万辆,几乎每一种车都供不应求,购车热潮让所有的车商都在为产能不足、失掉市场而捶胸顿足、扼腕叹息。有了前车之鉴,各大汽车厂家不约而同地提高了汽车排产量,并纷纷扩大产能。在一个成熟的汽车市场中,活跃其中的就只是那么几个“大玩家”,而在中国,这么多的汽车企业高唱凯歌投入这场“造车”竞赛之中,对“产能过剩”的盛世危言似乎无暇顾及。能够让车商心安理得地赶赴这场盛宴的正是快速膨胀的车市需求。一方面,有些汽车厂加班加点,连春节都不放假,但其生产出来的车型仍供不应求,不少车型都要预交订金,有些订单已排到来年,很多紧俏车型还要加价才能买到。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地方和企业都把汽车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全国汽车生产厂家有一百多家,其中,生产轿车的省市已经达到23个。而在目前看来,这些挤进来的“玩家”似乎都中彩了:汽车生产厂家赚了个盆满钵满——市场似乎拥有无限潜力,生产能力成为厂家占有市场份额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根本就谈不上“饱和”,更谈不上什么“产能过剩”。火热的市场需求冷思考,面对繁荣似锦的局面,有分析人士不无忧虑地指出,2002年的井喷现象一部分原因是汽车市场从投入期进入成长期的市场表现,更是许多潜在购买者从入世之前持币观望,入世后爆发的强烈的购买欲望所致。随着这些购买者购车行为的实现,以及不容乐观的汽车消费环境,汽车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将下降。美国《纽约时报》称,中国汽车工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国内汽车销量能在多长时间内保住其目前的高增长速度。一些令人警惕的显而易见的迹象表明,拥有汽车的人群只局限于少数富有的城市上层人士,不包括广大的中产阶级。法新社在文章中表示,中国汽车市场对于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商来说是一个乐园,但它还不成熟,它的发展依然充满了不确定因素。这篇报道称,缺乏相关市场数据信息也是一个问题。中国汽车工业研究所专家指出:“种种研究依然不太可靠,像家庭收入这样的一些基本问题还是没有答案,因为难以计算出灰色收入所占的比例。”盲目扩大产能的背后正是风险与泡沫的栖身地,世界汽车业都曾从中吃过苦头。从国际方面看,几年前,拉丁美洲也曾是汽车业的淘金之地,大众、菲亚特和通用汽车都跻身这个市场,试图从中分得一杯羹,数以十亿计的美元投进去,到头来才仅仅增长了一倍,如今,还得花钱把这些生产线一一关闭。从国内方面看,“盲目扩大产能给企业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贾新光说,1985年预测汽车需求20万辆,结果那年完成了44.3万辆;1988年汽车“装上四个轱辘就能卖钱”,而厂商扩产后,来年市场却下跌了9.27%,1990年接着下降了13.2%;1991年车市回暖,厂商吸取冒进教训,只计划安排了62万辆产能,谁知1992年增幅竟达到49.7%,突破百万辆大关;而1995年后车市再次跌入低谷,让不少厂商增加的产能闲置了5年。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陈斌表示,汽车市场需求存在很大波动性,宏观经济影响很大,如不考虑市场风险安排投资,势必会造成投资热,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典型的例子是载货车销售,2001年和2002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7%和67%,2003年1~9月份增长仅为4.3%,上半年增长是2.5%,但仍有数家企业在大规模投资重型载货车。产能过剩、供应充足、市场持续限制“市场走势好,肯定会吸引大量投资者蜂涌而至。”市场分析家告诉记者,每个企业都想多投入多赚钱,但他们不互相通气,只是一味盲目地扩大产能,从这个视角来看,厂家的总体产能设计有放空之虞。“但这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看市场能否跟上,跟不上就可能出现问题”。“我们应该警惕这种现象”,该人士继续表示:“汽车销量不可能每年都出现爆发性增长,新兴市场的表现确实鼓舞人心,但对其前景不能太乐观。”毕竟,对厂家来说,产能扩大之后,就应该考虑其产品的后延性、质量控制、品牌生命周期以及取代的新车型等因素。“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库存与产能的关系。当前者增长时,企业可以对生产量进行合理调整,而产能设计是个长期的过程,设计过大,就会造成社会资源闲置,导致成本增加,增长的成本只能在车价中进行消化,而从长远来看,车价下降是大势所趋,这样轻则给企业带来竞争压力,重则会造成灭顶之灾。”汽车专家表示。只可惜,“中彩”的汽车企业仿佛都被表面现象蒙住了眼睛。不过,这是消费者所乐意看到的景象:车价下降,消费者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选择面更广。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的眼中,产能过剩是阶段性的产物,而并非“洪水猛兽”。他说,中国汽车业正处于调整时期,处于结构性变化、所有制变化和地域性调整的过渡阶段。因此,对于成长初期的汽车业来说,资本大量投入,产能过剩均属正常现象,是阶段性的产物。从传统的视角来看,国内汽车产能与需求应该保持平衡发展,但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的汽车产能并不过剩。>>背景连接库存积压的主要原因1.产能迅速扩大,市场未能衔接。2.部分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库存量较大的车型绝大部分为老款车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产能过剩还可能促使国内汽车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快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冯飞分析说,当年中国的家电行业就曾出现过类似情况。他的话与毕马威的研究报告不谋而合,后者在其报告中称,产能过剩将使中外厂商都面临价格战的威胁。长此以往,中国很可能也要借助于出口来解决库存积压问题。业内人士预测说,汽车价格未来几年将继续以每年6%的幅度下滑,原因是“汽车制造商为了清除库存而采取的积极定价策略”。“因此,产能是否过剩,不能简单地从汽车市场总量来看,而要考察私人消费需求是否过剩、有竞争力的企业是否产能过剩、受欢迎的车型是否过剩,从这个角度而言,即使出现了产能过剩,也会有利于优胜劣汰;真正充分竞争的市场,产能绝不会像计划经济时代一样完全等于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卖方时代才能销大于产,买方时代就是要求产略多于销,使其选择范围大大拓宽。”冯飞说。4.消费心理更趋成熟。由于每年进口汽车关税下调引发汽车降价,导致消费者对未来汽车市场价格有下降的惯性预期。另外新车型产品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价格战频繁上演,使消费者难以把握市场走势,从而产生持币待购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即期消费。5.库存增加并未引起国内汽车制造商的重视,而是纷纷宣布各自的扩大产能计划,特别是增加轿车产能。6.保险公司退出车贷险,消费链出现断裂。据预测,到2005年,中国有购车能力的家庭将达到4200万户,到2010年,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中国即将进入一个大规模汽车消费的时代。然而,与汽车消费贷款迅速发展相悖的是,各家保险公司的车贷履约险(车贷险)却呈大幅缩水之势。2004年3季度以来,有关各地保险公司停办车贷险的消息层出不穷,如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北京等地的财险公司近期纷纷暂停车贷险业务,为整个汽车行业的良性发展埋下了潜在的风险。产能过剩致汽车业利润大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2004年前10月整车制造业利润跌幅继续扩大,同比下降了11.74%,与此同时,15家重点企业(集团)中已有3家出现亏损,6家利润出现负增长。统计显示,国内汽车行业5813家企业2004年前10月的利润同比虽仍有1.5%的增长,但129家整车制造企业利润同比跌幅已达11.74%,6年来首次下跌。其中15家重点企业,多数营利能力下降,除6家同比继续保持增长外,华晨金杯、南汽集团和昌河集团已出现亏损。此外,一汽、哈飞、东南、江铃、东风、庆铃等6家公司2004年前10月的利润都呈负增长。据分析,汽车企业利润纷纷出现下跌的原因有车价不断下降、销量持续萎缩及原材料持续涨价。业内认为,今年是车价崩盘年,但降价并未帮助厂家提高销量,反而导致更严重的持币待购,销量一挫再挫,断绝了企业薄利多销的希望。加上今年原材料一直持续上涨,汽车企业的盈利雪上加霜。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饶达预计,2003年仅乘用车一块,因降价而让掉的税前利润就达200多亿元,因此今年汽车行业的平均利润也将由去年的8.6%降到5%左右。业内专家对此表示,虽然原材料涨价、国家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了汽车销量下降,但导致利润降低甚至亏损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对市场需求的盲目高估,以及不断将库存强压给经销商的不理智所致。去年汽车行业的井喷行情使各企业“雄心大发”,特别是连续两年井喷的乘用车,今年排产量达到350万辆,许多企业的期望增幅甚至在50%以上,而专家最乐观的估计也就260万辆左右,但当时并没有企业对产能过剩近百万辆担忧。乘联会确认,在去年的所谓井喷中,乘用车的销量和上牌量之间已存在16万辆的差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